黄羽鸡多久出栏有几斤

黄羽鸡多久出栏有几斤"/

1996年,我国动物专家建议用鸵鸟来取代部分猪、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并认为鸵鸟将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重要肉食来源,为什么现在餐桌上很难见到?

各位看官老爷,麻烦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精彩内容不错过,方便随时查看,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让我们来接着往下看。

当时的中国养殖业面临着各种问题,牛的繁殖率低,生长慢,导致牛肉价格居高不下,养羊也有相似的问题,猪虽然繁殖率高,但猪肉的胆固醇含量较高,不太符合健康饮食的需求,而肉鸡,虽然生长性能和肉质不错,但却需要大量优质饲料,与人类争粮,对环境要求也较高。

此时,鸵鸟似乎是一种理想的替代品种,首先,从其习性来看,鸵鸟可以在气候干旱、食物贫瘠的荒原和沙漠地区生存,对环境要求低,抗病能力强,主要以草食为食。

鸵鸟的消化系统发达,能够有效消化粗纤维,因此对玉米等饲料的需求较低,这意味着鸵鸟可以在较为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并且以相对低成本的方式养殖。

其次,鸵鸟是世界上最大的鸟类之一,一只鸵鸟长大之后,可达一百多千克,小鸟的生长速度也奇快,同时一只雌性鸵鸟的有效繁殖期有四十多年,一生可达三千枚蛋左右,一年至少可以孵化出50只幼鸟,这一产量相当惊人。

在肉质方面,鸵鸟肉是纯红肌肉,与牛肉相似,富含高蛋白、低脂肪,含有丰富的钙、锌、铁和硒,同时脂肪和胆固醇含量较低,总体而言,鸵鸟肉质比牛肉更为健康,是理想的高蛋白、低脂肪肉食。

然而,尽管鸵鸟有着巨大的潜力,但它并没有像当初预测的那样成为主要的肉食来源,在中国,鸵鸟的出现率远远低于鸡类,许多人只能在动物园中看到它们,更不用说食用鸵鸟肉或鸵鸟蛋了,鸵鸟产业虽然已经发展了20多年,但仍然是一个小规模产业,为什么鸵鸟肉无法取代鸡肉?

这与鸵鸟的生活习性有关,鸵鸟体型巨大,活动空间需要特别大,在野外,这类鸟终日奔跑,它们有着强壮有力的大腿,在扇动翅膀的帮助下,一步就能跨越8米,跳跃高度可达3.5米,最高时速甚至能达到70公里每小时。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鸵鸟也需要足够的活动空间,不能像鸡一样关在笼子里,因此,鸵鸟养殖需要更大的场地,而密度较低,这意味着养殖规模有限。

相比之下,普通肉鸡和蛋鸡虽然个头较小,但可以在相对高密度的养殖条件下生长,鸡舍内一层层排列整齐,总产肉量不亚于鸵鸟,此外,鸡的生长周期更短,速成白羽鸡只需38~42天就可出栏,黄羽鸡,更是只需要两个月时间,所以饲养一批时间少了很多。

此外,鸵鸟养殖技术对养殖户的要求较高,家鸡是经过高度驯化的鸟类,养殖技术较为成熟,门槛较低。

然而,鸵鸟是外来引进物种,引入和养殖相对困难,养殖户需要深入了解鸵鸟的生活习性,以及如何防止激素失调等问题,如果疾病防控措施不到位,鸵鸟群体也容易受到严重的疫病威胁,养殖风险较高。

最后,鸵鸟的高身价也是一个问题,鸵鸟肉价格普遍较高,这使得消费者购买的积极性相对较低,由于产量有限、价格昂贵,鸵鸟肉的销路难以解决,这也是鸵鸟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而且有人反应吃起来没什么味道。

尽管鸵鸟具有许多优势,但它们并没有像最初预期的那样在中国的养殖业中占据主导地位,养殖鸵鸟需要更大的空间和更高的技术要求,而传统的鸡养殖则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和规范化,因此,尽管鸵鸟肉质上更为出色,但鸡肉在中国的养殖中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1996年,我国动物专家建议用鸵鸟来取代部分猪、牛、羊等牲畜的养殖,并认为鸵鸟将成为人类在21世纪的重要肉食来源。

按照专家的观点,当时我国的主要畜禽都有各自的缺点。以牛为例,最大缺点就是繁殖性能差,一头母牛一年只能产下一胎,生长慢,产量低,导致牛肉价格居高不下,养羊也有类似的问题。相比于牛和羊,猪的繁殖率更高,生长速度快,但猪肉的胆固醇含量比较高。至于肉鸡,生长性能和肉质都没有问题,但缺点是会消耗大量的优质饲料,与人争粮,对环境的要求也比较高。

鸵鸟则不存在这些缺点,似乎是一种完美的养殖对象。先从习性来看,鸵鸟能在气候干旱、食物贫瘠的荒原和沙漠地区生存,对环境要求低,抗病能力强,食性以草食为主。鸵鸟肠胃发达,具有很强的粗纤维消化能力,故对玉米等籽实类饲料的需求较低。一般来说,成年的种鸟每天只需供应1.5~2kg的精料,其他食料可全由青草替代,基本就能满足鸵鸟生长和繁殖的营养需求。

其次,鸵鸟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鸟类,成年鸵鸟体重达100~200kg,体高2~3m,幼鸟的生长速度也是鸟中之最。刚破壳的雏鸟体重约1kg,3个月后就能长到30kg,12个月后可达100kg左右,此时就可以屠宰上市。

鸵鸟的繁殖效益也相当显著,一只雌性鸵鸟的有效繁殖期高达40~50年,远非鸡鸭所能比及。母鸵鸟每年可产蛋80~100枚,至少可以孵化出50只幼鸟,即便按照90%育成率、50%的屠宰率计算,每只母鸵鸟一年也能供应2250kg的优质鸵鸟肉。这一产量相当于是肉牛的11倍,肉猪的2倍。

在最关键的肉质方面,鸵鸟肉是典型的纯红肌肉,外观与牛肉相似,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点。鸵鸟肌肉质地细嫩,味鲜汁多,钙、锌、铁以及硒的含量明显高于鸡肉和牛肉,脂肪和胆固醇含量则明显偏低。总体来说,鸵鸟的肉质比牛肉更胜一筹,是人类理想的健康肉食食品。

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鸵鸟确实有巨大的饲养价值。事实上,我国在90年代就将鸵鸟作为优质饲养品种引到了国内,最早是在1992年,广东省江门市试养了一批鸵鸟并获得成功。1995年,我国批准成立了鸵鸟养殖开发协会。此后,国内的鸵鸟产业迅速发展,2016年,我国鸵鸟的存栏量达到了2万只,每年屠宰的商品鸵鸟在3万只以上,全国建成600多家鸵鸟养殖场,数量位于亚洲国家之首。

但在禽鸟品种中,鸵鸟的出现率还远远不及鸡类,很多人只在动物园中才有机会见到鸵鸟,更别提食用鸵鸟肉、鸵鸟蛋了。国内引种20多年,但鸵鸟产业仍然是个小产业,按理说,鸵鸟的日增重率、抗病能力远高于鸡,但为何鸵鸟肉为何还是没能取代鸡肉呢?

这还是和鸵鸟的生活习性有关。鸵鸟是一种体型巨大,不会飞但奔跑迅速的鸟类,野生的鸵鸟为了觅食终日奔走,一双大腿强壮有力,在扇动翅膀助力的条件下,一步就能跨出8m,跳跃高度达3.5m,最高时速能突破70km/h。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鸵鸟也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人们无法像养鸡一样把鸵鸟关在笼子里养,而是圈出一片宽阔的场地,设置围栏,进行半散养。

鸵鸟的圈养场地一般选择背风向阳、地势高燥的山地丘陵地带,一个繁殖组要求的场地面积在1500平方米左右。简单来说,鸵鸟养殖占地面积大,饲养的密度却很低,数量超过1000只就算是大型基地了。

而我们常见的肉鸡、蛋鸡,虽然个头小,日均增重低,但在养殖密度上有绝对的优势,鸡笼在车间内一层层排列整齐,总产肉量不比饲养鸵鸟低。并且,鸡的生长期更短,速成白羽鸡饲养38~42天即可出栏,黄羽鸡2个月可以出栏,同样的时间可以饲养更多的批次。2022年,全国白、黄羽鸡年出栏总量达98.2亿只,产量远远高于鸵鸟。

不仅如此,饲养技术也限制着鸵鸟的饲养规模。家鸡是一种被高度驯化的禽鸟,更容易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养殖,养鸡的技术门槛也不高,在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养鸡的经验。但鸵鸟不同,在我国,鸵鸟属于外来物种,引种相对困难,养殖户还需要对鸵鸟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的了解,比如:鸵鸟生性胆小,容易应激,过度惊吓可致激素失调,影响生长。如果疾病预防的技术跟不上,鸵鸟群还有可能出现严重的疫病,饲养风险更高。

在消费方面,鸵鸟的身价更高,鸵鸟肉的售价普遍高于牛肉,消费者的购买积极性不高。鉴于产量有限、价格昂贵等原因,鸵鸟的销路难以解决,这也导致产业发展缓慢。由此看来,鸵鸟虽是优质的肉类来源,但饲养鸵鸟并不简单,鸵鸟肉也无法取代廉价、易得的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