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黑鲈成鱼养殖有哪些主要技术要求

大口黑鲈成鱼养殖有哪些主要技术要求"/

大口黑鲈成鱼养殖的主要技术要求包括:选择适宜的水域,确保水质清澈、富含氧气、无毒害物质;合理管理水质,定期测试水质指标;采取标粗方式培育大规格鱼种,注意鱼苗体质和投喂管理;合理密养,适当混养其他鱼类;科学投喂,注意饲料转换和疫病防控。

相关内容:

1983年,我国引入了一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鱼类:大口黑鲈。这是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鲈鱼,以生性凶猛、掠食性强著称,深受美国游钓者的欢迎,但我国引入这种鱼并不是为了满足垂钓的乐趣,而是为了养殖和食用。

不可否认,大口黑鲈是一种淡水鱼种,它生长很快、抗病力强、肉质鲜美,在养殖和食用方面都很受欢迎。

但与此同时,这位&34;也存在着一些令人忧心的隐患,管理得当,它就是一道美味佳肴,但若失控,就可能引发生态灾难,让我们一起来揭开大口黑鲈在中国水域的入侵之路。

大口黑鲈原产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末从美国引进到了中国台湾地区,随后在1983年,它又从台湾传播到了广东,并逐步在全国各地推广开来。

目前,大口黑鲈已成为国内重要的名贵淡水鱼类之一,那么它是如何在祖国大地上留下野蛮入侵的足迹的呢?

调查显示,大口黑鲈的入侵首先从珠江流域开始,随后逐渐向长江流域蔓延,作为大口黑鲈的第一大养殖省,广东无疑为其入侵做出了&34;。

紧跟其后的浙江、江苏、江西等长江流域省份,也为大口黑鲈败类扩张开辟了新战场,可以说,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已沦为大口黑鲈的重灾区,其根源很可能就在于养殖区的分布。

那么大口黑鲈靠什么&34;在我们的家园挥军呢?其一就是它那令人咂舌的食量和贪婪本性,一旦长到3.5厘米左右,这些小家伙就会露出獠牙,大肆捕食其他小鱼小虾,甚至发生残杀同类的惨剧。

等到成年后,每天能吃下相当于自身20%体重的活饵,对于任何体型适中的水生物都照单全扣,青蛙、龟崽、蝾螈……就连偶尔跃入水中的蝙蝠和鸟类也难逃横祸,如此嗜血的&34;,一旦在我们的地盘上建立势力,其祸患将难以想象。

除了食性凶残,大口黑鲈还有着适者生存的高超本领,就拿繁殖来说,它不需洄游就能完成这一过程,所产的粘性卵和团头鲂、太湖银鱼等物种类似,在静水或缓流的环境下更是如鱼得水,正是凭借这一点,大口黑鲈才得以在三峡水库中扎根,并有可能已实现了自然繁殖。

眼看大口黑鲈在南方地区挺进硕果,一些人对其北上的风险却断言&34;,理由很简单:大口黑鲈怕冷,待到了寒冷的北方就会自生自灭。

的确,大口黑鲈能承受的低温极限只有3-4℃,远不及罗非鱼那般&34;,但北方养殖户机警地想出了&34;这一妙招,弥补了这一短板,如此一来,想要在北方一窝风凉就难了。

或许有人会说,物种入侵终归是少数,与我们粮食安全无关,那就大错特错了!近年来,大口黑鲈已在国内水产养殖业中占据重要地位,产量之高实属令人瞠目。

2020年我国加州鲈(大口黑鲈的别称)的养殖总量高达47.8万吨,广东省独占28万吨的&34;,这种热销口味佳、价格亲民的鱼已成为家喻户晓的&34;。养殖业如日中天,但入侵之忧也愈演愈烈。

不久前,珠江流域就曾出现过&34;的阴影,如今又多了一位&34;大口黑鲈,虽然相较罗非鱼,大口黑鲈在低温适应性上稍逊一筹,但它同样蕴藏着巨大的生态隐患。

否则,美国、加拿大等地区也不会将其列为管控物种,更不会发生濒危物种因其入侵而减少乃至灭绝的惨剧,眼下大口黑鲈在长江水域已有多年驻足,想要铲除已是难如登天。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我们还能视而不见吗?生态环境对我们每个人都至关重要,一旦遭到破坏,所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因此在享受大口黑鲈这一肉食佳肴之时,我们更应当时时提高警惕,严防其在我们的家园中重蹈覆辙,避免由此带来的生态灾难。

适度开发确有其利,但我们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洁净的绿水青山。让我们携手共同努力,在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不让大口黑鲈这个曾经的&34;彻底霸占我们的绿色家园。

参考来源:《加州鲈鱼》安徽农业加州鲈鱼苗。

江上往来人最爱鲈鱼美,说的就是它,它叫加州鲈鱼。加州鲈鱼又叫大口黑鲈,是一种肉食性鱼类,自然生长的情况下以小鱼、小虾为食,经人工驯化后以颗粒饲料为食。加州鲈鱼具养殖周期短、成活率高等优势。

记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