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养殖氧是多少

黄颡鱼养殖氧是多少"/

在养殖黄颡鱼时,添加多少含量的小麦胚芽,能显著提高亲本成活率?

一、对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肝脏不仅是是机体生理代谢的中心器官,还能合成卵巢发育所需的卵黄蛋白原,机体的抗氧化系统,能保护机体免受活性氧增加导致的氧化损伤,而肝脏的抗氧化系统却对环境和营养变化较敏感。

抗氧化系统包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等一系列抗氧化酶,而丙二醛是脂质过氧化的产物,含量与机体的健康成负相关。

总抗氧化能力活力可以作为全面评价亲鱼抗氧化性能的依据,能有效抵御自由基从而保障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我们通过实验发现,肝脏抗氧化酶活性的显著提高,脂质过氧化的风险被降低。

在现代鱼类养殖和亲本培育过程中,主要以饲料为主,过量投喂会导致肝脏和消化系统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而小麦胚芽添加能改善肝脏抗氧化性能,从而改善卵黄蛋白原合成状况,这可能是其提高繁殖性能的重要原因。

小麦胚芽具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维生素E、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和胚芽多糖,能清除多余的氧自由基,降低脂质被氧化的风险及增强还原性。

并且可以通过与金属离子发生配位效应,来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氧化酶的活性,从而提高抗氧化能力。

我们通过对肝脏抗氧化酶活性指标进行测定,确定了小麦胚芽可以作为抗氧化剂和自由基清除剂,来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能力,肯定了使用小麦胚芽后对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健康的积极作用。

二、对黄颡鱼雌性亲鱼血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鱼类自身新陈代谢及健康状态,会反映在血浆生理生化指标中,而指标与饲料营养关系紧密。

鱼类吸收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能力较差,而黄颡鱼属杂食性鱼类,杂食性和植食性利用碳水化合物能力,要高于肉食性鱼类。

小麦胚芽中含有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在我们的实验结果中,W10组血糖水平与W0组无显著性差异,W15和W20组虽显著升高但趋于稳定。

这说明黄颡鱼雌性亲鱼能够很好地消化吸收,且在10%含量时达到更好的利用度,可以作为蛋白质和脂肪等。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责将组织胆固醇运输至肝脏进行清除,含量与健康状况成正相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负责将肝内胆固醇输出至组织中,含量与健康状况成负相关。

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指标,用来反映机体是否存在潜在血脂异常情况,比值与健康呈负相关。

结果显示,随着小麦胚芽含量增多,虽然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均上升,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上升更为迅速,因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比值下降,利于健康,尤其在W10组效果最优。

这说明小麦胚芽对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血脂代谢和血脂健康有利,我们建议小麦胚芽添加含量为10%。

此外,血浆中总蛋白、白蛋白和碱性磷酸酶没有显著变化,这说明小麦胚芽给黄颡鱼雌性亲鱼的肝脏未造成负面影响。

而小麦胚芽对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有较大提升,这与小麦胚芽使用在对虾、鲈上结果不同。

三、对黄颡鱼雌性亲鱼成活率、形体指标及繁殖性能的影响

原因可能在其作用在对虾、鲈鱼幼鱼阶段,而我们的实验作用于亲鱼,且实验设计基于池塘养殖大水体环境,更具有实际生产参考价值。

在产前培育阶段,小麦胚芽添加组均能显著提高雌性亲鱼的成活率,我们推测与小麦胚芽中富有的维生素群体、不饱和脂肪酸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有关。

不仅利于雌性亲鱼的血脂代谢,提高了机体的营养水平,还通过抗氧化能力的提升,以及不饱和脂肪酸的补充,对亲鱼存活和繁殖起到积极作用。

在产后再培育阶段,W5组和W15组也显著提高了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且效果更明显,我们推测是由于产卵后的雌性亲鱼体能耗损严重,比产前培育的雌性亲鱼更虚弱。

所以此时用小麦胚芽增强免疫力效果显著,能够帮助其恢复健康,但是,小麦胚芽添加量要适中,碳水化合物水平过高可能会对繁殖产生负面影响。

结论

黄颡鱼雌性亲鱼在产前培育和产后再培育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小麦胚芽能显著提高黄颡鱼雌性亲鱼肝脏抗氧化性能和营养水平。

虽然饲料中的小麦胚芽对繁殖力没有直接显著性提升,但是能显著提高亲本成活率,从而提高雌性亲本有效利用率,且能降低产后培育阶段雌性亲本人工繁殖子代畸形率,有利于其规模化繁殖。

所以我们建议在产前培育阶段的饲料中,添加10%-15%小麦胚芽,能够提升黄颡鱼雌性亲鱼的成活率、肝脏抗氧化性能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利于糖脂代谢和规模化繁殖。

而在产后再培育阶段,饲料中添加5%-10%小麦胚芽,能提高亲本利用率。黄姑鱼人工养殖技术

黄姑鱼,学名黄颡鱼,体长约为10-15厘米,背部呈蓝灰色或绿色,腹部则呈黄色。人工养殖黄姑鱼,可以提供稳定的鱼类资源,满足市场需求。

但要想养殖黄姑鱼,先学会选择鱼苗,年龄适中的鱼苗通常具有更高的成活率。最适合的鱼苗年龄一般在30-45天之间。在这个阶段,鱼苗已经发育成熟,身体健康且具备较高的生存能力和环境适应性。

鱼苗的外观应该具有明亮的色彩、完整的鳞片,并且活动自如、反应敏捷。避免选择有明显疾病、伤口或畸形的鱼苗。一般而言,体长在2-4厘米之间的鱼苗较为理想,过小的鱼苗可能对环境适应能力较弱,而过大的鱼苗可能在养殖过程中的适应性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在高温季节(8月中旬至10月下旬),可以考虑采用流水养殖方式,通过日循环水量达到养殖池水量的300%至500%,有助于保持水质的稳定,并提供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供应。

在11月之后,建议采取每天进行一次大规模换水的养殖模式,分别在早晚各进行一次换水,每次换水的量应为当前水体总量的100%,这样可以有效地净化水质,确保养殖环境的健康。

进入12月份,随着海水温度的进一步下降,黄姑鱼的摄食量逐渐减少。为了适应它们的饮食需求变化,应适当降低投喂的频率和投喂量,每天只进行一次投喂,确保鱼只能够充分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营养。

当水温降至12℃时,黄姑鱼的摄食明显减少,这是它们正常的生理反应。而当水温降至9℃时,它们的摄食几乎停止。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要注意避免过度投喂,以免浪费饲料并导致水质问题的产生。

在黄姑鱼养殖期间,每天要测量池中水温、pH值、溶氧和氨氮等理化指标,以便及时发现任何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良好的养殖水质标准包括pH值保持在8.0以上,溶氧含量不低于5毫克/升,盐度维持在28至30之间。

这种鱼喜欢在池底聚集游动,容易搅动池底的残饵和粪便等杂物,导致水质恶化,应该养成在上午和下午投喂后,立即排水清池和吸底的习惯,排水清池时要确保水位不低于20厘米,以免水位过低引起黄姑鱼的皮肤擦伤和可能的感染。

在养殖池使用温室大棚的环境中,可以采用椭圆形水泥池进行鱼类养殖。这种池子具有一定的优势,底面积大约为30平方米,高度为1.2米,为鱼类提供了相对宽敞的生长空间。而养殖大棚则提供了保暖、通风透气、防雨防风等功能,为鱼类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

为了确保养殖的顺利进行,必须在开始养殖之前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为此,可以采用漂白粉或高锰酸钾等消毒剂,以有效地杀灭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从而确保鱼类的健康状况。

在鱼苗入池之前的24小时内,建议将清澈无毒的沙滤海水添加到养殖池中,目的是为了为鱼类提供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应确保水的深度达到1.0米,以提供足够的空间供鱼类游动和生长。

除了养殖池的水质处理,也要安装供气系统,包括供气管、散气排管和充气石等设备,确保池内的氧气含量充足,促进鱼类的呼吸和生长。

在运输鱼苗的过程中,要采用带有充氧系统的活海鲜运输车,确保鱼苗在运输过程中得到充分的氧气供应。同时,运输器材如玻璃缸桶和塑料筐等,也需要进行严格的消毒,以减少传染病的风险。

鱼苗的入池时间通常是在八月中旬,此时水温适宜,为25摄氏度左右。根据鱼苗的规格和生长阶段调整养殖密度,确保鱼类有足够的空间生长和活动。随着鱼苗的生长,养殖密度会逐渐降低,这样可以减少鱼类之间的竞争,促进它们的健康发育。

在养殖过程中,疏苗和分池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及时疏苗,可以控制养殖密度,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并为鱼类提供更加宽敞的生存空间,有助于提高鱼类的生长速度和产量。

当养殖鱼时,正确的投喂和护理非常重要,这将直接影响它们的生长和发育。一项关键的措施是每天给鱼苗进行药浴,连续进行3天,第4天才能开始投喂,可以帮助减少潜在的疾病和寄生虫的影响,确保鱼苗的健康状况。

在刚开始的阶段,可以利用新鲜的野生杂鱼,将其切成小块来引导鱼苗的饲喂。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渐过渡到采用配合饲料和冰鲜杂鱼混合的投喂方式。

配合饲料中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够全面促进鱼苗的生长发育,提供均衡的营养成分,从而确保它们健康的成长。

在养殖初期,建议每天进行4次投喂,分别在早上7:00、10:00、下午14:00和17:00进行。这样的频率可以满足鱼苗快速增长的需求。同时,养殖环境的水温应保持在25~30℃之间,这是鱼苗良好生长的温度范围。

大约经过60天的培养,鱼苗个体重量将达到120~150克,体长也将达到18~20厘米。随着鱼体的增长,需要逐步更换配合饲料的型号,并将杂鱼切割成较大的规格,以满足它们成长的需求,投喂次数也应逐渐减少。

到了10月中旬,每天的投喂次数可减少至2次,分别在早上8:00和下午16:00进行投喂,记住,要定期监测鱼苗的生长状况,并根据其需求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