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读孔子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6-26 14:26

3招搞定《读孔子读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孔子》读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的读后感要围绕哪个主题展开。是孔子的人生哲学、教育思想,还是他的政治理念?确定主题有助于使文章更有深度和条理。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孔子》这本书,主体部分阐述你的观点和感受,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3. 论证充分:在主体部分,要充分论证你的观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结合具体事例:引用《孔子》中的经典语句或故事,以证明你的观点。
b. 与现实结合:将孔子的思想与现代社会、现实生活相结合,探讨其在当代的价值。
c. 引用其他观点:适当引用其他学者、专家对《孔子》的评价或观点,以丰富你的论述。
4.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同时,注意用词的准确性和丰富性,避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汇。
5. 观点独特:在阐述观点时,要尽量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不要人云亦云,要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6. 注意篇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篇幅适中

鲍鹏山《孔子这一生》读后感

孔子这一生:从志学少年到万世师表

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其卓越的智慧和高尚的品德,成为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座巍峨高峰。他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坎坷,却始终闪耀着光芒。《论语·为政》中,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不仅是一个时间轴,更是他精神境界不断升华的写照。沿着这条脉络,我们可以勾勒出这位至圣先师的一生。

一、十五志于学:少年立志,开启求知之旅

孔子出生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家境贫寒,但自幼便展现出对知识的渴望。十五岁,孔子正式立志于学,开启了他一生的求知之旅。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贵族垄断了文化知识,平民子弟很难有机会接触经典。然而,孔子凭借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谦逊好学的态度,遍访古籍,师从多方,向不同的人请教各种问题,形成了“每事问”的学习习惯。他不仅学习知识,更是在学习中自觉追寻“道”的真谛。这种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为他后来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三十而立:人格独立,开创教育先河

三十岁的孔子,思想逐渐成熟,人格独立。他以“仁”为核心,构建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开创了私学,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教育是贵族的特权,平民子弟很难接受系统的教育。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理念,主张不分贫富贵贱,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他设坛授徒,广收弟子,传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孔子的教育实践,不仅传播了知识,更播种了理想,为他后来的思想传播奠定了基础。

三、四十而不惑:信念坚定,坚守道德底线

四十岁的孔子,经历了政治冷遇与社会动荡,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有了清醒的认知。面对权贵的拉拢与质疑,他毫不动摇,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他明确表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种“不惑”,是对价值观的绝对坚守,是对“仁”的执着追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孔子的这种信念显得尤为珍贵。他坚信自己的理念是正确的,即使面临诸多困难,也毫不退缩。他的这种坚定信念,激励着无数后来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四、五十而知天命:使命觉醒,传承文化火种

五十岁的孔子,开始思考自己的历史使命。他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文化的重任。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但他始终坚信“文不在兹乎?”他以自己的行动,传承着上古文明的火种。他整理《诗》《书》《礼》《乐》《易》,修《春秋》,使这些经典得以保存和传承。这些文化典籍,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六十而耳顺:包容超越,以仁者之心待人

六十岁的孔子,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阅尽世情冷暖。面对隐士的嘲笑“知其不可而为之”,面对误解甚至困厄(如陈蔡绝粮),他都能平和接纳。这种“耳顺”,是智慧对偏见的消融,是仁者对众生的悲悯。孔子以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人,以仁者之心待人接物。他深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他尊重他人的选择,同时也坚守自己的信念。他的这种包容和仁爱,使他成为了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六、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天人合一,达到生命境界的圆融

七十岁的孔子,达到了生命的最高境界。他的道德已经内化为本能,一言一行皆自然合乎仁礼。看似“随心所欲”,实则一言一行都遵循着道德的规范。这是生命境界的圆融,是自由与规范的完美统一。孔子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他的思想和行为,已经完全融为一体,成为了一个完美的整体。这种境界,是孔子一生追求的目标,也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七、跌宕起伏中的思想淬炼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跌宕起伏。他在鲁国短暂执政,任大司寇,推行改革,试图恢复周礼。然而,他的改革触怒了权贵,最终黯然去职。周游列国十四载,他屡遭拒斥,甚至被围困险丧命。然而,正是这些挫折,让他的思想在碰撞中不断深化,淬炼出“君子固穷”“岁寒知松柏”的刚毅品格。孔子在困境中坚守信念,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他的思想也因此更加深刻和成熟。

在教育实践中,孔子的成就尤为突出。他杏坛讲学,弟子三千,因材施教,启发思考,将“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普世伦理植入文化基因。一部《论语》,成为东方文明的“圣经”。孔子的教育理念和实践,为后世的教育事业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八、斐然成就:塑造中华文明的精神坐标

孔子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思想和教育实践,更在于他对中华文明的深远影响。他是伦理体系的奠基者,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哲学,构建了儒家伦理大厦,成为两千余年社会规范的核心。他是教育革命的开创者,首倡“有教无类”,将教育从贵族特权解放为全民权利,推动了知识阶层(士)的崛起。他是文化典籍的守护者,整理《诗》《书》《礼》《乐》《易》,修《春秋》,使上古文明免于湮灭。他是士人精神的塑造者,“士志于道”“天下归仁”的理想,培育出中国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传统。

九、当代启示:在不确定时代锚定心魂

孔子的一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在当今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惑。孔子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的“知天命”是对使命的清醒认知,“耳顺”是与世界的和解智慧,“从心所欲”则是生命修炼的至高境界。孔子的“仁”的普世关怀、“己欲立而立人”的共生哲学,为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找到了一种平衡和和谐的方式。他的思想,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孔子的智慧依然闪耀着光芒。

“德不孤,必有邻。”孔子这位孤独的行者,终成万世师表。他坚守的,正是人性深处永恒的光明。孔子的一生,是一部伟大的史诗,他的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前行。

国庆没出行,读了4.7万字孔子:1篇感悟,6点感触


侧记:
929日中午快到1点了,我才在读书协会会长大哥的督促下,回复了微信群里的消息。
无它,前一天和几位朋友把酒言欢,欢乐的有些过头,所以上头。强睁着醉眼,看着通知。
通知要求,在928日孔子诞辰日这天,启动第二期“你我共读”读书分享活动。在阅读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原版、现代汉语翻译版、刘小川《品中国文人·圣贤传之孔子篇》基础上,撰写1000字的读后感。
接龙报名后,我就思索这个题目怎么写。感觉难上加难!
因为老夫子的标签突出且固定,涵盖政治、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根植于中国文化的根脉太深。
这是在人类坐标系上都留下痕迹的人,不用查就知道,网上对他的评说和感悟,一抓一大把。
所以,泛泛地说?1000字根本覆盖不住。小切口切入?可从哪说起呢?
转念一想,品读名人,既得论述明白其历史意义,又要关切当下现实意义,不然动笔就会落入窠臼。
除了阅读读书协会提供的万字素材,再就是赶紧找书。急急火火地翻看冯友兰版的《中国哲学简史》。
还有一本《轴心时代》呢?哪去了?哦,想起来了,借给朋友一直没还。
凭着记忆写吧,再多的思索都得落在指尖、键盘上。
恰逢新中国成立75周年国庆假期,会长大哥每天发一篇《品中国文人·圣贤传之孔子篇》(节选),给7天长假生活增添了书香底蕴,十分有感。
正文:

践行孔子思想 瞩望轴心时代
——2024年国庆读《史记·孔子世家》《品中国文人·圣贤传之孔子篇》有感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这一时期,人类在精神和思想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批智者及其言论喷涌而出,了人类“我是谁”“怎么活”等亘古之问,并逐渐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影响后世至今2000多年。这一时期,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谓之曰“轴心时代”。
作为进入轴心时代代表人物的“至圣先师”,孔子,俨然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闪光符号,影响中国也辐射世界。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博士说:“人类要生存,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汲取孔子的智慧。”一个外国人,况且跨行业如此盛赞孔子,可见老夫子的魅力,也足见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孔子儒家思想,强调君子应以仁德自律,并以此来规范社会秩序。老夫子的智慧,并未因时光流逝而渐行渐远,而是随时浸润到我们言行,比如个人述职材料,“德能勤绩廉”,第一个强调的,依旧是个人德行的重要性。“德不配位,必有余殃”,仍是现代识人评人用人的首要标准及其因果认识。如果评价谁失德失范了,那基本上人设垮塌。
类社会发展到如今,科学技术发达了,人们已不满足于探索地球,自然认知在逐步扩大,但智慧的发展却止步不前。无论国家民族抑或个人,遇到困难迷惑,无不端起书本,再从“轴心时代”所奠定的那些核心价值和普遍原则中寻找答案。包括孔子在内的这些高山仰止的大智慧,在今日不是过时了,而是依然尚未彻底实现。
复旦哲学教授王德峰认为,当代人感到无家可归,是因为经济生活的基本方式是资本的运作和资本的增殖,而这不包括精神内涵。人们在这样的经济运作中无法安心立命,因此产生了对精神家园的渴望。
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快、变化迅速,与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巨大差异。在追求效率和功利的当下,孔子所倡导的“仁”“礼”等道德规范可能被视为过于理想化,难以在快节奏的竞争环境中得到充分践行。岂不知,孔子的“礼”并非单纯的等级制度,而是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的准则。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借鉴甚至发展孔子的“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同时强调人人平等的基本价值观。
社会浮躁、人心思变,急需上层建筑精神家园的照拂。因此,追思追问孔子精神内核价值,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扬,进而践行到实际中,在当今社会更具现实意义。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秉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牢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保持谦虚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养;要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等等,均需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付诸行动。
哲学是反思的结果,结果是思考的印证。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跨过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仍然具有“轴心”般的吸引力。我们一次次地回味孔子、瞩望轴心时代,就是要更加感悟他的精神世界,与当下实际相结合,构建个人精神家园与社会和谐秩序,以期行稳致远。

后记:
写完后,检查了几遍。笔力十分有限,难以匹配孔子伟大功绩,但思考了很多:
1.这种1000字的规定要求,十分锻炼人。能用最少的语言把事儿说明白,得下功夫,尽管我写的不咋地,但又一次得到了锻炼。
2.曾有人这样评价写作的人:能写文章的人,文笔是一方面,作者绝对是具备思考力的人。因为除了对事物的认知,还有谋篇布局,简单地说,就是想好先写啥、后写啥,哪段的主题是什么,装什么素材。这样挺省事,个人认为要比意识流好些,当然,也因人而异。
3.文章这东西,并无一定之规。小切口可以说大问题,大切口也可以盯着小问题说,主要看笔者怎么设计。

4.读书十分有用,不读书而又写出文章的人,寥寥可数。但读了书却又不能取其精华为我所用,读书的意义将逊色一层。
5.写作是读书的一部分,反之亦然。边读边写,边输入边输出,是提升认知、锻炼能力的绝佳途径。

6.读书还得读大部头的经典;读书活动还需如期举办。
以上,与书友共勉。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