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职称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4 07:13

职称培训心得体会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职称培训心得体会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职称培训的心得体会。在写作过程中,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确保内容与主题相符。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具备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结构进行写作:
a. 引言:简要介绍职称培训的背景和目的,以及自己在培训过程中的收获。
b. 正文:详细描述培训过程中的所学、所思、所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 培训内容:介绍培训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自己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 培训方法:评价培训方式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 培训效果:总结培训带来的实际效果,如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拓宽知识面等。
- 不足之处:反思自己在培训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
c. 结尾:总结全文,强调职称培训对自己的重要意义,以及对未来职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用词准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b.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段落之间的衔接,使文章结构紧凑。
4. 内容真实:在描述培训过程和心得体会时,要确保内容的真实性,避免夸大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心得体会之三: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
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力量





周亚敏,女,1984年4月生,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现为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周边经济外交研究室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世界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的交叉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顶级、权威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主持完成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项目1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高端智库重点研究项目2项。出版个人专著2部。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写作组成员,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发表理论文章9篇。曾获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拔尖人才”称号(2023)、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英才”称号(2023)、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十一届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


一、职称制度创新 助力青年成长


我在中国人民大学本硕博连读,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在德国波恩大学联合培养一年。2011年博士毕业后,我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原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从事气候变化经济学方向的博士后研究,2013年出站后,进入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工作。基于对国际经贸领域中与绿色低碳转型相关议题的浓厚兴趣,我将世界经济学和气候变化经济学的跨学科研究作为自己的重点方向,长期关注全球绿色转型背景下的国家竞争新优势以及大国间经济关系演化。2021年6月,我被聘至副研究员岗位,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破格晋升职称制度是解放科研生产力的重大举措,有力地激发和引导青年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到学术研究中。职称破格政策不仅打破了论资排辈和“熬年头”的限制,而且有助于青年科研人员树立明确的奋斗目标。对我而言,能够破格晋升研究员,既是认可,更是鞭策,时刻提醒自己要牢记使命,潜心治学、科研报国。


二、对标“三大体系” 锻造科研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明确要求“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院职称破格政策的“菜单式”评价标准,为不同学科背景的人才提供了多元化选择,焦点均指向高质量科研成果。这种明确的目标导向使青年人员主动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前沿性、创新性、自主性的研究,有助于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三大体系”培育和选拔人才。
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我们应时刻以服务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为紧迫任务,将主要精力和科研时间投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当中。放眼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美西方国家企图同我国“脱钩断链”,尤其是对我国具备竞争优势的绿色产业实施集体遏制策略。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站在有利于提升国家国际竞争力、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立场上,以高水平对外开放应对全球竞争格局、推动经济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我国当前所具备的绿色竞争优势,一方面受到了来自美西方国家的集体打压,另一方面也为我国经济外交工作开辟了新抓手。围绕上述两方面,我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西方绿色霸权、推进绿色丝绸之路建设、助力全球南方脱碳进程等开展研究,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当代亚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等刊物发表系列成果。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环境,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充分运用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法宝,不断探索有助于实现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方法和路径,以自主知识体系的确定性来应对惊涛骇浪的不确定性。
未来我将继续围绕夯实理论基础、实现理论创新、提升对策研究能力三个方面来开展科研工作。同时,我也相信,我院浓厚的学术氛围和不断完善的人才制度,将越来越有利于青年学者的成长。

三、扎根学术沃土 实现学者价值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大家、顶尖专家和知名学者汇集,他们代表着中国社科界学术研究的最高水平,既是我们年轻人的学习榜样,也是成长中的良师益友。我所在的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一直以我国对外关系领域、国际关系领域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引导科研人员开展综合性的国际战略研究。入所十年来,我个人从研究所的跨学科研究氛围中获益良多。
相比于高校和其他科研机构,我院在理论创新、咨政建言、国际交流、舆论引导、学脉传承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这既为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成才提供了高层次的平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院青年学者应对标“三大体系”建设,密切关注事关我国重大发展战略的议题,选定具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不断跟踪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科研成果,点滴积累、久久为功,打好个人科研事业的理论基础;做好理论联系实际,勤于思考、主动创新,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贡献青年智慧和新兴力量。


周亚敏主要代表作
1.《国家间绿色竞争、数字竞争与美国对华选择性“脱钩”》(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4年第1期。

2.《单边气候规制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以美欧为例论绿色霸权的构建》(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2022年第12期。

3.《全球碳中和趋势下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的机制与路径》(论文),《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

4.《全球气候善治与“绿色丝绸之路”——基于治理实验的视角》(论文),《当代亚太》2021年第5期。

5.《绿色就业:理论含义与政策效应》(论文),《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年第1期。

6.《全球价值链中的绿色治理——南北国家的地位调整与关系重塑》(论文),《外交评论》2019年第1期。

7.《全球氢能竞赛的驱动因素、当前格局及经济地理效应》(论文),《全球化》2024年第3期。

8.《全球绿色治理——直面经济增长与环境升级》(专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

9.《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安全》(理论文章),《经济日报》2023年1月30日。

10.《积极参与全球绿色治理》(理论文章),《人民日报》2018年4月9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End-



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心得体会之九:聚焦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真问题” 推动企业高质…

聚焦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真问题”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阳镇,男,1994年10月生,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创新研究室副研究员,兼任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技术经济学会技术管理专业委员会理事等。主要从事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入所以来,在《中国工业经济》《世界经济》《统计研究》《经济学动态》《财贸经济》等顶级和权威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出版专著4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项目等多项;获得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经济管理学术菁英奖学金等奖项。

一、制度筑基育英才

本人2022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获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其后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企业创新研究室,担任助理研究员。工业经济研究所是一所学术声誉卓著、学术大家云集、优秀青年人才辈出的应用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研究重镇,所内青年人才较为集中,晋升高级职称往往需要较长时间。

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高度重视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积极探索实施职称破格制度改革,在学术研究、智库研究及教书育人等方面给予青年科研人员诸多支持,为青年人才学术研究与职业发展铺设了一条“康庄大道”。得益于此,我非常幸运地赶上了院党组为青年科研人员成长成才创造的“好时候”,于2024年6月破格晋升为副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推出的职称破格制度,一方面,树立了高质量导向,打破了论资排辈,使青年学者不因为研究所指标限制而影响学术发展之路;另一方面,直接赋予了青年科研人员进一步强化学术研究能力的内源性动力。职称制度“破立并举”,让“想做且能做高质量学术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不再“望职称兴叹”,而是纷纷“脱颖而出”。这种“立标杆式”的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极大地激活了科研人员创造潜能与科研生产力。

二、殿堂集聚强学术

长期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以学科齐全、人才集中、资料丰富的优势而闻名,特别是其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深厚的学术积淀、持续的学脉传承以及高端的学术研究平台,深深吸引着有志于从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青年人员。此外,社科院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融为一体,强化了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国家战略使命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学术立场。

我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技术创新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聚焦于技术创新推动一国产业与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形成的基本理论与实践,侧重于企业与产业的创新能力形成机制以及创新政策研究,立足于从企业社会责任等角度探究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外部性问题。

我进入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以来,在学术研究方面,围绕技术赶超背景下的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识别甄选理论体系、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机制、绿色技术创新与企业可持续发展、ESG与企业社会责任新理论范式等方面持续开展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发表顶级和权威期刊学术论文10余篇,核心期刊4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4部,部分研究成果获得了较好的学术反响与社会反响。在智库研究方面,充分发挥专业研究特长,主笔撰写和报送多篇要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项目等多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项目、国家高端智库等研究课题共计10余项。在学术服务方面,一是积极参与挂职锻炼工作,到国家发展改革委挂职锻炼,期间立足专业研究特长,积极服务国家“十五五”规划前期工作,参与起草《“十五五”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二是积极服务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教融合,承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管理学研究方法、数字经济等多门研究课程教学任务。

三、调研扎根厚情怀

破格晋升副研究员职称后,下一步,我希望在国家创新体系与引领式技术创新范式等方面系统地深化理论、政策与实践研究,主要在三个层面承担“挑大梁”与“排头兵”的重要角色。一是持续深化面向技术创新的基础理论研究,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下的新兴技术创新范式以及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现实需求,积极探索面向技术创新理论范式的前沿理论研究,加快提炼契合中国企业与产业技术创新情境特征的技术创新理论体系,为积极传播企业技术创新的中国故事贡献更大力量。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充分利用中国社会科学院丰富的调研资源,坚持工业经济研究所长期以来的问题导向研究精神,积极参与院党组与研究所交办的各类重大课题,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提炼真问题,积极开展学术调研与面向真实世界中的技术创新与企业管理真问题的学术研究与智库研究。三是积极开展学术交流,立足中国社会科学院各类学术研究平台以及智库交流平台,推动学术研究思想、学术研究产品以及学术研究网络“走出去”,积极开展与国内外研究同行的学术交流与研究合作,积极推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人才培养与创新研究团队建设。

阳镇主要代表作

1.《城市绿色发展关注度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论文),《世界经济》2024年第1期。

2.《企业家综合地位、家族涉入与企业社会责任——来自中国私营企业调查的微观证据》(论文),《经济学动态》2021年第8期。

3.《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双元创新:稳中求进与险中求胜》(论文),《统计研究》2024年第7期。

4.《混合所有制改革能促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吗?——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论文),《中国人口·资源·环境》2024年第6期。

5.《拨开迷雾:“卡脖子”技术的再审视及其破解》(论文),《开放时代》2023年第4期。

6.《科技自立自强:逻辑解构、关键议题与实现路径》(论文),《改革》2023年第2期。

7.《共益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合意性组织范式》(论文),《中国工业经济》2018年第7期。

8.《企业社会责任具有绿色创新效应吗》(论文),《经济学动态》2022年第8期。

原标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晋升职称人员心得体会之九:聚焦技术创新与可持续发展“真问题” 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