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价格多少钱一斤2020

草鱼价格多少钱一斤2020"/

低盐度vs.草鱼,探寻水养殖中盐度调控对生长与肉质的奥秘

 

 

一、前言

草鱼属于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草鱼属,是我国养殖量最大的鱼类,也是国民消费量最大的鱼类。

2021年,我国草鱼养殖产量达到575.5万t,但长期以来,由于养殖不规范,草鱼产业存在草鱼肠炎普遍、体型肥胖、味道差等问题。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的草鱼需求越来越强烈,人们发现,投喂蚕豆可以使草鱼肉质更加紧实,这种方式养殖出的草鱼被称为脆肉鲩。

利用南沙天然生态滨海湿地因涨退潮产生的天然咸淡水,在海水和淡水反复变化的环境中,水体总体保持2ng·L-1的咸度,这样养出来的鲩鱼肉质鲜美紧实、没有泥尘味,深受大众喜爱。

 

 

二、试验处理

 

将草鱼在直径1.5m,桶深1m的养殖桶中养殖8周,每个桶养殖30条幼鱼。

设置0(CK)和2ng·L-1两种盐度处理,分别设置3个重复,试验期间监测每个水箱的水质,每天将养殖桶中2/3的水体用同等盐度的水体替换,保持水质稳定。

每天2次(07:00和18:00)投喂商业颗粒饲料至明显饱足。

养殖结束后,将草鱼幼鱼禁食12h再进行取样,从每个养殖桶中选取6条鱼,使用MS-222麻醉并测量体质量。

将草鱼背部皮肤剥开后使用质构仪检测肉质指标,剖取内脏团、肝脏、腹腔脂肪并称重,迅速取背部肌肉于冻存管中放入液氮,并于采样结束后转入-80℃冰箱用于后续试验。

 

三、生长结果

在不同盐度下养殖8周后,测量草鱼体质量,剖取内脏团、肝脏、腹腔脂肪并称重,CK组的草鱼末体质量为(113.06±29.23)g,在处理组下养殖的草鱼末体质量为(110.48±27.68)g。

处理组(2ng·L-1)与CK组草鱼相比,末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CK组草鱼的肥满度为1.90±0.11,肝体比为1.47±0.20。

脏体比为7.23±0.58,脂体比为1.20±0.32,特定生长率为1.71±0.06,处理组(2ng·L-1)草鱼的肥满度为1.90±0.09,肝体比为1.51±0.23。

脏体比为6.85±0.74,脂体比为1.18±0.40,特定生长率为1.64±0.11,处理组(2ng·L-1)与CK组草鱼相比,各生长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果表明,草鱼可以适应2ng·L-1盐度水养殖,草鱼的生长性能不会受到显著影响。

 

四、肉质指标结果

使用质构仪对处理组与CK组草鱼的肌肉进行检测,在处理组(2ng·L-1)下养殖2个月后,草鱼肌肉的粘度显著下降(P<0.05),弹性显著下降(P<0.01)。

而处理组草鱼肌肉的黏性(P<0.001),粘结性(P<0.01),硬度(P<0.01)和咀嚼度(P<0.001)则显著高于CK组草鱼。

 

五、讨论

 

盐度是一种重要的环境因子,水体中盐度的变化会对鱼类的渗透压调节,生理生化以及生长造成影响,盐度也会影响鱼类的肉质。

大口黑鲈在一定盐度下养殖10周后,肌肉的系水力,硬度和咀嚼度上升,肌肉品质得到提升,在10ng·L-1的半咸水环境下养殖草鱼会使草鱼的生长性能下降且肌肉水分含量显著增加,粗蛋白含量降低。

鱼体的生长受到生长激素(GH)/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轴的调控,外界环境因素会影响鱼类生长激素分泌。

在2ng·L-1盐度水环境下,草鱼的末体质量与淡水养殖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而且肥满度,肝体比,脏体比,脂体比和特定生长率均无显著差异,说明低盐度咸淡水养殖草鱼不会影响其生长性能。

 

硬度等质构数值是评价鱼类品质的关键指标,与淡水养殖草鱼相比,低盐度咸淡水养殖草鱼肌肉的硬度显著高于淡水养殖草鱼,且咀嚼度,粘结性等均得到显著提升,表明低盐度咸淡水养殖下草鱼品质得到提升。

低盐度咸淡水养殖与淡水养殖草鱼相比,其中细胞外基质-受体交互被显著富集,结果表明,在低盐度咸淡水养殖后,草鱼肌肉的细胞外基质与受体的交互更加紧密,草鱼肌肉细胞外基质含量增加。

 

六、结论

 

尽管低盐度处理水对草鱼有益,但并不意味着适用于所有水产养殖类型。不同鱼类对盐度的适应能力各异,因此,在选择使用低盐度处理水养殖之前,应充分考虑目标鱼种的生态特性和需求。

参考文献

 

 不同盐度驯化对罗非鱼肉质、血清生化指标及Na~+-K~+-ATP酶活性的影响.陈会琴;毕保良;胡青.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22

 种青养殖模式提升草鱼肌肉中胶原蛋白的相关研究.张曦;万莹;席汝娟;沈志远;何亚;李莉;汤蓉;李大鹏.淡水渔业,2021

 鱼肉质构的影响因素及测定方法研究进展.刘婧懿;赵前程;程少峰;姚雪;李萌;马壮;马永生.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20

长江禁渔才3年,部分河段就大鱼泛滥,三峡大坝“水老虎”聚集,十几斤的草鱼被咬得鳞片翻飞落荒而逃。这是生态恢复还是生态失衡?

6月中旬以来,有网友在湖北宜昌三峡坝区拍到照片,发现库区内有不计其数的鲢鳙群体出动,尤其是个头硕大的鱤鱼成群出现,不禁引发了很多网友的担忧。

因为鲢鱼和鳙鱼还属于滤食性,鲢鱼的食物以浮游植物为主,以浮游动物为次;鳙鱼的食物则以浮游动物为主,以浮游植物为次。它们对于草食性鱼类的伤害较小。

但是鱤鱼却是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在淡水中几乎没有天敌,素有“水中老虎”之称,哪怕是“水中王者”黑鱼也比不上它们。

首先黑鱼没有鱤鱼的速度快,捕食成功率低于鱤鱼;其次,体型差异大,鱤鱼一般可长到2米长,体重可以超过200斤,出生后一年就能长到50厘米,同年龄段的黑鱼不是鱤鱼的对手。

而且,鱤鱼一次可以怀卵50万粒,而黑鱼一次最多才2万粒,哪怕是草鱼一次也只能怀120-150万粒。由此可见,作为肉食性鱼类,鱤鱼的繁殖速度是非常快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人们一直将其作为重要的经济鱼种,甚至由于它们捕食速度太快,长期当做“害鱼”清除。在水中成群的鱤鱼就像山林里有多头老虎同时出没一样,难免让很多人觉得,鱤鱼泛滥了不是好事。甚至有人更进一步提出,目前常见的鱼类已经泛滥,应该立刻解封。

为此,有人特意在三峡坝区附近巡视,发现了一些几斤甚至十几斤的草鱼惊恐地逃到浅滩附近,而它们身上出现了鳞片脱落的伤痕。

那么,这些现象是否就能够说明鱤鱼已经对三峡坝区的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破坏了呢?实际上,在自然界老虎捕猎野猪和小鹿同样也很常见,不能因为我们看到几条草鱼被追得很惨,就说鱤鱼已经泛滥到必须人为控制的地步了。

过去我们觉得鱤鱼是害鱼,需要人为捕捉才能控制其数量,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我们在捕捉鳡鱼的同时也在捕捞更多的四大家鱼。这就像我们大力猎杀老虎的时候,大肆捕猎梅花鹿,它们并非因为老虎数量过多而灭绝。

另外,我们说过鱤鱼是没有天敌的,也就是说在古代它们也是这样在长江里生活的,并未出现生态失衡的现象。到了现代,鱤鱼依然没有天敌,那么它们的数量自然也受到自然规律的限制,当食物少了以后,鱤鱼的数量自然也会减少。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的数量比例普遍在1:5,这样才能保证双方都能持续稳定地繁衍下去 。即使有时候某一方的数量突然增加,也会受到自然调节再次趋近于这个比例。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因为鱤鱼的整体基数本来就比其他草食性鱼类多,所以造成了鱤鱼泛滥的问题呢?实际上,在长江禁渔开始后,相关部门就陆续在向长江投放鱼苗。比如2020年3月共投放了72万尾鳙鱼、鲢鱼、草鱼和长吻鮠,并没有投放鱤鱼等肉食性鱼种。

目前网友观测到的鱤鱼泛滥问题,有可能只是因为恰好到了产卵期,所以大批鱤鱼成群出动觅食,也可能是局部的鱤鱼泛滥问题。

目前,宜昌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的站长杨军已经对此做出了回复,认为近期鳡鱼数量增多属于“短期优势种群”现象,随着繁殖期结束和完整生态链的自我修复,最终会达到物种平衡,无须人为干预。

但具体是什么情况,我觉得需要相关专家做好鱼类数量统计,给出详实的数据依据,对长江的生态进行评估。一来有了近期调研的结果才更可靠,二来有了数据也能让网友们放心,但是那些说应该放开禁渔政策的人,显然反应有点过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