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渔业产品销售渠道有哪些

三峡渔业产品销售渠道有哪些"/

三峡渔业产品销售渠道主要包括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水产经纪人、网络平台和观光农业等。例如,重庆市三峡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的“三峡鱼”品牌,通过区域专销体系、零售专卖、特色餐饮体系和电子商务等渠道销售。这些渠道帮助实现全年均衡上市并建立品牌专销。

相关内容:

三峡大坝水库里各种各样的大鱼太多了,应该合理适当每隔二至三年由各鱼业公司竞投标价高者得,捕捞各种各样的大鱼!所得款用作购买钢筋混凝土等物资加固三峡大坝和购买先进鱼业巡查快艇用在水库区内巡查。奋发有为的菠萝

1998年,长江三峡渔民从库区江段捕捞了11000吨的天然渔货物,这一产量是1997年的2.6倍,其中,铜鱼和圆口铜鱼的产量最突出,总渔获量高达2307.8吨。但如今,人们却很少见到野生铜鱼的踪迹,背后的原因引人深思。

铜鱼和圆口铜鱼是长江的特有鱼类,在上世纪80~90年代,这两种鱼还是三峡江段资源量最丰富、产量最可观的鱼类,渔业贡献颇多。在长江老渔民的眼中,这两种铜鱼(以下统称长江铜鱼,特别说明除外)不仅是重要的创收鱼种,还是非常难得的江中美味。

长江铜鱼生长速度快,肉质鲜嫩且肥美,含肉率高于黄颡鱼和鳜鱼,脂肪和蛋白的总量高于黑鱼,营养价值极高。可以说,在三峡江段的140多种鱼类中,铜鱼和圆口铜鱼是名副其实的“顶流”,在90年代的辉煌时期,两种鱼合占渔获总量的36.4%左右,可谓风光无限。

但它们的处境却令人惋惜,还没等到经济价值充分开发,野生资源量就已经濒临枯竭,乃至无法形成鱼汛。铜鱼的危机出现在2000年以后,一个对比数据很好地揭示了资源的反差:2000年,巴南江段的圆口铜鱼在渔获中还有18.9%的占有量,但到了2006年,资源比重就下滑到了7.8%,铜鱼也有相似的变化趋势。

不仅如此,在整个三峡江段,渔业总量也在明显下降,从巅峰时期的上万吨到衰退到了低谷期的两三千吨。从2001~2004年,三峡的天然捕捞量维持在2369~3208吨之间,连1998年产量的30%都不到。三峡江段的渔业资源为什么会突然骤减?我们从铜鱼、圆口铜鱼的种群变迁中可见一斑。

第一个变化是年龄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过度捕捞所致。以圆口铜鱼为例,人们发现从70年代到新世纪初,圆口铜鱼的年龄结构有年轻化的趋势,具体表现为高龄鱼减少,低龄和幼鱼比例增加。

例如在1973~1974年,渔获中圆口铜鱼的最大年龄为5龄,1龄鱼的占比约为34.5%,而在1997~2000年,最大的鱼龄只有3龄,1龄鱼的占比提高到48.1%,这意味着群体繁殖能力的下降,不利于种群资源的维持。

第二个变化是产卵场的变化,这是因为长江上游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水温条件剧变,影响了铜鱼的产卵环境。

在历史上,三峡江段曾是长江铜鱼的主要产卵场,在三峡下游的湖北宜昌,我国于90年代兴建了三峡大坝,并在2006年全线建成竣工。大坝蓄水改变了三峡江段的水流条件,导致铜鱼的产卵场从重庆-宜昌一段转移到了重庆以上江段。

在长江上游的金沙江,溪洛渡水电站的建成又导致圆口铜鱼最大的产卵场迁移,整体向上游移动了约200公里,类似的还有鲁地拉水电站,导致产卵场向下游迁移。最终的结果是,两种铜鱼的产卵场大面积萎缩,繁殖规模大幅度下降。

现如今,长江铜鱼从常见种成了偶见种,我国将其列为了长江流域的首要保护物种。为保护两种铜鱼,一个方向是保护栖息地和产卵场,提升水质,另一个方向则是人工驯养和繁殖,进而大量放流,这对于资源的恢复有重要的作用。

比如:在溪洛渡水电站的放流规划中,圆口铜鱼就是重点的放流对象之一,同时放流的还有长江鲟、胭脂鱼等保护物种,放流总量已达数百万尾。

不过,通过人工繁育来拯救铜鱼也绝非易事,这是因为铜鱼非常娇贵,对水温、溶解氧等水质指标要求极高,一旦出现水质变化就容易产生应激反应,严重时甚至死亡。

通过两年的艰苦试验,我国科研人员目前已将驯养期的成活率提高到了90%,人工繁育的效果也在明显提升。相信在人类的帮助下,长江中的铜鱼、圆口铜鱼还能再次走向繁荣,为长江的生态修复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