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金鲳鱼鱼苗多少钱一条

2019年金鲳鱼鱼苗多少钱一条"/

养殖金鲳鱼时,若鱼苗患上白点病,死亡率可达60%~70%,那么该如何避免该病得产生呢?

金鲳鱼学名卵形鲳鲹,属于硬骨鱼纲鲈形目鲹科鲳鲹属,是南方地区一种名贵的海水鱼类。

金鲳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较快,在常规养殖条件下,目前已成为广东、广西和海南海水网箱养殖的主要品种。

 

可有一种病是金鲳鱼“癌症”,它就是白点病,又称小瓜虫病,小瓜虫是一种鱼类寄生虫,主要寄生到鱼类的鳃和皮肤等位置,呈白色小斑点,死亡率可达60%~70%,是金鲳鱼常见病害之一。

 

金鲳鱼感染白点病后,通常在体表出现直径0.5~1.0mm的白色斑点,伴随着黏液增多,鳞片不均匀脱落,严重时出现食欲下降、游泳迟钝和呼吸困难等症状,最后死亡。

 

故此我们以不同养殖密度下健康金鲳鱼,以及患白点病金鲳鱼为研究对象,检测养殖过程中健康组和患病组水体理化因子的差异,分析金鲳鱼白点病对水体理化因子的影响。

 

我们挑选了一些规格相近的鱼进行试验,试验鱼平均体长(14.31±0.58)cm,平均体重(135.56±2.53)g。

 

试验分为对照组(CK)和试验组(T),对照组为健康养殖的金鲳鱼,试验组为患白点病的金鲳鱼,养殖水箱的规格为70cm×45cm×30cm。

 

对照组和试验组又分为3个不同密度组,分别为低密度组、中密度组和高密度组,低密度组每个水箱养殖4尾鱼,养殖密度为42尾/m3。

 

共计6个处理,分别用T高、T中、T低、CK高、CK中、CK低表示。

 

供试金鲳鱼均暂养3天再正式开始试验,试验期间无投喂,保持24h增氧,水温变化为25.4~29.8℃,盐度为29.6~31.8,试验期间对照组个体平均死亡率为10%,但是试验组个体平均死亡率接近60%。

 

分别于试验开始时以及试验后3、6、9、12天和试验结束时,对每个处理各采样1次,测定水体pH值、溶解氧含量、氨氮含量、亚硝酸盐氮含量、硫化氢含量、磷酸盐含量的变化。

 

我们对所测定的含量值变化进行了一些对比,发现试验后6、9天,处理CK低、CK中、T低、T中水体pH值较低;试验结束时,处理CK中、CK高水体的pH值高于试验开始时,处理T低、T中、T高的pH值均高于试验开始时。

 

试验期间对照组和试验组水体溶解氧含量没有较明显的变化,大致维持在4~6mg/L之间。

 

随着试验进程的推进,对照组和试验组各处理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均有所增加。

 

但各时段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对照组和试验组各处理水体中的磷酸盐含量均较高于试验开始时。

 

结论

 

本试验中,试验组(患白点病的金鲳鱼)各处理氨氮含量,较对照组(健康养殖的金鲳鱼)各处理虽无显著性差异,但其各处理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金鲳鱼患白点病后可能影响水体氨氮含量的变化。

 

此外,金鲳鱼患白点病后可能加剧水体环境恶化,导致水体氨氮含量升高。

 

试验结束时,试验组中高密度处理鱼的死亡率高达70%左右,对照组仅为10%,可能原因一方面是白点病导致鱼体免疫机能下降,另一方面是水体氨氮含量增加导致鱼体呼吸困难,两者相互叠加导致金鲳鱼出现高死亡率。

 

我国渔业水质标准规定,持续24h中,16h以上的溶解氧含量必须>5mg/L,其余任何时候的溶解氧含量不得低于3mg/L,在实验过程中,水体溶解氧含量满足鱼类养殖的标准。

 

目前,在金鲳鱼深水网箱养殖过程中,由于尚无有效疫苗,白点病成为海南地区金鲳鱼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水体持续增氧的情况下,金鲳鱼白点病的发生,可能影响水体中氨氮的含量,而氨氮含量的增加又可能会加剧白点病的发生。

 

试验组高死亡率,大多出现在高密度网箱中,表明高密度养殖,容易提高白点病致死率,因此,在今后金鲳鱼深海智慧网箱养殖过程中,通过监测水质、控制养殖密度,并配以合理投喂,可能有效预防白点病的发生。

 

金鲳鱼患白点病后,易引起水体氨氮含量增加,在养殖过程中,白点病易导致鱼体免疫机能下降,水体氨氮含量增加可导致鱼体呼吸困难。

 

两者相互叠加是诱发金鲳鱼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此外,金鲳鱼患白点病后,养殖密度过高易增加鱼的死亡率。金鲳鱼,也称为卵型鲳鲹,是近年来水产养殖领域快速发展的海水鱼种。

金鲳鱼生长迅速,健康状况良好,市场需求旺盛,从培育幼鱼、饲养食物到处理和销售,整个生产过程已经初步建立起来,备受养殖户的喜爱。

 

尽管金鲳鱼抗病能力强,但由于鱼苗质量可能下降,或者养殖环境受到污染,养殖过程中仍然会遇到一些疾病问题。

特别是在网箱养殖中,一旦疾病传播,速度很快,难以控制,因此,在防治疾病方面,我们需要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相结合”的原则。

 

小瓜虫病会表现出以下症状,患病的鱼体上会出现直径约0.5毫米到1毫米大小的白色斑点,鱼身会分泌更多的黏液,鳞片可能会脱落,鱼儿食欲减退,游动变得缓慢。

这种疾病会让小瓜虫寄生在鱼的腮部,破坏腮片,导致鱼的呼吸变得困难,最终可能会导致死亡。这种病症通常在水温在18-25℃的夏季和秋季流行。

 

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刺激隐核虫,有三种办法可以预防和治疗这种病。

第一,用淡水进行浸浴,每次3-5分钟。

第二,将每1千克鱼饲料混合300-400毫克的原虫净,然后喂食给鱼,每天一次,连续使用5-7天。

第三,将每1千克鱼饲料混合20毫克浓度为2%的溶菌酶盐,然后喂食给鱼,每天一次,连续使用7天。

 

指环虫病会导致鱼的身体失去光泽,食欲下降,游动变慢,有些鱼的鳍条可能会溃烂,身体和鳃部会分泌更多的粘液,部分鳞片可能会脱落。

 

有时,鱼的一侧或两侧的眼睛可能会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导致它们失去平衡,游来游去,这种病症主要发生在春季和秋季。引起这种病的原因是指环虫。

 

为了预防和治疗指环虫病,可以直接使用淡水浸泡鱼,每次持续3-5分钟即可。

 

瓣体虫病会表现出以下症状,患病的鱼常常浮在水面上,游动变得迟缓,呼吸变得困难,头部的皮肤、鳍和鳃上会分泌更多的黏液,身体表面会出现不规则的白色斑点。

严重时这些白斑会连成一大片,鱼的食欲减弱,有时会突然狂游几下并蹭到网上,患者死亡时鱼的胸鳍会僵直向前,几乎紧贴在鳃盖上。

这种病多发生在高温季节,尤其是5-6月份。

为了预防和治疗瓣体虫病,可以采取淡水浸泡3-5分钟,或者使用硫酸铜,一次性投放,每升水体中加入2毫克硫酸铜,浸泡2小时,每天进行1次,连续使用2天。

 

车轮虫病是由纤毛虫类的车轮虫寄生在鱼体表、鳃、鳍等部位引起的,患病的鱼会出现以下症状。

鱼的身体会变黑,不再进食,游动变得无力,有时会漂浮在水表面,身体表面会分泌过多的粘液,使水变白浊。

如果寄生虫数量较多地寄生在鳃上,鳃组织会坏死,导致鱼呼吸困难。

在诊断时,可以刮取体表粘液或剪取部分鳃丝,然后用显微镜检查,如果一个视野中有很多车轮虫,就可以确诊。

这种病通常在5-8月的高峰季节,水温在20-28℃时发生。

这种病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是,每1千克鱼饲料中加入300-400毫克的原虫净,混合后喂食给鱼,每天一次,连续使用5-7天。

或者每1千克鱼饲料中加入400-800毫克的恩诺沙星粉,混合后喂食给鱼,每天一次,连续使用5-7天。

 

肠炎病在全年都有发生,但流行的高峰期是4-10月,患病的鱼会呈现以下症状。

它们会离群独游,身体变黑,食欲减退,有时甚至完全不进食。

患病的肠壁局部会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道内的黏膜会脱落、出血,肠壁弹性下降,肠内会有大量淡黄色的黏液。

当你提起患病鱼的头部时,会从肛门处流出黄色的黏液,肛门周围可能会变红肿,有时候鱼的腹部会膨大,腹腔内可能积有淡黄色的腹水。

这种病的来源是肠型点状气单胞菌,这种肠炎可采取每1千克饲料中添加20毫克大蒜素和500毫克食盐,混合后喂食给鱼,每天喂食2次,连续使用3天。

或者使用每1千克饲料中添加30克肠鳃灵,混合后喂食给鱼,每天喂食2次,连续使用3天来进行预防和治疗。

 

患有神经坏死病的鱼会变得没精打采,食欲减退,身体变得瘦弱,体色变得暗淡。

它们的游动变得奇怪,有时会跟不上水流,可能会腹朝上漂浮在水面上,或者在水中表现出不正常的狂奔和狂游行为。

头部、眼睛和口部会变红充血,甚至可能出现眼球脱落,所有类型的患病鱼最终可能会浮到水面上,或者表现出奔跑的样子,然后最终死亡。

这种疾病是由诺达病毒引起的,主要通过垂直传播传递,因此同一母鱼孵化出的苗鱼可能全部带有病毒,同时,患病鱼的肠道也可能伴随着明显的肠炎,由嗜水气单胞杆菌引起。

 

该病的产生原因有几个方面,运输过程中的压迫性应激可能导致鱼类不适,激发体内已存在的病毒,运输过程中的摩擦可能导致鱼苗外伤,从而加速病毒的传播和感染。

而肠炎的发生可能与鱼苗体能下降,消化功能减退有关。

 

为了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可以直接采用每1千克饲料加入8克三黄粉-青粉、6毫升病毒净、4克三病康和5克多维素,混合后喂食给鱼,每天一次,连续使用7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