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夏天村上有很多知了(蝉)叫,听说知了可以吃,真的吗?什么时间怎么获取呢?

知了好吃,这在我们胶东半岛农村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一到夏天,小孩子们最热衷于捉知了了,捉回家后用油一炸,酥、脆、香,别提多好吃了,那可是大人们最好的酒肴。我们胶东半岛知了最早是在麦收前后出现,开始是那种体型较小的知了,也就是我们当地称之为“麦吱吱”的那种。之所以叫它“麦吱吱”,就是麦子成熟的时候,便能听到它“吱--吱--”的叫声。

麦收以后,这天儿越来越热,可越是中午头最热的时候,知了叫得就越欢实。而这个时候,农村小孩子基本也不午睡,找一根竹竿,竿子最头上缠上自己嚼好的“面筋”,就开始粘知了。还有的小朋友用网兜、塑料袋扣知了。现在粘知了不用嚼面筋了,都有专门卖的那种粘知了的“小手”,很是方便。

别说,粘知了那可是一件技术活,稍有不慎,知了便会“闻风而逃”。小心翼翼地循着知了的叫声,来到树下,先观察好知了的位置,然后找知了看不到的地方,悄悄地将带有面筋的竹竿慢慢地伸上去。对准知了的翅膀,一粘,这知了就捉到了。然后,将竿子放倒,赶紧将知了摘下来,掐掉翅膀放进袋子里,又去寻找下一个目标。

而大人们捉知了,方法就比小孩子们先进多了。他们利用知了的趋光性,到了晚上的时候,在树林里生一堆篝火,然后晃动树木。知了受到惊吓后,会朝着火堆飞过来,人们守在一旁捡,不一会儿就能够捉一堆,省时省力。

但是,捉知了也有时间限制,要在立秋以前捉,那时候的知了还没有产卵,有营养,立秋以后的知了就不好吃了。

你们捉过知了么?用的是哪种办法呢?欢迎留言一起交流哦。

随着夏天的到来,知了(蝉)也该陆陆续续破土而出了,农村又要充满知了声了。古人关于蝉声有许多佳作,例如薛涛的《蝉》:露涤清音远,风吹数叶齐。声声似相接,各在一枝栖。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听蝉声创佳作,农民虽然不会做诗,但是可以把蝉做成美食。

知了(蝉)幼虫和成虫都可以吃,幼虫(蜕皮前)我们称为知了猴,等到傍晚快要天黑时就可以拿着手电去树林捉了,知了猴一般会爬在树干上蜕皮,看到了取下来就可以了。知了捉起来比较费劲,我小时候喜欢拿面筋放在竹竿顶端,然后用面筋粘知了的翅膀,捉知了是技术活,需要稳准快。我最多时一天能捉100多只。

捉回家的知了或是知了猴一般用油炸,特好吃。




知了可以吃,我们这农村家家都吃,一般都用油煎着吃,立秋前的可以吃,立秋后的不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