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3: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愚公移山》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理解文章主旨: - 首先要准确把握《愚公移山》这篇文章的主旨,即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坚持、毅力、不怕困难的精神。 - 分析文章中愚公与两代人的努力,以及最终获得神仙帮助,实现移山目标的寓意。
2. 深入挖掘人物形象: - 分析愚公的形象特点,如坚韧不拔、持之以恒、不畏艰难等。 - 探讨其他人物,如愚公的儿子、邻居、神仙等,他们在故事中的作用和象征意义。
3. 结合现实生活: - 将《愚公移山》的故事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谈谈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 分析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愚公移山的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
4. 体现自己的观点: - 在作文中,明确表达自己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和感悟。 - 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事例,阐述愚公移山精神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
5. 注意作文结构: - 开头:简要介绍《愚公移山》的背景和故事梗概,引出自己的读后感。 - 主体:分析文章主旨、人物形象、现实意义等,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 结尾:总结全文,
我今天读了一篇文章叫做愚公移山,文章主要讲了传说古代有一位老人,名叫愚公,年近90。他的家门南面有两座大山挡住他家的出路,一座叫做太行山,一座叫做王屋山。这两座万丈高山,使愚公一家进进出出极不方便。愚公决心挖掉两座山,家里人都表示赞成。
于是,愚公带领儿子和孙子,开始挖山了,邻居一个7、8岁的孤儿也争着一定要跟去。他们从日出干到日落,然后运到渤海边上,一年时间,才能往返一次。有个叫智叟的老头对愚公说:“愚公啊,你太傻啦!你已经到了晚年,凭剩下的一点点力量,我看连山上一棵树也休想搬掉,更不要说那么的的泥土和石块。”
愚公说:“我死了以后有我的儿子,儿子死了,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无穷无尽的。这两座山虽然很高,可是挖一点就会少一点,还怕挖不完吗?”智叟也无话可说了。
愚公移山的精神,感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派了两个神仙下凡,把太行、王屋两座山背走了,此后,愚公出家门,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耐心就一定会做的很好。
哈哈!今天一口气读完了《愚公移山》这则成语故事,心中受益匪浅。
这则成语故事主要讲了:一位名叫愚公的人,在他的家门口前有一座大山,大山挡位了他们一家的路,早出晚归总要在那座山上爬来爬去。于是愚公决定把山移走,这个想法经过全家人的一致赞同,后来,他们开始挖山,世世代代的挖,终于有一天,山被他们移走了,从此他们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人只要有恒心、毅力和决心,无论多困难的事都可以解决。所以我们应该做每一件事时都要有恒心、毅力和决心。要有勇气去面对每一件事情。不可以逃避,用决心去推倒那座使你困惑的大山吧!
记的《三国演义》这本书中的第二十九回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深受感动,成为辅佐他的军师,取得许多战役的胜利。刘备若没有坚持就不会感动诸葛先生。
还有运动员们,他们每一次比赛不一定都会取得好的成绩,但他们没有因一次次的失败而放弃,他们虽然很难过,但他们坚持,坚持终于会有成功的一天。
恒心、毅力和决心对我们每个人来说是特别重要的,我们只要有恒心、毅力和决心就战胜不了的困难。
从前有一个老人叫愚公,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出入很不方便。于是愚公号召全家把山移开,他的邻居也主动帮助他们移山,但是有个名叫智叟的人来笑话他,可是愚公说:“虽然我挖不动了,但是还有我的儿子、孙子;孙子的儿子、孙子的孙子,子子孙孙这样干下去,总有一天能把山移开。就这样,干了很多年,终于感动了上帝了,上帝叫了两位神仙把大山移走了。
愚公移山,贵在坚持。他不仅自己带头挖山,还号召家人挖山,甚至感动了邻居孀妻、弱子也来帮忙。
我读了这篇文章非常感动,因为愚公移山不怕多大的困难都要消灭掉,这么大的山,何况我们这么小的题。我们真应该向愚公学习。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我相信有志事竟成!
愚公是一个处处为他人照相的人。愚公移山虽然只是一个传说,但是愚公那可贵的精神处处值的我们学习!
传说古时候有两座大山,一座叫太行山,一座叫王屋山,两座山方圆一共有七百多里。在大山的背面住着一位叫愚公的老人。由于南面的大山挡路,出来进去都要绕道,他感到很不方便,于是他想把两座大山搬开,然后再在两座山中间修一条路,以此就比较方便了。
第二天愚公就带着家里人去修山了。一个叫智叟的老人知道了,觉的愚公太笨说:你已经九十多了,也活不了几年了,修山又有什么用?愚公说他死了他还有子子孙孙,他移山修路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子孙。是呀!无论做什么事多要先为别人着想。
有一次,我有些感冒,爸爸带我去看医生,医生说这一段时间流行感冒,让我打吊针。我和一位发高烧的叔叔一起走了进去,因为人很多,就剩下一个座位了,我急忙跑过去把那个座位给占住了,而那个发高烧的叔叔只能坐在小凳子上打吊针。看看我的.行为,想想愚公的做法,我真是太自私了。从今天起,我一定要把以前的坏毛病改掉。别人快乐我才会快乐。
今天,我无事可做,便打开成语故事,翻到《愚公移山》这个故事,我便读了起来,使我受益匪浅。
这个故事讲得是:从前有个叫愚公的老人,有两座大山拦住了他们的去路,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不便,于是,他便带领着子孙开始挖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日复一日的辛苦劳动,最终感动了天神,把山背走了。愚公他这种为后代着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另外他虽然受到了嘲笑,但仍勇往直前、锲而不舍,这种精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因为《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让我们做事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还有不半途而废。所以他的精神才流传到今天。
而我呢,也一样遇到困难就退缩,更别说持之以恒了。知难而退就是形容我的。比如:在暑假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数学奥数练习册。我刚开始的时候很愿意做,以为很简单。可当我做到第二页的时候,就遇到的有几道题不会做了,就继续往后翻,可是往后却是越来越难,我就对妈妈说要读课外书,然后就不做这些题了,而去读书了。有一点难度就放弃,根本就没有做到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
读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只有专心的做一件事而不三心二意,要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才会为我们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要向愚公老人学习。
暑假里我看了一则寓言故事,让我体会了许多深刻的道理。
全文讲述了家居北山的愚公,要到九十岁了,而家门前是一座山,出门十分不方便,于是他发动全家人移掉这座山,开通一条便捷的道路出来的故事,愚公的邻居听到这件事情后,便劝阻愚公,但愚公依然坚持不懈,就是愚公这种坚持的毅力,把上天感动了,玉皇大帝派人把两座大山移走了。
虽然,愚公知道这两座大山十分难挖,但他还是没有放弃,让自己的子子孙孙世世代代都去移走大山。愚公这种艰强的毅力和永不放弃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一些困难,我就退缩或是依赖家长去解决。就拿我学习骑自行车的事来说吧,第一次没有掌握平衡摔了跤,就不想学了。读了这篇寓言故事后,让我受益匪浅,回想原来这种任性怕困难的做法不对,十分后悔,应该向愚公学习他这种可贵的品质,让“愚公移山”精神在我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扬光大。
我在《寓言选》中读了一篇《愚公移山》的寓言,寓言中讲的是:
有个老人叫愚公,年近九十岁,在他家门前有两座大山,家里人出入十分不便。为此,愚公决定移走这两座大山,于是,愚公就带了全家人,动手开山。这时,有个叫智叟的老人,看见愚公他们辛辛苦苦地挖泥土。挑石块,暗暗地笑话他们,认为愚公年纪大了,不可能做到。
愚公对他说:“不错,我是老了,我活不多年了,可是,我死了还有儿子,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子子孙孙,一直传下去,便可以无穷无尽。可是这两座山呢,再也长不高,再也不会长出一粒泥。一块石头来,我们为什么平不了他!”
听了这话,那人自以为很聪明的智叟再也想不出话说了。
这篇寓言对我感受很深,它告诉我们:世上困难再大的事情,只要有决心,有信心,像愚公立志移到门前的两座大山一样,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地干下去,最后一定能取得成功!
钱梦龙先生曾在《语文导读法探索》一书中说:"要发展学生的智力,研究问的艺术有必要。问题本身要富有启发性,要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近读钱先生《愚公移山》课堂教学实录,又一次体验了语文教学高超的提问艺术,深感大师课上的精彩,叹服大师于问答之间所激起的思维涟漪。
包志茹(黑龙江省大庆市肇源县第二小学教师)
目标达成与否,是考查一节课成败的关键。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苦于目标的模糊而难于检测,导致课堂教学效率评估的不确切性。而本教学实录中的教学目标,精彩之处在于:一是拨冗至简,直达文本核心。二是"文""言"合一。那么钱先生又是如何通过提问达成目标的呢?
老愚公有多大年纪?智叟是年轻人吗?那个"遗男"姓什么?有几岁了?他去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这一连串关乎文本细读、也关乎教学目标达成的提问,不枝不蔓,指向清楚。看似简单,实际上四两拨千斤。提问既针对教学目标中所列的相关词语,又巧妙地将"文"和"言"融合在一起,从语言入手理解文本,又从文本的整体出发,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此外文言文教学中如何处理"文"和"言" 的关系,在教学界和理论领域一直存有争议,而以上提问"文"""言"合一,则巧妙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离不开文本的阅读。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开发教学重点和难点,在教材的关键处设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探寻文本的核心。在这点上,钱先生有他自己独到的思考和实践。在讲读的过程中,钱先生以提问与指点代替传统的讲读,以思维训练带动语言的学习,以语言的学习促进思维的发展,尽可能地把文言文的字词句教学和学生的思维训练结合起来,真正做到了在发展思维的前提下落实语文基础知识。
例如钱先生在人物分析环节中,敏锐地捕捉到了愚公妻和智叟话语间的细微差别,这是经典文本的精彩之处,更是教师利用语言训练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之点。文中愚公妻和智叟劝告愚公的两句话,观点基本一致,内容接近,句式相仿。但细读文本,就会发现,这两句话语气的差别,反映了因说话者的身份不同,而对愚公截然不同的态度。"哪些话只有愚公的妻子讲而智叟不讲,哪些话只有智叟讲而愚公的妻子不讲?即使两个人都讲的话,在内容和语气上有什么差别?"这一问,具有很强的驱动力,让学生再一次认真阅读文本。在仔细辨识和思考的基本上,学生明确了愚公的妻子对移山的态度是"疑",而对愚公本人是尊重;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是"笑""止",是轻蔑和嘲讽。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文本的相似之处读出了差异,进而发展了思维能力。
经典文本价值无限。如何让学生深入挖掘文本的深刻内涵及其丰富的教育价值,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面对这个问题,有的教师采取架空文本的方式,空谈其教育意义,将文本视作教育素材,而忽略语文课的专业特点。有的教师则采取相反的方式,将文言文肢解成文言知识训练素材,忽视文本的整体价值及教育意义。那么,钱先生是如何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我们看到,先生在引导学生了解"寓言"体裁特点的前提下,提出一个思辨性极强的问题:"同学们大概想过了, 愚公究竟笨不笨?"面对初中学生,这既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又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讨论这一问题,可谓一箭双雕,这既是对文本价值的挖掘,也是在进一步落实文言基础知识。于是我们看到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虽我之死,有子存焉……"作为论据支撑观点。更为精彩的是,钱先生并没有满足于学生的答案,进而追问学生:"这句话读来特别给力,这是什么原因呢?"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学生掌握"顶针"修辞手法的作用,一问双得,令人拍案叫绝,叹服先生高超的教学艺术。
通过语言感悟文本价值,又在感悟文本价值的过程中时时回归文本语言艺术,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的语文能力何愁不能提升!
作者:包志茹
来源:《教师报》;编辑:关中小伙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