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09:41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灾害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灾害的认识、感受以及应对灾害的态度。可以从个人经历、社会现象、国家政策等多个角度来展开。
2. 突出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即对灾害的看法。观点要明确、有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3. 结合实际:在阐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或个人经历,使作文更具说服力。可以从灾害的成因、灾害带来的影响、应对灾害的措施等方面入手。
4. 展开论述:在论述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a. 逻辑清晰:按照一定的顺序,如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重要性顺序,展开论述。 b. 语言流畅:运用恰当的词汇和句式,使作文读起来通顺、易懂。 c. 举例充分:运用丰富的例证,使论述更具说服力。
5. 强调情感: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对灾害的恐惧、对救援人员的敬意、对受灾群众的同情等。情感真挚,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6. 展望未来:在作文的结尾部分,可以展望未来,提出对灾害预防、救援和重建的建议。这有助于提升作文的思想深度。
7. 注意格式:作文格式要规范,包括标题、开头、正文、结尾等部分。同时,注意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看新近推出的灾难大片《峰爆》,被这句质朴的广告语深深触动。而这部电影所蕴含的中国英雄叙事的价值追求也蕴含其中。
《峰爆》无疑是一部具有高科技含量、强视觉冲击的灾难动作大片。影片始于一场百年不遇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大雨如注、泥石滚滚,山中畅游的旅客瞬间随着大巴车跌入谷底,街上的行人、车辆纷纷被一张张“大口”吞噬。岩石不停地裂变,更大的山体滑坡正在酝酿,16万县城居民命悬一线……关键时刻,一对基建工程兵父子联手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营救。
在硬核科技营造的逼真氛围中,观众直抵灾难现场,感受着恐惧、彷徨、失落,也体悟到了温暖、感动与希望,观影体验绝不亚于观看好莱坞大片时身临其境的惊险、刺激与震撼。但不一样的是,《峰爆》是一部典型的中国式大片,中国英雄叙事与中国主流价值成为贯穿全片的鲜明标识。
首先,该片区别于国际流行的灾难大片模式,而呈现出独特的英雄叙事视角。不同于国际流行灾难大片中孤胆英雄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自带超能力、不食人间烟火,该片的男主人公——基建工程师洪翼舟并不是一个从天而降的英雄。他之所以勇敢坚韧,是因为有着父辈的家传,从上一代老兵身上继承了优良基因。倔强的洪父在探望儿子的途中遇到了天灾,流淌在血脉中的老兵情结让他选择奋不顾身地去救人。在他的眼中,个人安危无足挂齿,黄金营救时间才是重中之重;在他的心中,拯救生命理所应当、责无旁贷,哪怕是牺牲自己和儿子的生命。可以说,没有洪父,旅游大巴上的人们将失去生存的机会;没有洪父,赶来援助的儿子也难以完成绝境中营救的艰难使命;没有洪父的言传身教,难有洪翼舟的使命担当。正如中国传统格言所说:“有其父必有其子”“若要好,问三老”,这不仅是一个充满大爱的父亲的基因遗传,更是两代工程兵家国情怀的薪火相传。
该片男主人公也不是一个无所不及的英雄。在湍急的洪水面前,他对即将承担的探路任务也曾怯懦、也曾畏惧,甚至选择了退缩。因为,他也有着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他曾眼睁睁看着母亲溺水而亡,自己却无力施救,对于水的恐惧是他的软肋。他也不是一个乖巧听话的儿子,他甚至是有些叛逆的。他与父亲之间隔着母亲的死,隔着他对父亲舍小家的不满与怨恨。然而,父亲的牺牲精神从小到大、从始至终影响着他,根植于他的血脉。中国人的孝道、善良、博爱也在他的身上生根发芽。作为儿子,他不仅义无反顾地保护父亲,也会想方设法地挽救他人的生命。这部影片的英雄叙事视角是独特的,英雄并不具备超越现实的能力和魔法,他来自于普通人,只是在生死攸关的时刻选择挺身而出。这里的英雄也不是转瞬成就的,他有着基因中生长出的善良与坚韧,也有着中国军人在部队大熔炉里锻造出的英勇、无畏与智慧。
令众多观众被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是影片的结尾,也是影片情感升华的高潮部分:在悬崖峭壁之上,执行定点爆破任务的儿子险些失足,但父亲用一双大手及时托住了儿子。在与时间赛跑的拯救行动中,父亲毅然用肩膀做支点,用生命成就儿子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实现了爱的传递。这也是中国式大片的情感表达方式,父与子接力的正是中国力量,是对中国能够战胜一切困难的原始动力的追溯。正如在牺牲的父亲墓碑上镌刻的文字那样:“老兵不死,青山犹在”。
其次,这部影片也彰显着中国政府“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主流价值。影片开始,修建了10年的大隧道工程即将完工,工程兵某部正沉浸在迎接胜利的欢乐中,但灾难却突然降临。经过反复论证后,工程指挥部决定用炸毁隧道来改变山体滑坡方向,以此保全16万县城居民的生命,这无疑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诠释。当女指挥含泪下达爆破命令、当为之奉献了10年的工程兵们毅然决定亲手毁掉魂牵梦绕的隧道工程,悲壮之情难以言表。但无论花费了多少资金、无论付出了多少人力,为了挽救生命,国家和建设者们都在所不惜。他们承诺,“我们大不了再用一个10年把它重新建好!”这也是中国式大片输出国家意识和人民利益等主流价值的文化担当。在灾难频发的当下,也契合着中国政府一以贯之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作为。当然,影片情节在男主人公急中生智中发生了巨大的反转,也让男主人公拯救生命的重担上又增加了保住大隧道的艰难,这样千钧一发的处理使得英雄叙事更加紧密和富有戏剧张力。
中国电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资金短缺导致高科技效果不佳,从而倡导用强化情节来弥补短板。但随着我国电影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中国式大片越来越被观众认可,尤其是被在世界级大制作影片中浸泡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观众所接受,这中间硬核科技的贡献不可或缺。但值得关注的是,中国大片在技术上努力靠近国际一流水准的同时,并没有背离自己的故事表达方式,而是在坚守传统文化的前提下,不断强化中国主流价值。比如,在《峰爆》中,就有这样的台词:“面对灾难,西方世界迷信的是‘诺亚方舟’,而我们却坚信‘愚公移山’。”在这里,“愚公移山”并不是神话,而是子子孙孙为了梦想去接续奋斗的精神图腾,这在影片中的父与子的英雄叙事中被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者系《光明日报》高级编辑、文艺部副主任)
作者:李春利
来源: 《中国艺术报》
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像茶一样回甘
刘知英(福建省作协会员,省煤田地质局)
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在万众瞩目中开幕,举国上下振奋不已。次日晚,脱贫攻坚重点电视连续剧《那山那海》在央视一套黄金档隆重开播。“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这几个关键词振聋发聩,激励、鞭策着千千万万中华儿女,也生动体现在《那山那海》的山海巨变之中。
大与小的结合。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是主旋律影视剧的应有之义,如何讲述故事、诠释价值观,润物无声地感染、启发、教育观众,则是创作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难题。《那山那海》以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宁德地区的山海致富经为创作背景,聚焦观风寨畲族民众的脱贫之路,以小见大地再现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摆脱贫困、振兴乡村、实现共同富裕的光辉历程。面对如此宏大的主题,作品从小处着眼,以观风寨雷家三兄弟的亲情、友情、爱情为切入点,将宏大叙事溶解到日常化、生活化的镜头当中,人物塑造、线索设置贴近观众、引人共鸣。在宏大和微小之间,乡村教师陈越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大学生陈越到观风寨支教二十余年,始终怀抱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风雨不改地和观风寨人民站在一起,帮助他们走出大山、走向富饶。通过陈越与观风寨畲族人民双向流动的情感勾勒,以及以陈越为典型的共产党员形象的塑造,党和国家的重要执政理念在底层叙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穷与富的对照。革命老区福建宁德是“老、少、边、岛、穷”的典型贫困区,摆脱贫困是闽东人民世世代代的迫切愿望。《那山那水》开头几集用大量写实剧情还原了观风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频发的自然灾害——台风掀翻了雷家的屋顶,山洪淹没了学堂,雷恒水背着哥哥铨水下山治腿没有一条路可以走,灾后物资靠着一步一步手提肩扛送上山。剧中还数次突出雷家阿妈无米下锅的窘迫,在人们衣食无忧的今天,观风寨人民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穷苦带给观众极大冲击。人们常说“穷山恶水出刁民”,即使穷困潦倒,天性淳朴善良的观风寨村民也都保持着先祖传下来的美好品质。一家有难、八方支援,滴水穿石、弱鸟先飞,凭着团结一心的凝聚力和愚公移山精神,以雷家三兄弟为代表的畲族人民靠山吃山唱山歌、靠海吃海念海经,乘着政策的东风,在脱贫路上走出了一条康庄大道。
苦与甜的交织。观风寨的生活是苦的,但人们心头依然有着沁甜,人物间脉脉流淌的温情给观众带来感动和温暖。如菊香与铨水青梅竹马的美好情感,即使吃糠咽菜也要和对方在一起的坚贞爱情;恒水与林月仙怦然心动的邂逅,夫唱妇随、相互扶持的携手并进;以及山洪暴发时村民们的守望相助,梅花渡饭店老板知道恒水给哥哥治腿后主动多给他工钱的仁义,船老大老张的风趣豪爽……一众人物汇聚在一起,唱出了一曲人性的赞歌。《那山那海》的悲情底色,从第三集开始逐渐淡去。从山到海,恒水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创业新天地,全剧“甜度”也持续上升,节奏变得明朗欢快,尤其是恒水与林月仙传奇的爱情故事不断激起观众的好奇,“挠”得观众想要一探究竟。有如品茶,先是粗糙涩口,一股热流滚过舌尖,百般愁苦席卷而来;接着汁液渐温,顺喉而下,悠长余味弥满口腔;继而清冽直抵胸腔,泛起阵阵回甘,举杯换盏间令人神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