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7 23: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小癞子》读书笔记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
1. "理解作品内容": - 熟悉《小癞子》的故事情节,了解主人公小癞子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 - 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如封建社会的阶级矛盾、宗教信仰等。
2. "明确写作目的": - 确定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社会现象,还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悟。
3. "结构安排": - "开头":简要介绍《小癞子》的作者、背景、故事梗概,以及自己阅读的感受。 - "主体":根据写作目的,分析小癞子的形象特点、成长过程、心理变化等。可以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进行论述。 - "结尾":总结自己的观点,可以是对小癞子形象的评价、对作品主题的感悟,或者是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4. "注意以下几点": - "观点明确":在分析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不要模棱两可。 - "论据充分":用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人物对话作为论据,增强说服力。 - "语言表达":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口语化、啰嗦或重复。 - "层次分明":文章结构要清晰,段落之间要有
这几天,网络和微信圈突然被一则消息占领,那就是“5月25日凌晨,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夫人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几天前,这个消息也传出过,不知老人家又经历了多少磨难才独自离开。与此消息同时出现的各种怀念的长文也跟着贴出来,其中有哀悼,也有轶闻趣事。难道这是一次媒体有准备的策划?还是人们将她常记于心?
我不愿意令人尊敬的杨绛女士只是作为一则新闻的主人公为大众娱乐,希望借此文简要回顾她的生涯,表达对这位资深学者的崇敬之心。
为人所知的是,杨绛原名杨季康,1911年7月17日出生于一个书香之家,为家里第四个女儿,后为钱钟书之妻。不为多数人所知的是,她父亲杨荫杭留学日美,做过京师高等检察厅厅长,曾为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回忆我的父亲》)。她还是鲁迅批判过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杨荫榆的侄女(《回忆我的姑母》)。
杨绛的文学贡献也并不为众人全知。
上世纪40年代,杨绛是上海滩著名的喜剧编剧,杨绛作笔名,为1943年5月上演《称心如意》时采用。此后,她的《弄假成真》《游戏人间》等先后上演,《风絮》等剧作都得以出版。父亲曾随家人看过《弄假成真》的演出,随众哄笑之余,他问女儿:“全是你编的?”女儿答:“全是。”父亲笑:“憨哉。”而正因为杨绛的戏剧创作引起轰动,也激发了学者钱钟书写小说的兴趣。
1944年,钱钟书动笔撰写长篇小说《围城》,每天500字,写成后给杨绛过目,“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时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对大笑”。这段苦中作乐的写作生活,持续了两年。
博学多才的钱钟书曾被誉为“清华之龙”。杨绛与钱钟书的认识,缘于杨绛的借读。在进清华大学读研究生前,杨绛曾在东吴大学念书,因同学建议她上清华大学,她才去清华借读。其间,认识了同学的表兄钱钟书,两人一见钟情。
1935年,钱钟书考取了英国牛津大学的公费留学生,杨绛本也获得美国韦斯利女子学院奖学金,为能在一起,二人结婚,杨绛选择自费留学,随同前往。在相濡以沫的生活中,他俩并不只有相敬如宾的枯燥的书斋生活,也像普通人一样过着普通日子。
比如,留学时期,钱钟书会饱蘸浓墨,给妻子画花脸;留学回国后,他在女儿的小肚子上也画过大脸。没有佣人时,钱钟书负责家中早饭,用具不足,他们会用剪刀剪肉,用文火烧红烧肉,并认为一法通后万法通,尝试做各式菜肴,并自得其乐。《我们仨》 中贴有两张这对老年夫妇互剪头发的照片,杨绛写的是“钟书和我互相理发,我能用电推子,他会用剪刀”。杨绛曾不无自豪地说:“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钟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钱钟书作为有名的“誉妻专家”,赞美杨绛,“最贤的妻,最才的女”。这句话不仅适合年轻时的杨绛,也适合历经磨难的杨绛,甚至丈夫离世后的老人杨绛。
想当年,杨绛凭其剧作轰动上海滩,为支持丈夫写作,节省开支,放下盛名,心甘情愿为丈夫做灶下婢。丈夫先行下放,她做种种周到的准备,比如裤子,就缝得厚厚的,如经纬线组成的地球仪,为的是方便丈夫席地而坐。她被发配到干校后,试图寻找各种机会与丈夫见面,有时绕路,有时在菜园子。上世纪60年代,丈夫打算写《管锥篇》,也是她在危险的环境中,清理出五麻袋笔记。丈夫晚年住院,被杨绛赞为“生平杰作”的女儿钱媛不幸也濒临险境,她轮流陪伴父女二人,细心照料,有朋友见她用工具熟练地帮丈夫将口中堵住的痰吸出,使他呼吸舒坦。1997年初,女儿离世;1998年末,丈夫走了。杨绛没有让自己过多地沉溺于悲伤中,而是将之化为工作动力。她不仅写出了《我们仨》,哀悼逝去的亲人,还亲自参与整理出丈夫的几麻袋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先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钱钟书手稿集·容安馆札记》《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钱钟书手稿集·外文笔记》。
于她个人,迫于战争导致的生活困境,留洋回国的杨绛,为富商的女儿做过高一的全能型家教。早年她做过戏剧编剧,因会英、法多门外文,翻译过 《小癞子》《吉尔·布拉斯》 等世界名著,还有《1939年以来的英国散文选》 等,《堂吉诃德》是她于47岁那年自学西班牙语后开始翻译的,曾被邓小平当作国礼送给西班牙国王。87岁,孤身老太太还由文学跨界到哲学界,翻译了深奥的柏拉图 《对话录》中的《斐多》。她于上世纪80年代出版过小说《洗澡》,以特殊时期知识分子为观察对象,90年代出版过散文集《将饮茶》和《干校六记》等。家人去世后,她除以92岁高龄完成了回忆性散文《我们仨》,还写了《走到人生的边上》《从丙午到“流亡”》《洗澡》续编等作品。
也许,正是由于对丈夫的爱,以及对中国文化的反思与痴迷,使这位百岁老人做出了一般作家和学者在高龄后难以为继的大事业。她还将一家人的稿费与版税千万元,全部捐献给了清华大学教育基金,设立“好读书”奖金,激励喜爱读书的寒门学子们。
“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忧患中最能依恃的品质,是肯吃苦”,这是杨绛的人生哲学。
杨绛在一个开明的家庭中长大,嫁到钱家并没有过上财源滚滚的生活,她曾淡然调侃:“从大小姐到老妈子,对我来说,角色变化而已。”她用自己的忍耐及对丈夫的爱,成就了丈夫的人生,也成就了自己的创作。也许,今天的人们不由自主地怀念她,除了她的学问、名望,还有她对于家人与他人的无私的爱。
对于生死的态度,可以从杨绛所译兰德的一首诗中读到她的超然:“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家人离世后,杨绛曾梦到自己变成了黄叶,“我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醒来,她以为原先的家,不复是家,只是客栈--“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现在,她平静地踏上了归途。
□陈 卫(作者系文学博士。现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有温度 有深度 有广度
就等你来关注
原编:丹尼尔 | 图:网络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杨绛(本名杨季康),1911年7月生于北京。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作家、戏剧家。
上世纪30年代就读清华大学,认识钱锺书并结成夫妇,通晓法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翻译的《唐吉珂德》,被誉为最优译本。
文革期间遭受迫害,扫过厕所,文革结束后将经历写成《干校六记》,著有《走到人生边上》、《我们仨》、《洗澡》、《杂忆与杂写》、《斐多》、《小癞子》等。剧本有《称心如意》、《弄真成假》。
钱钟书妻子 —— 杨绛先生于2016年5月25日凌晨一时因病离世,享年105岁。这一文坛巨匠的一生就此画上了句点。
每个人都可能读过她的文字
分享她最广为流传的几段话
▼
1/15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 杨绛
2/15
上苍不会让所有的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
—— 杨绛
3/15
少年贪玩,青年迷恋爱情,壮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人寿几何,顽铁能炼成的精金,能有多少?
—— 杨绛
4/15
你的问题是,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 杨绛
5/15
读书就像串门。我们只是朝生暮死的虫豸,钻入书中世界,这边爬爬,那边停停,有时遇到心仪的人,听到惬意的话,或者对心上悬挂的问题偶有所得,就好比开了心窍,乐以忘言。
—— 杨绛
6/15
时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 杨绛
7/15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就绝对是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好读书,肯下功夫,不仅读,还做笔记。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
——杨绛
8/15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 杨绛
9/15
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慢慢学会坦然面对自己吧,哪怕是缺点。无争、亦无忧,但决不是无为。
—— 杨绛
10/15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 杨绛
11/15
「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 杨绛
12/15
我是一个老人,尽说些老话,对于时代,我是一个落队者,我没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现在的年轻人,男女结合的最最重要的是感情,是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和吸引,才能互相支持,互相鼓励,才能两情相悦,门当户对以及其它,并不重要。
—— 杨绛
13/15
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登堂入室,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 杨绛
14/15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 杨绛
15/15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争,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媛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 杨绛
祝安息: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 箴言 14:1 |
智慧妇人,建立家室;愚妄妇人,亲手拆毁。
© Copyright
丹尼尔转载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
喜欢请点赞 分享朋友圈 也是一种赞赏
The more we share, The more we have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