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郑成功》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10:28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郑成功》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郑成功》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可以是郑成功的英勇事迹、历史功绩、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等。
2. 深入阅读:在动笔之前,要仔细阅读《郑成功》这本书,对书中的内容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这样,在写作时才能有充分的素材和观点。
3.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需要有清晰的结构。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来组织文章:引言、正文、结尾。
a. 引言:简要介绍《郑成功》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出自己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b. 正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i. 郑成功的生平事迹:简要介绍郑成功的出生、成长、事业、功绩等,突出其英勇、智慧、坚定等品质。
ii. 郑成功的民族精神:分析郑成功在反抗外来侵略、捍卫民族尊严方面的表现,强调其爱国主义精神。
iii. 郑成功的历史地位:探讨郑成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
iv. 郑成功与现代社会:结合现代社会的实际情况,探讨郑成功的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c.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读者的启示。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

郑成功收复台湾:苦战十月,伤亡惨重,最终为中华立下万世功勋

1661年,郑成功渡过台湾海峡,驱逐了荷兰,收复了台湾岛,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郑成功复台的事情在历史上传播很广,影响很大,至今被津津乐道。郑成功为何要收复台湾?经过了怎么样的过程?本文为你细细道来。

一,明朝时期的台湾状况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是在清朝之前,没有任何王朝实现对台湾岛的管理。东吴和隋朝都派遣了军队到台湾登陆,都是劫掠而还。宋元明三代在澎湖列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但只是管理澎湖列岛和海峡的治安。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台湾称为“小琉球国”,列为十五个“不征之国”之列。

明朝推行“海禁”,许多商人铤而走险,从事走私贸易,沦为了海盗。他们以东南沿海的岛屿作为据点,而无政府控制的台湾岛成为其最大的据点,历史上比较有名的颜思齐、林凤、郑芝龙等都将台湾岛作为据点。他们据台湾和对抗明朝“海禁”政策,而台湾也成为了中日贸易的中转站,得到了初步开发。

郑芝龙

16世纪以来,西方殖民者频繁在远东活动。1622年,荷兰占据澎湖,作为远东贸易的据点。福建巡抚商周祚建议荷兰让出澎湖进攻台湾,如此就能够坐山观虎斗。1624年,澎湖之战爆发,荷兰寡不敌众,只能弃澎湖和登陆台湾岛。随后,西班牙也进入了台湾岛。

随着荷兰、西班牙势力进入台湾岛,这里的海盗也遭到了排挤。1625年,郑芝龙成为了台湾海盗的首领,他虽然拥有庞大的船队,但是在台湾岛也不是西方殖民者的对手。

郑氏势力范围的变化

1628年,他选择投靠明朝,被册封为“五虎游击将军”,将基地从台湾转移到福建。1630年,郑芝龙和荷兰签订条约,承认荷兰对台湾的占领,标志着郑氏完全放弃了台湾岛。1641年,荷兰又击溃了西班牙,实现独占台湾岛。

郑氏撤离台湾后,其家族势力在大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一方诸侯,在明末政坛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台湾人民却惨遭荷兰奴役,被迫接受基督教和荷兰语的教育。如果荷兰长期占据台湾,其后果不堪设想。

荷兰殖民台湾

1644年,明朝灭亡。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在福建拥立唐王为帝,建立了“隆武”南明政权,实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但清军穷追不舍,郑芝龙在第二年投降清朝,隆武政权土崩瓦解。郑芝龙投降后,郑鸿逵和郑成功为了保护家族产业,坚决不降清,继续在东南沿海和清朝周旋。

二,开战前的准备情况

郑成功虽然有抗清之志,但是在大陆缺乏稳定的据点,无法和清朝抗衡。加上自己在军事上频繁失误,导致形势越来越严重。1659年,他和张煌言北伐,打到了南京,但因为贻误战机而被清军击溃,被迫退守厦门。就在这一年,南明政权最终瓦解,永历帝逃到了缅甸。

郑成功有感于厦门弹丸之地无法自保,于是重新将目光投降了台湾岛。早在1657年,郑成功和台湾的旧将何廷斌取得了联系。何廷斌原为郑芝龙部下,因为不愿意接受朝廷招呼而留在台湾,后来担任荷兰的翻译官。他将台湾的情况告诉给了郑成功,并希望郑成功能够收复台湾。1659年,何廷斌又将荷兰在台湾的军事部署地图交给了郑成功。

1661年,李定国战败,大西军瓦解,大陆已经难有立身之地,于是郑成功制定收复台湾的计划,准备在台湾“广通外国,训练士卒,进则可战而复中原之地,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

但是,渡海作战在任何时代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除了解决粮食短缺、军队规模小的问题外,还要面对台海复杂的天气。台湾海峡的季风和洋流呈西南—东北流向,流速很快,横渡台海难度很大,基本上要经过澎湖才比较安全。而澎湖到台湾岛之间的海底地形非常复杂,但是这里的洋流、气流复杂多变,非常容易发生翻船事故。

1661年二月,准备工作基本完成,郑成功做出部署:将大部分兵力留在铜山、厦门等地防御清军偷袭,另外派遣精锐的水师组成东征舰队,准备登陆台湾。东征舰队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队有120艘战舰、2.5万人,由郑成功亲自带领;第二梯队有战舰20艘,部队6000人,由黄安指挥。

当时的荷兰是世界殖民霸主,号称“海上马车夫”。荷兰在台南修建了两座城堡,分别是热兰遮城(台湾城),一座是普罗文蒂亚城(赤嵌城)。1660年,荷兰增加了600名士兵到台湾,使得台湾的荷兰总兵力达到了2800人。其中,台湾城1000多名,赤嵌城400名。“评议会”还决定驻台湾的士兵延长服役一年。

荷兰驻台长官揆一加强各城堡的防御,准备了充足的物资,能够保证台湾城的物资可以用8个月以上。荷兰派遣大批的间谍、传教士到东南沿海收集情报。荷兰还严加控制台湾的中国人,禁止中国人进入赤嵌城,中断和大陆的贸易,并禁止中国人出海打渔。1660年,荷兰取消了进攻澳门的计划,全力对付郑成功。

三,强渡海峡,收复台湾

1661年三月初十,郑成功的军队正式从金门出发。二十四日,舰队到达了澎湖列岛,郑成功认为此地非常重要,于是留下四位将领镇守,自己带领主力部队继续东征。二十七日,海上突然刮起暴风,舰队返回澎湖。当时大风连日不止,大军粮草所剩不多。按照何廷斌的路线,大军必须要在每月上旬利用大潮到达鹿耳门,不然就要再等一个月。时间紧迫,郑成功当机立断,决定强渡。

三十日晚上,郑成功留下3000人驻守澎湖,自己带领舰队冒着暴风雨横渡海峡。四月初一早晨,舰队到了鹿耳门港外。荷兰守军驻扎的台湾城和赤嵌城都位于今台南,两城之间有一个内港,为台江港。从外港进入台江,有南北两大航道。南航道口宽水深,船易驶入,但是荷兰再此有重炮防御,难以通过;北航道水浅道窄,只能通行小舟,大船必须在涨潮时才能通过。荷兰人认为此地为天险,就没有设防。

舰队到达鹿耳门港后,立即利用涨潮的时机从北航道驶入内港。荷兰人预判失误,使得南航道的大炮成为了摆设,顿时束手无策。郑军在台江登陆后,立即在此建立滩头阵地,切断了赤嵌城和台湾城的联系。当地的高山族居民听到郑军到达,也积极为郑军提供帮助。

当时赤嵌城只有荷军400人,于是揆一派遣450人以及四艘战舰,兵分三路救援赤嵌城。四月初三,郑军击败了两路荷军。在海上,郑成功以60艘战舰围攻荷兰战舰,最终荷兰的军舰被击沉一艘,重创两艘,还有一艘直接逃到了巴达维亚。荷兰三路军队溃败,使得赤嵌、台湾两城的联系被完全切断,郑成功则继续围攻。

四月初四,赤嵌城水源断绝,选择了投降,不过揆一依然在台湾城坚守。台湾城是荷兰统治台湾的中心,台湾城是荷兰殖民者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城堡坚固,城墙高10米,城墙上设置有大炮几十尊,可谓易守难攻。当时城内尚有870名荷兰人,而台湾城的已经缺粮、缺水,补给困难。

赤嵌城投降后,郑成功调集了28门大炮,加紧进攻台湾城。然而,由于火器技术上具有差异,郑军围攻台湾城几个月不破。五月二十八日,荷兰东印度公司向台湾增援10艘军舰,并运载了700名士兵。经过38天的航行,舰队于七月十八到达台南。最终,荷兰的五艘军队在台南登陆,但是有一艘触礁沉没,其士兵被郑军俘虏。

润七月二十一日,荷兰的7艘军舰,15艘小艇兵分两路,对郑军舰队发动了进攻。没想到,荷兰舰队直接冲击了郑军的包围圈,结果两艘军舰被击沉,3艘小艇被俘虏,损失了128名士兵,其他舰艇狼狈逃回巴达维亚。

台湾城的荷兰军被围困数月,粮食缺乏,疾病流行,士气低落。而郑军则占据了台湾大部分地区,进行屯田,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奋斗,终于解决了粮食问题。十月,揆一派遣使者到福建,联系清军夹击郑军。然而清军却要求荷兰先攻打厦门,再谈攻打台湾的事情。揆一无可奈何,派出三艘战舰、两只小艇去攻打厦门。没想到,这支舰队在中途直接就掉头逃往了巴达维亚。

1661年十二月(阳历1662年1月25日),郑成功调集28门大炮对台南城发动了总攻,最终揆一选择投降。台南城被郑军围困了将近九个月,荷兰军队死伤1600人。当然,郑军也损失了9000多人,伤亡非常惨重。经过六天的谈判,揆一签字投降,随后带领900名荷兰士兵撤出了台湾岛。

揆一签订的投降书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时,正是荷兰威廉执政时代,是荷兰巅峰时期,号称“海上马车夫”。1688年,荷兰威廉入主英国,成为当时亚欧大陆的四大君主之一。然而,处于巅峰之上的荷兰军队却在台湾被郑军击败,这无疑是一种耻辱,也因为此,揆一被软禁审判。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从殖民者手中夺取土地,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郑成功不收复台湾,那么清朝也不会追击郑氏到台湾,那么台湾就很难被纳入到中国中央王朝的版图中。因此,郑成功收复台湾,为中国领土完整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代精神的解读

鲁艺的光辉历程在中国现代美术发展史中有着重要意义,它的创立和抗日救亡有着密切关系。在当时,叙事性绘画作为宣传、教育与激励的艺术载体,发挥了重要的思想传播作用,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作为生活与时代精神的解读者,鲁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关注历史,在艺术实践中勇于创新,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具有鲁艺传统和鲁艺特色的叙事性绘画作品。

延安鲁艺:艺术的大众化与艺术的民族化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图像对宣传的直观性作用,叙事性绘画得到了广泛的发展。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延安鲁艺的绘画创作,极大地提高了叙事性绘画的宣传与教化功能,使其上升到了大众传媒的高度,对普及宣传我党的政策主张和鼓舞全民的抗日士气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5月,毛泽东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全面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和延安文艺思想的主要方向,阐述了“艺术大众化”的内涵就是“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并提出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等诸多问题,为鲁艺工作者指明了艺术创作的道路和方向。在解放区和敌后艰苦的条件下,鲁艺的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深入民间,将生产劳动作为实践课堂,以抗日爱国和老百姓的生活为叙事主题。叙事内容上既有人民群众和鲁艺师生们的日常生活和大生产运动的场景,也有符合年俗特有的节日情境,还有我军战斗杀敌时的场面,更有融入抗战主题的图文宣传,充分地体现了在艺术题材上的“大众化”。由于版画制作较为方便和可大量复制的特性,木刻版画成为延安鲁艺最主要的艺术形式。比如王式廓的木刻版画《改造二流子》,刻画了延安大生产运动中改造“二流子”的典型场景,起到了移风易俗和思想改造的社会教育作用。著名的作品还有:木刻《延安鲁艺校景》《饮》(力群)、《开荒》(王式廓)、《儿童团检查路条》(罗工柳)、《减租会》(古元)等,木刻连环画《民兵的故事》(彦涵)等等。

延安鲁艺比较清晰的文艺特征,一是关注现实,为人民服务,表达社会生活与时代精神;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和叙事方式,并呈现出“艺术民族化”的倾向。以木刻版画为例。鲁艺师生们在左翼木刻版画(上世纪30年代,特别是德国的柯勒惠支、梅斐尔德,比利时的麦绥莱勒等西方艺术家的作品,因鲁迅先生的大力推广受到左翼美术团体的喜爱)的基础上,“吸收我国木版年画以线为主的传统形式,逐渐求得新的发展”(古元语),加之传统套色木版年画颜色鲜艳,符合老百姓的审美心理和欣赏习惯,从而创造出了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具有民族形式的艺术作品。如曾任东北美术专科学校(鲁迅美术学院前身)副校长张晓非的木版年画《识一千字》,其装饰性的饱满构图,鲜明的民族风格,鲜而不艳的设色,“有健康朴素之美”,是对民间艺术吸收和运用的典范。在积极探索艺术“民族化”的过程中,将木版年画和剪纸、门神、挂浪、牛印等民间美术形式相结合,也是鲁艺工作者向传统学习的结果,从而在语言方式上更加贴近人民群众。

由此可见,延安鲁艺的叙事性绘画自觉地追求艺术的“大众化”和艺术的“民族化”,以平实、素朴、鲜明、有力的革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传递出真挚强烈的民族精神和充满活力的生命气息,形成了全新的、更具民族审美趣味和时代特征的延安鲁艺艺术风格,同时也昭示着新中国东北鲁艺叙事性绘画的未来走向。

东北鲁艺:时代的文艺与生活的礼赞

中国绘画有着悠久的叙事性传统,西晋陆机说:“宣物莫大于言,存形莫善于画。”叙事性绘画表现出文学叙述和视觉语言相融合的特性。从历史的层面上看,叙事性绘画是展现时代思想情感与审美意识最为直接的载体。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东北鲁艺延续了延安时期叙事性绘画特征:一是关注现实,坚持深入生活,表现生活,生活实践始终摆在教学和创作的第一位。鲁艺在鞍钢、沈阳郊区、辽南农村长期设有写生基地。当时的中央美院院长徐悲鸿感到鲁艺是一个新型学校,具有先进的文艺理念,派侯一民、李天祥到鲁艺,下乡、下厂了解和学习鲁艺的创作方法和思路;二是古今中外的艺术语言皆为我所用,以表现手法上的兼容并包和浓郁的时代气息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这是从延安鲁艺到东北鲁艺在叙事性绘画创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文本叙事和图像叙事两种不同表意媒介在绘画形式上的高度契合,也是鲁艺在全国各大美院之中的立身之本。

作为新文艺的代言人,东北鲁艺的艺术家们满怀着新时代的创作激情,坚持“二为”和“双百”方针,在叙事主题上紧随时代潮流:关注革命历史题材,描绘伟大的民族精神;关注现实生活,讴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面貌。在那个历史时期,以宏大叙事为主题反映现实生活与时代思想观念的绘画构成了东北鲁艺创作的经典意识。国画:王盛烈的《八女投江》,许勇的《郑成功收复台湾》《群众歌手》,王绪阳的《黄巢起义军入长安》《运河上》,贲庆余的《瓦岗军开仓分粮》;版画:路坦的《高玉宝》;连环画:路坦、王绪阳、贲庆余等的《童工》,王绪阳、贲庆余的《我要读书》……提起东北鲁艺,这些经典叙事性绘画至今依然留在人们的脑海中。东北鲁艺在新中国成立后达到了叙事性绘画创作的鼎盛时期。

在叙事方式上,东北鲁艺遵循“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作原则,强调艺术表达的思想理念要能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在艺术语言的层面讲究叙事方法和叙事策略,并逐步走向自觉。王盛烈先生的《八女投江》堪称近代叙事性中国画的巅峰之作,画面敏锐地抓住了纪念碑似的特质题材和东北抗战史上的高光时刻,具有叙事性绘画瞬间性、戏剧性、情节性的典型元素,在表现手法上进行了中西融合的探索,将西方写实造型、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传统水墨画技法杂糅在一起,以细腻入微的刻画和撼人心魄的艺术感染力,彰显了叙事性绘画感人至深的写实力量。《瓦岗军开仓分粮》中既写实又写意、既现实又浪漫的表现手法;《黄巢起义军入长安》中运用的传统艺术长卷式构图与工笔淡彩和工笔重彩的设色;《郑成功收复台湾》中写实因素和民间年画勾线填色、永乐宫壁画的结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绪阳、贲庆余的连环画《我要读书》,凝重的线条和阴郁的黑白对比,强化了悲怆的主题和饱含文学叙事精神的写实主义传统。《我要读书》运用国画和版画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连环画风格,并在首届全国连环画大展上获得一等奖,使得连环画这种最具叙事性的绘画方式上升到了学院艺术创作的高度,成为堪与国版油雕专业比肩的画种,并且由于它传播的广泛性和对于各画种的兼容性特点,一时间成为了鲁艺师生们竞相采用的创作手段。

“艺术中的自我与民族、国家、社会的需要和责任是息息相关的”(原鲁迅美术学院院长韦尔申语)。鲁迅美术学院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延安鲁艺和东北鲁艺的叙事性绘画传统,创作出如国画《耕者》《生民》、连环画《白求恩在中国》《人到中年》《嘎达梅林》《可爱的中国》《靖宇不死》、油画《吉祥蒙古》等一大批体现民族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叙事性绘画精品,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多了许多温暖的气息和心灵的叙事,展现了生活与时代精神的多重维度。

如上所述,从鲁艺的历史发展脉络看,其绘画创作有着强大的叙事性传统。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鲁艺始终站在现实的大地上,站在时代的前沿,以现实的、现世的、朴素的艺术精神,直面生活,反映时代精神,走出了一条为人民服务的文艺道路。

(作者系鲁迅美术学院副教授)

《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5日第4版

作者:张船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