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18:56
写作核心提示:
《关于观后感荒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观后感荒作文,顾名思义,是指针对某部电影、电视剧、书籍、讲座等内容,表达个人感想和评论的作文。写好一篇观后感荒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 - 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明确观后感的主题,即你对所观内容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是情感共鸣、思想启示,还是对艺术表现的批评?
2. 充分准备: - 在写作前,要对所观内容进行充分了解,包括背景知识、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以便在作文中做到有理有据。
3. 结构清晰: - 观后感作文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部分要简洁明了地引出所观内容,并点明自己的观点。 - 主体部分要围绕主题展开,可以分为几个小节,每小节阐述一个观点,论述要充分、有力。 - 结尾部分要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可以提出一些建议或展望。
4. 情感真挚: - 观后感作文的核心是情感表达,要真实地反映自己的感受,避免虚假和空洞。 - 可以运用一些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作文的感染力。
5. 语言表达: - 语言
作者/邵明驹
观碧桂园
优美艳丽碧桂园,
似珠镶嵌山海间。
高楼别墅错有致,
金沙闪耀十里滩。
柏路星馆霓虹闪,
碧波白帆蕩眼前。
绿树参天花似海,
游人如织赛江南。
观林鳥
晨晓林喧千飞鸟,
奇声异调震树涛。
啾啾呢喃皆悦耳,
以树为家乐逍遥。
振翅亮相增美色,
令人观赏喜眉梢。
人与自然和谐美,
不碍美禽各筑巢。
据央视12月12日报道,我国中高级技工需求旺、薪资高,但缺口大,有职校毕业生“人手2到4个录用通知”。 报道引发热议,“职校学生人手2到4个offer”“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未毕业就被抢空”两个话题引爆热搜。不少网友表示,“这才是职业教育该有的样子”“确实需要转变观念了”。
“职校生未毕业就被抢空”,对于职业教育来说毫无疑问是“扬眉吐气”的好消息。不过,我们也必须正视,当下,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到职校“抢人”,不少网友点赞认为上职校未必是比高考更差的选择;另一方面,现实中,很多学生不愿意上职校,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出路即学技术当技术工人的前景并不看好,职业教育依然“冰火两重天”,甚至有网友直言不讳:“Offer”再多,职业教育也还不“香”。
确实,职校生相对好就业,当下“技工荒”从沿海蔓延至内地,对职校生而言,找个工作并不是难事。但是,职校毕业生就业后的收入如何、发展前景如何、社会地位怎样,这些才是关系到更多家长是否支持孩子读职校的根本问题。毫无疑问,不论是从收入、社会美誉度,还是发展前景等方面来说,“上职校当技术工人”还谈不上真正扬眉吐气。
当前,我国正值经济转型升级关键时期,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但我国劳动力市场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技工类人才缺口大。人社部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技能劳动者占就业人口总量仅为26%,技能人才总量仍然不足。人社部发布的今年三季度全国“最缺工”的100个职业中,有58个属于“生产制造及有关人员”。尽管各地纷纷打出高薪的“金字招牌”、加入技能人才的“抢人大战”,但是技能人才短缺之势并没有缓解,甚至还有加剧之势。
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滞后的职业教育难以为产业发展输入更多的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在不少地方,职业教育的基础较为薄弱,发展艰难。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加快提升劳动者技能素质,壮大技能劳动者队伍,缓解技能人才供需矛盾,既迫在眉睫,也是长远之计。破解职业教育“叫好不叫座”的尴尬,需要政府、企业、职校和家庭共同发力。
让职业教育真正扬眉吐气,首先要扭转社会观念。今年6月7日,《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明确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使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习成果融通、互认。此前,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只有为职业技术教育正名,只有打通职业技术人才发展的通道,我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职业教育被歧视的现实。
让职业教育真正扬眉吐气,必须促进其自身的融合发展。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与经济社会脱离、人才培养与使用相对脱节的现象,各地要建设与当地产业体系相匹配、与社会充分就业相适应、中高职有效衔接、职教普教相互融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相互促进、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尤其要摒弃简单模仿普通高校的办学思路,改变“在黑板上种田”“在课本上开机器”现象,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让职业教育发展更有特色。
还有,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强化激励保障,建立以体现技能价值为导向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大力提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荣誉感和经济待遇。让当工人“香”起来,肩负培养技能人才职责的职业教育才会“真香”起来。
发展职业教育,从个体层面来讲,是让“人人都有出彩的机会”;从国家层面来讲,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从改变观念开始,从深化改革入手,让职业教育真正成为高技能人才“蓄水池”,我们必须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来源:工人日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