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0 21: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脊梁》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脊梁》这部作品的感受和评价。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观后感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脊梁》这部作品,如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 主体:分几个方面对作品进行评价,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艺术手法等。每个方面可以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使论述更有说服力。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模糊、笼统的词汇。 -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 注意文章的节奏和韵律,使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4. 观点鲜明:在评价作品时,要观点鲜明,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同时,要尊重他人的观点,避免人身攻击。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要结合具体事例进行分析,使论述更有说服
12月12日,由贵州文化演艺集团出品、贵州省杂技团制作演出的当代大型杂技剧《脊梁》精彩亮相贵阳。作为2024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优秀展演剧目,该剧立足贵州路网“天堑变通途”的历史飞跃,通过贵州人建设家乡的奋斗史展现“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用“小人物”“小切口”讲述“大故事”,生动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而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杂技艺术“融技于剧”,更表达了守正创新讲好中国故事、贵州故事的文艺担当。
杂技的真功夫与戏剧的假定性完美融合
杂技演绎的是真功夫,而将其置于戏剧的假定之中,使杂技表演获得了更加丰富的内涵与更加深刻的表达。《脊梁》中运用的杂技技巧包括木桩、蹬鼓、独轮车、皮条、U型绳、晃梯、多维球技、魔方、悬浮浪板、荡杆、软钢丝、平绳、摇摆杆、车技、空竹等几十个种类,这些技巧的选用,都与作品的主题思想、表现情景环环相扣。如第一场“梦出腊子崖”通过木桩、蹬鼓展现少数民族的祭祀仪式,用皮条与U型绳技巧展现开山的惊险奇;第二场“冲破拦路虎”通过晃梯、头上单手顶等技巧鲜活展示工程队的生产生活样貌。
在刻画情境的基础上,杂技演绎又渲染戏剧氛围,增加作品的剧场性,如第六场“遇险见真情”中“软钢丝”与“平绳”的技巧使用,使工程队救助“攻坚队”的氛围更加紧张。在一定程度上,“真功夫”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当高难度的技巧被编排进起承转合的故事中,杂技的表现边界也被大大拓展。
杂技技巧拓展了戏剧的表现方式,而反之,戏剧的假定性为杂技提供了广阔的叙事和表达空间。
杂技语汇解构与叙事的特色表达
在没有语言支撑的杂技剧表演中,如何使技巧与剧情完美贴合?《脊梁》在杂技语汇的“解构”和“叙事”上下足功夫,丝毫没让观众产生技巧与剧情“两张皮”的感受。这里的“解构”绝不是摧毁和破坏杂技的表演体系,而是创造性地拆解、组合、重构,将杂技技巧的各个元素根据剧情需要,重新填入其中,既包括技巧和动作的研发改良,又包括演员与道具充分磨合,方能完成舞台呈现。
如果说技巧的“解构”是服务剧情的基础,那么让杂技技巧“叙事”则体现了戏剧语言的功能性。杂技艺术就本体来说,更倾向于技巧表现,在叙事功能方面相对薄弱,而《脊梁》中杂技的叙事语言运用则恰如其分,实现了用杂技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如第三场“邂逅断层山”中的多维球技与科技感极强的舞美呼应,一颗颗球弹起像极了山体岩层中的地质物质,充满了不确定性,加之男女对手技巧,展现施工中需突破的技术难题;又如第四场“勇跨乱风谷”中,悬浮浪板的巧妙运用烘托出高山深谷中筑路的难与险,演员为战胜“怪风”在空中桥梁上倒挂、翻滚等多个技巧将紧张的剧情推向高潮,让观众为之捏把汗,实现了技巧与剧情高度融合。
现实题材的一次诗意化表达
“诗意”是作品戏剧性展现的一个重要元素,现实题材作品如何做到写实与写意共鸣,《脊梁》在主题的“诗意化表达”上作了很好的诠释,尤为凸显在以下三个方面。
诗化意象。腰带作为剧中的核心道具之一,运用得巧妙而有内涵,不仅丰富了剧情内容,更深化了主题思想。这条腰带,既是使命的传承、又是情感的传承,激发了关东方的斗志与决心,带着父亲的重任、母亲的嘱托、爱人的期盼,带领乡亲们加入建设大军,完成了修路架桥的艰巨任务。这条腰带,也凝聚着贵州人民为实现梦想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和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诗化情景。“寓情于技、寓情于景”也是该剧的一大亮点,通过诗化情景的营造,人物的内心情感通过杂技语汇被细腻描绘和渲染,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如第五场“与娘亲诉说”中,关东方一人在荡杆上,与阁楼上年迈的母亲遥相呼应,这一幕,宛如一幅深沉而细腻的画卷,将十年离乡背井的游子心事慢慢展开,十年的艰辛、十年的思念,都在演员旋转翻腾中娓娓道来。而后,男女演员又运用“荡杆”技巧,将爱情的绝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诗化音乐。该剧巧妙地将少数民族音乐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与起伏跌宕的剧情相得益彰。民族特色为剧情增添了浓厚的地域色彩,而配以现代音乐的多样化表现手法,更增添了节奏感与表现力。特别是主题曲《吾乡》使作品内涵进一步升华。一句“逆着风是我的模样”是贵州人民攻坚克难、铺路架桥的决心与坚守;一句“云端高路是大地的脊梁,连着星辰大海,千山万江”是贵州道路交通翻天覆地的变化;一句“万桥飞架是吾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是新时代贵州的崭新面貌和贵州人民心境的真实写照,词曲意境满满,既恢弘大气又不失细腻温暖,为本剧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戏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杂技剧《脊梁》正是一次戏剧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上生动探索和实践。综观全剧,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精神内涵,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技与剧的完美融合,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景与情的深远诗化。每一幕都是对新时代贵州精神的生动诠释,每一场都是对人民坚韧不拔、追求梦想的赞歌。《脊梁》的故事虽然落幕,但其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作者系贵州大学讲师)
文/刘欢 李嫣然
编辑/刘立超
二审/姚曼
三审/黄蔚
为作家徐锦庚的新作《行走的脊梁》配音播读,让我既倍感压力又兴奋酣畅。徐锦庚社长是新闻界的前辈,亦是文学领域的大家,他的作品我拜读过不少,听说济南出版社要将其短篇报告文学结集成册,真是充满期待。
拿到样书后,我忍不住先睹为快,虽然只需录制其中三分之一,但还是一口气读完全书。果然,有着强烈个人风格的文字,依旧精炼灵动、筋道耐嚼,让人大呼痛快。20篇报告文学皆是从时代大潮中撷取涓涓细流,为小人物立传,为大情怀作歌。录制过程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两篇历史题材的作品,第一篇,便是令我哽咽到难以自控的《一个村庄的抗战》。
渊子崖的故事本就悲壮,作家更是以饱含敬意的笔墨,将那场昏天黑地的血战,讲述得血脉偾张、惊心动魄。从“黄虫”进村到围墙保卫战,从激烈巷战到残忍屠村,从夫妻并肩到父子协力,从青壮小伙手刃鬼子到耄耋老者杀敌肉搏,整篇作品叙事紧凑、氛围紧张、情节跌宕、情感饱满,作家将这场血战,写成了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英雄赞歌。在录制过程中,我几度哽咽,甚至泪流满面,悲愤涌上心头喉间,不得不中断录制,花十几分钟去调整嗓音和气息。而当录制到103岁的幸存者神态宁静安详,身上刀疤历经岁月消融,居然辨不出痕迹时,我再也抑制不住,在录音室里放声大哭起来,为那段屈辱的过往,为渊子崖人的血性,为沧海桑田间生出的从容宁静,为历史纵横中的命运浮沉……正如书中所写:“无论现在,还是将来,莫忘渊子崖!”为了不影响声音效果,我只好中断当天的录制,改作他日。
另一篇是讲述城子崖遗址发掘过程的《龙山寻根》。初接录制任务时,录音统筹李菁女士建议我先录这一篇,因为此作品半文半白,涉及古籍,生僻字多,专业性强,播读起来恐有难度,先啃下“硬骨头”,后面的篇章录制起来会轻松些。待我查好字典注完读音,真正录制起来时,却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细一想,可不嘛,徐社长的文字从不诘屈聱牙,除了必要的专业考古词汇,使用的都是简洁明快、通俗干练的语句,脉有大气象,文却易理解,更何况又善于将文言与白话融会贯通,读来并不会有生涩之感。我曾听过徐社长的新闻写作分享课,其间讲到,他为自己定下过一个写作规矩——“字不逾十”,作品要力求语言干净、有节奏,这在本书某篇后记中也有提及。这种文字风格在《“懒汉”治村》《风光正好三涧溪》《颁错奖》这一类有农村生活场景的文章中更是明显。
《龙山寻根》既有时代的叙事,又有历史的纵深,文章结构疏密有致,史料严谨丰富,将东平陵的来历与城子崖的发掘一一道来,不知不觉间,就跟随作家进行了一场文化寻根之旅,不但于胸中升起深厚的文化自信,还不禁思考起“我从何处而来”这样的终极哲学问题。
因着这格外的感触,录制完这两篇作品后,我当晚就给尚在幼儿园的小儿子,读起这两个故事。本想着篇幅略长,孩子恐难以集中注意力,打算分几次讲完,谁知小家伙听入了迷,一直催促我念下去,竟然以一晚一篇的速度讲完了。除了《龙山寻根》中学术考证的段落略掉,其余部分皆是逐字逐句原原本本朗读。儿子甚至还学着渊子崖人的腔调,接连几天念念有词:“要钱一文没有,要粮有绿豆黄豆(炮弹)!”这真是古有香山居士老妪能解,今有报告文学稚子可诵。
“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白居易在与元稹的书信往来中,阐述了自己的写作观。可以说,本书中每一篇报告文学,都是对这句话的践行。《因为爱,所以爱》《拔节生长的雄安》《行走的脊梁》这些当代新闻作品是发时代之先声,《一个村庄的抗战》《龙山寻根》《曙光中的足迹》此类寻解历史的文章,其意义指向仍在当代。深沉厚重的主题,精炼灵动的语言,深入浅出的表达,使得无论是白发老者还是学前儿童,无论是教授专家还是普通群众,都能在徐锦庚的作品中找到自己的阅读乐趣。感谢作家和出版社,让我拥有一次如此痛快酣畅的播读经历。(王少林 作者系山东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人、主持人)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