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1 04:17

精心挑选《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八声甘州》的思想内容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了解背景知识": - 研究词牌《八声甘州》的来源和特点。 - 了解作者柳永及其创作背景,包括他的生平、时代背景和文学成就。
2. "深入分析词作": - 仔细阅读《八声甘州》,理解其字面意义和深层含义。 - 分析词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3. "情感与主题": - 描述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如乡愁、孤独、怀旧等。 - 确定词的主题,如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境遇的感慨等。
4. "结构分析": - 分析词的结构,包括上下阕的对比、呼应关系。 - 观察词的韵律和节奏,如何增强情感表达。
5. "文化内涵": - 探讨词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如对古代社会风俗、礼仪的反映。 - 分析词如何体现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看法。
6. "比较研究": - 如果可能,将《八声甘州》与其他同时期或不同时期的词作进行比较,探讨其异同。
7. "语言风格": - 分析词的语言风格,如平实、华丽、含蓄等。 -

声音里的中国丨为什么张掖既流行甘州小调也有举国传诵的《八声甘州》?


甘州小调《刮地风》:正月里来是新春(呀),青草芽儿往上升啊哎唉吆,勤劳的农户喜在心啊,哈喜在心啊,哈哪呼依呀嗨……

张掖钟鼓楼夜景


走在甘肃张掖的大街小巷,你总能听到在这座古城流传了千百年、韵味十足的甘州小调。从高亢流畅的打夯号子,到灵动活泼的秧歌社火曲,从老艺人拉的二胡,到年轻人弹的贝斯,在或喜或悲的日子里,甘州小调里传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乡愁与渴望。

张掖古称甘州,是甘肃省“甘”字由来的地方。它地处河西走廊中部,取“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得名。张掖市作家协会主席陈洧说,作为古丝绸之路重镇,张掖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之地,几千年的历史在这里积淀了丰富而又独特的文化底蕴。

康乐草原腹地公路


陈洧:张掖地处丝绸之路的中段,南面靠的是祁连山,当时是藏族的地方,北面靠的是内蒙古,是蒙古族,这个中间地带过去是匈奴、突厥在这里长期生存,是一个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现在生活这里的裕固族是全国56个民族的独有民族。张掖在河西走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南北中三条丝绸之路,张掖是交汇点,是连接中原和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

在张掖世代传唱的不仅有散发着泥土芬芳的甘州小调,也有雍容典雅的宫廷大曲。盛唐时期,甘州本地乐曲结合西域乐舞首创《甘州曲》,后来被改编成唐代著名系列音乐《甘州大曲》,传颂后世的《八声甘州》就是其中一篇。

大型歌舞《甘州乐舞》,以《霓裳羽衣舞》为主要表现内容,将“诗、乐、舞”进行深度糅合,对《胡旋舞》、《胡腾舞》、《八声甘州》等多部作品进行重现。


陈洧:唐代的时候,张掖的乐曲送到京城。霓裳羽衣舞,就是当时的宫廷乐师和宫廷舞蹈家以张掖送去的音乐和舞蹈为基础改编提炼而成的。

多民族聚居的历史深刻地影响了张掖方言的形成,今天的张掖方言在语音方面具有西北方言浑厚、粗重、率直的特点,与陕西等地方言有鲜明的渊源关系,因此张掖人对秦腔、眉户剧也颇为喜好。

肃南马蹄寺


陈洧:张掖方言与普通话的汉语拼音相比基本相同,张掖方言特殊的发声在于比普通话变音多。它是有规律性的变音,比如:zh、ch、sh,在张掖话里就分别变成了g、k、h。比如,普通话为zhu,张掖话就成了gu。比如,抓,它的普通话是zhua,到了张掖话就成了gua,成了西瓜的瓜了。张掖有好多话,比如看东西的“看”,有好多说法,有叫看、叫呆、叫猫、叫彪……像这些发音很多都是少数民族语言类的,可能外地人不懂,但张掖人一说这个话就懂了。

大墩门沙漠


“不望祁连山顶雪,错将张掖认江南。”这里是黄沙百丈、铁马冰河的塞外古城,这里是大漠绿洲中的“桑麻之地”“鱼米之乡”。昔日的金戈铁马早已远去,那些古老的甘州曲调却世代流传,一声声唱响人们对故乡的热爱和一往情深。

山丹军马场

甘州小调改编民谣《小放牛》:家养一对牛啊,长的个罗圈角,套上了去犁地啊,又把那角踒折,世上的人儿多,哪一个谁像我……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武俊山 李谦
记者丨刘龙龙 刘湛 王妍 王远
播讲丨姚科
制作丨单丹丹
新媒体编辑丨陈宇


来源:央视新闻 中国之声

编辑:李青芸

责任编辑:马岳波

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END·


寂寞清秋 带你去领略八声甘州

周 步

甘州这个地理名词在宋朝之前非常响亮。那时候,丝绸之路上的甘州、凉州、肃州、沙州,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广州、宁波、青岛等地。然不尽相同之处在于,现在去往世界各地和物流运输有多种渠道,而那时候通过河西走廊的丝绸之路几乎是沟通世界的唯一通道。所以,河西四郡,名满天下。大商巨贾,将士征夫,骚人墨客,僧行商旅,前往西域,必须经过这几座城市,停顿或者滞留数日。停顿和滞留数日做什么呢?说好听点,就是为下一段征程打点行囊,说实在些,就是于此会友宴客,观景望远。长安已去三千余里,故土渺然,前程遥远,异域景色,激情难收。

甘州就是张掖。其实张掖的名字要比甘州早六百多年。也就是说,张掖这个地理名词使用六百多年之后,甘州才出现。张掖而甘州,中间还有过一段“西凉州”的岁月,那是北魏到西魏时期。北魏消灭了北凉,北凉都城凉州的大户、世族、学人、工匠近三万人迁往平城(今大同),凉州几乎成了一座空城。于是,治所迁往张掖。张掖在凉州以西,所以叫西凉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天下由郡改州,郡城有泉,甘甜清冽,于是更名甘州。甘州一度以物产丰富、佛教盛行和景色奇丽闻名于世。到唐朝的时候,甘州的农业在全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元朝时期置甘肃行省,省会在甘州。元世祖忽必烈曾亲诏郎中董文用,开垦甘州良田为水田,种植水稻。由此,甘州“稻丰收稔,一缣数十斛,积军粮数十年”。这就是河西走廊“千里不运粮、百里不运草” 的历史根源。

但就是这样一片锦绣山河,北宋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甘州连同河西走廊的其它州县,落入西夏之手。西夏是一个很小的国家,但它却和大宋、金、辽死磕了近二百年。昔日的商旅大道,现在成了他人的重镇码头,这怎能不使诗歌大国的骚人墨客忧思难忘,抑郁悲凉。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诗人有岳飞、辛弃疾、陆游、文天祥等。那些来自战争前线、用生命和鲜血铸就的篇章,至今读来依然令人心为之所动,神为之所伤。有宋一朝,有关甘州的文学作品,也就有了一种隐隐的、淡淡的低沉和忧伤。很多以《八声甘州》为题的篇章,便是这种心境下与甘州直接或间接有关的文创作品。

《八声甘州》是词牌名,也是曲牌名。《八声甘州》的曲调来源于《甘州》乐舞,而《甘州》乐舞源于龟兹乐舞。龟兹是西域一个名气很大的国家。西域的很多国家,自西汉解忧公主远嫁乌孙之后,就与中原王朝开始友好往来。在商贸往来的过程中,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也得到了广泛交流。那些地域文化气息浓郁的作品如《安国伎》《康国伎》《胡腾舞》等等,就是流传在河西走廊的《甘州曲》《西凉曲》的蓝本。开元年间,驻守西北地区的陇右经略使郭知运、河西节度使杨敬述等人,把这些曲谱进献给玄宗,很快,这些风格鲜明、别具一格的曲谱在全国流行开来。因为这些作品来自甘州和凉州一带,所以叫《甘州乐》《凉州曲》。《甘州乐》《凉州曲》就是《甘州大曲》的原始底本。

《甘州乐》由多种乐器伴奏,分别是笙、萧、笛、羌笛、瘠篥、笳、管、琵琶、鼓等,而《西凉乐》需要的更多,由编磐、铜拔、腰鼓、齐鼓、檐鼓等20种乐器方可演奏。通过这些名目繁多的乐器,大唐音乐之盛由此可见一斑。《甘州乐》、《凉州曲》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的精华,甚至被尊为“国乐”。如隋朝确定的九种国乐,有七部就来自河西走廊,其中《西凉乐》最著名。《甘州大曲》曾为唐朝宫廷保留时间最久的乐舞节目。

和《甘州》《甘州曲》同时流入中原的还有《伊州》《霓裳》《柘枝》《陆州》《氐州》《轮台》等曲,但后世影响最大、经久不衰的还是《凉州曲》和《甘州大曲》。这些曲谱大都真挚热烈,激情昂扬,当然有些也温婉悠扬,华奢艳丽,如五代词人顾夐的《甘州子》“一炉龙麝锦帷傍,屏掩映,烛荧煌。禁楼刁斗喜初长,罗荐绣鸳鸯。山枕上,私语口脂香……”就是一首艳词。

唐宋时期的诗就是歌,词就是曲。在很多场合,乐人直接将文人雅士的词赋吟之唱之。每个时代的乐人生存环境大致相同,这和现在的包装歌星一样,谁能和大家合作,得到大咖的推荐,谁的粉丝就多,名气就大,收入就高。北宋景德至庆历年间,京都汴梁的主要娱乐场所,叫座率最高的是柳永。柳永不但工于诗词,更精于音律。以《甘州曲》、《八声甘州》为题的诗词歌赋,多如牛毛,现在流传下来的也是数不胜数。声名显赫如柳永、辛弃疾、苏东坡之外,还有如晁补之、张炎、吴文英、刘克庄、刘辰翁、郑梦协、汤恢、叶梦得、李曾伯等,且都有佳作传世。这些篇章要么满腔悲愤,激越奔涌,要么开怀洒脱,荣辱不惊。但有一个共性之处就是气劲辞婉,感慨深沉。如南宋张炎的《八声甘州·记玉关踏雪事清游》:记玉关踏雪事清游,寒气脆貂裘。傍枯林古道,长河饮马,此意悠悠。短梦依然江表,老泪洒西州。一字无题外,落叶都愁。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楚佩,弄影中洲?折芦花赠远,零落一身秋。向寻常、野桥流水,待招来、不是旧沙鸥。空怀感,有斜阳处,却怕登楼。这首词意境苍凉辽阔,情感哀婉动人,把知己零落、山河破碎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即使和柳永的一些篇章相比,也未见逊色。

是甘州和凉州的寥廓高远成就了那些文坛大家的诗词篇章,也是那些文坛大家的诗词篇章,铸就了宋词至高无上的艺术丰碑,成就了甘州、凉州的雄丽气象。在有关甘州和凉州的词牌名中,人们为什么喜欢《八声甘州》,我想原因大概有两个,一是《八声甘州》词牌属性苍劲凝重,二是甘州地理景色空旷旖旎,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甘州往西是肃州和沙州,沙州往西便是西域。地域属性的与众不同,使得《八声甘州》仿佛一个情感指令,让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在生命的寂寥落寞中,找到了情感宣泄的出口。还有另一个原因是《八声甘州》与《甘州遍》《甘州子》等词令大不相同,《八声甘州》属慢词,前后共八韵,所以叫八声;《八声甘州》上、下两阙共九十七字,适于表达跌宕起伏、慨然忧虑的思想情感。在《八声甘州》为题的诗词中,毫无疑问,后世影响力最大当属柳永的《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柳永是福建崇安人,原名柳三变,后改名柳永。柳永的《八声甘州》与甘州没有直接关系,但人们却通过这首名篇的情愫检索到了甘州的文韵气息。也使人们在想起柳永的时候,就想到甘州那座远在天边的城市。柳永出身官宦世家,他的父亲、叔叔、哥哥、儿子、侄子都是进士,但就是这样一个才高八斗的词坛大家,却偏偏屡试不中,直到五十岁的时候,才取得一点功名。柳永其实是很想当官的,只是运气不佳,不得已才“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柳永让后世津津乐道的看点,是他在“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的红粉佳人堆里度过了大半生的时光。

柳永多年的时间里没有正式工作,所以他有大把的时间在青楼里虚度。泡娱乐圈是一个很费银子的事情,怎么办?柳永铺开纸,蘸饱墨,一首艳词,一挥而就,不菲的稿酬便可马上到手。“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意中人是谁呢?据说柳永的意中人很多,中意柳永的女子也不少。宋朝的青楼是合法的,那些“执手相看泪眼,竞无语凝噎”的女子,要想一夜成名,就必须依靠柳永这样的才子和他的那些字字含情、句句剜心的词曲,才能朱唇轻启,顷刻间名扬天下,身价暴涨。柳永一生放荡,不善营生,没有余财,据说死后青楼女子全城出动,抹着眼泪为他送了一程又一程……

柳永大概没有来过甘州,但他的那首寂寞清秋抒写的思乡怀人的千古名篇,却成了以《八声甘州》为题的篇章中后人难于逾越的文学高标,同时也为历史文化名城张掖和甘州走向世界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周步)

文章来源:《张掖日报》2020/11/29

周步,甘肃山丹人。作家,诗人。写作题材以西部历史散文居多。作品获第二届沂蒙精神文学奖、张之洞文学奖等国内五十多个奖项。作品入编多个文学选本。多部作品被拍摄成电视散文等在电视台、广播电台朗诵播出。现居北京。

来源: 张掖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