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05:2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尧舜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尧舜观后感的主题,是对尧舜精神的赞扬,还是对古代政治制度的思考,或是个人品质的反思等。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尧舜观的基本内容,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正文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尧舜的品德:介绍尧舜的仁爱、谦逊、勤政等品质,以及这些品质对后世的影响。 b. 尧舜的政治理念:阐述尧舜推行的禅让制、德治思想等,分析其在我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 c. 尧舜对个人品质的启示: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尧舜的品质如何影响自己的成长和为人处世。 d. 尧舜精神的现实意义:探讨尧舜精神在当今社会中的价值,以及如何传承和发扬这种精神。
4. 语言表达:作文应注重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同时,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5. 观点明确:在论述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支持或反驳某些观点,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引用典故:
我接触新国学系列著作已有六七年了,通过这几年的持续学习,我对包括儒家在内的东方传统文化有了一点点体会。阳明先生的《传习录》我也读过几遍,自认为对阳明先生不可谓不熟悉。但在我参加了2021年12月18至19日的“阳明心要”公益课后,才知道自己此前对儒家的认识非常浅薄。本次学习使我对儒家的道统传承有了进一步认识,可以说收获良多,现将我的学习心得整理如下。
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阳明一样的圣贤,且成圣路径是可循的。王阳明先生能够龙场悟道并成为历史上罕见的成就“三不朽”之圣人,首先离不开诗书传家的良好氛围。据资料记载,从其四世祖王与准直至其父王华一直秉持着“淡泊名利,热衷学问,为人正直”的家风,才有阳明先生的厚积薄发。其次,阳明先生十二岁就立志要成为第一等人——圣人。最后是阳明先生早期虽热衷佛老之学,但后来回归儒学,并一以贯之地传继儒家正统心学。
儒家的成圣之路是人人皆可践行的常道。儒家教导我们于人伦日用、待人接物中成就道德(生命)觉醒。如孝、悌、忠、信等皆为道德之具体表现,我们践行孝、悌、忠、信,即是遵良知而行。我们道德圆满觉醒之时,即是良知朗现之时,即是成就圣贤之时。
良知是人先天本有,不用外求。王阳明先生在龙场悟得了“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王文成公全书》卷三十二《年谱》)。道不远人,我们本身就是道(良知)的载体,不仅如此,山河大地、人伦日用等一切皆是道(良知)的显现。我们只要对此念兹在兹,立身行道(立圣贤志,抖擞精神,扩充心胸,勇于担当,传续道统,践行孝、悌、忠、信,唤醒道德,彰显良知),圣贤已在其中矣。
良知是主宰。“良知”即真心(本性、道心)之别名,它内含一切存在之理(或曰“生命真理”),这就是“心即理”之意。比如说我们在诚心诚意地侍奉父母,我们的良知就表现为事父事母之理。这个“理”叫作“孝”,正如《传习录》中阳明先生说的“以此纯乎天理之心,发之事父便是孝”。因孝(理)是良知(真心、本性、道心)的体现或具体化,故说理即心。因此,心和理是一体(或一元)的关系,此为“心、理不二”。
总之,通过本次公益课深入浅出的讲解,我对儒家圣学有了清晰的理解。儒学于人伦日用间成就圣贤的路径,使普通的百姓也能够望尧、舜和阳明等诸圣之项背,“人皆可以为尧舜”,这让普通人有了成圣的信心。我会继续学习和践行儒家圣学,知行合一,直至完成我此生的终极使命——实现生命(道德)觉醒。
上古尧、舜、禹心心相传的“十六字心传”,经孔、孟、阳明等历代圣贤“一以贯之”地传承到今天,作为后世子孙的我们何其幸运!面对德被四方的圣贤先祖们,我们惟有“无念尔祖,聿修厥德”,立志成圣,传承、弘扬此门圣学,才能报圣贤之大恩于万一。关注“文明在斯”微店,即可购买即可购买《〈中庸〉心要》单本著作或新国学经典套书(含《〈中庸〉心要》)
潘麟先生最新著作连载请关注号:东方生命研究院。
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从大学之道到五韵离骚,探讨《大学》与《史记》当中的这样的内在联系。
在中国的古代,有一套规模最大的丛书,就是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收录了从先秦到清代乾隆年间共3461种79337卷、36304册,近230万页书稿总计约8亿字的书籍。分成了经、史、子、集四大门类。按照经、史、子、集的分类来说,《大学》是属于经部,而《史记》则属于史部。
那什么是经,什么是史呢?
所谓经主要指的就是儒家的典籍,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等等十大类经书。所谓史就包括了各种题材的历史、地理和典章制度的著作,分为正式编年体记事、本末体等等,共十五类史书。经与史之间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在这里,我们借助阳明先生的教诲来学习。在《传奇录》当中弟子徐爱就曾经请教阳明先生,他说先儒们把《诗经》、《尚书》、《礼记》、《易经》、《经》和《春秋》这六部经典合称为六经。但是这当中《春秋》是一部史书,但史书是专门用来记载历史事件的。那这就恐怕与其他五部经典的题材有所不同,是为什么呢?
阳明先生道,从记事的角度说,叫做史书。而从弘道的角度说,就叫做经书。史就是道,道就是史,这样看来《春秋》也是经书,五经也是史书。《易经》是记录伏羲氏历史的史书。《尚书》是记录尧舜之后历史的史书。《礼记》《乐记》是记录夏商周三代历史的史书。
他们都是记事的,但是他们又都是来弘道的。所以说史书与经书之间哪有什么不同呢?五经也只是史书,因为史书就是用来明辨善恶,昭示训诫的。
有哪些善行可以作为榜样?那我们就记录其事迹,方便后人效仿那些恶行,应该引以为戒的,就要把其中的一些训诫记录下来。但是一定要把这些事件的详情删减掉,以免让后人学坏,不能成人之恶。
所以阳明先生教诲我们经与史之间的关系,就是经即史,史即经。具体而言就是说经是史的抽象提炼,他揭示了历史发展背后的天理大道。而史则是经的具象表达,他呈现了天理大道在特定的时空、特定的人物背景下,从很隐微到卓著的展开过程。
而不管是经还是史它们根本的宗旨都是一条,那就是抑恶扬善,以正人心。
在2500多年之后,我们再来学习这段历史,从中收获的就不仅仅是一个曲折生动的故事了,更重要的是去明白和体正这个故事当中,或者说这段历史的背后,它蕴含的天理大道是什么?
曾子做《大学》就是旨在揭示大学之道,为后人指出一条格治诚正修齐治平,进而实现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的大道,
这样的境界也可以叫做内圣外王。
而司马迁作《史记》这样的一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的目的也是通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通过探究天道来彰明人道。表面上看是一部史书,但本质上也是通过探究天道来彰明人道,通达古今兴衰成败背后的根本规律。
如果说在《大学》当中,曾子为我们呈现了一条通往人生真正成功的康庄大道,在《史记》当中司马迁则通过记录三千多年的大历史,展现了依道而行顺之者昌,背道而驰逆之者亡的历史教训。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时代的人们,他们对于大学之道明白与体证程度的深或浅、正或偏。
当然还有由此而来的种种人间悲喜剧。
我们看那些在历史舞台上曾经建功立业并且流芳百世的人物,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与大学之道正向相应。相应的程度越高,实现人生的价值就越大。而恰恰相反,那些曾经一度崛起却最终暗淡收场的人物,也几乎是无一例外都是与大学之道背离,背离的程度越高从巅峰坠落的速度就越快,危害也就越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