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2 12:3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军队管理之争的激烈程度,以及黎原、李人林如何从配合默契到水火不容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 - 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军队管理之争的激烈程度,以及黎原、李人林之间的关系转变。
2.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黎原、李人林在军队中的地位和影响,以及他们合作的历史背景。
3. "冲突分析": - 分析军队管理之争的激烈程度,包括争议的焦点、涉及的人员、政策变动等。 - 描述黎原和李人林在管理理念、方法上的分歧,以及这些分歧如何导致了他们关系的恶化。
4. "人物刻画": - 对黎原和李人林的性格、背景、经历等进行刻画,展现他们在冲突中的不同表现。 - 注意保持客观,避免过度美化或贬低任何一方。
5. "事件叙述": - 按照时间顺序或事件发展顺序,详细叙述黎原和李人林从配合默契到水火不容的过程。 - 使用具体的例子和细节来增强叙述的真实性和说服力。
6. "观点阐述": - 在叙述过程中,适时插入作者对事件的分析和观点,但要注意保持中立,避免主观臆断。
7. "情感表达": - 通过描述人物的情感变化,展现军队管理之争
1978年12月,军事干部岗位出现重要调整。黎原从兰州军区副司令调任基建工程兵第一副主任,李人林则任职基建工程兵主任。在此之前,两人曾在47军共事,李人林担任军政委,黎原是下辖师长。47军在朝鲜前线作战期间,两人共同经历诸多战事,建立起良好的工作关系。即便后来李人林调离,黎原获得提拔,双方仍保持密切往来,李人林常利用出差机会回老部队,黎原也定期看望他。此次调任,让他们从过去的上下级关系转变为同一领导班子成员。
素材来源于网络
基建工程兵的成立与背景也值得关注。1966年,正值三线建设关键时期,国家面临繁重建设任务。当时施工企业队伍存在老化问题,调动难度大,难以保障工程按时保质完成。为解决这一状况,国家决定按照军队序列管理建设队伍,基建工程兵由此诞生。这支部队不同于常规工程兵,它承担着国家基本建设重点项目,分布于全国各省市,兼具军队与工程施工队的双重性质,成立初期由国家建委暂设领导机构管理,后设立兵部,按大军区级建制,受军队与国务院双重领导 。
素材来源于网络
在基建工程兵的管理工作中,黎原与李人林的分歧逐渐显露。黎原认为,既然基建工程兵属于军队序列,就应完全按照军队管理模式进行。他强调纪律性和规范性,要求部队日常训练、作息等方面严格遵循军队标准。而李人林则持不同观点,他指出基建工程兵虽然在军队序列,但实际工作性质更偏向工程建设。部队成员每天承担大量建设任务,工作强度大,如果再进行严格军事化管理,可能会影响工程进度,不符合实际工作情况。
素材来源于网络
除管理理念差异外,在干部提拔问题上,两人也产生严重分歧。黎原指责李人林在干部提拔过程中不按政策办事,存在越级突击提拔现象。他向兼任政委的谷牧反映这一情况。但由于谷牧主要工作不在基建工程兵,未能有效调和双方矛盾。此次事件后,黎原和李人林在工作中的隔阂进一步加深,彼此间的不信任感逐渐增强 。
随着时间推移,两人矛盾不断升级。到1981年,矛盾近乎不可调和。李人林以黎原撰写的一篇文章为切入点,认为文章存在政治问题,并利用此进行“借题发挥”。他还被指拉帮结派,要求黎原辞去十二大代表资格。而黎原认为自己作为上一届候补委员,理应是十二大代表候选人,对被撤销资格一事保留个人意见,并要求上级进行调查,给出合理结论。
素材来源于网络
1982年,军队启动精简改革,基建工程兵在此次改革中被撤销。同时,随着干部年轻化政策推进,黎原、李人林等基建工程兵领导干部按要求离休。对于这段共事经历,有人认为两人的矛盾源于管理理念差异和工作方法不同;也有人质疑在干部提拔等问题背后,存在个人利益纠葛。至于两人矛盾究竟是纯粹工作理念分歧,还是夹杂其他因素,至今仍存在争议,也为这段历史增添了复杂色彩 。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