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玉雕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2 12:56

推荐《玉雕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玉雕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首先,要明确你的观后感作文的主题,即你对玉雕作品的感受、评价以及所引发的思考。确保主题明确,有助于展开论述。
2. 确定观点:在写作过程中,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即对玉雕作品的态度。是赞美、欣赏,还是批评、质疑?观点要鲜明,避免模糊不清。
3. 丰富内容:玉雕作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在写作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作品的工艺特点:如雕刻技法、刀工、线条、造型等。
b. 作品的文化内涵:如寓意、历史、传说等。
c. 作品的艺术价值:如审美、情感、意境等。
d. 作品对个人或社会的启示:如人生哲理、道德观念等。
4. 合理运用修辞手法:为了使作文更具感染力,可以适当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5. 举例论证:在论述观点时,可以结合具体作品进行举例论证,增强说服力。
6. 注意段落结构:一篇优秀的作文,段落结构要清晰。通常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引言:简要介绍玉雕作品,引出主题。
b. 主体:分几个段落论述自己的观点,每个段落围绕一个中心思想

让更多人感受文化魅力

11月20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策划制作的首档考古空间探秘类文化节目《中国考古大会》与观众见面。该节目创新运用空间探秘、专家解读、实景记录、全息影像等多种表现形式,聚焦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北京周口店遗址等12处考古遗址,呈现百年来考古工作对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重要作用。首期节目播出后引发广泛关注。

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文化传播中心副研究员乔玉说:“节目以遗址为中心来叙事,更全面地展现了考古发掘和研究,为活化历史场景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节目中精心设置了体验环节,引导观众感受文明创造和发展之美。”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公众考古学中心执行主任王涛认为:“此次推出的‘空间探秘’等环节,在以往考古类节目中很少见。节目整体上主线清晰,将考古发现、研究成果、活化展示、文化传承4个方面逐一呈现、紧密结合,既充分展示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让大众更好地理解考古工作的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名博物馆工作人员,我虽然每天与许多文物为伴,但沉浸式地观察考古环境和场景,是前所未有的经历。”福建闽越王城博物馆考古与文物保护部主任张涛说:“看了节目,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要为后代保护好宝贵的文化遗产。”

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文广新旅局局长俞莉看了节目后说:“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具有强大的感召力。未来我将以更强的决心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看完第一期节目,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大四学生严艾雯收获良多。“节目中玉器雕刻师对良渚玉雕技术进行了现场还原,体现了人们为传承历史、传播历史所作出的努力,他们传承与守护的坚定姿态令人动容。”严艾雯说。

观看节目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研究生王博说,节目融合了多种新颖有趣的表达方式,解锁了很多有趣且不为人知的历史知识,将中华文化的魅力讲给更多人听,“作为青年学子,要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建路桥集团河北保通工程有限公司党办室主任王山玉说:“先人建高低坝、人工湖堤,形成一套完整先进的水利系统。作为一名基建工作者,我将从中汲取精神养分,将不折不挠、踏实奋斗的精神践行在未来工作中。”

“我对一代代考古人员在风餐露宿中探寻未知、在茫茫岁月中一锹一铲不断寻觅历史的精神十分敬佩。”武警北京总队执勤四支队文化影视员姜润邈说:“作为武警战士,我们肩负守卫国家安全稳定的神圣使命,更要向考古前辈们学习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作者:本报记者 刘 阳 王 珏 李龙伊 杨 昊

来源: 人民日报

守护文化根脉 让“非遗”绽放迷人光彩

央广网兰州10月17日消息(记者邸文炯 通讯员李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人“记得住的乡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张掖地处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里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凝结着先辈智慧、彰显着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家级非遗项目河西宝卷资料图(央广网发 张掖市文化馆 供图)

张掖市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河西宝卷、裕固族服饰、裕固族婚俗、裕固族民歌、甘州小调)、省级非遗项目33项、市级非遗项目128项、县区级非遗项目385项;有国家级传承人5人、省级传承人56人、市级传承人394人、县级传承人447人,保护项目涵盖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竞技、美术、手工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等门类。

近年来,张掖市实施重点非遗项目保护工程,争取非遗项目资金、传承人保护经费1000多万元,对河西宝卷、裕固族民歌、九曲黄河灯阵等国家级和省级项目进行了系统性保护。同时,整理编辑出版了《张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张掖民俗》《绿水青山·新张掖》等书籍30多部(套),实施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拍摄制作《张掖非遗》微纪录片18个,高台铁芯子等省级项目专题片3个,国家级非遗项目裕固族婚俗纪实片《西茂的婚礼》1部。2022年,争取甘州小调、裕固族服饰2个国家级项目保护资金100万元,向省厅推荐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4人,其中3人通过省厅评审已上报文化和旅游部。向省厅推荐申报省级非遗工坊2家,推荐1名传承人3个项目参加2022黄河非遗大展。

张掖市积极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依托丰富的非遗资源,成功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个(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明花乡:裕固族传统民俗),“甘肃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4个(高台县宣化镇:秦腔演唱、民俗表演,民乐县丰乐镇:八仙灯会戏,肃南县明花乡:裕固族传统民俗,甘州区:甘州小调)。

张掖市把保护传承活动作为彰显地方特色的有效载体,不断挖掘文化内涵,丰富活动形式,推出了一批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符合时代特征的精品活动,对推动张掖非遗文化旅游融合创新、助力张掖发展文旅行业会展经济、促进“非遗+旅游”引领业态升级、丰富优质文旅产品供给、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今年以来,全市60多家非遗传习所依托短视频平台开展线上线下传习活动100多期,甘州九曲黄河灯阵、民乐民间社火、山丹耍龙等12个非遗项目、60多名非遗传承人累计线上发布教学短视频1000多条次,浏览点击量达1000多万人次。依托省级非遗工坊和各级非遗传习所,每年开展非遗手工技艺培训班300多期,带动就业2000多人。

据了解,全市共有非遗文化企业100多家,研发生产手工艺品、文化旅游商品1000多种,玉雕、传统民族服饰制作、烙画、剪纸、刺绣等工艺品制作规模逐年扩大,并作为旅游特色商品和非遗文创产品在重点景区展示展销。在张掖举办的2022年甘肃省“非遗购物节”吸引全省59家非遗工坊参加,销售额达220多万元。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