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4 00:49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秃的梧桐》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作文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围绕《秃的梧桐》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书笔记作文,需要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秃的梧桐》这本书的作者、背景、主要内容等,引出作文主题。 - 主体:根据主题,从人物、情节、主题思想、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可以分段论述,每段论述一个方面。 - 结尾:总结全文,再次强调《秃的梧桐》这本书给你的启示和感悟。
3. 人物形象分析:在读书笔记中,要关注人物形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 人物性格特点:分析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如勇敢、善良、坚韧等。 - 人物关系:描述人物之间的关系,如亲情、友情、爱情等。 - 人物成长:关注人物在故事中的成长变化。
4. 故事情节梳理:梳理《秃的梧桐》的故事情节,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故事背景: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点等。 - 情节发展:描述故事的发展过程,包括高潮、转折等。 - 情节结构:分析故事
文学作品中经常采用烘托和映衬手法,一方面可以突出被描写对象,另一方面也能深化主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秋天时草木凋零,而菊花却在西风呼啸时璀璨绽放。为了更加凸现菊花的品质,作者就要先抑后扬地描绘萧瑟的秋景,然后再通过点染技法,表现出菊花的傲放场面。
有一位现代作家就深谙此种表现手法,从而让作品非常引人入胜。下面介绍苏雪林的一篇散文,蕴含哲理和诗意,不愧为民国才女。
《秃的梧桐》
作者:苏雪林
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萧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蚂蚁所蚀,渐渐的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二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似的说。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苏雪林,原名苏梅,字雪林,笔名绿漪,民国时期出生于浙江省瑞安县。她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学者,早年留学法国,后定居台湾。主要著作有《绿天》、《棘心》、《归鸿集》和《唐诗概论》等。
苏雪林小时候只读了两年私塾,后来就辍学了。不过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还是认识了一两千个汉字,于是就四处借书来阅读。
后来她居然读通了四大名著,从此不仅不觉得寂寞,而且还尝试着自己进行诗词和散文创作。再后来又重新得到上学的机会,她也更加珍惜并刻苦学习,终于成为一著名的作家。
这篇散文行文流畅,梧桐在不同季节都有变化,作者抓住这个线索组织材料,精心描绘,从而让文章不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而且极富诗意。
园子里的梧桐不仅遭到蚂蚁的侵蚀,而且还不幸地遭遇雷电,使得本来高大坚实的桐树既不稳固,上半截也被劈折。路过的人看见它这副模样,都觉得它难得活了。
但是春天来时,树身上居然透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是一棵棕榈树。可惜好景不长,正当作者感到欣喜之时,蚂蚁又来侵蚀,风儿也来摧残,于是树叶又开始脱落,枝儿又变得光秃秃的。
如此春夏交替,梧叶绿了又落,它却毫不在意,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忙完春天,又忙了一个夏天。
秋天时柏树依然郁郁葱葱,而其它很多树都已憔悴了。就连那年近古稀的老榆树,虽然护着青青的叶,好像老人想保存半生辛苦积攒的家私,却禁不起西风如败子,没日没夜地在它耳畔絮聒!终于减了葱茏的绿意,增添了蔚蓝的天光。
而榆干上的薛荔,忽然喜悦其上终于没有遮蔽,既可以酣饮风霜,又能陶然自足,根本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风中瑟瑟地悲叹。
为了做到对比鲜明、烘托充分,作者又继续描写了其它的植物。在西风呼啸的日子里,大理菊东倒西倾、牵牛的蔓枯萎纤小、紫色野花娇美可怜,而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蝴蝶虽然翩翩飞来,却只是停在花上幽情凄恋。
作者用其他的树和花,衬托出秃梧桐的顽强生命力,从而拓展和深化了主题。而园里的梧桐,也枝干光秃地兀立在惨淡斜阳中。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惋惜似地说,这株捂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但是作者却仿佛看见,风中正飘下桐子,然后落入泥土之中。即使这受伤的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作者也借此告诉人们,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纵览苏雪林的这篇《秃的梧桐》,叙事清晰、描写生动,是一篇咏物寄怀、充满诗意的散文佳作。作者通过对屋前一株秃梧桐的描写,歌颂它百折不挠,宁死不屈的精神,同时也寄寓了人生虽有无数挫折,但只要不气馁,顽强抗争,任何困难都可战胜的哲理。
民国二十五年(1936)夏我小学毕业,当然报名投考省立绍兴中学,从绍兴中学附属小学到中学,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报考绍兴中学的学生很多,除了绍兴一县以外,诸暨、嵊县、新昌、上虞等绍兴府属各县,也都有学生前来报考。由于我的成绩很好,所以祖父和父亲对于我考上这所学校是稳操胜券的。当时,绍兴城内除省立绍兴中学以外,其他还有稽山、越光、承天三所中学,稽山中学原名绍兴中学,因第五中学改名绍兴中学,所以才易名稽山,当时是全县唯一的完全中学(省立绍中尚无高中),越光中学的前身是旧制(四年制)的越材中学,它和承天二校都是教会中学。另外还有一所也是由教会办的浚德女中,规模极小。
考试前一天下午公布报考学生的考场和座位名单,座位号码与试卷浮签(试卷是密封的)的号码相同,所以考生必须知道自己在哪个考场,座位在哪里。这是一个大热天,但很兴奋,因为第二天就要考试了,我是充满信心的。跨进绍中校门时,心里就很得意,因为暑假后到这个学校念书是毫无疑问的。看准了座位以后,就到校内各处玩玩。附小的校舍已经不小,但绍中在当时看来实在很大,想到一个多月以后就能在这样宏大的校舍里读书,当然不胜向往,看到不少前来看座位的同学,他们都说我是"保取"。从全班的成绩来看,这话也不算恭维。这一年的考生确实多,初秋一录取新生两班,不过一百人,但这年的报考学生竟达千人左右,座位名单上居然出现了两个"金迪民",一时观者哗然,以为是出错了,但随即有位职工手提毛笔和凳子,踩上凳子,在其中的一个"金迪民"名下用括号加注"诸暨"二字,说明二人同名,传为这一年的佳话。我走遍了校舍的每个角落,有些同学还让我估计考试的题目,直到傍晚才离校回家。却想不到就是因为这个下午的过度兴奋,这一年竟进不了这所学校。
我祖父每逢夏季总是在大厅中搭床睡觉的,因为这里宽敞凉快。我从小学五年级起,每逢暑期也都睡在大厅中,除了比楼上凉快得多以外,还可以接近祖父,每天乘凉结束后,我还要坐在他床边,隔着蚊帐,要他讲一两个小掌故,然后上床休息。这天到绍中看座位回家,夜半时分,我的呻吟声惊动了祖父,他过来撩开蚊帐摸我的头,立刻发现我烧得很厉害,显然是中暑(绍兴人叫作"发痧")了。他随即把我父亲从楼上叫下来,并要五叔去请医生王家乐,他是祖父的内侄,在绍兴算得个名医。他深更半夜为我开处方,五叔赶去大街震元堂敲门配药,煎药,服药,一家人忙了一个深夜,结果还是一筹莫展,我就这样错过了考期。
这场病持续了三四天,王家乐又为我处过两次方,吃了几帖中药,绍兴人的老方法是"扭痧",扭得我满颈一条条紫红色的血斑。我本来不愿忍受这种痛苦,但这一次我颇感内疚,毕竟是因为那个大热天玩得太过度闯的祸,因而只好熬痛忍受。我父亲十分气恼,不断地抱怨,近于责骂。但祖父却制止他,不许他说过分的话。其实对我的事决定权还在祖父,他认为可以选择另外一个中学读一年,然后再转学回到绍兴中学。他甚至向我父亲打包票,说按照我的学业成绩,这一点一定可以中学。他甚至向我父亲打包票,说按照我的学业成绩,这一点一定可以做到。我父亲当然只好顺从他的意见,还是请五叔跑腿,把稽山、越光、承天三校的招生简章都索取来细细研究,这三校的入学考试日期都比绍兴中学晚得多。它们显然不敢与绍中竞争,名落孙山的大批绍中考生成为他们的生源。
因为中暑而错过省立中学考试的事,除了家里人以外,许多人都感到惋惜。附小主任孙礼成,因为是祖父的学生,特地到我家中安慰祖父,并说他曾向校长沈金相说过此事,附小的一位优秀毕业生因病耽误了考期,但沈金相明确答复这是无法补救的。他的意见与祖父正合,要我在其他中学读一年再回到省立中学,他甚至向祖父保证,此事绝无问题。当然,问题还是有的,城内四所中学,与我家最近的就是仓桥的省立中学,其余三所都在城南,离我家颇远,父亲开口就提出此事,祖父虽然不说,但也担心孙子每天跑路,心事显然也是有的。我自己认为这不成问题,到学校做个午膳生(那时各中学都有午膳生,即每学期交钱由学校供应午餐),一天无非跑两趟,这点路我跑得动。祸是我自己闯的,我的嘴当然很硬。
除了生母早逝以外(当时我还不懂事),耽误了省立中学的考期或许是我懂事以后遇到的第一个挫折,特别是在我中暑病愈以后,父亲责备,祖父惋惜,附小主任又亲自到家里来安慰我祖父。我虽不说话,但内心确实有强烈的挫折感。
但是后来回顾,这实在不是挫折,从为人的一生来说,这其实是我的一种幸运,因为此后一年,我在那个学校里得到了我在省立中学无法得到的东西。我当时按年龄还是个少年,但是由于家庭教育(主要是祖父)和我自己的一些原因,显然属于少年老成。我在那个学校里得到的东西,成为我毕生处世为人之本,从此直到晚年,我坚定执着,虽然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不得已"因时制宜"说过一些言不由衷的话,但是在内心深处,我一直固守着我在那个学校里获得的东西,不受任何外来干扰。
祖父和父亲反复研究了稽山、越光、承天三校的招生简章,自从孙礼成到我家访问以后,在他们的思想中,过渡一年返回省立中学是明确而有把握的。所以对于这三校的选择,主要是离家的路程。当时天气还很热,但祖父却要五叔到这三校都跑一次,目的是为了准确地算出路程。并且叮嘱五叔,从家里到此三校,各有哪几条路可走,其中以哪一条最为简捷。其实我完全不在乎路程,心里实在怪祖父多事,但由于耽误考期的事弄得举家扰攘不安,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采取沉默态度。
五叔实地考察的结果是,稽山中学最远,这实在是大家都知道的。越光中学在南街马园弄,比稽山近不了多少。承天中学在和畅堂,而且有一条过拜王桥的小路,比仓桥省立中学远不了多少。这实在就是我报考承天中学的原因。从学校规模来说,三所中以承天为最小,但当时我自己的思想也是过渡一年而已,所以同意祖父和父亲的决定。
承天中学在塔山山麓,地名和畅堂,以附近有承天桥而得名。是属于基督教圣公会系统的教会学校。从学校的规模来说,实在是一所袖珍学校。校长是诸暨枫桥人冯俊,教务主任是萧山义桥人倪向辰,是全校的骨干力量,两人都毕业于之江大学,一理一文。一位爱尔兰人,汉名贝道生(我不知其英文原名),也是此校教师,教会的补助经费,大概是通过他提供的。他只教一班英语,不住校,在莲荷桥有一所当时看起来很讲究的洋楼,与他夫人住在那里。其他几位教师是:国文、历史教师蒋屏风,绍兴人,复旦大学念过一年,口才很好,抗战后曾到省立绍兴中学任教。体育、童子军并兼教一年级算术的丁兆恒,也是之江肄业。中学任教。体育、童子军并兼教一年级算术的丁兆恒,也是之江肄业。秀州中学毕业的俞宝山,教劳作、动物和选课(讲圣经),并兼任图书馆管理员。学校还请了两位兼课教师,国民党县党部的张季笑教公民,并且是挂名的训育主任。在稽山中学教图画的李寄僧也算此校的兼课教师。全校有两位工友,一位叫香根,管门房及作息打钟;另一位叫土根,管一切杂差。厨房是承包的,不在职工之列。
我进了这所学校以后感到与以往不同的只有两点:第一,我现在的身份已经是中学生了。当时读初中的人还不是很多,附小同班毕业有五十二人,但进初中的不过五六人,其余的都去做学徒或在家待业,女同学十二人,全部回家待嫁。全县虽然有四所中学,但有中学生的家庭其实是不多的。第二,我是午膳生,中午在学校饭厅与其他六位午膳生合桌吃饭(住校生八人一桌,也不过六七桌,多是诸暨人),每桌六个菜,吃得颇不错,生平也是第一次。此外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因为重头的功课无非是英语、国文、算术(当时称为英国算),英语由倪向辰上课,用的是《开明英语读本》第一册,我从五上级已开始读此书。开始是我父亲请来一位钱庄里的职工,他在杭州钱庄当学徒时曾用晚上时间在青年会读了三年英语,而且用的也是开明读本。出师后回到绍兴当职工,所以勉强教我,算是我的英语启蒙人,此人姓寿,大概教了我半册,以后就又回杭州了。不过我感到很有兴趣,就用字典自己读,读音当然不准,但早在小学毕业以前已经读完了这一册,而且多数课文都能背诵。所以倪向辰在班上一直表扬我。国文课用的是一种称为《当代国文》课本,它与小学国语课本只有两种不同:第一种是每篇文章都有作者姓名,如绿漪的《秃的梧桐》,俞平伯的《眠月》之类。第二种是课本内选入一些文言文,如彭端淑的《为学》,张岱的《菊海》,翁森的《四时读书乐》之类。这些课文对于我这样一个读过了四书五经和其他许多古诗文的人,实在是不足道哉。算术课的内容比高小也相差无几,除了"开方"以外,其实都是高小里学过的。所以刚刚开学的一周,许多同学都感到新奇,而我认为不过如此而已。我曾把这种感觉告诉过祖父,并把国文课本让他看了。他倒是恰恰用课文中的《为学》这一篇训勉我。除了在小学时就常说的"立德、立功、立言"以外,这一次又写了"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八字给我(起初不知来源,后来知道出于《荀子》)。直到初中三年级,我才以此自勉,感到了这八个字的力量。
这个学校让我第一次开眼界的是一个藏书其实不多的图书馆。管理员俞宝山是一年级的级任教师,每天要批阅全班的日记,通过日记,他对我印象极好,开学没几天,就叫得出我的姓名。下午的课结束后,这个学校没有什么课外活动一类的事,他总是坐在图书馆让大家借书。由于他对我的好感,他居然在借书同学很少的时候,开门让我走进书库。在书库里,就比县立图书馆自由得多,而且新书也比县立图书馆多,到这里,我才看到了鲁迅的《彷徨》、《呐喊》,茅盾的《子夜》,冰心的《西线无战事》、《去国》,曹禺的《日出》、《雷雨》等,还看了一部大书《饮冰室文集》。此外是外国小说《茶花女》、《爱的教育》、《出了象牙之塔》等等,我的确大开眼界。俞宝山待我很好,有时一直等我到他们晚餐钟敲响时,住校生拿了碗筷进饭厅,我则背了书包回家。从这个时候起,我开始感到时间紧张。我在小学写日记做作文,常常套用"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老话,其实那时对此毫无体会,在进了承天中学这个小小的图书馆以后,才知道光阴的可贵。我本来每晚九点半以后就睡觉,从此就在煤油灯下熬夜,有时熬到十二点,而且养成了上床后还要坐在被窝里看一会儿书的习惯。
当然,我在这学校得到的,还有远远超过图书馆的东西,那就是《圣经》。由于这个学校是教会学校,我一进此校就看到礼拜堂和其他屋舍到处都有《旧约全书》、《新约全书》或《新旧约全书》,我当时毫不在意。但当我认真地诵读了此书以后,它竟把我带入了另一个世界,对我的一生来说,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世界。后来回忆,我因病耽误了省立中学的考期,这是不幸;但我因此而进入了这个学校,实在是我的大幸。
刚进学校,就看到课程表上排着每周一节的"选课",后来知道这"选课"是讲宗教的,我开始十分反感。有的同学说,学校伸手向教会要钱,所以只好安排这样的课程。不过后来知道,学校在这方面还是很谨慎的,凡是遇到督学或其他政府方面来人时,教务主任倪向辰每次都把课程表上的"选课"改贴成为"自修"。"选课"是由俞宝山担任的,他是虔诚的基督徒。除了"选课"以外,学校每晨有半小时的早会,全校师生在一间称为"中山堂"的礼堂(其实是一间大教室)举行,每次有一位教师主持。早会以唱赞美诗开始,赞美诗(书名《普天颂赞》)是学校借给学生使用的。主持教师指定唱第几首,由一位三年级的女学生张锡媛弹风琴,大家跟着唱,唱完两三首后,主持教师讲话,他总是先带大家读几节《圣经》,然后围绕这段《圣经》讲一番道理。也有不引《圣经》而由主持教师按己意讲出的,譬如教务主任倪向辰在一次月考以前谈同学对待考试的三种态度:一曰未雨绸缪,二曰临渴掘井,三曰船到桥头自会直。这种早会,类似于我后来进了省立中学,每晨升旗后的"精神讲话"。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的道德教育。
到这个学校不过两个多月,对于"选课",我从反对到容忍而至于热衷,这完全是依靠《圣经》的威力。对于《圣经》,开始是随意翻翻,逐渐到认真细读。读完了《旧约》和《新约》,边读边思考,终于达到笃信,让我成为一个有神论者。现在回忆,我当年虚龄十四,是不是属于幼稚无知,或者是有教师和同学劝说了我。年纪小是事实,但我自己明白,当年,我从岁数说还是个少年儿童,但从我读的书和懂得的世事来说,我可以够得上一个成年人。在开始反对"选课"时,我与班上的不少反对"选课"的同学也不同,他们反对"选课"的理由是破除迷信,有人还拿出孙中山先生打偶像的故事来作证,这当然是他在小学教科书上读到的。但我是从关于宇宙来源的学说提出的。记得小学五年级时的一次野外远足,自然教师王汤诰恰巧坐在我们船上,曾经谈及这个问题,他介绍了康德的"星云说",我虽然一知半解,但极有兴趣。因为我当时早就不相信盘古氏开天辟地的神话。而幼年在《幼学琼林》中读到的:"浑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沉者为地。"当然比盘古氏的神话要好得多,小学四年级的自然课上就讲到太阳系和九大行星,知道地球无非是绕着太阳转的行星之一,所以对于《幼学琼林》的话也就不再相信。王汤诰介绍的"星云说",确实使我感到,康德真是个了不起的人。所以我反对"选课"与班上其他同学完全不同。我在"选课"中举手发言,向俞宝山提出:"是《创世纪》说得对,还是康德的'星云说'说得对?"俞宝山的平心静气,他说:"关于宇宙的来源,从古到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创世纪》是其中之一。因为承天是教会学校,所以有这门课,但这门课是既不考试也不记分的。同学们可以信,可以不信,这是完全自由的。"下课以后,有许多同学问我,康德是什么人?"星云说"是怎样说的?其实我也是一知半解,只是因为其他反对派提出的如破除迷信和孙中山先生打偶像之类太幼稚,从小有些傲气的我,想来个标新立异罢了。
俞宝山所说"完全自由"的话倒是真的,承天中学是一所由圣公会补助大量经费的教会学校,踏进校门就是礼拜堂,礼拜堂以北是一片花园和草地网球场,紧靠网球场的是一幢二层楼的办公室,用作教务处、图书馆、阅报室和女生自修室等,这所建筑原是贝道生的住宅,后来因为他在莲荷桥置了新宅,才把它让给学校。承天中学自己所建的只是一幢二层教学楼(楼上为师生寝室)和饭厅。应该说这所学校完全是依靠教会建立和运作的。但平时,学校的几位基督徒教师,包括校长、教务主任、贝道生和俞宝山,他们只劝人为善,并不劝人人教。俞宝山是和我关系相当密切的教师,尽管我反对"选课",但是他欣赏我在日记里显示出的知识量和写作能力(他曾与我说过这样的话),所以一直对我刮目相看,就所见的全校学生中,能进入图书馆书库的只有我一人。有不少日子,他坐在外室借阅处的小窗口,我在书库看书。我的习惯总是先选定要借的书,然后再翻阅其他书,一直到敲响晚餐钟。其间他也常常与我说话,但绝不涉及宗教。所以在这个学校里,除了早会和"选课"确实灌输基督精神外,劝人入教的事是绝不存在的。
对于宗教信仰的问题,这些年来颇有一点感触。人的宗教信仰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左右的,对此,上述我为吕洪年著作所写的序中也已经说明。在人类之中,有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区别,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譬如说,共产党及其党员是无神论者,对他们来说,这是完全正确的。各种宗教的信奉者,信奉各自宗教的神明,对他们来说,也是完全正确的。可憎的是有些人在党派和宗教之间做政治游戏。譬如说,有大名鼎鼎的人物,他一边是共产党员,当然是讲究辩证唯物的无神论者,但一边又自认是虔诚的佛教徒,当然皈依佛陀。这样的人其实是"伟大的骗子",因为在历史上的两大伟人释迦牟尼和马克思之间,他总是欺骗了一头。假使有这样的人,那末,在为他立传时,应该列入《贰臣传》。
【陈桥驿(1923年-2015年),原名陈庆均,浙江绍兴人,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郦学研究泰斗。曾任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终身教授,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国际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谘询委员。陈桥驿积极参与了现代阶段历史地理学的学术研究实践和学科理论建构过程,是改革开放后较早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地理学者,为中国的地理学和历史地理学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水经注》与郦学、宁绍地区与吴越文化、方志学与地名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倾注了毕生精力。2015年2月11日在杭州逝世,享年92岁。】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