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5 19:56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建筑史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读后感主题,比如是对建筑史发展脉络的总结,对某一建筑风格或时期的评价,或者是某位建筑大师的成就等。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具备以下结构: - 引言:简要介绍建筑史的背景、意义以及自己的阅读感受。 - 主体部分:对建筑史中的重要事件、人物、风格等进行详细阐述,并表达自己的观点。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建筑史的展望。
3. 逻辑清晰:在写作过程中,要保持逻辑清晰,使文章结构紧凑,观点明确。以下是一些建议: - 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先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分点阐述,最后进行总结。 - 在阐述观点时,注意使用恰当的论据和例子,以增强说服力。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使用准确、简洁的语言,避免冗长、啰嗦的表达。 - 运用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表现力。 - 注意语法和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
5. 观点独到: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力求独到,不落俗套。以下是一些建议: - 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或生活经验,提出新颖的观点。
宋代词人中,我最喜欢柳永,也说不清楚到底被他身上的哪种气质所吸引,只是莫名有种熟悉感,莫名就爱上他那些“市井之词”。他出生官宦之家,却又像个乡下的孩子。要不然,怎会一到汴京就被那些花红柳绿吸引了,他想考取功名,却放不下桀骜不驯。要不然,怎会有奉旨填词柳三变一说,他流连于花红柳绿之中,却也独留一份真情。要不然,怎会死后有歌姬,艺伎筹钱安葬他。在千年后的今天,吟诵着他的诗词仍能看见千年前的宋朝与他的情缘,也能看见他或喜悦,或落寞,或孤单的背影,亦能感受到千年前他不同的内心,情感,更能拼凑出一个专属于他的故事。在我心中,一直有一个他的形象,他没有颜如宋玉,貌比潘安,但他一定也是一个美男子,他不是古代文坛中最熠熠生辉的那颗星。但我们一定能看到他散发的光芒。他不是古人中最品德高尚的圣人,但他一定是个善良的人。我阅读过很多名人诗人的传记,见过有才华的人,见过极美的人,见过极好的人,却惟独柳永,我深陷其中,其人,其词,其生我都恋恋不忘。
From: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1801 白姗姗
说实话,我对《三字经》这本书小学就接触过了,但却没有仔细去理解。现在大学的我,有些迷茫和不知所措,于是便拿起了《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在以前,我比较通俗地把它理解为:人在以前是善良的。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它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一个人在幼年时期,本性是善良的,虽然人的本性都不坏,可是,由于后天的熏染,环境的影响,差别会变得越来越大,所以,我们不能够轻易地判断一个人是善还是恶。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句话虽不像前两句那么的“出名”,可其中也蕴涵着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人如果不接受教育,再好的人才也不会闪耀光芒,而教育的根示,最重要的就是专心,恒心,耐心,以及毅力,而且,教育的方式也得恰到好处。三字经有数百句,它精辟地用文字总结、概括了做人的道理,我读了这本书以后,更加透彻地了解了古人的智慧结晶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本书真告诉了我不少知识。
From:机电学院 通信工程1701 强虎虎
一本书的好坏不是由作者决定的,更不是读者可以左右的,一本书的好与坏取决于它是否足够真实,足够贴近生活,足够打动人心,是否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墨菲定律》是一本足以将生活、人生、人性联系在一起的书。他让我明白人要勇敢的去面对,无论结果怎么样,不必担心,尽所有努力去争取。也就是最近网上流行的一句话“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但我认为这句话是有缺点的,人生是需要努力,生活也得努力,但我们要明确目标,不能为了不切实际的目标去只是一味地努力,那样子会让你怀疑自己,打击自己。 我们不能骄傲,但我们必须要有信心,成长不是年龄的成长,不是个子的成长,而是你可以分清楚每个态度,每件事情的度。正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与“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两个都是老一辈留下的真言,两个看似对立,实则是有一个度在里面,成长就是你可以把握这个度,并且可以正确的去应用。《墨菲定律》有这样一句话“你越怕什么现实总会像这个方向发展”这句话有所改动,但更加全面了。就比如我今天来驾校考试,科目三,最难的也是我最不喜欢的就是路线三,待考的时候我就祈祷别让我倒霉的抽到路线三,但正如《墨菲定律》那样,我考试居然是线路三,其实并不是《墨菲定律》预测的有多么准,抽到线路三其实只是一个概率问题,但当你越担心的事情发生时,你的心态会遭受到更严峻的考验。我努力的调整心态,坚信自己的能力,最终还是以100分的成绩结束了科目三。 经过这次我越发的相信自己,正视自己了。生活不就是这样吗?《墨菲定律》会给我们更多的启示,它在我心中已经成为了信仰。
From:机电学院 电气1701 席兆坤
恐怕世界上最难得的也不过如此吧,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一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家皆才子,杨绛与钱钟书是清华学子,在校园一见钟情,杨绛先生看他赋书写诗,为他添衣问暖,爱他一致如初,这就是才子佳人的爱情,和普通人的一样,相濡以沐。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思念是最温情的等待,离别拉得越长,思念越浓厚。 抚摸着一步步走过的驿道,一路上都是离情。觉得我的心上给捅了一下,绽出一个血泡,饱含热泪。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就我自己而言,只愿变成一块石头,守望着我已看不见的小船,是唯一能做的事。
From:建筑学院 规划1702 尹志君
失魂落魄的AJ在最低谷的时期收养了被遗弃在书店里的女婴玛雅,让他的人生有了属于自己喜欢的新的变化,因为一个书店,成就了一对父女,一对恋人,一个书迷,在整本书里,每个人就像是一座孤岛,而整个剧情都是因为书本,引起了这样一幕幕的情感变化,AJ与爱人因为书相识,与女儿因为书才能成为父女,警察兰比亚斯因为书,让自己的生活不再那么无聊,变的丰富多彩。突然觉得书本能带给自己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只是自己没有用心去感受,也许,书本讲述的便是生活,对于我这种近两年都很少读书的人而言,这本书无疑是一种鼓励,我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但书的封面上却写着“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是孤岛它并不是孤独,我们的生活时而孤岛时而群岛,因为终究有独自一人的时候,而此时二者相结合,便是:“每个人都是一座游动的孤岛,终究会与其他的岛相遇与分离。”
From:建筑学院 规划1701 周启迪
人与书,相遇便是一种缘分,而遇上林清玄的文字,便感觉是一种莫大的幸运,林清玄的文字是充满魔力的,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林清玄的作品最适合在平静的夜晚,独坐在发着温柔的光的台灯下,静静地欣赏,享受散文带给人的平和与智慧。有一段文字,令人记忆深刻:“我对自己说:’跨过去,春天不远了,我永远不要失去发芽的心情。’而我果然就不会被寒冬与剪枝击败。虽然有时静夜想想,也会黯然流下泪来,但那些泪水,在一个新的春天来临时,往往成为最好的肥料。”书上的内容不可能跟随一个人一辈子,但是有一句话简单明了的说出重点:“ For the shadow of lost knowledge at least protects you from many illusions.”
From:建筑学院 建学1802 尹文远
《白夜行》这本书是东野圭吾所著的一本非常有名的小说。但是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也有人称之为悬疑小说。各有各的看法。在我眼中,它更接近与爱情小说。作者用一系列短片杀人案引出全篇。初读时,文中各种各样的日本名字令人一头雾水,读至一半,你会更加混乱,更加不明白文中所写的是否有联系,这个时候更加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的,细细的去读,越往后读,越有真相大白之感。《白夜行》被人们称为神作,因为文中的两位主人公桐原和雪橞从始至终没有写过两人对话或是其他的交集,但是整本书却描写了这两人悲壮的爱情故事,另人心痛。
From:机电学院 电气1801 李群林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龙应台献给她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的。《目送》写了龙应台对人生感情的思考,我看了一部分是关于她的父亲,她在文中用不多的篇幅写与父亲的故事却让人印象深刻,父亲怕她作为一个大学教授坐小货车去教书不体面,将她放在了不远处,她看着她的父亲的背影目送父亲离开,后来父亲住院了,她的工作也忙,只得离开,她看着父亲坐着轮椅直至消失。我很喜欢她的一句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也许我们在成长过程只能不断说再见。
From:建筑学院 风景园林1802 贾可欣
毛姆是著名的英国作家,都说书籍反映时代特征,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深刻反映出西方文明束缚,扼杀艺术家个性的鲜明时代色调。 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有很好的解脱束缚,放飞自我的提醒作用。同时,此书以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设定,当时读此书的目的是想从那个年代的加工修饰后的高更故事有什么传奇色彩与不同。让人惊艳的是第一人称贯穿全文,通过各种与主人公不同时期接触的人物来叙述主人公的生平,这位著名的二十世纪的小说家通过他那老练的文笔,不仅让读者不感觉别扭和奇怪,反而是像一个最佳角度上帝视角一样,描绘出了主人公,各色接触的配角人物的形象也得到了鲜明的展示。
From:土木学院 给水1701 孙雨琼
今年的寒假读书,拜读了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我印象最深的是“屠桌旁”这章,他描写屠户妻子的语言,开头一段读下来,你好似就看到了那个拥有生意人的精明的同时又带着边城人的淳朴善良的俏皮边城妇女,读完整篇文章,屠户夫妻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好似可以透过喧嚣的城市,真真切切的看到那个在边城街道上做生意的屠户夫妻,读完全本宛若置身于那个湘西边城,碰见了那个十四岁的女孩子岳珉,在等待着她的爸爸;看见了那个想做“女学生”的女孩萧萧,再往前走,走到那条河边,还碰见摆渡的老船夫、他的孙女翠翠、和他们的狗……生活好像就是那个边城。
From:经贸学院 会计1701 乔国英
我在读了这本书后,不仅了解了中国的各个建筑历史,还知道了中国各个建筑的分类。这对我这种建筑系的学生有着莫大的帮助,它让我了解了建筑的发展,也让我对建筑的未来有了一个大概的模板,它不仅让我知道了建筑的分类,也让我认识了中国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其代表作品。这本书还贴心的配上了图文解释,这更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让我能更清晰得辨别各种零件,让我在看累了文字的时候,用图片让我缓一缓,另外,这还能激起我读书的兴趣。这就是我爱读这本书的原因。
From:建筑学院 建学1701 刘海淘
这本书呢,相比之前回忆的那本韩寒写的《1988我想和你谈谈》,相同点呢,大概就是对这个病态社会的解释吧,都是用生活来描写社会的真实环境。 我所理解的围城大概是两个意思,一个是关于婚姻,另外一个是关于人生的写照。简单意思上是推崇的婚姻概念,围城里的人想出去,围城外的人想进来,就如同婚姻一般,结婚的人有时想着离婚,还没有结婚的人盼望着能早日成家,方鸿渐是个超凡脱俗的人,他不适合结婚,婚姻束缚他,在围城内苦不堪言,夫妻矛盾激化,婚姻成了爱情的坟墓,孙柔嘉以前是个文弱不争的女生,结了婚后就变得矫情,锱铢必较的这么个人。像他说的那样,女人是天生的政治家,而男生在婚姻后懂得的政治。 其次呢,《围城》,也就是一道屏障吧,阻挡你所向往的,和向往没向往实现的时候吧。《围城》又表现的是一种追求,或大或小,可是到达后又怎么样呢,城里的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这就是人生。
From:土木学院 建环1702 张轩铭
其实在校期间我也有在读,但是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读完。现在在寒假我终于有机会读完这本书书了。《蛙》听这本书的名字,让人想到的是田野,水洼里面那一只只呱呱叫个不停的翠绿的青蛙,然而,并不是,这本书以一个乡村女医生波澜壮阔的一生,反思中国六十年计划生育史,传达对生命强烈的人道关怀,呈现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矛盾与伤痛,完整展现莫言文学王国的丰富与奥义。正如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所写:莫言的想象飞越于整个人类的存在状态之上······他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无真相,无常识,亦无同情的世界,是一个人们胆大妄为,孤立无助,荒诞不经的世界。
From:土木学院 材料1701 郝悦华
一本近百年前英国人写的世界简史不仅没让我感到陈冗过时,反而翻开了就一读到半夜放不下,忍不住随手抄下一段分享,我们看看威尔斯写布匿战争是如何开篇的:公元前264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爆发了一场战争,即布匿战争。这一年,印度的阿育王在比哈尔即位,亚历山大博物馆的科研活动正热闹地开展着,而中国的秦始皇还是个未成年的孩子,未开化的高卢人正蛰居于小亚细亚并不断向帕迦马强索贡品。因为不可逾越的空间距离的阻隔,当时世界相互隔绝。因此闪米特牧人势力的最后的堡垒与新兴的雅利安语系的罗马人之间的战争持续了一个半世纪,这场战争涉及的范围极其广泛,如西班牙、意大利、北非、地中海广大地区,其他民族对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或许只有一些模糊的、隐约的道听途说。
From:机电学院 机电1801 邓艾昆
这是一部纪实文学,它讲述的内容都是真实存在的。 故事讲了一个出身寒微的小姑娘,自幼丧父,年纪轻轻时便退了学去山上打石头挣钱养家。后来,她到上海去做了一名流水线工人,又成为一个技术员,还从事过广告公司业务员等工作。 她多年来一直热爱文学,自发读了很多书籍,并坚持笔耕不辍,写下了很多优美真挚的文字。命运终于出现转机,她成为《知音》杂志社的一名编辑,走上了文字谋生的道路。 这就是赵美萍,她的成长经历打动了很多人。这不仅仅是要讲一个多么励志的故事,而是希望告诉大家:不管在什么环境下都要坚持自己喜爱的东西,这会让你的人生少些遗憾,变得更充实快乐;同时也告诉我们,知识改变命运。
From:土木学院 建环1702 王驰
《流浪地球》是科幻小说作家刘慈欣的一本短篇小说集,书中共有八个故事,八个看似互不相关又处处关联的故事,流浪地球是其中倒数第三个故事,从刹车年代到逃逸年代再到流浪年代,地球上的人们从满怀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当叛军处死五千逃逸派后,太阳氦闪爆发了,太阳毁灭了,他们刚处死的那五千多名的人像一座座墓碑那样矗立在地球表面上。然而讽刺的是这些叛乱军处死了让他们生存的人。本书用科幻的小刀,雕琢人性之光。“地球啊,我的流浪地球啊”成为无数生在这个时代的人弥留之际的遗言。它包含着人类这个种族亘古不变的永恒心——我们要活下去。
From:机电学院 计算机1701 张集腾
来源/团委
后土祠秋风楼雄姿
汉武帝在完成祭祀后土的仪式之后,泛舟于河汾之间,同群臣欢宴于船上。极目四望,秋风萧瑟,草木落黄,鸿雁南归。武帝即景生情,吟出了千古流传的《秋风辞》。这次汾阴之行时,汉武帝44岁,已经当皇帝27年,北方的匈奴已被打败,汉武帝正筹划平定南方的南越,西汉王朝的军事、经济、文化都开始进入全盛时期。汉武帝在作品中流露出人生易老、岁月流逝的感叹。此诗语言清丽,音韵流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在艺术风格上有楚辞遗韵,是中国文学史上“悲秋”的名作。后来,汉武帝又在元封四年(前107)、元封六年(前105)、太初元年(前104)、天汉元年(前100)先后四次、总计五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并在后土祠建造了一座万岁宫。汉宣帝在神爵元年(前61)、五凤三年(前55)两次到汾阴祭祀后土。汉元帝在初元四年(前45)、永光五年(前39)、建昭二年(前37)三次到汾阴祭祀后土。汉成帝在永始四年(前13)、元延二年(前11)、元延四年(前9)、绥和二年(前7)四次到汾阴祭祀后土。东汉建武十八年(公元42),光武帝汾阴祭祀后土,是汉朝皇帝最后一次到汾阴祭祀后土。两汉时期,皇帝到汾阴祭祀后土共16次。汉成帝时期的故事汉成帝初年,丞相匡衡和御史大夫张谭向汉成帝上奏章,认为到汾阴祭祀后土,“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郡县治道共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佑,殆未合于承天子民之意”,建议把对后土的祭祀活动改在长安北郊,把祭天的活动改在长安南郊。汉成帝采纳了他们的建议,暂把祭天和祭地的活动改在长安近郊举行,不再到汾阴祭祀后土了。过了两年,匡衡因为别的事情被罢了官,朝野上下都认为这是对匡衡的报应,认为他不应该建议皇帝轻易改变祭祀天地的地方。大臣刘向对汉成帝说:“甘泉、汾阴及雍五畤始立,皆有神祇感应,然后营之,非苟而已也。武、宣之世,奉此三神,礼敬敕备,神光尤著。祖宗所立神祇旧位,诚未易动。”刘向认为汉武帝时期在汾阴祭祀后土并不是随意而为之事,是有所依据的,不要轻易改变祭祀后土的地方。汉成帝十分后悔当初听了匡衡的建议。永始三年(前14),汉成帝的母亲看到皇帝久无子嗣,便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了一道诏令:“盖闻王者承事天地,交接泰一,尊莫著于祭祀。孝武皇帝大圣通明,始建上下之祀,营泰畤于甘泉,定后土于汾阴,而神祇安之,享国长久,子孙蕃滋,累世遵业,福流于今。今皇帝宽仁孝顺,奉循圣绪,靡有大衍,而久无继嗣。思其咎职,殆在徙南北郊,违先帝之制,改神祇旧位,失天地之心,以妨继嗣之福……其复甘泉泰畤、汾阴后土如故。”皇太后认为汉成帝即位以来,没有什么大的过错,但却一直没有皇子,想来想去是因为汉成帝当初把祭祀天地的地方换在长安南北郊,得罪了皇天、后土,失天地之心,天地之神降罪,以致皇帝久无子嗣。皇太后决定恢复皇帝到汾阴祭祀后土的“先帝之制”。永始四年(前13)三月,汉成帝率群臣渡黄河,到汾阴祭祀后土。汉成帝这次祭祀后土,有在后土祠求子之意,祈求神灵原谅自己,保佑自己后继有人。这是皇帝第一次在后土祠求子。《汉书·扬雄传》说:“孝成帝时,客有荐雄文似相如者,上方郊祠甘泉泰畤、汾阴后土,以求继嗣,召雄待诏承明之庭。”后来汉成帝果然有了皇子。在今天的万荣民间,一直有着在后土祠求子的习俗,当地称为“拔花”,这一习俗就是受汉成帝当年在后土祠求子的影响。唐代的后土祭祀唐代,玄宗开元十年(722),大臣张说上奏说:“汾阴脽上有汉家后土祠,其礼久废,陛下宜因巡幸修之,为农祈谷。”为了体现开元盛世的繁荣气象,祈求大唐天下五谷丰登,开元十一年(723)、开元二十年(732),唐玄宗两次到汾阴祭祀后土。在开元十一年(723)祭祀后土时,在后土祠掘得两尊古代宝鼎,便将汾阴县改为宝鼎县。《唐大诏令集·祀后土赏赐行事官等制》有这样的记载:“北巡并都,南辕汾上,览汉武故事,修后土旧祠。时为仲春,地气萌动,将先政本,为众祈谷……宝鼎出地,奠此币玉,荣光塞河……改汾阴为宝鼎。”在开元十一年祭祀后土之前,唐玄宗下令对后土祠进行扩建,使后土祠的建筑规模更加壮观。唐代诗人李峤有《汾阴行》一诗,虽然是对汉代祭祀后土盛况的追述,但也能说明开元以前后土祠的一些情况:“斋宫宿寝设储供,撞钟鸣鼓树羽旗。”“河东太守亲扫除,奉迎至尊导銮舆。五营夹道列容卫,三河纵观空里闾。”“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兴出。彼汾之曲嘉可游,木兰为楫桂为舟。”可知当时后土祠建有供皇帝祭祀斋戒的宫殿、住宿的行宫、钟楼、鼓楼等建筑。李峤的《汾阴行》最后一段是:“豪雄意气今何在,坛场宫馆尽蒿蓬。路逢故老长叹息,世事回环不可测。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李峤应该是在开元之前拜谒过汉代的“后土旧祠”,看到了“坛场宫馆尽蒿蓬”的景象,听到了汾阴故老长长的叹息,所以才发出“世事回环不可测”的慨叹。相传,唐玄宗晚年曾命梨园子弟唱曲,伶人便唱了一首李峤的《汾阴行》:“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唐玄宗曾经在开元盛世时两次到河东祭祀后土,联想自己的晚年境况,百感交集,潸然泪下,连连赞叹道:“李峤真才子也。”宋代的后土祭祀北宋大中祥符三年(1010),在河中知府和朝中文武百官的请求下,宋真宗同意次年春到河东祭祀后土。在此之前,宋真宗的几个皇子都相继夭折,宋真宗这次祭祀后土,也有祈求神灵保佑后继有人的意思。现在秋风楼上还有“宋真宗祈嗣”的石刻图像。当年八月,为次年祭祀后土作准备,朝廷调发五千军人赴河东服役。宋真宗任命陈尧叟为汾阴经度制置使、王旦为大礼使、王钦若为礼仪使。九月,河东转运使调运缗、帛、粮草十万运往河中府,供作祭祀后土的费用。宋真宗责成有关官员制定祭祀的礼仪程序,并对后土祠进行了大规模维修和扩建,“行宫祠庙,缔构一新”。经过整修扩建的后土祠,庄严恢弘,名称改为太宁庙,当时号称“海内祠庙之冠”。与现在的后土祠只有五岳殿、五虎殿两大配殿不同,宋代的后土祠有六大配殿:东边依次为“真武殿”“六甲殿”“五道殿”;西边依次为“五岳殿”“六丁殿”“天王殿”。真武殿供奉真武大帝,五岳殿供奉五岳之神,在这里他们仅是后土的护法神,可见后土祠当时地位之高。因为宝鼎县位于京城开封之西,历史上把这次祭祀后土活动称为“西祀”。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四年正月,在开封的崇德殿演习了一遍祭祀后土的仪式,可见其重视程度。二月,宋真宗率文武百官到河东的汾水之曲祭祀后土,礼仪十分隆重,史称“跨越百王之典礼”。因为祭祀后土,大赦天下,东京开封监狱中的犯人全部得到赦免,牢房为之一空。为了减轻地方的负担,朝廷免除河中府赋役一年,免除宝鼎县赋役二年。宋真宗先到宝鼎县后土祠的奉祇宫,第二天登临后土祠后面园林中的延庆亭,第四天举行祭祀大典。祭祀活动结束后,宋真宗在后土祠旁边的穆清殿大宴群臣,“赐父老酒食衣帛”。宋真宗还亲自写了一篇《汾阴二圣配飨铭》,追述汉唐祭祀后土之盛况,表达宋代敬奉后土之诚心。70多年后,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因后土祠年久失修,官方又派人对后土祠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维修,“东西饰御碑之楼,四角葺城隅之缺。金字榜碑,绘彩焕烂。前殿后寝,革故翻新。”这次维修历时7个多月,竣工之日,“邦人瞻观,远近为之欢欣鼓舞,携带老稚来歆享,益加敬焉”。由此可知,不但官方对后土祠的祭祀活动十分重视,民间对后土祠祭祀活动的看重,不亚于官方。每年的春天,当地百姓都要到后土祠举行祭祀活动。一些当年曾目睹宋真宗祭祀后土盛大典礼的少年,此时都已80多岁了,对前来维修后土祠的官员“悉谈当时之盛礼”。可见这次祭祀后土的活动在民间影响之深远。大中祥符四年祭祀后土时,因为“荣光溢河”,即祥瑞之光出于后土祠旁的黄河中,宋真宗便下令改宝鼎县为荣河县,以资纪念。宋代祭祀后土期间,峨嵋岭上今天中里庄村一带祥云缭绕,呈八龙垂像之瑞,故在此建一座寺院,名曰八龙寺,现仅余一塔,即八龙寺塔。宋代的后土祠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宋代后土祠建筑布局鸟瞰(据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
金天会十五年(1137),荣河县知县张维将后土祠的建筑全貌立石镌刻,即“后土祠庙貌碑”。这次刻石距1087年宋代维修后土祠刚好50年,所呈现的就是宋真宗祭祀后土时的建筑规模(1087年增建了唐明皇碑楼、宋真宗碑楼、4个角楼)。这块石刻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从碑刻来看,整个后土祠建筑群西临黄河,北依汾水。中轴线上的建筑依次为:棂星门、太宁庙、承天门、延禧门、坤柔门、坤柔殿、寝殿、配天殿、扫地坛。棂星门三间,门左右各有廊,廊两侧与角楼相接,形成一个T形庭院。往北,正中为五间歇山顶大门,有门额“太宁庙”,门两侧有廊,左右各五间。进入太宁庙,院内左右各有一碑楼,左为唐明皇碑楼,右为宋真宗碑楼,碑楼之侧各有二殿。再往北是承天门,三间歇山顶。院内左右各有一碑楼,右为“修庙记”碑楼,重檐歇山顶,左面一楼名称模糊。再北,为延禧门,三间悬山顶建筑。由延禧门再往后即为正庙之前院。可以看出,从大门向北,经过四重庭院,才进入后土庙的重要部分,加长了整个建筑的纵深。宋代对后土之神的封号全称是“承天效法厚德光大后土皇地祇”,是掌管阴阳生育、万物生长与大地山河之秀的母性神灵。正因为后土之神为女性,所以后土祠正庙的大门叫坤柔门,正殿的名称叫坤柔之殿。坤柔门与承天门相仿,左右为围廊,形成廊院。坤柔之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下部有较高的台基,正面设左右阶。院内左右各有一方亭。坤柔殿之后为三间歇山顶的寝殿,寝殿与坤柔殿之间,以廊屋连成工字形平面,与北宋东京汴梁的宫殿大致相同。廊院以北,用围墙与后部的扫地坛分隔,围墙的正中起高台,上有一座三间悬山顶小殿,即“配天殿”。其后接一个工字形高台,台上有亭。最后部分为“旧轩辕扫地坛”,周围遍植树木,中有横墙隔为两院。前院左侧有一座重檐方亭,后院正中为坛,上建重檐歇山顶大殿,左右有配殿。后土祠的后墙作半圆形,寓意天圆地方。根据庙貌碑的图示,宋代的汾阴后土祠,共计7个空间,9个院落。“南北长七百三十二步,东西阔三百二十步”,约合南北长1207米,东西宽528米,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就长度、宽度而言,宋代的后土祠是现在的5倍,占地面积是现在的25倍,和明清北京故宫的面积差不多,难怪当时称其为“海内祠庙之冠”。宋代的后土祠建筑,以坤柔大殿为核心,前面布置了一系列的庭院和建筑,其中棂星门至太宁庙为第一段,太宁庙至承天门为第二段,承天门到延禧门为第三段,延禧门到坤柔门为第四段,坤柔门到坤柔殿为第五段。这样的建筑布局,在到达坤柔大殿之前,人们要通过近1000米的五门五院:棂星门、太宁庙门、承天门、延禧门、坤柔门,这样的处理手法,渲染了后土之神的重要地位,使人们在进入坤柔殿之前就感到了肃穆气氛。宋代的祠庙建筑分为三个等级,后土祠是按照最高的等级标准修建的。明清北京故宫的中轴线上,依次为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在到达主殿太和殿之前,也要通过五门五院。可以看出,明清北京故宫的建筑布局与北宋汴梁的宫殿建筑布局、汾阴后土祠的建筑布局有渊源关系。《中国古代建筑史·元明清时期的建筑》指出:“明、清故宫建筑在总体布局上是继承着前代经验而进一步发展的。如果拿宋代的后土祠及明清的太原崇善寺和故宫相比较,不难看出它们之间在主体建筑的空间处理和主要与次要建筑群的排列关系上有很多相同之点。”北京的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内外围墙均作南方北圆,寓意“天圆地方”,是皇帝祭祀皇天、后土的场所,当时叫“天地坛”,与宋代汾阴后土祠的后墙作半圆形,寓意“天圆地方”有渊源关系。在明嘉靖九年(1530)以前,朝廷实行的是天地合祭之制,即祭天、祀后土都在“天地坛”一处。嘉靖九年,天地分祭,在天地坛的大祀殿之南建“圜丘”祭天,在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把“圜丘”改名“天坛”,“方泽坛”改名“地坛”。明清的北京天坛借鉴了宋代汾阴后土祠“天圆地方”的寓意,所以说天坛建筑外观渊源于汾阴后土祠。而明代修建的“地坛”,实际上是对汉、唐、宋时期在河东祭祀后土的延续。从建筑风格来看,宋代的后土祠建筑对明清故宫和天坛都有一定的影响。北宋之后的后土祭祀宋代之后的金、元两代,皇帝虽然没有亲自到河东祭祀后土,但在金章宗完颜璟和元世祖忽必烈时,都曾专门派遣官员到荣河县祭祀后土。明、清两代定都北京,由于路途遥远,到山西西南部的荣河县去祭祀后土实在不方便,便把祭祀土地神的活动放在北京举行。从明代嘉靖年间开始,一直到清末,“地坛”成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的专用场所。但在山西南部,民间对荣河后土祠的祭祀活动,依然举办得十分隆重。从传说的轩辕黄帝扫坛祀地,到汉、唐、宋历代在山西的汾阴祭祀后土,到明清时期在北京的地坛祭祀土地神,是文化血脉的传承。汾阴的后土祠,在这一文化血脉的传承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意义重大。近年来,每逢农历的三月十八,都有规模盛大的祭祀活动在后土祠举行。远在港台的同胞,也经常组成“赴大陆后土祭祖团”,到万荣县后土祠虔诚地祭拜华夏大地之神。后土祠中的袅袅青烟,象征着华夏民族香火永续、绵延久远。从传说的黄帝在汾阴扫地为坛祭祀后土算起,华夏民族对后土的祭祀已经历了近5000年。从汉武帝公元前113年在汾阴立后土祠祭祀后土算起,以官方或民间的名义对后土的祭祀活动也有2100多年的历史了。无论是汉、唐、宋、元,无论是皇帝还是平民,都对后土之神顶礼膜拜。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黄河、汾河交汇处的后土祠,堪称中华民族的根祖。后土祠与帝王年号、万荣县地名的变革后土祠附近在汉代、唐代都曾出土过珍贵的文物,一直到最近几十年,还有春秋时期的文物出土,说明这一带确是商周时期的一个重要的地区。汉武帝时,因为在汾阴县得到古鼎,改年号为“元鼎”。汉宣帝祭祀后土时,因为“神爵翔集”,即一种不知道名称的鸟云集在后土祠,汉宣帝认为是祥瑞之兆,改年号为“神爵”。唐代开元年间祭祀后土之前,于后土祠附近得到两个宝鼎,唐玄宗为了纪念这个祥瑞之兆,改汾阴县为宝鼎县。宋真宗祭祀后土时,因为“荣光溢河”,即祥瑞之光出于后土祠旁的黄河中,便下令改宝鼎县为荣河县,以资纪念。荣河县的名称一直沿用到1954年。汉武帝、汉宣帝、唐玄宗、宋真宗四位皇帝,或改年号,或改县名,都是想显示自己的皇权与后土祠有神秘的联系。后土祠现状与特色后土祠正殿精美的木雕
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黄河河道向东摆动,汾阴脽被黄河侵蚀,汾阴脽上的后土祠受到洪流的威胁,随时有被淹没的危险。到明万历末年,唐宋时期的后土祠只得往东移建。清顺治十二年(1655),黄河水决,后土祠内的建筑大部分被黄河冲毁,只留下秋风楼和门殿。康熙元年(1662),黄河再决,连秋风楼也一同淹没于黄河中。康熙二年,后土祠移地重建于今庙前村北。同治六年(1867),后土祠再次被黄河冲毁。同治九年(1870),后土祠再次移建于庙前村北的高崖上,一直留存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现存的后土祠,东西宽105米,南北长240米,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祠内现存建筑有山门、舞台、东西五虎殿、献殿、正殿、秋风楼等,布局严谨,结构合理。和唐宋时期相比,现在的后土祠规模要逊色不少,但仍不失为一处庞大而辉煌的古代祠庙建筑群。祠内的戏台由“前一后二”三座戏台前后联缀布列,形成“品”字形格局,为全国孤例,至为珍贵。从声学原理来看,三座戏台距离很近,如果处理不好音响效果,就会互相影响。当年在建造“品”字形戏台时,充分考虑了声音的直射、反射等声学原理,我们不能不佩服前人的智慧。“品”字形戏台的前面一个戏台,俗称过路戏台,平时是山门,唱戏时在高处放上木板,就成为戏台。每逢庙会,台上唱戏,台下走人。戏台的对联颇有意思,上联:游哉悠哉,头上生旦净丑;下联:演也艳也,脚下士农工商。来来往往的观众悠闲地从戏台下走过,生旦净丑等演员在人们头顶上的戏台演出。演员穿着华丽的戏服在台上表演,脚下通道上行走着士农工商各色人等。后面的两座戏台,西台称为佛家台。台前也有对联,上联:空即色,色即空,我闻如是;下联:画中人,人中画,于意云何。空和色都是佛家名词。空指虚,色指实。虚的就是实的,实的就是虚的,我听说是这么个理。戏台上的演员就像画中人,而演员看台下的观众,也像在看一道风景,故称人中画。唱戏的人,看戏的人,大家说是不是这么个理?东台称为道家台。上联:前缓声,后缓声,善哉歌也;下联:大垂手,小垂手,轩乎舞之。缓声指柔缓的歌声,垂手是指戏台上演员的舞蹈动作。台上唱出来的无论前低音还是后低音,都婉转美妙。演员的舞蹈动作或像惊鸿,或如飞燕,都婀娜多姿。据说当年东台唱蒲剧、西台演秦腔、过亭台则是豫剧,哪个戏台的戏好,观众便涌到哪一个台下,也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奇观。祠内的献殿、正殿,建筑工艺精巧,木雕艺术可谓巧夺天工,光彩夺目,是祠内建筑的精华。在献殿内,有四个拱形门洞,门洞上方的匾额和砖雕,简单而别致。献殿的东西山墙的正面有精致的砖雕,西侧山墙最下层的砖雕别具匠心,在洞口雕刻一只展翅的蝙蝠,好像蝙蝠正要从洞中飞出。献殿与正殿之间有过亭相连。正殿前的柱础石雕,也颇有特色,在有限的空间内安排了五层石雕,采用了浮雕、圆雕、平雕多种技法。秋风楼位于正殿之后,因藏有汉武帝《秋风辞》碑刻而得名。楼高32.6米,下部为一高大的台基,东西穿通。楼分三层,四周回廊。楼身比例适度,檐下斗拱结构古朴精美,形制巍峨劲秀。秋风楼的挑角十分漂亮,每个挑角上都有一个精致的武士塑像。后土祠内保存的宋代碑刻《汾阴二圣配飨铭》,是由宋真宗亲自撰写并书丹的碑刻,我国古代由皇帝书丹的碑刻并不多见,因而此碑是中国古代名碑之一。秋风楼下有一条东西向的古道,即张仪古道,战国时期张仪曾经由此道入秦拜相。1937年秋,朱德等中国共产党的高级将领率八路军三个师三万余人从陕西的韩城渡过黄河,在庙前渡口上岸,经张仪古道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秋风中的秋风楼见证了这一历史时刻。嵋原逶迤于东,大河奔腾于西。此地乃汉唐宋祭祀之圣地,天下后土庙之祖祠;览河汾相汇之胜景,传百代诗文之遗韵。如果选择在农历的晚秋九月游览后土祠,你会感受到秋风阵阵、白云飘飘、黄叶片片、充满诗意的河汾秋景。“彼汾之曲嘉可游”,趁中国农民丰收节主场活动设于万荣之难逢时机,请到后土祠游历感受一番吧!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