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关于写老师的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26 10:49

关于写老师的读书笔记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关于写老师的读书笔记作文应注意的事项
在我国,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撰写关于写老师的读书笔记作文时,我们不仅要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还要展现老师的优秀品质。以下是一些撰写此类作文时应注意的事项:
一、了解老师的特点
在写作之前,我们要充分了解老师的性格、教学风格、兴趣爱好等。这样,在作文中才能更好地展现老师的个性,使文章更具生动性。可以通过观察、与同学交流、查阅资料等方式来了解老师。
二、关注老师的教育理念
老师的教育理念是其教学行为的核心。在写作时,我们要关注老师的教育理念,如关爱学生、严谨治学、以身作则等。通过具体事例来体现老师的教育理念,使作文更具说服力。
三、挖掘老师的优秀品质
在日常生活中,老师总会展现出一些优秀品质,如耐心、细心、宽容、勤奋等。在作文中,我们要挖掘这些品质,并通过具体事例来展现老师的魅力。
四、注重情感表达
写作时,我们要注重情感表达,将内心的感激、敬仰之情融入文字。这样,作文才能打动读者,引起共鸣。可以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情感表达更加丰富。
五、合理安排结构
一篇优秀的读书笔记作文,结构要清晰、合理。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老师,正文部分围绕老师的

《第56号教室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读书笔记

2013年,我读完了王晓春老师的《第56号教室的玄机——解读雷夫老师的教育艺术》。今天我把当时的读书摘抄复制粘贴如下,与有缘刷到此文的同行、朋友共享,看看有没有你认同或感兴趣的句子。

1、“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不是绝对的。教育是一种经常失败的事业。承认教育会经常失败,对教育者是一种解放。

2、做教师是需要天赋的。

3、制度并不能保证解决教育的问题,教育有教育本身的问题,需要教育者自己来解决。

4、教育是没有捷径的。作为精神食品,凡属快餐,必是垃圾,教育也是如此。教育是典型的慢功,百年树人是也。

5、德育,必须深入学生的心灵,这是教育最难的地方。

6、能帮助孩子对周围的人产生同情心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严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很难换位思考,他们只顾自己舒服。

7、什么叫热爱?热爱就会突破常规。

8、阅读不是一个学科,而是一种高尚的生活习惯。

9、官僚主义绝非中国特产,教育行政人员与专业人员的矛盾也不是中国的特产。

10、凡是值得做的事情,就值得做好。18、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做“教育游戏”专家。设计教育教学游戏,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

11、教室不是教师出风头的地方,而是教师想办法让学生出风头的地方。

12、一生最重要的问题,永远不会出现在标准化测验上。

13、德育是真正的良心活。

14、学生一旦学会三思后行的技巧,在学校和人生中的每个领域都会有更好的表现。

15、学地理,脑子里必须先有地图。

16、仅靠理解和记忆,培养不出科学家。

17、不要封闭孩子的生活,教育无处不在。

18、中小学教师都应该努力做“教育游戏”专家。设计教育教学游戏,最能体现教师专业水平。

19、教育效率,本质是育人,而不是赶快把活干完。

20、教育评价,应该以专业评价为主,以行政评价为辅。

21、低层次教学的核心是记忆,高层次教学的核心是思考。

22、太热心政绩的人,不适合做教育行政官员。

23、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道德观。教师和家长,应该努力互相适应,而不是互相指责。

24、孩子们的未来是很难预测的,这比天气预报难度大多了。

25、在做任何事之前,我会先向孩子们说明我希望他们从中学到什么。在教孩子们一项技能之前,我都会告诉他们,这项技能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26、优秀教师绝不是用行政手段制作出来的。

27、真正懂得教育真谛的优秀教师,往往不会出现在重点和名牌学校。重点和名牌学校有大批的第一梯队教师,却难以产生的伟大的教师,因为那里问题学生较少,困难较少,而问题和困难才是教师品德和智慧的真正磨刀石。

28、教师的工作不是拯救孩子的灵魂,而是提供机会让他们拯救自己的灵魂。

29、完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忽悠。

30、找学生谈话,不要太积极。

31、教育政治家说的话,我们应该看成是宣传语言,虽然它有存在的价值,但它不是科学语言和专业语言。

32、校长应该是教育家,而不是政治家。

33、我告诉学生:考试考不好,你的头发不会着火,你们的妈妈仍然爱你们,我也仍然爱你们。

34、你沿着别人设定好的轨道走,无论卖多大的力气,也走不出自己的路。

35、政府规定的教材,常常是从知识体系出发的,而非从学生的实际情况。

36、教师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才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7、教育必须能引起孩子的自我教育。

38、学生到学校找的不是老师,而是同学。

39、教育需要耐心。

40、“许多老师在课堂上和生活中是两个样子,而我在家里和在教室里的表现是完全一样的,我觉得这也是学生信任我的原因。”

41、我们必须重新向课堂注入快乐的元素。

42、不可能有一套科学的系统,能精确地评价教师的工作成绩和业务水平,因为教育的成果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个人的,也有集体的,有学校的,有家庭的,甚至一部分是天分。

43、近视眼也能看到一些东西,说不定其中还有你不曾注意的东西。

44、各国教育有共通性和相似性。

45、真正的教育,本质上不是为了选优拔尖,而是努力提高每个学生的道德水平和能力;那些盯着奖杯、奖状的校长和教师,并未懂得教育的真谛。

46、特权导致腐败,给孩子以不合理的特权,会使他们提前腐败,条件越好,孩子们腐败的越快。

47、教授越来越像商人,商人越来越像教授。

48、真正的专业精神在我们的社会上和学校里很是稀缺。

孔子:第一位教师-《中国哲学简史》读书笔记(4)

孔子姓孔名丘,公元前551年生于鲁国,即现在的山东省。孔子年少家贫,五十岁才做了官,但又因与当政者政见不合,不久后就离开官场,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周游列国之旅,他总希望找到机会,实现他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但始终没有得到认可和采纳,回到鲁国后,孔子已年近七十,他专注于整理古代文化典籍,修订了《诗》《书》《礼》《乐》《易》《春秋》,并继续聚徒讲学,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弟子,其思想学说对中国和世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前一章节讲到各个哲学派别的兴起,是与私人开授讲学开始的。孔子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个以私人身份授学的老师。孔子的祖先是宋国贵族成员,也就是商朝王室的后代。但这样的贵族世家,在孔子出生之前就因为政治纠纷失去了贵族地位,迁徙到了鲁国。

孔子是儒家的创建人,按照前一章节的说法,“儒家”就是靠教授典籍,在婚丧祭祀及其它典礼中“相礼”为生,孔子作为老师,教授的内容就是以上这些。作为老师,孔子的教育理念是“述而不作”和“以述为作”。

“述而不作” 的直接用意是“克己复礼”,意思是只阐述和传承古代先哲的思想、学说,而不进行创作和创新。孔子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传承和弘扬古代圣王之道,而不是去创造新的学说。孔子在教育中多次引用古代经典中的语句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强调 “克己复礼”,就是希望通过恢复周礼来实现社会的安定和和谐,这充分体现了他 “述而不作” 的态度,即通过传承古代的礼仪制度来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

“以述为作”则是孔子在传述传统制度和观念时,将自己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感悟传授给弟子。他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根据每个弟子的特点和才能,引导他们学习和领悟古代文化中的智慧,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同时对古代文献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编订,也并非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赋予了古代典籍新的生命力和价值,使其更符合时代的需求和他所倡导的儒家思想。比如他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就是他在述中加入了自己的观点。

孔子的思想通过弟子们的传承和传播,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弟子们将孔子的言论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成《论语》一书,成为儒家学说的经典之作。《论语》中所体现的孔子的思想和观点。既然 “儒家” 是一个哲学派别,那么就是有系统的人生的观点、价值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系统。作者是如下认为的。

1.正名---即设定社会框架

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当时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礼崩乐坏,原有的社会秩序受到严重冲击。所以他提出 “正名”,旨在通过明确社会各阶层的名分和职责,恢复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为社会设定一个有序的框架。其基本含义是要求人们的言行符合各自的身份和地位,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样等级分明的社会框架,在这个框架中,每个人都有明确的角色定位和行为准则,这样才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避免因名分混乱而导致的社会动荡。

2.仁义---即明确道德观操守

在明确社会框架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要各自的责任和义务,但是如何做到合格甚至优秀呢,那就需要一个能够评判好坏的道德操守,也就是“仁义”。

孔子说“仁就是爱人”,是一种至高的道德境界和品德修养,他强调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这种爱并非是无差别的泛爱,而是基于不同的社会关系,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这样才能够履行各自的社会义务。

而“义”主要指正义、公正,是一种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判断。他强调在处理各种事务和人际关系时,要遵循公平、公正、合理的原则。“义” 是对 “仁” 的具体实践和体现。

3.忠恕---即实现仁的方法

如何让自己的道德标准达到“仁”这样的境界,首先是“忠”,他强调的是尽己之心、尽力为人。它要求人们在对待他人和社会事务时,要真诚、尽心竭力。其次是“恕”,即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要求人们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体会他人的感受。 “恕” 体现了一种宽容和理解的精神,因而忠恕之道就是人的道德生活的开端和终结。

4.知命---行动的动力

那么像孔子这样周游列国传播教育,他饯行一生的动力又是什么呢?这就是他所倡导的“无所为而为”的观念,即一个人做他应该做的事,纯粹是由于这样做在道德上是对的,而不是出于在这种道德强制以外的考虑。孔子说他自己“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他尽了一切努力都归于命,这个命他认为是天命,是一种积极意义的有目的的力量。“知命”就是承认世界本来存在的必然性,如果我们做到这一点,也就用不会失败。

孔子一生的历程,也代表了他精神修养不同阶段的发展过程。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立志学习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在学识、修养、对人生和世界的认知等方面取得进步和提升。

在孔子的五十岁开始,他认识到了“天命”,这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也就是他开始认识到了“超道德价值” ,这就意味着孔子明确了自己在世间的使命和责任。意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和弘扬古代文化、道德理想的重任,即使面临各种困难和挫折,也应坚持不懈地去践行。

孔子在 “知天命” 后,其思想和行为也不再仅仅局限于遵循世俗的道德准则,而是从更宏观的宇宙视角来审视道德的根源和目的。他开始思考道德背后更深层次的宇宙意义和人生价值,追求一种与 “天命” 相契合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超越了普通的道德行为层面,具有更深远的价值取向。这也是他被追奉为“至圣先师“的原因。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