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28 15:30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策略研究”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明确主题和范围: - 确定文章的核心主题,即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重要性。 - 明确研究范围,例如:探讨某一特定专业或学科领域如何融入劳动教育。
2. 文献综述: -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劳动教育、专业课程教育以及二者融合的研究现状。 - 总结已有研究成果,分析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3. 研究方法: - 阐述研究方法,如:案例分析、调查研究、文献研究等。 - 介绍研究方法的选择原因,确保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4. 策略研究: - 提出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具体策略,如: a. 教学内容改革: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劳动技能和意识。 b. 教学方法创新:采用项目式教学、实践教学、案例教学等多元化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素养。 c. 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与劳动教育相匹配的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
5. 案例分析: -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高校专业课程,分析其劳动教育融入的实践案例。 - 总结案例中的
劳动教育作为育人的重要环节,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开展?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如何在专业教育之外五育并举更好地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融合,既是对新时代劳动教育需求的回应,也是完善育人体系、提升育人质量的必然选择。
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共同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中对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教育可以树德、增智、健体、育美,但归根到底是要服务于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客观要求、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这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的目标不谋而合。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当然要围绕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展开,但高校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办的高校,当然要把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立德树人是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必须具体落实到教育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学科。无论是劳动教育还是高校的专业课程教育都要围绕和服务于这个根本目的。
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具有契合性。在教学内容上,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都服务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互动的过程,更是人自身追求解放的过程。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要引导高校学生形成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积极参加劳动实践。这对促进高校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和开展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高校专业课程体系包含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这也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专业内容之外,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还承担着“课程思政”的共同任务,在教学内容上具有耦合性。在教学方法上,劳动教育和高校专业课程教育都遵循“认识—实践——再认识”的逻辑循环过程。劳动教育和高校专业课程教育都要先给学生讲清楚基本的知识和理论。学生在掌握了理论的基础上才深入实践,在实践中对理论的真实性、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再反思总结,对理论进行完善和发展。因此,劳动教育和高校专业课程教育都注重课程方法的实践导向,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只有把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才能形成符合时代需求的“劳动教育+专业课”育人新格局。
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在认知层面的互补。任何知识和技能的习得,都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校专业课程知识更是无数人在长期实践劳动中提炼和总出来的智慧结晶。劳动教育要更好地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就是要认真挖掘高校专业课程知识的“劳动”源头:专业课程知识由谁创造、通过什么创造,为谁创造?有什么特点?围绕专业课程的这些问题,要结合作为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也可以推动高校学生对当代多形式劳动的理解和对专业知识教育的严肃认真思考。
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在情感层面的互促。劳动知识和理论的学习是劳动教育的起点,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情感才是劳动教育更高一层的目标。只有结合高校专业课程教育讲清楚为什么劳动实践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为什么劳动是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然选择,学生才会真正形成劳动最光荣的稳定情感倾向。只有结合高校专业课程教育讲清楚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创造,物质财富的积累,精神文明的演进,都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创造的结果,学生才会真正形成劳动最崇高、最伟大的稳定情感倾向。只有结合高校专业课程教育讲清楚专业知识背后有哪些优秀传统劳动文化、蕴含着什么样的精神源泉,学生才会真正形成劳动最美丽的稳定情感倾向。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育,既要在认知上把理论知识讲清楚、讲透彻,更要把教育的价值性讲明白讲具体。劳动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就是要做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的具体过程。
劳动教育与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在实践层面的共融。劳动教育不是纯粹的知识和理论教育,服务实践是劳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劳动教育是一个长期性、持续性的过程,不是简单一门课可以完成的教育任务。高校专业知识教育最终同样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高校要把劳动教育纳入到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社区的合作,积极开展科学实验、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活动,强化大学生劳动锻炼。只有融入高校专业课程教育,劳动教育才能达到持久性、全过程的育人目的。只有在劳动的具体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和不易、去主动检验知识的真伪、去切实感受服务他人的快乐,才能推动大学生产生荣誉感、责任感,培养劳动品质,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作者:姚晓强 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湖北工业大学工业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21Z020)阶段性成果
来源: 光明网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