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读后感50字英语》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4 22:26

3招搞定《读后感50字英语》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When writing a 50-word English essay on a book review, be concise yet comprehensive. Highlight the book's strengths, your personal connection, and a memorable quote or scene. Avoid unnecessary details and ensure your writing is clear and grammatically correct.

《6个月从0学会英语行动指南》读后感

#真知新坐标#今天,我终于将《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的第四部分阅读完,感觉书中讲叙的方法确实可行。

学习任何语言之前都要树立学习目标和正确的学习思维。

首先,我们不仅要树立一个大的目标,还要细化成容易完成的具体的小目标,这样我们才会因为一个个目标的完成,获得成就感和勇往直前的动力。

其次,我们还要培养正确的思维。比如,我们学习英语,从第一天开始就要用英语思维来学习。

01 英语思维最核心的三个习惯

在学习英语之前,我们要记住英语思维最核心的三个习惯。

(1)会一个词就用一个词是硬道理

你学会任何一个词组或单词的时候,要从学会的那一刹那开始就每天尽量用这个单词或词组来沟通你要表达的含义。

(2)养成自言自语的习惯

每天一有空,就尽量用英语自言自语。

(3)用内心的画面和感觉连接每一个新词

要刻意从第一天开始,把英语的“标签”直接链接到自己大脑中的画面和感觉。

即每当遇到一个新词,要刻意看到和感觉到这个新词所代表的东西或场景。

02 6个月学会英语的具体计划

书中作者把6个月的学习分成10个阶段,第一个月按每周来分,第二个月按双周来分,第三个月到第六个月,每个月各自成为一个独立的阶段。

每一个阶段的聚焦点和需要做的行动有所不同,当然,目的也有所不同。

在每一个阶段里见到的新习惯都要求每天去用,刻意连续用21天或更长时间,直到把这个习惯彻底变成潜意识里的自动行为。

第一周:大量听+掌握开口说话工具箱

1.第一周的两个重要目标:

• 掌握开口说话工具箱。

• 听英语时,让自己的耳朵、脑子和心感到舒服。

本周目标只是要求开始习惯英语的声音,甚至喜欢听英语的声音。

听不懂没关系,只要坚持听到感觉“熟悉”和“舒服”即可。

2.第一周的行动计划:

行动1:大量泡脑子。

(1)模拟小孩的母语学习过程,早期大量听英语的内容,让大脑迅速把这些英语的声音规范和听惯。

(2)泡脑子的时候,要选择两种内容:即将要应付场景的内容和成熟、自然的英语内容。比如电台的对话、电影、音像书等,最好是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3)使用泡脑子的准确听法:

1)泡脑子的时候,要把注意力放在英语的节奏和旋律上,要注意哪儿说得快,哪儿说得慢,哪儿要大声,哪儿有停顿等。

2)在泡脑子的时候,最好让自己的身体动一动,当你感知到声音的节奏时,就要让你的身体跟着那个节奏来动。

3)在泡脑子的时候,要注意忍耐歧义。

4)在听的过程当中,要注意自己听力的变化。

行动2:练好你的开口说话工具箱

(1)开口说话工具箱包括:

• 请说慢一点。

• 那个(东西)是什么?

• 这个(东西)怎么说?

• 请再说一遍。

• 我不太懂,请再说一遍。

在一周内,练好三五句,只要记住整句话,并能够说出口就可以。

(2)掌握好开口说话工具箱的4个步骤:

1)先找找专门录制的开口说话工具箱的内容,方便自己随时随地能拿出来多听。可以围绕如下的8个沟通场景:

• 你好,我的名字叫小王。

• 我刚刚开始学英语。

• 我想要一杯水。

• 那个英语怎么说?

• 你想吃什么?

• 我不明白,请你说慢一点。

2)新场景内容,用泡脑子的方法,重复多听,直到自己可以听得很清楚、听得很舒服。

3)听清楚后,要开始通过词组对照的方法来练习。

4)会开口说5~7句的时候,通过自言自语,不断地把它们拿出来。使这些英语在大脑中形成自动化反应,做到能随时随地拿出来用。

行动3:7个英语发音配合30个词

最好先练7个和中文最相似的声音,建立自己的信心。

要做到耳朵听到的话嘴巴就会有感觉,自己说的话耳朵能听到。

3.新习惯

习惯一:开始用自己的右脑,调整到每天进入英语频道。

习惯二:想到任何关于英语问题的时候,自动想起如何用英语发问。

要做到只要有关于英语的任何问题或疑问,你就会自动用英语来思考和提问。

4.第一周能看到的结果

学习7天之后你能得到如下的结果:

(1)认识50~80个英语生词。

(2)把7个英语声音说得80%~90%准确。

(3)能够用英语问关于英语沟通中的问题。

第二周:听得清晰+自己能用一些词沟通

1.第二周的目标

第二周有两个核心的里程碑:

(1)把听的内容听得非常清楚

要能把不同的音素区分出来,能清楚听到每一个词组,甚至每一个单词。

(2)掌握高频高价值的词

即那些既经常出现又可以让你描述周围具体现象的词。比如:

• 你、我、他、它。

• 这个、那个。

• 这边、那边。

• 数字。

• 颜色。

• 方位表达工具箱(大小、位置等)。

要求听别人说话的时候,你能看到或感觉到大脑中的含义。比如对方说“The red one?”,在大脑中你能看到红色。

2.第二周的行动计划

行动1:泡脑子:继续听节奏和旋律,听清楚个别单词

除了听场景对话内容,还可以开始多听英语的著作。

(1)所选择的读物满足如下4个条件:

1)少有古老、生僻的词。

2)高频词大量出现。

3)故事情节及语言风格符合现代人交流的习惯。

4)整本著作所用词总量最好在8000词左右。

开始注意突出的声音,比如个别单词、一些词组和常用短句等。

(2)新的内容,一定要把自己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这些内容的旋律和节奏上,每次起码坚持15~20分钟,然后休息休息再继续听。

(3)比较熟悉的内容,可以一边泡脑子,一边做其他事。比如,我们可以一边做家务一边泡英语里。

行动2:听10个不同的场景内容,直到能开始用为止

学习场景的过程是:

(1)先用泡脑子的方式听不同场景的对话,听到感觉很熟悉为止。

(2)接着听场景对话的词组歌,到能“跟着说”的地步。

(3)听中外对照词组的时候,要开始建立自己的“英语路”,每听到一个单词或词组的时候必须要在脑中创造一个突出的画面或感觉。

(4)开始用自言自语大量练习。要想象不同的场景,然后把场景的简单对话用自言自语的方法说出口。

行动3:不断用上周学的开口说话工具箱

行动4:持续看FaceFonicsTM发音视频,练习7个新的英语发音,复习训练上周学的7个声音

3.新习惯,本周增加两个新习惯

习惯三:把自己的耳朵和嘴巴连接起来,变成一个“发音准确度反馈循环”。

听的时候要刻意感觉跟着说嘴巴会有什么感觉,感觉到自己嘴巴是怎么把这个声音发出来的。

习惯四:把英语声音直接连接到脑海中的画面和感觉。

要练到别人说话的时候你在脑海中不断看到画面和感觉到所表达的意思,自己说话的时候也要注意自己脑海中的画面和感觉。

4.第二周能看到的结果

经过第二周的学习,我们能得到如下的结果:

(1)被动认识200个左右的单词。

(2)能够在固定的词组里利用50个左右的单词。

(3)学会:你、我、他、数字、颜色、方位表达工具箱。

(4)能听懂5~7个不同日常场景的高频对话。

(5)7个英语发音准确,还有7个英语发音80%~90%准确。

建议一天练5次,每次练习5分钟以内。

第三周:大胆组合,大量去用

1.第三周的目标

本周有两个核心的短期目标。

(1)开始用英语开口说话真实沟通。能应付2~3个实质的场景沟通。

(2)建立拼凑英语短句的能力和信心。

2.第三周的行动计划

行动1:继续泡脑子,扩大自己注意的信息

(1)大量泡脑子,要不断听。最好每天达到几个小时,甚至每天有6个小时在泡脑子的状态里。

(2)听新内容,每次能坚持15~20分钟就可以了。

行动2:复习已经会的场景,增加12个新场景

先“泡”新的对话内容,然后听词组歌,直到能跟着说,然后想象场景通过自言自语来练习。

行动3:找英语家长并且开始跟英语家长进行对话

(1)从今天开始要每天进行真实的对话。找一个或多个英语家长,线下或线上都可以。

你的英语家长必须愿意跟你进行真实的交流的人。

(2)要每天对话两次,第一次最多5分钟,第二次最多8分钟,给自己建立每天说一点英语的习惯。

行动4:继续练发音,复习已经会的,增加7个发音

(1)学7个新发音的时候要100%注意声音和面部肌肉,不要看文字。

对于已学过的14个发音,可以开始看文字,一边看脸听声音,同时看拼写规律如何代表你所听到的声音。

行动5:继续练习并扩大开口说话工具箱

对话的时候,要尽量继续用你的开口说话工具箱。

3.新习惯,本周新增两个新的习惯。

习惯五:把玩词变成每天的习惯和乐趣。拼凑词,创造含义。

想起什么词就做试验,随便把它们拼在一起,看看你创造了什么句子。

要每天这样练,直到这个练法变成一个每天不可缺少的习惯为止。

习惯六:完全建立自言自语的习惯

只要自己一有空闲,就用英语跟自己说话。

4.第三周能看到的结果

经过周的学习,能得到如下结果:

(1)能开始用英语说话。

(2)能用英语来玩,用几个词拼凑短句。

(3)能创造一些句子,沟通自己的核心需要和关于自己的重要信息。

(4)7个新的发音能说得80%以上准确,之前的14个声音已经说得基本准确。

(5)能自己开口用100词或以上。

(6)日常普遍场景的词你能基本认识和听懂,包括颜色、数字、大小、位置、状态等。

(7)泡脑子的时候能把50%或以上的内容听清楚。

第四周:70个胶水词就是英语说话的逻辑

1.第四周的目标

(1)应付6个实质的场景沟通。

(2)建立说英语的逻辑。

(3)把英语70个胶水词全部掌握好,能懂能用。

2.第四周的行动计划

行动1:继续泡脑子

除了节奏和旋律,要更加注意听起来突出的胶水词、逻辑小块和已经熟悉的单词和词组。

行动2:继续听场景

复习旧的,增加10个新的。

先泡到听清楚,接着听词组歌来掌握含义、逻辑、胶水词等。要一直听到能轻松“跟着唱”为准。

行动3:坚持每天与英语家长进行对话

提高英语对话的强度,要每天和英语家长进行4次对话,每次要坚持15分钟左右。

行动4:坚持看脸练发音

(1)练发音增加次数,从一天5次增加到8次,每次要维持5分钟左右。

复习已学过的21个发音,增加7个新的。

(2)在发音训练方面增加两个项任务:一是拼写测试;二是阅读,要从单词开始。

行动5:不断自言自语,彻底把它变成长期的好习惯

3.新习惯

习惯七:每天用英语开口说话,进行真实沟通。

4.第四周能看到的结果

经过四周的学习,能得到如下结果:

(1)掌握英语表达的逻辑词。听出胶水词和逻辑关系。能用胶水词造句。

(2)能用英语的逻辑创造短句,也能围绕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简单多样化的对话。

(3)21个英语发音基本准确;7个新的英语发音达到80%~90%准确。

(4)能认识500个单词,说话的时候能用150~200个词。

(5)泡脑子的时候能听清楚75%或以上。

第五、第六周:把功夫下在解决85%的日常英语沟通

1.第五、第六周目标

(1)完全掌握1000个高频词:衣食住行、表达感觉和需要、沟通状态。

(2)自如运用360个最高频的英语词组。

(3)日常对话场景熟练对话——能应付80%~90%日常生活沟通的需要。

(4)日常生活听力能够听懂80%以上。

2.第五、第六周行动计划

行动1:每天跟英语家长进行对话

每天4次对话,每次坚持15分钟或以上。

尽量用自己已经会的内容,来逐渐扩大沟通的范围。

行动2:对熟悉的场景内容继续泡脑子

重复多听,建立下意识的条件反射。

行动3:继续泡脑子

每天继续泡脑子,每次20~30分钟,一天最多一个小时。

行动4:继续用FaceFonicsTM视频进行发音训练。

要加强发音训练,尽量把所有英语的主要声音掌握到70%~80%准确。

练习熟悉的发音时记得增加观察拼写规律的学习材料。

增加16个新发音。每天10次,每次5分钟以内。

行动5:继续自言自语

一有空就跟自己说话练习。

3.新习惯

习惯八:随时开口练习发音。

4.第五、第六周能得到的结果

(1)知道1000个高频词的含义,并且自己能自如运用700个或以上。

(2)能在80多个日常环境里自如沟通。

(3)认识并能用300~400个最高频的英语词组。

第七、第八周:认识英语词粒子,自然掌握英语语法75%最重要的规律

1.第七、第八周的目标

(1)掌握多音词的基本发音规律。

(2)能完全运用英语思维:听懂和理解基本沟通的对话。要做到在日常沟通内容上可以完全用英语。

(3)把10个词粒子练得十分熟悉。

(4)基本掌握所有的英语发音。

(5)确保8个重要习惯已经建立好。

2.第七、第八周的行动计划

增加两个新的具体行动。

行动1:开始狭窄可理解输入的学习过程(开始把英语的一本著作听和看透)

(1)每天跟同一个英语家长进行对话,并且不断听他重复讲一些老故事。

(2)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基本能看懂的著作或系列的书,一段一段把它们看透。

必须能够看懂或听懂95%或以上才能真正进入可理解输入的状态。

(3)经过词组对照的方式理解和消化你感兴趣的英语内容。

行动2:开始注意英语沟通时态、状态、关系等的“词粒子”。

(1)对于词粒子,你需要从“感觉它很熟悉”提高到“心里明白它表达什么”。

(2)掌握词粒子的方法,用词组对照法,先听中文的意思,后听外文的意思。

行动3:每天坚持跟英语家长对话。

每天跟语言家长进行对话,一天4次,每次15分钟。

行动4:持续练习已会的学习方法,包括“泡脑子”、听场景和自言自语等。

第七、第八周的训练,主要是整合已学过的内容,巩固已建立的习惯,包括:

习惯一:用自己的右脑,调整到每天进入英语频道。

习惯二:想到问题,必须用英语去问。

习惯三:不断注意自己的耳朵和嘴巴之间的关系。听到英语时,嘴巴要感觉怎么说。开口说话时,耳朵要好好听自己嘴巴所发出的声音。

习惯四:把英语声音直接链接到脑海中的画面和感觉。

习惯五:每天用英语拼凑词,创造含义。

习惯六:不断用自言自语描述环境,想象对话等。

习惯七:每天用英语开口说话,进行真实沟通。

习惯八:随时开口练习发音。

3.第七、第八周能看到的结果

(1)认识1200个高频词的含义,并且自己能自如运用800个或以上。

(2)认识并能开始用英语的基本语法(时态、词粒子等)。

(3)认识并能用800个最高频的英语词组。

(4)完全走到用英语思维:听懂和理解。

第三个月:开始用英语阅读和写作

1.第三个月的目标

这个月要完成7个阶段性的目标:

(1)开始用英语阅读和写作。

(2)听懂、看懂1500个高频词

(3)自己能自如运用900~1000个高频词。

(4)把英语71个拼写规律练得熟悉。

(5)掌握英语多音词的基本发音规律。

(6)能完全用英语思维:听懂和理解基本沟通的对话。

(7)把10个词粒子练得十分熟悉。

2.第三个月的行动计划

行动1:开始写字,进行真实沟通

用英语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开始的时候,要每天发两三个,到月底要达到每天收发十几个不同的文字信息沟通。

行动2:继续大量用“狭窄可理解输入”的方法听和阅读英语著作

每天用一个小时或更多时间。

行动3:把听懂和看懂作为自己的主要聚焦点

不要大量、刻意去背单词或词组。明白含义要比背诵单词重要得多。

行动4:把写字变成自己钻研著作的一个重要步骤

每看完一页,用自己熟悉的英语写总结或笔记。写多少不重要,主要是自己能每天都动笔,用英语表达即可。

行动5:用“泡脑子”作为备用练法。

当你遇到听不明白的情况,用“泡脑子”来面对。

行动6:增加与英语家长对话的次数。

增加到每天6次,每次不少于15分钟。

行动7:刻意练词粒子。

每天把英语词粒子,用在自己的说话和写作上。

行动8:复习英语的44个发音,掌握71个英文字母组合拼写规律。

每天要复习44个英语发音中的10个或更多。每次发音训练12次,每次在5分钟之内。

3.新习惯

习惯九:每天写英语来进行简单沟通。

4.第三个月能看到的结果

经过这个月的认真训练,到月底时达到如下的结果:

(1)掌握71个英文字母组合拼写规律。

(2)能基本准确朗读陌生的英语作品(报纸、杂志等)。

(3)听到陌生的英语单词,基本能猜测准确的拼写方法。

(4)认识1500个高频词的含义,并且自己能自如运用1000个或以上。

(5)认识并能运用800个最高频的英语词组。

(6)最后一周完全用英语思维:听懂和理解。

第四个月:融入英语文化

1.第四个月的目标

这个月有5个最重要的目标:

(1)绝对牢固前三个月所掌握的英语学习习惯。

(2)把前3个月所懂的内容,全部都变成自己能自如运用的内容。

(3)掌握71个英文字母组合拼写规律,多音节拼读。

(4)用括号法掌握长句的高效思维。

(5)能用比喻思维。

2.第四个月的行动计划

坚持之前的行动计划,增加跟比喻和括号法两个新行动。

行动1:专门寻找英语的比喻来提高自己对比喻的敏感度。

培养对英语比喻的敏感度的6个步骤:

(1)注意双语的比喻。

要记得英语的比喻跟中文的比喻在细节上的区别,自己开口说的时候,要记得用这些区别。

(2)从母语比喻出发。

我不知道用英语怎么说,但是在中文里有一个很好的比喻,这个比喻是……”接着用英语说这个比喻。比如,谈到说某某人不太好的时候,你说:“In Chinese we would say he is a badegg.”

(3)注意到中英对照时,不对应的内容。

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要马上跟自己说“这应该是比喻”,然后用具体感觉或信息来揭开比喻的意思。

(4)注意到英语用词跟题目无关。

(5)依靠比喻所提到的具体现象。

(6)问别人!

行动2:专门练习“括号”法。

看英语的时候,遇到自己不太懂的句子或片段时,把它打印出来,然后用笔把括号尽量画在准确的位置上,通过已经分解出来的小模块再读一次。

行动3:继续钻研英文著作。

要继续通过狭窄可理解输入,钻研你正在学习的英语著作。

行动4:每天多认识100个词组;熟练使用的新词组增加5个。

每天要坚持这样练词组!

行动5:把英文写作变成每天的不可缺少的行动。

行动6:增加跟英语家长的对话时间。

每天要找6次对话的机会,而且每次对话要连续30分钟或以上。

行动7:继续提高发音。

每10天要全部复习一遍,在这个月里,要复习全部的发音3遍或更多。

发音训练每天12次,每次在5分钟之内。

3.新习惯

习惯十:在阅读或听英语的时候,遇到不懂的内容,开始刻意寻找英语的比喻。

习惯十一:开始用“括号法”帮助自己理解英语的长句(听和读)。

4.第四个月的学习结果:

(1)彻底掌握有规律的英语拼写和朗读。

(2)掌握71个英文字母组合拼写规律,多音节拼读。

(3)能自然发现英语的比喻,并经过比喻理解英语所沟通的意思。

(4)说英语的时候,完全能够待在英语的思维里。

(5)认识2000多个高频词的含义,并且自己能自如运用1500个或以上。

(6)最后一周:能基本标准朗读陌生的英文报纸、杂志,听到陌生单词也能准确拼写,能用比喻思维,能理解长句。

第五个月:扩大使用英语的范围,吸收反馈

1.第五个月有6个具体短期目标:

(1)跟更多人用英语沟通,扩大自己的英语社交圈子。

(2)开始习惯不同的口音、用法。

(3)每天大量用英语作为自己的沟通工具。

(4)把第一本学习的英语著作听完、读完,理解其80%或以上的含义。

(5)把自己认识的词汇增加到6000个左右,把能用的增加到3500个或以上。

(6)用英语完全进入英语社会。

2.第五个月的行动计划

行动1:听完、看完第一本英语著作。

这个月,要把这本著作完全看完,并完整听完,确保自己能懂80%以上的含义。

每天发现100个新词组,并选择5个自己能用的,在日常沟通当中大量使用。

坚持用中英词组对照的学习材料。

行动2:跟英语家长深入探讨你在看的著作。

坚持每天跟语言家长对话6次,每次连续说30分钟或更多。

行动3:开始找英语对话对象(线上和线下都行)。

行动4:每天日常沟通的50%以上用英语。

行动5:增加听目标场景英语歌。

行动6:强化比喻意识。

在阅读英文著作时,请多留意文中的比喻。每天发现3~5个比喻,并熟练使用1~2个比喻。

行动7:开始看英语电影。

行动8:发音训练。

每天练习不超过6次,每次不要超过5分钟。

行动9:开始听自己喜欢的英语歌。

3.第五个月能看到的结果

经过这个月的认真训练,到月底时英语水平会达到如下结果:

(1)所有自己需要进行的英语沟通都无障碍。

(2)自己的发音接近国际英语的标准。

(3)习惯不同的口音、用法。

(4)自己有信心面对所有的英语沟通环境。

(5)遇到自己不懂的英语,有足够方法和技巧,找到它们的意思。

(6)词汇量达到5000个或以上,词组有12000个,能自如运用3500个以上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第六个月:把第一本著作的每一块儿吃透

这个月有4个集中的短期目标:

1.第6个月的目标

(1)把自己的英语练到18岁英语母语者的水平。

(2)把自己的发音练到位。

(3)把第一本著作的每一块吃透。

(4)把第一本著作的比喻、词组、说法都变成自己能运用的英语内容。

2.第6个月行动计划

行动1:把第一本英语著作消化好。

要从头到尾,至少听和读两遍这本著作。

行动2:跟英语家长充分讨论这本著作。

行动3:进一步提高你的英语写作能力。

第六个月里,要习惯写比较长的英语文章。每天要写一篇500~1000个词的小文章,题目任你选。

假如,你第一次和第二次都是用电脑来写,第三次写的时候,一定要手写。

行动4:每天和语言家长进行1~2个小时的对话。

行动5:每天要找共同话题兴趣的人,大量交流。

行动6:每天看一个英语电影。

最好在一天内,看同一个电影2次至3次,尽量把这个电影的内容完全吃透。

行动7:每天阅读和你有重要关联的英语内容。

把自己的阅读、练习等全部跟自己的的专业领域挂钩,尽量充实自己用英语驾驭专业话题的能力。

3.第六个月能看到的结果

在这个阶段,能获得的学习结果包含如下:

(1)认识20000个词组。

(2)年轻的英语母语者水平。

(3)跟大多数英语母语者一样,在日常生活、工作方面的交流无障碍。

03

仔细阅读,认真体会,感觉书的的方法确适很适合于学习外语。

我先后花费了4天时间才看完这一部分内容,并认真做笔记,今晚终于整理出来。

回头细看,感觉很值得,分享出来,希望能给正在学习外语的朋友以帮助或参考。

正确的学习方法,还需持之以恒的努力与坚持。

只要我们愿意,使用正确的方法,加上永不言弃的坚持,6个月学会一门外语不是梦。

每天分享阅读感悟,与君共勉。点赞关注,愿平凡的你我共同成长,追逐心中的梦想。

读懂时代,从读懂语言开始

作者:惟 见

日常语言影响着个体的思维方式,方言维系了民族的历史记忆,政治语言决定了国家的现实意识。然而,全球化浪潮下,今天语言消失的速度是前所未有的,从个人到国家,乃至所有民族,都有无尽的记忆与传统渐渐被我们忘却。但语言就如生物基因一样,储存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东言西语:在语言中重新发现中国》(以下简称《东言西语》)可以说是一部打破个人思维模式,追寻民族失落历史,探求家国意识逻辑,挑战读者智识边界之书。郑子宁以共时的现代汉语方言为经,横观汉语方言与民族文化传承的现实全景,发散式阐明了凝聚于其中的文化偏见;以历时的古代汉语嬗变为纬,纵览中国语言与传统的历史面貌,系统性揭示了遮蔽于其下的文化记忆。

郑子宁以一种深入浅出的方式,化门槛与难度极高、向来被目为“绝学”的方言学与历史语言学为近50个精彩绝伦的故事,把汉语普通话、拼音、方言、古汉语、姓名、称谓、外语习得等几乎所有语言与文化的核心问题融会贯通,用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连贯逻辑,为我们在语言中找到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语言不是来自实验室 而是生猛的日常生活

《周易·系辞》中有两句名言一直被征引:“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但人们用这两句话时,落脚点往往在强调语言无法完整、准确、透彻地传递意义,于是扬意义而抑语言,而忘了前半句语言面对文字时,也同样具备自己的“寸有所长”。然而语言面对不能尽言的文字,是否真有所谓的优越感呢?这在中国恰恰相反,自秦朝开始,中国实现了“书同文”,文化、政治的大一统由此奠定,古代人口的流动性不强,各地方言走出故乡百里恐怕就难以交流,人与人的无碍沟通,靠的是统一的文字体系。读音可以不同,文字还是一个,会各地方言,不妨碍是个文盲;学了文字,才称得上知识分子。所以,哲学认证的意义至上和政治认证的文字至上,就这样把语言贬低成了“齐东野人之语”,只在“礼失求诸野”的时候,才偶有一点“采风”的价值。

一些立足意义本位或文字本位的学者,将语言学这个领域经营得枯燥乏味,他们的办法,仿佛把鱼捞到案板上研究它怎样游泳,而忘记了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者如赵元任、吕叔湘的学人传统,都是擅长把学院式的知识和道理拉回到常人身边,让人感觉语言的道理,就在自己的日常生活里。

郑子宁不是语言学科班出身,反倒是接续了这个传统,有机会做一些有趣的事情。他自称从小生活在吴语区和江淮官话交界的一个普通话家庭,所以对复杂的语言环境有与生俱来的体会。中学时,他偶然读到郑张尚芳的《上古音系》,从此步入方言学和音韵学的领域。他曾考虑是否以学术为业,但他最终选择了自学。幸好语言这门学问,新知不是来自实验室,而是生猛的日常生活。他像考古挖掘大地一样深入挖掘与语言有关的文化现象(又有什么文化现象是与语言无关的呢),阐释现象下面隐藏着的深远文化信息。他在《东言西语》中,关注普通话与拼音,方言与古汉语,涵盖中西各种语言文化现象,耕耘在语言学的田野现场。这本书的可贵之处,在于能以一个很小或者富有争议的角度切入,深入探究问题的本源,而行文又轻松易读。

非科班出身,并非意味着其结论就不科学、不靠谱。许多所谓科班出身的学者,其学术结论也未必靠谱多少。关键是,语言学与生俱来就应该有草根气息,筛去了草根气息的语言,还能是语言本身吗?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哪个建房子的人会把家建成虚无缥缈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语言学三个字,听上去比文学、历史学甚至哲学都显得更为曲高和寡,但语言不就是说话吗?我们言说的,就是自己的生活,我们曾有过的生活。

全书分五章:《普通话与拼音》《方言与古汉语》《语言与文化》《姓名与称谓》《异域与新知》。《普通话与拼音》一章,涉及标准语的流变、汉语拼音化、协和语与克里奥尔化、黑话等方面,比如《汉语拼音为什么不好用》《台湾腔为什么这么“温柔”》等。《方言与古汉语》解答了许多人的疑问,比如“粤语真的是古汉语的活化石吗?”“北京话是满人从东北带过来的吗?”等。《语言与文化》一章颇有考据趣味,看完这一章,才知道许多人爱吃的卤煮最早是甜的。《姓名与称谓》一章读来甚有趣味,《如何避免起一个烂大街的名字》《如何起个与时俱进的英文名》更是令人捧腹。《异域与新知》则涉及口音、继承法、元素命名等,也是从细部入手,一步一步将读者带入一个新的知识领域。

语言是载体,是我们交流的工具,然而现在大部分讲语言的书,只见工具,人没有了,生活没有了。郑子宁在分析语言现象时,涉及的民族文化、政治历史、交际心理、社会风尚、宗教信仰等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拆字、隐语、双关、歇后语,甚至扣钱的谐音梗,都是看似枯燥的语言学研究本自具足的游乐场。

“合理的阐释”往往是一种意外的巧合

语言的交流属性,注定了它无法教条主义地从几个不言自明的前提推出一系列符合逻辑的结论,而是需要对现象进行经验主义的归纳,以大致摸索出一些规律。

郑子宁在文化现象中描摹出语言的许多出人意料的规律。例如语言的使用可能具有多者更多、少者更少的“马太效应”。只要人们在公共场所和口头书面交流中频繁使用某语言的某种变体,该变体就能够演变成为这种语言的标准语,然而一旦这种标准语被确定下来,使用久了,原地域使用它的人就会不可避免地说得越来越不标准,因此语言又仿佛符合二律背反或曰波粒二象性。这是因为,所有自然语言都始终处于变化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语发源地的方言也会产生新的变化。但标准语是人为规定的,其变化往往跟不上方言的脚步,结果标准语发源地的人说话就不再那么标准。懂得了这一点,相信除了要参加普通话考试的语文老师或播音员外,其他朋友再也不用为普通话说不标准而“难受,想哭”了。

如果人真的能穿越,语言会是问题吗?穿越到清朝,勉强还能够圆梦,穿越到元明,古人会觉得你口音怪异,而穿越到唐朝以前就比较惨了,运气好会被当作他国来客,运气差点就会被当作外国奸细处理了。

唐朝时,广东属于中原人眼中的蛮荒之地,当时真正地位崇高的是中原读书人的口音,尤其是洛阳一带的口音。当然,粤语虽非唐朝官话,还是保留了不少中原旧音。在中唐以后,北方陷入长期战乱,岭南却少受北方音变的影响。

作为发展一千多年的汉语分支,粤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但远远说不上是古汉语活化石,千年演变之下也让它在很多时候不能还原古诗的押韵。所以,想要穿越回唐朝,说一口粤语也是不太有用的。

郑子宁的文章,都是在有趣的文化现象背后勾连出语言学的分析。他在分析这些语言现象时,立足于音和义的结合在先、文字的联系在后这一现代语言学的基础认识。中国人囿于汉字思维,往往习惯于专从会意的角度解字,虽然有趣,却并不科学。词的引申义是在词的动态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约定俗成有了某一含义并在日常语言中普及传承,需从客观事实上予以承认,却不一定非要在字源上找到依据。这种寻找依据的做法,即便偶尔得到“合理的阐释”,也往往是一种意外的巧合。文字学专家裘锡圭先生指出,形声字的产生有一个动态的过程,“最早的形声字不是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而是“通过在假借字上加注意符或在表意字上加注音符而产生的。就是在形声字大量出现之后,直接用意符和音符组成形声字,仍然是不多见的”。由此可见,词与意的最初关联,并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清晰确切,仿佛可以在对其音译符号原型的探本中“正本清源”。语言的意义,只能在语言的动态使用过程中去归纳总结。

许多人往往因“汉字是象形文字”这一错误常识曲为解说,但专业的语言文字学者早已令人信服地论述了历史的、动态的语言形成的过程,望字生义只是一种“阐释学”,与文字发展过程的真相并不对等。郑子宁在涉及古汉语的论述时,往往从音韵和阐释入手,这是把专业知识作为立足点的正道,避免了中国人分析语言文字最常落入的象形陷阱。

有了文字,人类才迈进了文明时代

专业的语言学知识运用于汉语世界,最有趣的结果是对许多象征主义的玄想进行了祛魅。传统文化里经常充斥着一些似是而非的伪古董。例如古诗词吟诵,本是古人辅助记忆的手段,没什么神秘可言,不是用来表演的艺术形式,更不是了不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郑子宁甚至认为,吟诵的作用原理和以“哔哩哔哩”为代表的网络流行的“鬼畜”视频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不断重复的语音和乐段配合,达到让人印象深刻的目的。至于方言吟诵,更是清朝以来才形成的新“传统”,因为根据明朝到中国的传教士记载,明朝上流社会的读书人说的都是官话,只有不识字的贩夫走卒才说方言。但今天的吟诵却普遍使用当地方言,对于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而言,这是假古董无疑了。

文字的产生,的确是文化的重大进步,因为有了文字,人类才迈进了文明时代,那些原来只能靠口耳相传的历史知识和生存技术,才能穿越时空,留存至今。

今天我们回忆传统文化遗产,最为清晰的,肯定是甲骨卜辞之后的文献。此前的历史,如混沌未凿,因为口语时代的那些口传心授之法,早已灰飞烟灭。古人造字,初衷大概是为了更好地保存那些靠语言传承的精神成果,但由于文字这一载体并不能真正还原口语的全部鲜活和当时的整体语境,所以对文字的依赖往往让人忽视了语言和语境的变迁,使我们蒙受的文化损失也难以计算。如神话传说、英雄史诗这些口传心授时代的作品,在汉字崇拜的世界未得充分流传。对比极其重视声音而轻视文字的印度,这种文化差异尤其明显:印度留下的大部头史诗、上万首“本颂诗”的思想文化著作,都是口诵传承的产物。西方有关于变乱了人类语言的巴别塔隐喻,其实从语言学中我们便能得知,不需上帝显灵,语言在交流的历史中自己就能变乱了自己。

文字时代人们因忽略了语言而留下的各种疑难杂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说不定可以得到解决。音频技术可以存储我们的语音,视频技术可以保留我们的语境,计算机可以编辑出各种拟声效果。语言学研究在新媒体时代,可能会引爆其全部活力和魅力。就像郑子宁和他的小伙伴们通过给电视剧《封神榜》配上以古汉语拟音而让人们在熟悉的事物面前突然感到了陌生的高能趣味。语言学的日常生活属性,通过高科技的帮助,就在这样接地气的狂欢行为中,重新回到出走了数千年的“存在的家”。(惟 见)

来源: 解放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