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5 00: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望洞庭》这首诗的中心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 - 了解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 研究刘禹锡创作《望洞庭》的时代背景和文学背景。
2. "分析诗歌内容": - 逐句解读诗歌,理解每句诗的意义。 - 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3. "提炼中心思想": - 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提炼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核心思想。 - 考虑诗歌中蕴含的哲理、情感、审美观点等。
4. "注意以下事项":
- "诗歌主题": - 明确诗歌的主题是赞美自然美景,还是表达对人生的感慨,或是寄托某种理想和抱负。
- "情感表达": - 分析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喜悦、忧伤、激昂等。 - 思考这些情感是如何通过诗歌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来的。
- "象征意义": - 考虑诗歌中是否使用了象征手法,如洞庭湖的象征意义。 - 分析这些象征如何深化了诗歌的中心思想。
- "艺术特色": - 讨论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的营造、意象的运用等。 - 思考这些艺术特色如何服务于诗歌的中心思想。
-
中小学生必背古诗文赏析之四十四
望洞庭 唐·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创作的一首写景抒情诗,此诗所写景物固然很美,但诗人在描写景物的同时,更多在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诗人巧用修辞,把情和景有机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欣赏美丽景色的同时,也领略了作者的主观感受,感受到作者的情怀和气度。首句描写湖水与秋月交相辉映的景象,“两相和”一词,特别是“和”字用得工炼,“和”乃融洽、和谐、不相违之意,这是作者对湖光秋月的描写,更是作者“望洞庭”时的感受和评价,这主观色彩浓郁的描写,表现出了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融和画境,把荡漾的月光与湖水相互吞吐的韵律传达出来。次句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具体描写月光下的湖面: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镜未磨”三字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安宁温柔的景象,让人感觉到月光下的湖面别具一种朦胧美。句中“镜未磨”的比喻本身颇具主观色彩,其实这种比喻本身就是一种感觉,而且紧承首句的“两相和”三字。因为“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相反,如果湖面狂风怒号,浊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无法辉映成趣,也就没有“两相和”可言了。第三、四句集中描写湖中的君山。前句交待观赏君山的视觉角度“遥望”和君山所处的环境“洞庭水色”;后句用比喻描写君山,诗人的视线从广阔的湖光月色的整体画面集中到君山一点: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惹人喜爱。面对秋月下的湖光山色,诗人把自己的喜悦之情融于笔下,发挥奇特想象,把月色下的湖面比作银盘,把湖水之中的君山比作青螺,诗人笔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工艺美术珍品。“白银盘里一青螺”,这匪夷所思的妙句,不仅给读者以莫大的美的享受,也流露出诗人鲜明的主观色彩。《望洞庭》是唐穆宗长庆四年(824年)秋刘禹锡赴和州刺史任、经洞庭湖时所作。刘禹锡在《历阳书事七十韵》序中称:“长庆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转历阳(和州),浮岷江,观洞庭,历夏口,涉浔阳而东。”刘禹锡贬逐南荒,二十年间去来洞庭,据文献可考的约有六次。在屡遭贬谪之际,诗人仍能以平静的心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足见其胸襟博大。所以,刘禹锡的这首写景抒情诗,带着强烈的主观情绪描写美景,飞驰想象,以清新的笔调,生动地描绘出洞庭湖水宁静、祥和的朦胧美,勾画出一幅美丽的洞庭山水图,鲜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也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诗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得这样亲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写得这样高旷清超,这正是诗人性格、情操和美学趣味的反映。走近古诗词,这次我们一起学习的是唐朝诗人刘禹锡的一首诗,诗的名字是《望洞庭》。下面听老师慢慢地读一遍这首诗,你仔细看着诗句,诗中有没有你没有学过的字、词,听一听老师是怎么读的,你可以用脑子记住它们,也可以快速地标注拼音,同时注意一下老师读时的停顿。
请听老师读——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看到这首诗的题目《望洞庭》,你是否想到了我们前面刚学的一首诗的题目中也有一个望字,而且是以望开头?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的全诗在“望”字的统领下展开,“望”字,既有遥望,也有远望的意思。在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里,题目中的“望”,也含有两个意思,一是近望,一是远望。题目中的洞庭,则是指我国的第二大淡水湖——洞庭湖,洞庭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可见其广阔。
湖光秋月两相和,意思是:洞庭湖上水光和月色交相融合。诗的第一句描写了两种景物——湖光、秋月,湖光即湖水反射的秋月的光,好似湖水发出的光,这里写出了湖水的澄澈空明,秋月就是秋夜的月亮。湖水和秋月怎么样呢?它们两个是“相和”的、和谐的,水月交融,水天一色,这样就不着痕迹地表现出湖面的开阔廖远,诗人首先描写了一个广阔的场景。
有人把“湖光”,翻译成为“湖面的波光”,这样一解释,与下一句“潭面无风镜未磨”十分吻合。未磨的铜镜,不就像有微波的湖面一样有些许的不平吗?乍一看湖水“水平如镜”,但细细观察还是有微波荡漾的,就像未磨的铜镜,看似平整,但仍是粗糙的、不光滑的。
潭面无风镜未磨,这句诗的意思是:湖面风平浪静,就像未经打磨的铜镜一样。潭面,是指湖面——洞庭湖湖面。这句诗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湖面比喻成未经打磨的镜子。古人用的镜子,是用铜制作成的,经过打磨光滑以后,才能照出清晰的人和物来。而未经打磨的铜镜,照出人和物,必定是模糊不清的。这里写洞庭湖面水平如镜,虽然月光皎洁,湖水澄澈,但是水中映照的景物仍然是模糊的、朦胧的,就看像没有经过打磨的铜镜里的景物一样。
这句诗也是对上一句的补充,因为潭面无风,所以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和,它们才仿佛有了感情和灵性一般。
遥望洞庭山水翠,遥遥望去,洞庭湖山水翠色无边。山是指洞庭湖中的君山,水是指洞庭湖水。白银盘里一青螺,好像一个白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这句诗同时使用了两个修辞方法,比喻和夸张。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同时又把它们分别夸小(夸张包括夸大和夸小),洞庭湖只是一个白银盘那么大,而君山只相当于一只青螺。这两句都是写遥望之景。如果说前两句是“面”的描写,那么后两句则是“点”的描写,诗人把目光从广阔的湖光月色,集中到君山,就像电影的镜头一直拉远,直到洞庭湖如玉盘一样大小,君山则如一只青螺,放在玉盘中。
这正是“遥望”之景,诗人写得十分恰切、生动、传神。而青螺,又给整体静止的画面增加了生机和活力。
全诗虽是写景,但不发浪漫色彩,特别是最后一句,诗人的描写,洞庭湖化身银盘,盛着君山这只青螺,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不就是“玉盘珍馐”,吗?诗人是不是用另一种方式在告诉我们——“秀色可餐”。
这诗描写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表现了诗人壮阔不凡的气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细细品味,它真的不愧是一首好诗!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超敏教育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