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07 07:50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枫桥夜泊》中心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理解诗歌背景:《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创作于唐朝安史之乱时期。了解诗歌背景有助于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2. 分析诗歌意象:诗歌中的意象是表达中心思想的重要手段。注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枫桥、渔火、江水、月亮等,它们在诗中分别代表着什么,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了诗歌的中心思想。
3. 探讨诗歌主题:通过分析诗歌意象和诗句,总结出诗歌的主题。例如,《枫桥夜泊》的主题可以概括为对战争的反思、对家乡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慨等。
4. 结合时代背景:在分析诗歌主题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如安史之乱带来的动荡、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等,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中心思想。
5. 分析作者情感:关注诗歌中作者的情感变化,如忧愁、孤独、思乡等,这些情感如何与诗歌主题相结合,共同表达中心思想。
6. 引用诗句:在论述中心思想时,要引用诗歌中的关键诗句,以增强论述的说服力。注意引用诗句要准确,避免断章取义。
7.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诗歌背景和作者
张继,字孟浩,号天启,唐代著名诗人,生于公元766年,卒年不详,祖籍为今陕西省西安市。他是唐代中期重要的诗人之一,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独特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张继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以《枫桥夜泊》一诗最为人所熟知。本文将从张继的生平、诗歌风格、影响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等方面进行全面探讨。
一、生平与经历
张继的生平资料相对较少,现存的文献对他的生平经历多有简略记载。他出生于唐代盛世,成长于一个文人荟萃的时代。张继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但他自幼聪慧,才华横溢,受到良好的教育。年轻时,他便开始参与科举考试,最终在唐宪宗元和年间考中进士,步入仕途。
在官场上,张继曾担任过多种职务,主要是在地方任职,经历了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社会变迁。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张继的诗歌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和对人情世态的深刻洞察,这与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密不可分。
二、诗歌风格
张继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而富有韵味。他的作品多以写景抒情为主,善于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自然的美丽与人情的温暖。张继的诗歌常常蕴含着浓厚的感伤情绪,表现出对人生无常的思考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在他的代表作《枫桥夜泊》中,张继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色,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慨。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思索。这首诗不仅在艺术上取得了成功,更在情感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了后世传诵不衰的经典之作。
三、影响与评价
张继的诗歌在唐代及后世的文学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不仅被当时赞誉,也为后来的诗人所推崇。李白、杜甫等大诗人都曾受到张继的启发,尤其是在描写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感方面,张继的影响尤为明显。
在唐代文学史上,张继的地位虽然不及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但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喜爱。后世的诗人们在学习和模仿张继的同时,也在其基础上发展出各自的风格,使得张继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形成了独特的流派。
四、张继的文化遗产
张继的诗歌不仅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所传达的情感与思想也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中所展现的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故乡的眷恋,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中重要的主题。这些主题在后来的文学创作中不断被延续和发扬,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张继的诗歌仍然被广泛传颂,尤其是《枫桥夜泊》,常常出现在学校的语文教材中,成为学生学习古诗的重要篇目。诗中的意境与情感,超越了时代的限制,依然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不仅证明了张继诗歌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五、总结
张继作为唐代的重要诗人,以其独特的诗风和深刻的情感,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受到欢迎,更在后来的文学发展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张继的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文学的辉煌,也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张继的诗歌之所以历久弥新,正是因为它们触动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展现了人类对自然、人生与故乡的共同思考。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张继的诗歌都将继续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一.先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张继。但《旧唐书》与《新唐书》都未给他立传,生卒年代不详。他是唐代诗人,襄州(今湖北省襄阳市)人。他很有气节,不仅诗好,人的品格也好。安史之乱时,江南比较安定,不少文人纷纷逃到江浙一带避乱,张继也到了苏州。在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于是写出了《枫桥夜泊》这首诗。他写的是江南深秋夜景;写得有声有色,有动有静,有景有情。全诗集中在一个“愁”字之上。若问:诗人愁从何来?那就只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二.一点重要说明。对于这首诗,有人作出一些奇怪的解释,还称为“新解”。这里,只简介其中主要的几种说法。一是说,“江枫”不是指江边的枫树,而是指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二是说,“渔火”,不是指渔船上的灯火,而是指一同打鱼的伙伴;三是说,“乌啼”,不是指乌鸦啼叫,而是指乌啼山或乌啼镇;四是说,“愁眠”,与忧愁、睡眠无关,而是指一座山,这座山就叫愁眠山。
现在,笔者要表明态度:一是上述说法没有能够说服人的根据;二是如果上述说法正确,那么,张继所写,就绝不是诗,而是几个地名的罗列。
三.解释部分词语:
1.枫桥:在今苏州市阊(chāng )门外。有人说原名封桥,因张继写了《枫桥夜泊》而改叫枫桥;也有人说,原来把这座桥叫封桥,其实叫错了,是张继纠正过来,才叫枫桥的。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乌啼:乌鸦啼叫。
4.霜满天:霜不会满天的;说“霜满天”是形容天很冷。
5.江枫:江,指吴淞江,俗称苏州河;江枫,指江边的枫树。
6.渔火:指渔船上的灯火。
7.对愁眠:用拟人的手法,写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都陪着忧愁睡眠。
8.姑苏:指苏州,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9.寒山寺:始建于南朝梁代,相传唐代寒山与拾得两位高僧曾住在这个寺院。
10.夜半钟声:现在的寺庙一般情况下,半夜是不敲钟的,但唐代有半夜敲钟的惯例。
四.赏析这首诗。
1.有声有色,声色互衬。
先说有色。全诗写的是江南深秋独有的夜色:月亮之色、乌鸦之色、夜空之色,以及枫树与渔火之色。但这几种颜色不是独立存在,而是互相映照的。它们共同铺陈出一幅秋季凄冷而寂静的景象来。
再说有声。虽然只有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但这突然而来的钟声却惊动了将睡未睡或惊醒了刚刚入睡的诗人。那么,此时此刻,这声音会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最后说声色互衬。如上所述,秋夜的颜色是凄冷而寂静的,而“夜半钟声”一下子不仅惊动了诗人,而且撕裂了凄冷而寂静的夜景。这钟声不仅没给秋夜带来些许生气,更没给诗人带来丝毫的慰藉;恰恰相反,它响过后,只能使秋夜更加凄冷与寂静,使诗人愁从衷来,彻夜难眠。这就是声中有色,色中有声。
2.有动有静,动静结合。
先说有动。“月落”是动,是说月影在移动;而“乌啼”与“夜半钟声”也是动,不过说的是声音的传播。
再说有静。“江枫”与“渔火”是静,“寒山寺”与“客船”也是静;不过,前者是形容景致,而后者则是显示处所。
最后说动静结合。这里必须强调一点,诗人不仅做到了动静结合,而且在有意无意中,表现出动动结合与静静结合的艺术。你看,“乌啼”停歇不久,诗人刚刚入眠,“夜半钟声”就“当当当”地响起来,声声入耳。这是一种何等催人泪下的氛围呀!再看,诗人在“客船”上睡眠,而“寒山寺”偏偏就在“客船”的附近,这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呀!可这些有动有静的形象与声音又相互交错在一起,让我们的诗人怎么熬过这个慢慢长夜呀!
3.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这首诗的主题就是一个字:“愁”!这就是诗人集中抒发的情感。而诗中除了明明白白写出的“愁”字之外,出现在读者眼前与耳边的,都是围绕这个“愁”字而来的形象和声音。也许有人说:“月落”与“乌啼”固然会使诗人落泪,难道美好的“江枫”与红色的“渔火”也会使诗人难过吗?是的,何止难过,它们更会勾起诗人对过去、对将来极其复杂的想象,而这种想象只能使他愁上加愁,这愁恐怕连“客船”都难以载得动呀!至于那“夜半钟声”传到诗人耳中,究竟会产生何种效果,笔者真的不忍猜测。总之,这都是一种反衬艺术。当一个人高兴时,看见什么都是美好的;当一个人难受时,听到什么都是伤心的。这就是情景交融。
有两个信息,有的读者也许不知道。笔者拜谒过寒山寺,也翻阅过一些有关寺庙敲钟的资料,所以,文章结束前,我想把自己知道的一些情况写在下面,供读者参考。
第一个是关于寒山寺与寺里那口钟的信息。据说,寒山寺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建于南朝梁代。寺中原来就铸有一口钟。《清一统志》载,到了唐代:“相传寒山、拾得尝至此。”(意思是说,寒山和拾得两个和尚曾经到了妙利普明塔院)此后就改名为寒山寺。寒山和拾得都是当时的高僧,都有诗集传世。传说,那口钟声音格外洪亮,夜深人静时响起来,苏州城内十几里的地方都能听得见。张继所听到的大概就是这口钟发出的声音。
至于寒山寺钟,从唐代至今,已铸了好几次,我们现在只说明代嘉靖年间所铸之钟。对此,虽然说法很多,但共同的证据是,明代嘉靖年间所铸的钟确实是落到日本人手中。1905年我国重建寒山寺时,要求日本归还古钟。寒山寺里的解说人员告诉拜谒者:日本有位叫山田的僧人,曾历尽艰辛去寻找那口古钟,结果始终不见踪影。最后日本友好人士出资铸了一口比失踪古钟小得多的青铜乳钟,送归寒山寺。笔者见到了这口钟。
第二个是关于在唐代寒山寺是否夜半敲钟的信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认为,张继写“夜半钟声到客船”是主观想象。他在《六一诗话》中批评张继说:“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还说:“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撞钟时。”意思是说,诗句写得很好,怎奈半夜不是敲钟的时候。其实,倒是欧阳修弄错了。后来,不少人用唐代诗人写的诗来反驳他,证明张继没错。如白居易的《宿蓝溪对月》中有“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的句子;于邺的《褒中即事》中也有“远钟当半夜,明月入千家”的句子。而且,笔者看到现代的一些人的文章,作者就说,他亲耳听到过现今寺庙传出的半夜钟声。
不妥之处,敬请批评!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