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骑马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08 00:57

精心挑选《骑马观后感》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骑马观后感的作文时,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明确主题": - 确定你的主要观点或感受是什么,比如骑马给你带来的乐趣、挑战、启示等。
2. "结构清晰": - 开头:简要介绍骑马的经历,引起读者的兴趣。 - 主体:详细描述骑马过程中的感受、所见所闻,以及这些经历对你的影响。 - 结尾:总结你的感受,提出对骑马的看法或对未来的展望。
3. "细节描写": - 使用具体的细节来描述骑马的场景,如马匹的体型、毛色、步伐,以及骑马时的感受,如速度、颠簸、平衡感等。
4. "情感表达": - 真实地表达你在骑马过程中的情感变化,无论是兴奋、紧张、恐惧还是宁静、放松。
5. "反思与启示": - 思考骑马给你带来的教训或启示,比如对自然、生活态度、自我挑战的认识等。
6. "语言运用": - 使用生动、形象的语言,避免平淡无奇的叙述。 - 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式,保持文章的流畅性。
7. "适当引用": - 如果有相关的名言、诗句或历史故事可以支持你的观点,可以适当引用。
8. "避免主观臆断":

看到差距也是收获——“国际军事比赛-2019”启示之三

来源:解放军报

拐弯、漂移、急停……“国际军事比赛-2019”“苏沃洛夫突击”步战车组开赛首日,中国参赛队3个车组与伊朗、津巴布韦参赛队错时发车,以分别计时的方式,在赛道上展开激烈竞速。最终,中国参赛队第二车组、第三车组分别以16分12秒95和16分33秒04的成绩领先,并刷新该项目纪录。

“第一车组在通过涉水场时出现机械故障,请求换车被判罚一圈,发挥失利。从中也看出我们在备战备赛中存在的不足。”赛后接受采访时,一位中国参赛队的指挥员开口不谈成绩,先剖析反思自身不足。

“看到差距,才能克服不足,使自己变得更优秀。”亲见这一幕,笔者发自内心地为这位指挥员点赞。

部队的战斗力如何,不能自说自话,更不能取得点成绩就自我满足、自我感觉良好,必须置身世界军队的坐标系中去对比发现、客观认知,这样才能准确找到努力的方向。

和平年代,“国际军事比赛”已经成为各国军队开阔视野、审视不足、寻求突破,增强忧患意识、紧迫意识、实战意识的舞台。6年来,这项赛事无论是比赛流程、条件设置,还是赛场环境和评判标准,都更加逼真、更加贴近实战。办赛国家从去年的7个增加到10个,参赛队增至30多个国家的223支代表队,比赛项目也由去年的28个增至32个,比赛影响力持续上升。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世界上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是完美无缺的,通过赛场比拼,找准自己在训练理念、组训方法等方面的差距,虚心以对手为师,取长补短,要比夺得一块奖牌更有意义。

战国时期,赵国常遭受游牧部落骑兵进犯。为富国强兵,公元前302年,赵武灵王采取军事改革措施,学习西北方游牧和半游牧民族的服饰,学习骑马射箭,决心取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通过“胡服骑射”改革,赵国建立起以骑兵为主体的强大军队。随之带来的是赵国国势大盛,跃居为战国后期的强国。

在品咂这一历史典故的同时,笔者想起了在“晴空”项目中国参赛队采访时,看到的一名士兵的训练笔记,上面写着:“在适应性训练过程中,大多参赛队都在按照规范的动作要领和内容进行训练,有的外军参赛队却自行增加了敌情和战术背景,值得我们学习尝试。”

任何一支军队的战斗力,都是在不断学习反思中变得强大。在“国际军事比赛”这样一个“开放课堂”里,与外军面对面切磋交流、优势互补,感知对方先进理念,学习对方长处优势,摒弃不利于实战的一些惯性思维,我们才能不断提升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韩成)

红色经典电影《红日》,真正是经典中的经典

我最早接触《红日》的是连环画,应该是1978年的冬天。

印象最深刻的首先是连长石东根。

一年以后就真正地看到了这部优秀的影片。

《红日》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作者是吴强。

电影是1963年拍摄完成,但是不为大家所知的是,这部电影被禁播了二十多年。

被禁播的原因是作者吴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我后来曾经看过一个杂志说明,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就是,把74师师长张灵甫描述得太过顽强至死不降。

此外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问题,这就是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电影之中,即便是作为一个反派角色,张灵甫依然很帅。

扮演张灵甫的演员叫舒适,他曾经演过老版电影《林冲》,应该是大陆版的影视剧中最早饰演林冲的人。

第二个因素是由杨在葆饰演的解放军连长石东根。

在未删节的电影《红日》中,石东根曾经喝得大醉,骑马扬刀在原野里纵马狂奔,这也是被禁播的原因之一。

尽管如此,它仍不失为一部优秀的军事影片。

在八十年代之前,我们拍摄了大量的以军事题材为背景的电影,但如果说其中最优秀的战争电影,个人首推《红日》。

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故事背景非常真实。

从电影一开始的苏北大撤退到转战山东的沂蒙山地区。

随后围点打援莱芜吐丝口战役,活捉敌军长李仙洲。

战役结束之后,就地改编国军战俘,连长石东根还做了简单的思想动员工作。

随后经过短暂的休整,又投入了对敌74师的孟良崮围歼战斗。

整部影片对孟良崮战役描述得精简而合理,逻辑上真的是无可挑剔。

深入敌后进行穿插任务,打掉敌人物资补给站垛庄,死死卡住敌74师的退路,最后一举拿下孟良崮。

从时间到地点上,电影用了近乎完美的纪实手法,莱芜吐丝口、坦埠、孟良崮、垛庄、临沂、涟水等,显得非常朴实无华和平凡。

不造作、不夸张。

第二,服装道具无可挑剔。

在很多早期的电影之中,我们的军队服装帽徽都是红五星。

这红五星有的是布的,也有的是金属的。

比如新老电影《南征北战》,《车轮滚滚》、《挺近中原》等。

其实这都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我军换装是在一九四九年的渡江战役之前。

真实的情况是,从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开始一直到1949年的渡江战役之前,我军的服装一直保留着八路军时期的装束,所谓的帽徽还是八路军时期的两颗扣子。

而电影《红日》就恰恰地反映了这个真实情况。

也就是说,从军长沈振新、丁政委、刘胜团长再到石东根、秦守本、杨军、阿菊、周凤山等,都是八路军帽徽。

连国军战俘张小甫和马步生也是这种服装。

在服装上,《红日》是为数不多的保留原貌的电影之一。

第三,朴实无华的电影台词。

电影《红日》最让人感到舒适的地方是它那朴实无华的电影台词。

在这里我不必细说,你如果把以前的其它老电影和《红日》一比,感觉明显就不一样。

它没有夸张的表情和脱离实际的台词,换句话说,就是它的台词只关心发生在身边的事情,对于发生在千里之外和自己无关、自己无法左右的事情基本没有。

每一个演员的肢体语言和台词,基本与当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遇到什么样的环境就说什么样的台词。

确切地说,它没有受到当时文化氛围的不良影响,其实我们应该看到,有很多电影都显得过于舞台化,看起来很像话剧。

舞台话剧,肢体语言过于夸张,太脱离现实生活,这种不良影响一直到了八十年代的电视剧《武松》、《自豪吧母亲》、《新兵马强》等还没完全脱离这种概念,只是到了《蛇谷奇兵》、《高山下的花环》、《闪电行动》等才完全回归了现实生活中。

而电影《红日》在一开始就拍成这样的一部现实电影,真的难能可贵。

好的电影绝对不是一个人的突出表现,而是一整个团队所起的作用,在此感谢上海电影制片厂和全体工作人员汤小丹、张伐、中叔皇、高博、杨在葆、张桂兰等人为大家奉献的这部不朽之作。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