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读后感把栏杆拍遍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0 20:56

读后感把栏杆拍遍如何写我教你。(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把栏杆拍遍》的读后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读后感的主题,即你对《把栏杆拍遍》这部作品的总体感受和评价。可以从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语言、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
2. 结构安排: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该有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出版时间、主要内容等,并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围绕主题,从多个角度展开论述。可以按照以下顺序进行: a. 作品的主题:阐述作品所表达的核心思想,以及对你产生的影响。 b.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评价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 c. 情节安排:评价作品的情节设计,探讨情节对主题表达的作用。 d. 语言风格:分析作品的语言特点,如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以及对你阅读体验的影响。 e. 艺术手法:探讨作品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如象征、对比、讽刺等,以及它们对作品整体效果的作用。 - 结尾:总结全文,重申你的读后感主题,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建议。
3.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 语言要准确、简洁

心不隔离丨把栏杆拍遍——《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编者按:用阅读积蓄力量,以文字期待新生和希望,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发起了“心不隔离,你在读什么书”主题征文活动,致敬一往无前的你。来,让我们感受你的心声。

把栏杆拍遍

——《把栏杆拍遍》读后感

“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疫情期间,拜读无数文章,或阳春白雪,或下里巴人,读罢《把栏杆拍遍》,却觉如醍醐灌顶,酣畅淋漓。

吸引我的首先便是这个“把栏杆拍遍”的书名,喜爱辛词的我只看这一句就想到了我追求了多年的偶像——“辛弃疾”,那个以笔为剑、书写豪情的顶天立地的七尺男儿,那个“铁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的怀才不遇的大将军……

捧起书来细细地读,发现了自己对于稼轩一些未关注到的地方,不由得衷心佩服梁衡先生,他对人物的理解堪称深刻入骨又颇有独特之见。他道辛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确实如此,稼轩正是由落脚点在现实中的无助痛苦才煎熬成了那悲壮的词句,而梁衡先生能体察至此,亦是基于他“我曾专门到南京寻找过这个辛公拍栏杆处,但人去楼毁”的求实精神,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怎么能不深刻动心呢?这样的散文作品才经得起岁月的涤荡、时代的打磨,屹立不倒。

再次凝视那位英雄,国家危难时被调来用几天,有诽谤之言,则弃置几年,这种来来回回便是他一生的节奏,称之为苦难已不够,那是一种万蚁蚀心的悲痛,他弄不懂,也不想懂。“辛弃疾”他没有多少身体疾病,只有一块心病——“月未圆,山河碎,心不安”。他无时无刻不想着国家,想着人民,才能之于人很重要,百姓之于君很重要,辛弃疾之于南宋又何尝不是一味良药呢?只是没人懂他,只恨报国无门。淋漓尽致的笔法下,稼轩跃然纸上,身着锦袍,心系家国。

何为散文?何为文字的力量?这些在梁衡先生的作品中展现得淋漓尽致。或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或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诸葛亮,或是“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再或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柳永柳三变……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首首荡气回肠的诗词,一篇篇耐人寻味的故事在脑海中如幻灯片似的放映着,心灵在动荡乱世中穿梭,目光在沧桑历史中徘徊,早已封尘于历史的点点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支笔勾勒出来。

《觅渡,觅渡,渡何处》简单的一个开头——“常州城里那座不大的瞿秋白的纪念馆我已经去过三次”已使我敬服,且不说那下文的深刻描写与人物刻画,且不说那修炼而来的写作技法,单就这一项实地考察,我们写作人又有多少能做到如此呢?从1990年起,实地三次,翻阅历史资料无数……

想着我或许为积累作文素材的目的而来,总觉得对不住这些美到人心坎里的文字。曾几何时,我写作文半个小时憋不出一个字来,便胡乱应付了事,这便是我们的文章平平,像流水账一般的根本原因了吧。不看生活,凭“度娘”资料,没有求实进取的心,终究不会有好的作品。“文章便是‘扎根在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文字”,只有深刻体察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留意生活,才能成为书写妙笔的佳人。

通篇读下,瞿秋白先生伟岸的身姿在我的脑海中闪烁,熠熠生辉。英雄有着柔弱的身体,不柔弱的骨头,他没有像同年代的梁实秋那样搞纯文学,而是带着自己一身才情上了搏杀的战场。“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这是他追求真实与内心宁静的写照。“他在《多余的话》里一再表达他对文学的热爱。他多么想靠上那个码头。但他没有,直到临死前的那一刻他还在探究生命的归宿,他一生都在觅渡,但到最后也没有傍到一个好的码头,这实在是一个悲剧。”字字逼近秋白人性的最高境界,他是一个艺术家,也是一个中国人,而在国难当头的时刻,他选择了后者的身份,并为其抛头颅洒热血。

这就值得我们每个青年停下来思考一下了,喧嚣的社会,繁闹的人群,我们青年之责任又是什么呢?稼轩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为赋新词强说愁”,瞿秋白出生乱世,为取得革命的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现今,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已不再过多要求我们出生入死,我们青年更应有“今朝唯我少年郎”的满腔热血!记得国产电影《无问西东》里的经典名句:“倘若天下安定,我等愿渔樵耕读,江湖浪迹;倘若盛世将倾,深渊在侧,我辈当万死以赴。”句句铿锵,这是少年豪气之词,亦是青年担当之勇。

时代潮头,不堕声色,心当擎云。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2020年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刻,我们青年不应一味地安于和平现状,而应该向梁衡先生学习,学习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字为民,做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应当向稼轩学习,学习他“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报国之志,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亦应当向瞿秋白同志学习,学习他“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的男儿担当,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有我们“认识”的古代名人,有我们渐渐淡忘的近代名士……他们正在等着,想要与我们进行一场灵魂上的促膝长谈。

作者:王伟 莱州市第一中学高一四班

编辑:曾繁华

原来,你是这样的辛弃疾——读《把栏杆拍遍》有感

市第五中学八年级(6)班 田乙君

辛弃疾,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词中之龙”“豪放词派代表”……无数标签贴在他身上,他不仅驰骋在战场上,也常叱咤在课本里。

直到我翻开了《把栏杆拍遍》,我才看到了那个站在成功光环背后阴影中的辛弃疾。

初识辛弃疾,是在《清平乐·村居》中,“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他路过茅屋低小的房檐,走在布满绿草的小溪旁,定格村中人家的生活片段。后来又读到他的《破阵子》,“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他置身疆场,只见战马如的卢马一样跑得飞快,弓箭如惊雷般震耳离弦。那时,我为他的满腔激情和蓬勃生气所感动,他抹去了宋词中的胭脂与相思泪,推开了别开生面的新格局。

可是,我打开本文时才真正了解,他一生以恢复国土为志,可由于与当时苟安江南的统治者政见不合,使他命运多舛,备受排挤,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局外人,壮志难酬,无奈跌入词坛,蘸着血与泪,写下心中愤懑与执着的报国之志。名为“弃疾”,他想为国家攘除积弱之病,可他不是“去病”,没有汉武,也没有伯乐,最后彷徨一生,只能悲凄地承认“大疾难弃”。才发现,我只顾想象温馨田园,铁血战场,而忽视了闲适背后的那颗爱国心以及战马弓弦之后的那一句“可怜白发生!”因太爱国、太爱民而被摒弃的他,因为一腔正气与血性,成了自已的悲剧。那个鲜衣怒马,二十二岁便组建义军抗金的少年郎,最终还是被那个时代披上苍颜白发,“把栏杆拍遍”。

本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马上定乾坤”,可历史的闹剧阴差阳错地安排给他一个一生充满阴晴圆缺的角色。当撕开他每次重燃希望时的种种,才发现强大驱壳下的他,抹着满面辛酸泪。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