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2 09:16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土地的誓言的中心思想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主题:确保文章的主题是围绕土地展开的,突出土地的重要性,以及与土地相关的情感、责任和承诺。
2. 结构清晰:遵循“引言-正文-结尾”的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便于读者理解。
3. 内容丰富:在正文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a. 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b.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珍贵性,以及保护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c. 土地与民族文化、历史传承的紧密联系; d. 土地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关系; e. 个人或集体对土地的热爱、责任和承诺。
4. 表达真挚情感:在作文中,要表达出对土地的热爱、敬畏和责任感,使文章充满感染力。
5. 引用名言警句:适当引用与土地相关的名言警句,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说服力。
6. 举例说明:通过具体事例或数据,论证土地的重要性和保护土地的必要性。
7. 避免空洞说教:在论述过程中,要结合实际,避免空洞的口号和说教。
8. 注意语言表达:使用准确、生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9. 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在作文中,要保持积极
听音频,让全国最好的声音带你穿越回到少年
初中《语文》第2册 人教2009年版
作者简介
《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抒情散文。此文写于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爆发10周年之际,原载于1941年9月18日《华商报》。作者19岁时经历了“九·一八”事变。1941年,作者29岁时,“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整整十年,东北三省沦陷近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感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年),原名曹京平,生于辽宁昌图,现代作家。1928年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1932年考入清华大学历史系,同年加入“左联”,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江南风景》、《大江》,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等,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影响卓著,为世人所流传。
1996年10月5日,端木蕻良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生字词,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 理解作者对沦陷土地所发出的誓言,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3. 学习文中运用的呼告、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 重点
◦ 积累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 掌握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 难点
◦ 体会作者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感,感受其对土地的深深眷恋。
◦ 理解作者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复杂的情感表达。
6. 情境教学法:通过播放音乐、展示图片等方式,营造与课文情感相符的氛围,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7. 朗读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情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8. 问题引导法: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9.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10. 多媒体课件,包括东北沦陷时期的历史资料、东北的自然风光图片、充满情感的配乐等。
11. 制作生字词卡片。
同学们,土地,是我们脚下坚实的依托,是我们生存的根基。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借月抒发对故乡土地的思念;“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用饱含深情的诗句,倾诉着对祖国土地的热爱。而今天,我们要走进端木蕻良笔下的《土地的誓言》,去聆听他对故乡土地发出的深情誓言。那是一片在战火中沦陷的土地,承载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带着这份好奇,走进课文。
在“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无情地践踏了我国东北的大好河山。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他们的家园被摧毁,亲人离散。端木蕻良,这位来自东北的作家,怀着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写下了这篇《土地的誓言》。他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抒发了对沦陷故土的思念和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了解这段悲痛的历史背景,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情感。
12. 教师富有感情地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圈画出文中的生字词,标注好段落序号,同时感受文章的情感基调。教师在范读时,要注意把握语速、语调,将作者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如在朗读对故乡土地的深情描述时,语速稍慢,语调轻柔;在朗读誓言部分时,语速加快,语调激昂。
13.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的读音、写法和含义。重点学习:“炽(chì)痛”“嗥(háo)鸣”“斑斓(bān lán)”“谰(lán)语”“亘(gèn)古”“污秽(huì)”等。
14. 利用生字词卡片,采用指名认读、齐读、开火车读等方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对于易错的字音,如“炽痛”的“炽”,不要误读为“zhì”;对于易错的字形,如“斑斓”的“斑”,不要写成“班”,进行重点强调。
15. 抽问学生对生字词的理解,如请学生解释“炽痛”的意思,并让其用“炽痛”造句。对于理解不准确的学生,教师引导其结合课文语境进一步理解。
16.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 文章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故乡土地怎样的情感?
17. 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黑板上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18. 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明确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 文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回忆了故乡东北的美丽富饶,如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奔流似的马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等,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第二部分,作者直抒胸臆,发出了对土地的誓言,要为故乡而战斗到底,抒发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和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19. 提问: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作者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和热爱?抽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如“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通过这些语句,感受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深情。
20. 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语句,分析其表达效果。
◦ 抽问学生,引导学生找出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增强了语势,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之情。
◦ 提问:“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平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明确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土地比作母亲,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作者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就像孩子与母亲一样,表达了作者对土地的依赖和热爱。
◦ 引导学生分析“我向那边注视着,注视着,直到天边破晓”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明确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作者对故乡的热切盼望和深沉的思念。
21. 提问: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从这些誓言中,你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品质?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誓言部分,如“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感受作者为收复失地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和强烈的爱国精神。
2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作者这种爱国精神?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教师总结,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和平年代,我们要努力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要维护国家的尊严和荣誉,在国际交往中展现中国人的良好形象;要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3. 回顾本节课内容,总结生字词的学习要点、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
24. 强调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深情和爱国精神,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5. 抄写文中的生字词5遍,并选择3个词语造句。
26.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位置 | 内容 |
主板书 | 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一、回忆故乡:美丽富饶(眷恋)二、发出誓言:战斗到底(决心)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复 |
副板书 | 生字词:炽、嗥、斑斓、谰语、亘古、污秽等重点语句:表达眷恋和誓言的语句 |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诗意引入和背景介绍,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在初读和整体感知环节,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和文章结构的梳理较为顺利,但在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情感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多引导学生结合背景和文本细节进行分析。在小组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优化讨论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7.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炽( )痛 嗥( )鸣 斑斓( ) 谰( )语 亘( )古 污秽( )
28. 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喷涌 缠绕 红熟 珠丝马迹
B. 幽远 泛烂 浆液 诚惶诚恐
C. 默契 田垄 埋葬 妇孺皆知
D. 班谰 镐头 辘辘 大庭广众
29.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
30. chì háo bān lán lán gèn huì
31. C(A项“珠丝马迹”应为“蛛丝马迹”;B项“泛烂”应为“泛滥”;D项“班谰”应为“斑斓”)
32. 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沦陷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以及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
33. 深入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一步体会作者情感的细腻与深沉。
34. 理解作者对土地的情感与对民族精神的弘扬之间的联系,加强思政教育渗透。
35. 结合中考考点,剖析文章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考查重点和答题技巧,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
36. 重点
◦ 赏析文中极具感染力的语言,理解其丰富内涵。
◦ 领悟作者情感背后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 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中针对本文可能涉及的考点及答题方法。
37. 难点
◦ 挖掘作者复杂情感背后的深层文化和历史根源,理解其对当代社会的价值。
◦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应对中考阅读题型的变化。
38. 问题引导法: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本语言和主题。
39. 小组合作探究法: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促进学生思维碰撞,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40. 对比分析法:对比不同语句的表达效果,加深学生对语言艺术的理解。
41. 中考真题演练法:通过分析中考真题及相关变式题,让学生熟悉题型,掌握答题思路。
42. 多媒体课件,整理中考记叙文阅读真题及解析,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拓展资料。
43. 制作课堂练习资料。
44. 听写生字词,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书写和掌握情况,重点关注易错字词的书写规范,如“斑斓”“嗥鸣”等。
45. 请学生简要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结构以及作者表达的情感,随机抽问学生,其他同学补充完善。
46. 请同学们精读课文,找出文中你认为最能触动心灵的语句,从词语运用、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等方面进行赏析。
◦ 抽问学生,引导学生赏析如“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从词语运用角度,“参天碧绿”“标直漂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白桦林的高大、茂盛和挺拔,而“呻吟”一词运用拟人手法,赋予白桦树人的情感,仿佛它们也在为故乡的沦陷而痛苦,更深刻地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悲痛和对故乡的深切同情。
◦ 提问:“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句话的句式有什么特点?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引导学生思考,明确此句运用了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通过回忆在故乡土地上的快乐往事,更强烈地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失去故乡的痛苦。
◦ 引导学生分析“我向土地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我答应过我一定会回去。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从词语运用上,“发誓”“答应”“必须”等词体现出作者语气的坚定,表达了作者对收复故乡土地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47.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展示。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和总结,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的精妙和情感的深沉。
48. 提问:作者对故乡土地的深情,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有着怎样的联系?在当今时代,我们该如何从这种情感中汲取力量?
49.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进行深入思考。小组讨论结束后,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观点。
50. 教师总结,强调作者对土地的热爱,体现了中华民族对故土的深厚情感和坚守精神。土地是民族的根基,对土地的热爱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在当今时代,我们要从作者的情感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当国家面临困难和挑战时,要像作者一样,坚定信念,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在国家倡导的乡村振兴战略中,许多有志青年回到家乡,投身农业建设,正是对故乡土地热爱的体现,也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51. 语言赏析考点
◦ 介绍中考中对语言赏析的常见考查方式,如赏析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句子的修辞手法及作用、品味句子的语言特色等。以《土地的誓言》中的语句为例,讲解答题思路和方法。例如,问“‘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中‘无时无刻不’能否换成‘时时刻刻都’,为什么?”答题时,要从词语的语气、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参考答案为:不能换。“无时无刻不”是双重否定表肯定,语气更强烈,强调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一刻也没有停止,而“时时刻刻都”语气相对较弱,不能很好地体现作者这种强烈的情感。
◦ 展示中考真题:“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他生长着’这句话。”引导学生分析,明确答题要点为点明修辞手法(比喻)、分析修辞作用(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生动形象地写出春天的生机勃勃和充满希望)。
◦ 给出变式题:“文中‘那片土地是我的襁褓,在她的怀抱中我茁壮成长’这句话的语言特色是什么?请简要分析。”让学生先自主思考,然后进行小组讨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强调从语言风格(如生动形象、质朴平实等)、修辞手法、词语运用等方面分析。
52. 主题与情感考点
◦ 讲解中考对文章主题和情感的考查形式,如概括文章主题、分析作者情感变化、探究作者情感产生的原因等。以《土地的誓言》为例,讲解如何通过分析文章的主要内容、关键语句、写作背景等把握主题和情感。强调作者在文中表达的对故乡土地的眷恋、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收复失地的决心就是文章的重要情感和主题。
◦ 展示中考真题:“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主题思想,并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引导学生按照“概括主题 + 分析表达方法”的思路答题。参考答案为:本文主题思想是作者对故乡沦陷土地的深深眷恋和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收复失地的坚定决心。作者通过回忆故乡的美丽富饶、运用大量富有感染力的修辞手法、直抒胸臆等方式表达这种情感。
◦ 给出变式题:“随着文章的推进,作者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分析。”让学生梳理文章脉络,找出体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如从对故乡的眷恋回忆到发出战斗誓言,组织答案时要条理清晰,结合具体文本内容。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