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07:5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开幕式活动总结的作文时,应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总结开幕式活动的整体情况、亮点、不足及改进措施等。
2. 结构清晰:文章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开幕式活动的背景、目的和重要性; - 概述活动的整体情况,如时间、地点、参与人员等。
4. 正文部分: - 详细描述开幕式活动的各个环节,如入场、领导致辞、文艺表演、颁奖等; - 突出活动亮点,如精彩节目、感人瞬间、创新举措等; - 分析活动中的不足之处,如组织协调、现场氛围、设备设施等; - 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类似活动提供借鉴。
5. 结尾部分: - 总结开幕式活动取得的成绩和不足; - 表达对参与人员的感谢和敬意; - 展望未来,表达对类似活动的期待和信心。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 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等,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 注意文章的文风,保持庄重、严谨的态度。
7. 格式规范: - 按照学校或单位要求的格式
4月8日上午,人民大会堂见证光荣与梦想——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最隆重的仪式、最高规格的褒奖,源自冰雪盛会蕴含的重大意义,彰显党和国家对全体参与者辛勤付出的充分肯定。
回眸过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历经7年筹办举办、14年的跨越守望、100年的历史回响,一个个时间维度,标注出这场总结表彰大会背后的深意。
(一)7年历程,全力办好“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
当“无与伦比”的北京冬奥会、“精彩非凡”的冬残奥会呈现在世界眼前,我们全面兑现了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书写下出色的中国答卷。
“历经7年艰辛努力,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胜利举办,举国关注,举世瞩目。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一道,克服各种困难挑战,再一次共创了一场载入史册的奥运盛会,再一次共享奥林匹克的荣光。”
在这场最高规格的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话语不禁令人想起7年前的那一幕——
2015年7月31日,马来西亚吉隆坡,国际奥委会即将投票表决2022年冬奥会举办权归属。通过视频,习近平总书记的声音响彻会场、传遍世界:
“我相信,如果各位选择北京,中国人民一定能在北京为世界奉献一届精彩、非凡、卓越的冬奥会!”
从承诺到践诺,自申办成功以来7年间,习近平总书记将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作为“党和国家的一件大事”,亲自引领推动。
自2017年初至今年1月,总书记先后5次考察筹办工作,足迹遍布北京、延庆、张家口两地三赛区。从办奥理念到蓝图擘画,从场馆设施建设到疫情防控措施,总书记多次指导,一体推进各项筹办工作。
2022年2月4日至3月13日,从立春之日到早春时节,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总书记在百忙之中先后4次出席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开闭幕式,在现场和大家共同见证这来之不易的冰雪之约,足见重视程度、饱含关心之情。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引领推动下,7年来,数十个领域分头推进,3000多项重点任务倒排工期,广大参与者牢记总书记嘱托,在各自岗位上真诚付出,将总书记提出的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落实在行动中,化作新发展理念的冬奥表达,绘就一幅幅生动的冰雪画卷。
他们中有赛场拼搏的运动员和教练员,有夜以继日奋战一线的场馆建设者,有服务周到的志愿者和工作者,有守护涉奥人员健康的医疗防疫人员……正是一个个参与者的杰出贡献,才成就了冰雪盛会的卓越精彩。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 摄
总结表彰大会上,一枚枚奖章、一块块奖牌背后,浓缩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筹办冬奥的奋斗历程,凝聚着各条战线的智慧和汗水。这份荣誉,献给这些贡献突出的先进典型,也献给每一个为冰雪盛会默默付出的普通人。
(二)14年跨越,定格“双奥”荣光
总书记在表彰大会上宣布,“北京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
从闪耀苍穹的焰火“脚印”到礼花“迎客松”绽放在“鸟巢”上空,当奥林匹克圣火再次来到北京,定格下“双奥之城”的荣光。
2008年初,习近平担任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筹备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为办成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盛会,倾注了大量心血。
14年后,伴随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事实再次证明,中国人民有意愿、有决心为促进奥林匹克运动发展、促进世界人民团结友谊作出贡献,而且有能力、有热情继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8至2022,中华民族逐梦奥运的历程翻开崭新一页,也镌刻下新时代中国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时代篇章。
14年“双奥”跨越,折射出时代变迁。
一个细节可见一斑。冬奥、冬残奥火炬以一簇“微火”取代“熊熊圣火”。这份举重若轻、意尽则止的潇洒,这份敢为人先、大胆革新的气魄,生动诠释出一个更加自信的中国:大道至简的理念尽显大国姿态与非凡气度。
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主火炬(2022年2月4日摄)。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14年“双奥”跨越,凝结出历久弥新的宝贵经验。
在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总结了筹办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弥足珍贵的四条经验: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坚持主动防范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坚持办赛和服务人民、促进发展相结合。
这些经验,揭示了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的根本原因。这些经验,不只适用于赛事筹办,同样根植于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实践,应该长期坚持。
(三)100年历史回响,吹响振奋精神再出发的号角
站在100年的时间维度上观察,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更显坐标独特。
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举办的重大标志性活动,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与此同时,从1922年顾拜旦在国际奥委会巴黎会议上力主举办冬奥会至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成功举办,也恰逢百年之期。“百年”,不仅是时间长度,更在历史经纬中展现出人的精神高度。
这场总结表彰大会的重要意义,就在于弘扬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举办过程中培育的崇高精神,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奋斗。
新华社记者 申宏 摄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北京冬奥精神,并深刻解读了其内涵意义。
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提振了中国人民的信心士气,广大参与者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怀、奋勇向前的拼搏精神、扬我国威的民族自信,成为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倡导的“一起向未来”,是振奋人心的口号,更是团结奋斗的号召,诠释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倡议,凸显奥林匹克精神的时代价值。
站在新的起点,在“一起向未来”的愿景里,中国与奥林匹克偕行,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不断注入澎湃动力。
监制:赵承
策划:霍小光
主笔:王子铭
统筹:黄全权、张晓松、王绚
视觉 | 编辑:吴晶晶、张惠慧
新华社国内部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宋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2月4日,“双奥之城”北京迎来历史性时刻,奥林匹克梦想再次在中华大地绽放,一场简约而又精彩、浪漫而又空灵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惊艳了全世界。外国运动员自发拍下动人场面分享在社交平台,国内外媒体纷纷点赞,各国网友针对其中亮点展开热议。那么,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下简称“开幕式”)何以惊艳了世界,又有哪些亮点令全球瞩目,对其他大型活动、晚会等有何启示呢?
我们不妨先看看多国领导人,各国媒体、运动员、网友等评价开幕式的一些高频词语。“充分展现东道主的热情好客”“既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国际性”“简约、安全、精彩”“绿色、可持续”“节目编排精妙”“数字科技令人印象深刻”……从社会各界的反馈以及主创团队的解读等信息来看,开幕式无论是创意还是编排,无论是文化内涵还是科技赋能,呈现效果都堪称完美。
一是坚持守正创新,用创意直击人心。历届奥运会都有一些常规流程,比如热场表演、运动员入场式、唱会歌升会旗、点燃奥运之火等等。每个举办奥运会的国家都会绞尽脑汁在开幕式上做文章,因此留下了许多堪称经典的奥运会开幕式,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就是其中之一。珠玉在前,尤其在同一座城市举行奥运盛会,想要有所突破、有所创新,难度可想而知。但是本次开幕式的确在创意上收获了一致好评,不少人甚至感慨“能打败张艺谋的只有张艺谋”。最具创意或者说最具突破性的一处首推点火仪式。一方面,主火炬是一个巨型“雪花”,而“大雪花”是由参赛各国的“小雪花”组成的,寓意全世界团结在一起;另一方面,以微火取代熊熊大火,寓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火虽微生生不息,火炬虽小,格局够大,而且明确传递出“低碳环保”理念。这样的点火仪式,在百年奥运历史上是第一次,这既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更需要敢为人先的勇气和魄力。张艺谋及其团队做到了,中国做到了,这样一次历史性突破必将载入史册。此外,小男孩用小号吹响《我和我的祖国》,176名中国各行各业的代表、56个民族的代表、国家功勋人员等传递国旗,44名来自河北阜平山区的孩子,用希腊语唱响奥林匹克会歌,每一个创新呈现的细节都如此惊艳,直击人心。
二是根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现中国人的浪漫与诗意。开幕式直播当天,话题“张艺谋太懂中国人的浪漫了”登上热搜,引发热议。网友刷屏式地称赞“中国人的浪漫”,这是开幕式总导演张艺谋本人也不曾想到的。浪漫与诗意,从开幕式正式拉开序幕就开始了。2月4日,恰逢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20时,开幕式以中国传统历法的时光轮转作为倒计时开场,从24数到1,冬去春来,四季更替,每一帧都是壁纸,每一秒都美如画。第24届冬奥会,二十四个节气,又恰逢第一个节气“立春”,诗意的偶然,浪漫的创意,巧妙的融合,再配上一首首中国古典诗篇,一重又一重的意境汇成世界人民都看得懂的美好,也难怪国内外网友异口同声地喊着“高级”。“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两千多年前,中国人通过观天时万物总结的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国人传统的勤劳智慧与生命哲学,以此倒计时,正是中国人的浪漫所在。此外,诗意的细节处处可见,比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呈现在舞台上应是何种模样?开幕式也给出了答案,蓝色水墨从天而降,幻化成黄河之水,倾泻而来,一瞬间,整个场地内都奔腾着滚滚而来的黄河之水,好不壮观,尽显中华文化底蕴。
三是科技赋能,点亮奥运梦想。奇思妙想如何变为现实?创意灵感如何付诸实践?科技带来了更多可能性。“五环破冰而出的瞬间”“有人怀疑是不是电视特效做出的五环”“冰雪五环如何雕刻”,想必看过开幕式的人都会像广大网友一样,被五环破冰那一幕惊艳,又会充满好奇。黄河之水缓缓冰冻,变成一片冰的世界,一块巨大的冰立方光影闪动,二十四套激光刻刀在冰立方上不断雕刻,历届冬奥会标志逐一被刻出来,最终定格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而后,一个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伴随着冰屑凋落破冰而出。那一幕,我们看到了破冰之不易,更看到了破冰之可贵。破冰寓意着打破隔阂,互相靠近,大家融为一体,科技让这一美好愿景真切地呈现在舞台上。这一幕既有直白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破冰,整体又表现出中国古诗词的气韵以及中国画的唯美。数字科技与高端装置把不可能变成可能,把中国人心中的诗意变为眼前实景。此外,全球技术领先的烟花不仅“雕”出了五环,还“雕”出了中英文“立春”字样,而且开幕式燃放的高空特效焰火,弹药只有1800发,焰火药剂无毒、微烟,大大减少了烟花燃放对环境的影响。科技点亮了奥运会开幕式,也点亮了无数人的奥运梦想。
开幕式时间虽然不长,但是其亮点却难以尽述。除了传统文化元素、科技元素、精彩创意等,用每一个细节呈现的“简约、安全、精彩”的办会理念为未来的国际盛会、重大演出等带来诸多启示,人少同样可以办大事,简约也可以不失精彩;而贯穿始终的“一起向未来”的主张,各种温暖的细节等,更是给各国运动员留下深刻印象,比如入场式19首世界古典音乐串烧让人倍感亲切,而志愿者热情的欢迎舞蹈也让各国运动员感到宾至如归。一场惊艳世界的开幕式注定会被世界人民铭记,我们也期待它的宝贵经验给更多国家、更多人带来启示,带来改变。
《光明日报》( 2022年02月23日 13版)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