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4 23:50
写作核心提示:
新婚庆典女方家长讲话作文注意事项:
一、内容安排
1. 开场白:以温馨、祝福的语气开场,表达对新人及家庭的美好祝愿。
2. 表达感激:感谢新郎家庭对女儿的关爱与培养,对双方家庭的深厚感情表示感激。
3. 回顾过去:简要回顾女儿的成长历程,表达对女儿成长的骄傲和感慨。
4. 表达祝福:对新人未来的生活、事业、家庭等方面给予美好祝愿。
5. 结尾:以祝福、感慨、期待等情感收尾,表达对双方家庭的美好愿景。
二、语言表达
1. 语气亲切:以亲切、温馨的语气与新人及家人交流,拉近彼此距离。
2. 语言简洁:避免冗长、啰嗦,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祝福和感慨。
3. 情感真挚:表达真挚的情感,让在场的亲朋好友感受到你的关爱和祝福。
4. 避免负面情绪:不要提及过去的矛盾或问题,以免影响婚礼氛围。
5. 适当引用诗词、名言:适当引用诗词、名言,提升讲话的文采和内涵。
三、场合把握
1. 注意时间:根据婚礼流程合理安排讲话时间,避免过长或过短。
2. 适当互动:在讲话过程中,可以适当与新人及家人互动,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
3. 尊重他人:在讲话过程中,尊重在场的亲朋好友,避免
都说儿女的终身大事,最操心的莫过于父母。近日,一场普通的家庭聚餐,因为女方家长提出的10条结婚要求,在网上引发热议。有人说这要求太现实,也有人直呼“人间清醒”,到底是怎样的内容,能引发如此大的讨论?
在这次和女儿未来公公婆婆的会面中,女方家长坦诚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是彩礼问题,女方提出按照当地习俗,男方给31800元彩礼,女方也会陪嫁同等数额,并且将这笔钱都交给小两口,寓意“三家一起发”,既尊重传统又不失公平。对于三金,女方表示不做硬性要求,一切由小两口根据实际情况决定,尽显通情达理。
在婚房购置上,女方提议双方父母各承担50%的首付,婚后贷款由小两口共同承担,并且房产证上要写上两人的名字,这样的安排既减轻了小两口的压力,也保障了双方的权益。关于出行工具,女方表示女儿目前开的9万左右电车将作为陪嫁,满足近两三年的日常代步需求。
婚礼方面,女方建议从简操办,不必为了面子铺张浪费,但基本的礼节和仪式感还是要有的。对于婚后小两口可能出现的矛盾,女方强调“不能动手”是底线,双方父母也不要轻易插手,而是引导孩子们学会理性沟通解决问题。
在生育问题上,女方希望小两口婚后至少生育两个孩子,觉得这样孩子长大后能互相照应,传承“打虎亲兄弟”“有人就有才”的传统观念。考虑到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女方提出过年轮流去两边父母家,让两位老人都能有所期待。
此外,女方着重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尤其希望女儿能将孝顺公公婆婆放在首位,同时也希望两个孩子即便工作再忙,也要多抽空回家陪伴父母,特别是在父母年迈后,更要给予足够的关怀。
这10条要求一经分享,立刻在网上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认为这些要求细致又合理,展现了女方家长对子女婚姻的深思熟虑;也有人觉得部分要求有些严格。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要求里满满的都是一位家长对子女婚姻的用心和对未来生活的期许,你怎么看呢?
房子与嫁妆
"嫁妆归女儿,房子是养老。"我猛一拍桌子站了起来,餐厅里顿时鸦雀无声,那些穿着体面的宾客面面相觑,刚才还喜气洋洋的订婚宴变得尴尬异常。
我叫周长安,今年六十有三,是本地棉纺厂退休的老工人。
那天是我女儿周晓薇的订婚宴,她在众人面前突然提出让我们把房子过户给她,说这是她未来婆家的"要求"。
老伴儿杨桂珍拉了拉我的袖子,目光中满是哀求,可我这人向来是直肠子,哪能在这事上让步。
我们默契地离开了宴席,留下满屋子的人窃窃私语。
走出饭店,初秋的风有些凉,桂珍裹紧了那件穿了十多年的深蓝色外套,默默地走在我身边。
"老周,你看把孩子得罪成啥样了,这多不好。"桂珍的声音有些发颤,她一辈子都是个和事佬。
我哼了一声:"咱们脸都不要了,还在乎什么好不好?"
那套房子,是我和老伴儿在七十年代末省吃俭用买下的。
那时候我们刚从农村来到城里,我在棉纺厂当工人,每月工资不过四十多块,桂珍在食堂帮厨,月月下来也就二十几块钱。
为了攒钱买房,我们连冬天的棉袄都舍不得添置,我穿着厂里发的蓝工装,桂珍整日里缝缝补补。
厂里有个老师傅叫李德高,带了我好几年,看我们小两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接济我们。
"长安啊,别急,慢慢来,日子总会好起来的。"老师傅常这么安慰我。
七七年那会儿,单位分房,按工龄排队。我那时候工龄短,轮不上好房子,可李师傅主动跟领导说交换,把他能分到的六十平米两居室让给了我们。
"我老两口住小点无所谓,你们小夫妻要孩子,得有个宽敞点的地方。"李师傅拍着我的肩膀说。
那天,我和桂珍眼眶都红了,这房子里有多少人情冷暖啊。
好不容易从单位分了这套房,虽说简陋,却是我们一辈子的心血。屋子里的地板是我自己铺的,墙面是我刷的石灰,连窗帘都是桂珍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桂珍总说:"咱这房子虽然不大,但住着踏实,是自己的家。"
晓薇是我们的独生女,从小我们把她当成掌上明珠。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出生那年整个城市都在庆祝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可老百姓的日子还是紧巴巴的。
那时候计划生育刚开始严格执行,我们守规矩只生了一个,厂里还发了奖状,贴在宿舍门口,左邻右舍都来祝贺。
桂珍为了给晓薇加餐,经常把自己的鸡蛋省下来,面粉票、油票、肉票都紧着孩子用,自己却瘦得像根竹竿。
"孩子正长身体呢,得补。"桂珍总这么说。
那时候每天清晨五点,桂珍就起床排队买豆浆和馒头,再赶回家给晓薇做早饭,然后直奔食堂上班。
晚上回来,不管多累,都要陪晓薇念书、做作业。那个年代的老母亲,就是这么含辛茹苦。
晓薇四岁那年得了肺炎,高烧不退,我们日夜守在医院。
那年冬天特别冷,医院的暖气时有时无,桂珍就把自己身上唯一一件像样的羊毛衫脱下来,垫在晓薇小床上。
医药费一天天攀升,我们的存款很快就见了底。桂珍偷偷把她娘家陪嫁的那对银手镯拿去当了,又卖了她过年才添置的那件羊毛衫。
"没事,等晓薇好了,咱们再慢慢攒。"桂珍安慰我说,可我看见她在被窝里偷偷擦眼泪。
那时候单位食堂的李大姨看我们困难,经常偷偷给桂珍留些菜汤和馒头,让她带回来给晓薇补身体。
"桂珍啊,孩子是咱们的希望,再难也得把她养好。"李大姨是过来人,话里有话。
晓薇小学时,我们楼下开了家小卖部,卖各种小零食和学习用品。孩子们放学经常围在那儿,眼巴巴地看着糖果饼干。
桂珍心疼女儿,每次发工资都会留出一块钱,让晓薇买她最爱的奶糖。
"爸爸妈妈辛苦挣钱,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出人头地。"我总这么教育晓薇。
那个年代的孩子,大多懂事,晓薇从不乱花钱,还常把糖分给同学。
"爸,我长大了要挣大钱,让您和妈妈过好日子。"小丫头奶声奶气地说,逗得我们哈哈大笑。
八九十年代,单位效益下滑,我的工资也不见涨,但物价却蹭蹭往上走。
晓薇上初中了,需要补课、买参考书,开销大了不少。桂珍就在下班后去附近的饭店帮忙洗碗,一个月能多挣几十块钱。
我也不闲着,周末到建筑工地当小工,虽然累得腰酸背痛,但想到能给晓薇攒学费,心里就乐滋滋的。
"长安,你别太拼了,身体要紧。"桂珍心疼我,可家里总得有人挣钱不是。
九十年代末,国企改革大潮来临,我们厂效益越来越差,后来干脆停产了。
那段日子,厂区里人心惶惶,很多工友拿了几千块钱买断工龄,有的去南方打工,有的在家门口摆摊做小生意。
我们这些老工人,眼看着曾经热火朝天的车间变得冷清,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老周,咱们也领了钱回家吧,找点别的活干。"桂珍劝我。
我不愿意,在厂里干了大半辈子,哪能说走就走。好在我技术还行,被留下来看守设备,每月还能领到基本工资。
晓薇那时已经上高中,学费一年比一年贵,我们的日子越发紧巴巴。
桂珍就在家做些手工活,织毛衣、包饺子皮,贴补家用。屋子里总是亮着灯到深夜,她在昏黄的灯光下低头忙活,眼睛越发浑浊。
"晓薇要考大学了,咱们再撑几年。"桂珍总是这么安慰自己。
高考那年,晓薇发挥得不错,考上了省城的一所大学。接到通知书那天,我和桂珍高兴得一宿没睡,盘算着学费和生活费从哪里来。
"咱们把西屋的电视卖了吧,再紧巴点,凑够第一年的学费。"桂珍提议。
我不同意:"孩子难得回来,连个电视都没有算什么事?咱们再想想别的办法。"
最后,我借遍了亲戚朋友,东拼西凑算是把晓薇送进了大学校门。
那些年,我们没换过一件像样的衣服,没去过一次饭店,就连过年也只是包几个饺子,炒两个菜,图个热闹。
可我们从不觉得苦,因为晓薇在大学里表现优秀,每次打电话回来,都能听出她声音里的自信和快乐。
"妈,我拿奖学金了,下学期的生活费您可以少寄点。"晓薇懂事得让人心疼。
大学毕业后,晓薇在省城一家外企找到了工作,开始有了稳定的收入。我和桂珍终于松了口气,觉得苦尽甘来了。
"闺女有出息了,我和你爸也算没白辛苦这么多年。"桂珍对着晓薇的照片自言自语。
晓薇工作后,常往家里寄钱,让我们改善生活。刚开始我们不肯花,都存了起来。
"这是闺女的血汗钱,咱们可不能乱花。"桂珍说。
直到有一次晓薇回来,看见我们还穿着多年前的旧衣服,家里的家具电器也是老古董,当场就哭了。
"爸,妈,您们怎么还这么苦啊?我挣钱不就是让您们过好日子吗?"晓薇抹着眼泪说。
从那以后,我们才敢花晓薇寄来的钱,添置了新电视,换了冰箱,桂珍也舍得去街上的服装店买几件时髦点的衣服了。
去年,晓薇告诉我们她谈了个对象,叫张建国,在省城一家银行工作,家境不错,人也老实。我和桂珍听了很高兴,觉得闺女终于有了依靠。
"只要你喜欢,爸妈就放心。"我对晓薇说。
桂珍更是乐开了花,开始张罗着准备嫁妆。她把这些年攒下的钱取出来,说要给晓薇添置些像样的东西。
"姑娘家出嫁,总不能让人看不起。"桂珍念叨着。
我们盘算着,家里虽然不富裕,但给闺女准备个两万块钱的嫁妆应该没问题。桂珍还特意去街上买了个红色的存折,说图个喜庆。
"等晓薇结婚那天,咱们风风光光地把嫁妆交给她,也算对得起闺女这么多年的孝顺。"桂珍憧憬着说。
谁知道,好好的订婚宴上,晓薇突然提出要我们把房子过户给她,这不是平地一声雷吗?
回家的路上,我和桂珍沉默不语,心里都憋着一口气。
"长安,你说咱们是不是对晓薇太苛刻了?"回家后,桂珍红着眼圈问我。
我没吭声,只是点了一支烟,那是我戒了多年又重新拿起的老习惯。
"房子是咱们的命根子啊,给了她,咱们老了住哪儿?"我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更多的是失望。
"可是晓薇从来没这样过,会不会是她未来婆家给她压力?"桂珍始终为女儿开脱。
我冷笑一声:"那她也不该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提这事,这不是让我们下不来台吗?"
桂珍叹了口气,没再说话,起身去厨房洗碗,锅碗瓢盆碰撞的声音格外刺耳。
夜深人静时,我发现桂珍不在床上,循声找到她时,她正在堆满旧物的柜子前翻找什么。
昏黄的灯光下,她手里捧着一沓发黄的照片和医药单据,那是晓薇从小到大的成长痕迹和我们的付出证明。
我走过去,看见桂珍正盯着晓薇四岁时的那张病历本发呆,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药品和治疗费用。
"那时候真险啊,要不是李师傅帮我们借钱,晓薇的肺炎可能就..." 桂珍的声音哽咽了。
我坐在她身边,接过她手中的照片,是晓薇上学第一天我们在校门口的合影。那时的她扎着两个小辫子,穿着桂珍亲手缝的红格子裙子,笑得那么灿烂。
"桂珍,别多想了,咱们为晓薇操了一辈子的心,现在老了,房子是咱们的养老钱,不能给。"我语气坚定。
桂珍点点头,擦干眼泪:"我知道,我就是不明白,晓薇怎么会变成这样。"
三天后,晓薇来了。她低着头,站在门口欲言又止。
我没让她进门,站在玄关处,脸色铁青地说:"你还认得这是你家?"
"爸,我错了。"晓薇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是建国他爸妈提的要求,说现在结婚没房子不像话。我一时糊涂,忘了您和妈这些年的不容易。"
我冷笑道:"你三十年吃我们的,喝我们的,现在翅膀硬了,就想把我和你妈赶出去?"
"爸,我没那个意思..."晓薇的声音越来越小。
"没那个意思?那你在那么多人面前提这事是什么意思?让我和你妈难堪吗?"我越说越气。
晓薇低着头,不敢看我的眼睛:"爸,我真的知道错了。建国他爸妈说,现在年轻人结婚,男方要有房有车,女方也得有陪嫁的房子才体面。我...我就鬼迷心窍了。"
我冷冷地说:"你告诉建国他爸妈,我周长安虽然是个工人,但有骨气。你要是真嫁过去,就凭你们自己的本事买房子。"
正说着,桂珍从里屋出来,手里捧着个红色的存折。
"晓薇,这是妈给你准备的嫁妆,两万块,是我这些年做零工存下的。房子是不能给你的,那是我和你爸的养老依靠。"桂珍的声音平静却坚定。
晓薇接过存折,泪如雨下,跪在了我们面前:"爸,妈,女儿不孝,竟然因为外人的话伤了你们的心。"
桂珍赶紧扶起她:"傻孩子,有什么话好好说,别动不动就下跪,这是什么年代了。"
晓薇抽泣着说:"妈,这两天我想明白了。是我太软弱,被建国家里牵着鼻子走。他们嫌我们家条件不好,说如果不能陪送房子,就让建国另找对象。"
我一听这话,火气蹭地窜上来:"好你个张建国,敢看不起我们家!"
晓薇连忙解释:"爸,不是建国的意思,是他爸妈。建国也很为难,他其实不在乎这些。"
桂珍叹了口气:"晓薇啊,你自己好好想想,这样的婆家,你嫁过去能幸福吗?"
我扶起晓薇,声音也软了下来:"闺女,不是爸妈不疼你,我们这辈子就这一套房子,给了你,我们老了怎么办?再说,现在的年轻人,得靠自己打拼,不能事事依赖父母。"
晓薇点点头:"爸,您说得对。我已经和建国谈过了,如果他真心爱我,就该站出来反对他父母的无理要求。如果他做不到,那我们之间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
桂珍拉着晓薇的手说:"女孩子要有骨气,别把自己看得太轻。告诉建国,真心要娶你,就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未来,而不是打老人的主意。"
晓薇破涕为笑:"妈,您和爸一辈子都这么硬气,我应该向您们学习。"
我们坐在简陋的客厅里,桂珍沏了壶茶,我们一家三口边喝茶边聊天,就像从前那样。
晓薇向我们讲述了她这两年在省城的工作和生活,还有她和建国相识相恋的过程。
"建国本人其实很好,就是有点怕他爸妈。他们家是做生意的,比较看重物质条件。"晓薇解释道。
桂珍心疼地看着晓薇:"闺女,婚姻大事,可马虎不得。男人如果连自己心爱的人都保护不了,以后还能指望他什么?"
我也附和道:"是啊,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敢顶撞的男人,怎么能托付终身?"
晓薇点点头:"爸,妈,我明白了。我已经和建国说清楚了,他也认识到错误,说会好好努力,给我们一个家。他想来向您二老道歉,我说等您们气消了再说。"
桂珍笑了:"只要他真心实意对你好,过几天让他来家里吃饭,咱们好好谈谈。"
晓薇的眼睛亮了起来:"真的吗,妈?您不生气了?"
桂珍轻轻拍了拍她的手:"做父母的,哪有真心怪孩子的道理?只要你将来过得好,我和你爸就满足了。"
我也点点头:"房子是小事,人心才是大事。"
夕阳西下,余晖透过窗户洒进屋内。我望着桂珍和晓薇相拥而泣的背影,心里暗自欣慰。
我们的女儿终究是明事理的,这个家,终究还是充满爱的港湾,而不是利益交换的战场。
一周后,晓薇带着张建国来了。小伙子穿着整齐,手里提着水果和补品,一进门就向我和桂珍深深鞠了一躬。
"叔叔阿姨,对不起,是我没有处理好家里的关系,让晓薇为难了。"张建国的态度诚恳。
我仔细打量着这个准女婿,高高瘦瘦的,戴着眼镜,看起来老实巴交的。
"建国,我就问你一句,你是真心爱我女儿吗?"我直截了当地问。
张建国毫不犹豫地:"叔叔,我非常爱晓薇,想和她共度一生。"
桂珍补充道:"那你父母的意见,你怎么看?"
张建国有些尴尬地低下头:"阿姨,我已经和父母沟通过了。他们那一代人有自己的观念,认为结婚就要有房有车才有面子。但我跟他们说明了,现在的年轻人应该靠自己的努力打拼,不能事事依赖父母。"
晓薇插嘴道:"建国已经和他爸妈摊牌了,说如果他们继续干涉我们的事,他就不回家了。"
我点点头,对张建国的印象好了不少:"好小伙,有骨气。记住,娶我闺女,就要让她幸福。"
张建国郑重地点头:"叔叔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晓薇,也会尊敬您二老。我和晓薇商量过了,结婚后先租房子住,慢慢攒钱买自己的家。"
桂珍欣慰地笑了:"好孩子,踏踏实实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吃饭的时候,气氛融洽了不少。张建国主动帮忙端菜倒水,还会逗我们开心,看得出是个有心的小伙子。
饭后,桂珍拉着我的手,悄悄对我说:"老周,我看这孩子不错,挺上进的。"
我点点头:"嗯,比我想象的强,至少有自己的主见。"
晓薇和建国坐在一起,小声地讨论着他们的未来计划。晓薇说要多存点钱,建国说要努力升职加薪,两个年轻人眼中都闪烁着对未来的憧憬。
看着他们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年轻时的我和桂珍,不也是这样白手起家,一点一点建立自己的小家庭吗?
晚上,送走晓薇和建国后,桂珍坐在沙发上,轻轻地说:"长安,我想通了一件事。"
"什么事?"我问。
"这房子,将来终归是要给晓薇的。我们总不能带进棺材里去。"桂珍语气平静。
我点点头:"那是自然,只不过现在给和以后给,意义不同。现在给,是逼着我们低头;将来给,是我们的心意。"
桂珍笑了:"你啊,就是嘴硬心软。我看得出来,你已经接受建国了。"
我不好意思地摸摸头:"小伙子还行,有担当。"
桂珍起身,从柜子里拿出一个红色的信封,递给我:"这是我准备给晓薇的结婚礼物,你看看。"
我打开一看,是一张房产证复印件,上面写着我们的名字,还有一张纸条:"晓薇,爸妈这一生最值钱的就是这套房子了,我们百年之后,它就是你的。现在,我们希望你和建国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属于你们的家。爱你的爸爸妈妈。"
我眼眶湿润了:"桂珍,你早就想好了?"
桂珍点点头:"咱们养她这么大,不就是希望她能独立自强吗?现在硬要把房子给她,反而害了她。"
我握住桂珍的手:"你说得对,嫁妆可以给女儿,但房子,是我们这辈子辛苦换来的尊严,更是对女儿的爱和期许。"
桂珍靠在我肩上:"长安,我们这辈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把晓薇培养成这样,已经很满足了。"
我点点头,心中满是感慨。人这一辈子,经历了多少风风雨雨,最终守护的,不就是那份最朴实的爱和尊严吗?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我们这个老旧但温馨的小屋里。桂珍枕在我的腿上,轻轻地哼着年轻时的老歌,那是我们年轻时常听的《咱们工人有力量》。
我抚摸着她日渐花白的头发,心中涌起无限柔情。这个和我并肩走过半个世纪的女人,是我生命中最珍贵的财富,比什么房子都重要。
晓薇和建国的婚礼定在了三个月后。桂珍忙前忙后,张罗着嫁妆和婚礼细节。我则负责和建国的父母沟通,虽然一开始有些尴尬,但慢慢地,我们之间的隔阂也消融了不少。
婚礼那天,晓薇穿着洁白的婚纱,美丽动人。我牵着她的手,一步步走向婚礼殿堂,心中百感交集。
"爸,谢谢您和妈妈这么多年的养育之恩。"晓薇在我耳边轻声说。
我笑着点点头:"好好过日子,比什么都强。"
婚礼上,当我把准备好的红色信封交给晓薇和建国时,晓薇哭了,建国也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爸妈的心意我们记住了,我们一定会靠自己的努力,给您二老争气。"建国握着我的手坚定地说。
晚上,回到安静的家,桂珍说:"老周,我们终于把晓薇嫁出去了,你满意吗?"
我点点头:"满意,非常满意。"
桂珍靠在我肩上:"我们这辈子,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把晓薇培养成这样,已经很满足了。"
我搂着桂珍的肩膀,感慨万千:"桂珍,这些年苦没有白吃,咱们的晓薇长大了,懂事了。"
桂珍笑着点点头:"是啊,孩子有出息了,我们也就放心了。"
窗外,月光如水,洒在我们这个老旧但温馨的小屋里。桂珍枕在我的腿上,轻轻地哼着年轻时的老歌。我抚摸着她日渐花白的头发,心中涌起无限柔情。
这套房子,承载了我们一生的记忆和汗水,它不仅是一处住所,更是我们生活的见证。如今,我们把爱和尊严传递给了下一代,这或许就是人生最大的财富和幸福吧。
嫁妆可以给女儿,但房子,是我们这辈子辛苦换来的尊严,更是对女儿的爱和期许。希望晓薇和建国明白,真正的家不在于房子的大小,而在于彼此的珍惜和用心经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