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5 11:12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交友平台广告词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目标受众:首先,要明确交友平台的目标受众是谁,比如是年轻人、单身人士、白领等。了解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有助于制定更符合他们兴趣的广告词。
2. 突出平台优势:在广告词中,要突出交友平台的优势,如独特的匹配算法、丰富的社交功能、安全可靠的保障等。让受众一眼就能看出平台的价值所在。
3. 简洁明了:广告词要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尽量用简短的语句表达出核心信息,让受众在短时间内记住广告内容。
4. 创意新颖:在广告词中融入创意元素,使广告更具吸引力。可以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让广告词更具趣味性和记忆点。
5. 强调互动性:交友平台的核心是社交,因此广告词要强调互动性。可以提及平台上的热门活动、话题讨论等,让受众感受到参与其中的乐趣。
6. 引发共鸣:广告词要触动受众的情感,引发共鸣。可以讲述一个与交友相关的故事,或者引用一些经典的语录,让受众产生共鸣。
7. 遵守法律法规:在撰写广告词时,要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含有虚假、夸大、误导性等违规内容。
8. 注意语言风格:根据交友平台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语言风格
以为邂逅了美好的爱情,谁曾想到头来却是一场骗局。8月24日,合肥市公安局召开“百日行动-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闻通气会,公布了几起电信诈骗案件。
在一起案件中,诈骗团伙打着“同城交友”“快速脱单”的幌子,让受害人交钱才能与“对象”聊天,有些受害人付出了几十万元的代价甚至背负网贷,却连“对象”的面都没见到。
案件1
打着同城交友的幌子,专骗找对象的男性
近日,合肥市公安局瑶海分局接到市民周某某报警,称其在一款叫做“小对象”交友软件中被骗27000余元,之后再也联系不上对方。
警方调查发现,“小对象”软件的背后是个有组织的诈骗团伙,该诈骗团伙是由由APP开发公司、代理、聊手(又称“主播”)等成员组成的新型电信网络诈骗团伙。
该团伙以“邂逅缘分、附近同城、真人认证、真实资料、消息秒回、速配约会”,向全国中老年男性实施精准引流和广告投放。
广告词中大肆宣称APP是真实可靠的相亲交友平台,贴心的广告语和肤白貌美的美女图片刺激男性用户的下载欲望,男性网民动心后点击广告就能下载安装,一键注册即可进入APP。
受害人登录后,大量“美女用户”主动打招呼并发来视频,想回复就需要购买平台的虚拟货币,如果是跟对方视频聊天,就得按时间收费,1分钟数十元起步。
在聊天过程中,“美女”还会进一步提出要求,“引导”用户送虚拟礼物提高亲密值解锁所谓的软件限制,比如最贵的礼物“兰博基尼”要1万1千元人民币。
其实,这些“美女用户”并不是找对象,而是职业“主播”,“主播”入驻APP平台注册,平台再以交友的名义把“主播”推送给普通注册男用户,冒充普通注册的女性聊手进行所谓的交友聊天,欺骗男用户消费,现已抓获的主播中绝大部分为没有正常职业的女性。
“主播”会由各自的上线拉入各个聊天微信群,在群里彼此交流诈骗心得,比如搭讪套话,如何让对方长时间视频,如何让对方送大额礼物等,所有的男用户只要不再充值就会被拉黑,或者进行“冷处理”,最后不了了之。
经查,男用户发文字、语音、视频、送虚拟礼物的钱被平台、聊手逐级瓜分,有些男用户为了自己的“真爱”付出了几十万元的代价甚至背负巨额网贷,而他们一旦表示无力再刷礼物,则会被聊手立即冷落;部分聊手为了销毁诈骗证据,还会用各种理由诱骗男用户注销账号,男用户一旦注销账号则再也联系不上自己的“真爱”,醒悟过来前去报警也没有了证据。
警方提醒:网络交友需要慎之又慎,一旦遇到异常热情、交往时间很短就要求确定恋爱关系,或者提出在平台上充值、刷礼物,以投资开业或生病救急等要求您汇款转账的,更要留个心眼。
案件2
获取语音后再盗窃QQ号,对QQ好友诈骗
今年6月底,合肥经开区居民王某使用QQ聊天软件时,收到好友丁某某的消息,对方称朋友生病住院,急需用钱,又联系不到家人,让其借款1万余元。
起初王某持怀疑态度,后对方发送了一条丁某某本人的语音消息,便打消了怀疑,信以为真,给对方指定账户转账1万余元,之后其电话与好友丁某某联系,才发现丁某某本人QQ账号被盗,他人冒充丁某某的身份对其实施了诈骗。
接警后,经开警方立对案件开展了侦查研判。经过调查,7月29日,民警赴海南开展抓捕收网工作,在两个窝点抓获4名犯罪嫌疑人,现场查扣涉案手机、电脑10余部。
经查,自今年2月以来,以犯罪嫌疑人梁某某、陈某某为首的诈骗团伙,精心策划,分工合作实施诈骗。整个诈骗环节共分三个部分,分别是添加好友、冒充好友、实施诈骗。
犯罪嫌疑人利用QQ搜索功能,添加某一区域QQ好友,成功添加好友后,获取对方的头像和网名,用对方的头像、网名设置QQ作案号,冒充该好友,后再次添加该好友QQ空间内留言的人为好友,成功添加后,嫌疑人利用作案号与其聊天,获取对方语音与视频后,盗取对方账号和密码,冒充QQ本人对好友无差别实施诈骗。
据初步统计,该诈骗团伙作案30余起,涉案金额达20余万元。目前,经开公安分局已对涉案犯罪嫌疑人采取强制措施,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
警方提示:在QQ、短信、微信中,有亲戚朋友向自己提出汇款、转账等要求时,都不要轻易相信,一定要打电话或当面进行核实,千万不要轻易汇款、转账。
合报全媒体记者 周勇 通讯员 合公新转自:合肥市公安局
来源: 合肥晚报
“我一直以为那些脱单盲盒都是摊主售卖自己身边单身朋友的微信,或是单身的人自己留下的,像这样不知情,微信也被售卖了的人就我一个吗?”大连女孩儿小瓜日前在社交平台发出了求助帖。遇到这种糟心事,她只能关闭了搜索添加好友的功能。
自7月中下旬,一名长沙大学生“灵机一动”开设“月老办事处”地摊儿后,脱单盲盒在全国各地逐渐兴起。一些城市还出现了售卖脱单盲盒的“脱单便利店”,更为常见的是线上的脱单盲盒小程序,并形成产业链,在社交平台上招揽代理商。
这类脱单盲盒的“玩法”十分简单:仅需付费1元,就可以抽取一个联系方式,或者将自己的联系方式存入“库”中,等待“有缘人”抽取。有网友称,脱单盲盒是社恐人的“恋爱救星”。可对于已经有男朋友的小瓜来说,至今还不知道自己的微信号是被谁卖了的。
今年4月,#中国超两亿人单身#的话题冲上热搜。对此,新华网曾组织“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很多人单身”的微博投票,参与投票的27万网友中有6万多人认为是“社交圈小”,10万余人认为“社交圈小、忙于工作、经济条件、观念转变”均是单身原因。
北京、广州、重庆、济南等地也纷纷出现“脱单便利店”,店内销售的脱单盲盒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价格不等,店内工作人员会按照生日、星座等进行分类排列。
记者日前在北京南锣鼓巷附近的一家脱单主题咖啡馆看到,这里的脱单盲盒被做成胶囊形状,蓝色代表男生,粉色代表女生,按照北京行政区和年龄段进行分类摆放。店内工作人员介绍,可以直接花费3元或9元,购买不同类别的脱单胶囊;也可以填写自己的信息形成新的脱单胶囊,根据摆放位置不同,收费分为39元、99元两档。拆完胶囊信息后只能拍照保存信息,不能将胶囊带走,“存放在这里的盲盒,一个人可能会收到很多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如果想将胶囊下架,则需要花费19元”。
据不完全统计,店里存放的脱单胶囊有近百个,90后居多,上架时间多为11月中上旬。根据店内张贴的“脱单细则”规定,要求填写真实个人信息和社交账号,填写了信息即视授权摆放胶囊为自愿行为,并对可能遇到的信息泄露、经济来往等潜在问题进行了提示。
上个周末,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企业的白林,无意间在社交平台看到了脱单盲盒小程序的存在,抱着试试看的想法,他1元把自己的微信号存入盲盒,一星期内仅收到一条好友申请。
小瓜则在一两天的时间里收到了十几个陌生人添加好友的请求,“直到有人添加好友时打招呼说是脱单盲盒抽到的,我才意识到自己的微信号被卖了,加好友的人甚至来自不同城市”。
记者尝试在某脱单盲盒小程序上支付1元后,无需任何身份核实,就马上获得了一个微信号,该微信号为真实手机号码。该小程序“玩法说明”中也标注出,留下盒子需要微信绑定的手机号、所在位置信息、微信号、QQ号等,并且,用户在参与和使用小程序服务和功能时默认认可隐私条文。
单身男女想要的“邂逅爱情”,已成了商家眼中的“风口生意”。脱单盲盒小程序已经出现许多不同版本,并通过社交平台广泛招募代理,“赚钱很快”“平台已累计1000+数据”“推广即分佣”“有大学资源一定要做”“捡钱狂欢的超燃项目”等,成为他们的广告语。
一款脱单盲盒小程序的推广人员表示,“在校生做校园推广大使的话,不需要花钱。加盟后,可以有自己的二维码进行摆摊赚钱,有人花1元钱抽盲盒,就会返现0.5元”。另一款脱单盲盒小程序代理说,他们目前有三种合作方式:免费加盟需要提供100个客户资源,收益为五五分成;缴纳年费100元,收益也可五五分成;如果一次缴纳年费300元,则全部收益均归代理所有,“三种合作方式都是合作时长1年,均会开通属于自己的后台,客人通过专属二维码付款来计算代理收益。对于通过自己的二维码录入的微信号等,不用管是否真实,花钱放假号码的很少,即使真遇到了可以找客服补偿替换”。
脱单盲盒的出现增大了单身男女相互认识的概率,但参与者的个人信息是否有安全风险?对此,记者咨询了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金琳。金琳说:“无论是校园活动还是社会上的脱单便利店,实际上都有处理个人信息的平台性质。尽管基本遵循了‘取得个人同意’后收集个人信息,但个人信息处理不仅包括收集,还包括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删除等。”她提醒说,尤其在今年1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中,明确规定了个人信息处理者应当对其个人信息处理活动负责,并采取必要措施保障所处理的个人信息的安全,否则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脱单盲盒的个人信息提供方和被提供方都应当有必要的审核,防止衍生网络诈骗、侵犯个人信息等犯罪行为发生”。
对于脱单盲盒代理或校园推广大使,金琳提醒:“此类身份也属于个人信息处理者,也要承担对应法律责任。如果平台犯罪,虽然是被招募的代理,本身也可能是遭遇被骗,不会一概都构成犯罪,但其客观行为的违法性还是有的。如果明知平台犯罪而提供协助,也将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金琳提到,小瓜的遭遇就属于典型的侵犯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非法售卖他人微信号者应当承担相应行政处罚,“当发现个人信息被滥用时,要及时进行维权,向相关部门和机关反映、投诉,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应受访者要求,小瓜、小闫、小杨、白林均为化名)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孟佩佩 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1年12月07日 07 版
来源: 中国青年报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