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3招搞定《华盛顿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5 11:41

3招搞定《华盛顿观后感》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华盛顿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主题明确:在写作前,要明确自己的观后感主题,比如对华盛顿的历史地位、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感悟。
2.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应具备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华盛顿的基本情况,主体部分阐述自己的感悟和体会,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强调自己的观点。
3. 内容充实:在主体部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a. 华盛顿的历史背景:介绍华盛顿在美国历史中的地位,如美国独立战争、宪法制定等。
b. 华盛顿的建筑风格:描述华盛顿的建筑特点,如古典主义、哥特式等,以及这些风格对建筑的影响。
c. 华盛顿的文化内涵:探讨华盛顿在文化、艺术、科技等方面的贡献,以及这些贡献对后世的影响。
d. 个人感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谈谈参观华盛顿后的所思所想,如对历史的认识、对未来的展望等。
4.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点:
a. 语句通顺,避免语病。
b.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c. 注意用词准确,避免使用模糊不清的词汇。
d. 适当引用名言警句,增强文章的深度和说服力。
5. 观点独特:在表达

参观美国首都华盛顿有感:美国一直在发战争财?

图文:走吧网特约摄影师 沙漠胡杨

我们一行人从宾夕法尼亚州的哈里斯堡出发,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华盛顿作为美国政治文化中心,这里集中了美国联邦政府的各个重要部门。我们在电视中经常看到的白宫,此刻就呈现在眼前,这里是美国总统办公生活的场所,也是美国政治中心。

在白宫边上的艾森豪威尔大厦则是副总统的办公地和新闻发布会现场,一些重大事件也是在这里发布,而白宫侧面就是经常与我国发起贸易战的商务部。我们首先参观了美国总统的办公室白宫,这里戒备森严不让人靠近只能远观,随后我们又参观了华盛顿纪念碑,华盛顿纪念碑是是为了纪念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而建造的,是去华盛顿必须的打卡地。

华盛顿纪念碑是华盛顿的标志性建筑了,基本来这里的游客都会和纪念碑合影。这同样也是电影《美国队长2》片头美队跑步的地方。参观完纪念碑后我们游览了林肯纪念堂、韩战纪念园和越战纪念碑以及二战纪念碑。

我们继续游览华盛顿,去华盛顿旅行国会大厦和国家图书馆也是必须打卡的地方,这两处都如同宫殿般富丽豪华,它的气派真是对的一个大国的称号!国会大厦是参众两院办公的地方,相当于我国人大和政协的性质,它们是决定美国大政方针,国会还拥有宪法赋予的其他权力,如修改宪法权、对外宣战权等.参议院和众议院各自还拥有一些特殊权力。所以了解美国必须了解国会,因此来国会参观就是一种必然。

下午我们先车游美国国防部五角大楼,这儿不许外人靠近随然后去了空军纪念碑,并在这里与美国老兵们合影留念,随后去美国第三任总统约翰逊纪念堂参观,参观完后又去了航天博物馆和美术馆,这两处都是值得驻足观赏的地方!总之来华府访问就是要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了解,从中找出美国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是如何成为世界第一的超级大国的理由和原因!

美国国会大厦是华盛顿市区的中心。华盛顿特区建筑物地址的东西南北都是以国会大厦作为基准。由于电视报道华府作出决定时多出现的是国会大厦,加之经常配合有“白宫方面宣布”的言辞,且其风格巍峨挺拔,导致不了解的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国会大厦认为是白宫——美国总统官邸暨办公室。

白宫,直译就是“白色的房子”,它是美国总统的官邸、办公室。供第一家庭成员居住,所以中文译成“白宫”。应该说这里就是美国的政治中心,人们经常从电视中看见它对它充满了神秘感。白宫也在规定时间内向全世界公民开放,因此成了游人观光的热点。911以后参观更加严格,四周也是戒备森严一般人很难靠近。

美国华府的地标,为纪念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而建造,石碑建筑物的内部中空,是世界最高的石制建筑,原本米尔斯的最初设计是在底部有开国英雄柱廊围绕着华盛顿纪念碑,但在美国工兵处陆军上校凯西被托付重新设计地基与塔身之后,他放弃了柱廊的构想,专注于方尖碑的建造,并将地基挖深、以古埃及的比例重新设计主塔,这个建筑在华盛顿四周一眼就能看见。

林肯纪念堂为纪念美国第十六届总统亚伯拉罕•林肯而建,馆内林肯的雕像高19英尺,出自于丹尼尔•查斯特•弗兰奇之手,终日凝视着不远处的反思湖。而据传闻,其表情还会在一天的不同时间内发生变化。这里也同样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集会地之一,1963年,马丁路德金就在这里发表了他最著名的演说“我有一个梦想”。纪念堂前的台阶象征林肯人生的56级台阶,我有一个梦想发表地 。

走过反思池,缓缓来到林肯纪念堂,这是一栋开放式的纪念馆,缓缓走上台阶,正对着就是林肯庄严肃穆的大理石雕像。在夕阳下漫步回到林肯纪念堂,旁边的小森林,很美。在这里还能看到许多可爱的小松鼠,黄昏下的林肯纪念堂,很美,即便周遭游人众多,但仍然不觉得吵闹,傍晚的微光下,一切显得很宁静。

不管从哪个博物馆出来,走到国会山中央的大草坪上,总能看到天边矗立着的华盛顿纪念碑,而除却博物馆之旅,沿着国会山走,同样也是一场历史的回眸。

美国国会大厦参观是需要提前预约的,进入后国会大厦后到visitor center凭预约号领取当日参观票,然后到剧场门口排队分组,大概20人一组,工作人员分派耳机走进剧场观看影片out of many,one。影片表达了在美国没有统一民族的概念,而是对所有民族和种族的平等与相互尊重的意念。

参观只能随导游讲解和参观线路进行不能随意乱跑,讲解可以听中文录音。


回国后我总是思考一个问题,美国有三亿多人,建国200多年,200多年的历史却让美国成为了全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这个成就绝不只是偶然发展得到的,而是有一套非常适合美国发展的套路的。

从美国军事博物馆参观可以看出,美国在军事科技方面,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相比拟的。战争或许是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的手段,美国对外的战争一直没有停过,按说现在战争是非常烧钱的,但是美国却越打越有钱,美国一直在发战争财?

贝聿铭: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的跨越者

据《纽约时报》报道,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于当地时间5月16日凌晨在曼哈顿的家中逝世,享年102岁。贝聿铭的建筑遍及世界各地,包括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美国摇滚名人堂、中国银行总行和苏州博物馆等。他擅长以三角形、圆形和方形等简单几何形状布局为基础,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1983年,贝聿铭获得有“建筑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普立兹克奖,也是第一位获得该奖的美籍华裔建筑师。评审团在给他的评语中写道,“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造型。”

现代主义建筑大师

1935年,贝聿铭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建筑学,因无法习得教授的古典绘画技巧而转学至麻省理工学院,并在1940年取得学士学位。1948年,他在获得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学位后不久,就被房地产巨商威廉·柴根道夫聘用,负责监督柴根道夫旗下韦布―纳普建筑公司的建筑设计,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当时,大多数哈佛的同学主要都在设计别墅,但贝聿铭很快便开始设计高层建筑。他设计的第一个项目海湾石油大厦(Gulf Oil Building)成为了亚特兰大的地标建筑。以这段经历为跳板,贝聿铭在1955年与亨利·科布、伊森·伦纳德共同成立了贝聿铭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但在成立初期,主要仍在为柴根道夫的公司做设计,直到1960年柴根道夫的商业帝国遭遇财政危机时,事务所才找到理由成为一家完全独立的公司。这一时期,贝聿铭的作品以其网格混凝土外墙为特点,包括1963年完工的纽约基普斯湾广场(Kips Bay Plaza)、1964年完工的费城社会山塔(Society Hill Towers)和1967年完工的纽约银塔(Silver Towers)。

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此后,贝聿铭的作品更具雕塑性,如1967年落成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这座位于科罗拉多州的建筑以雕刻式几何学为特点,是贝聿铭第一个被普遍认可的项目,美国《新闻周刊》称其为“突破性的设计”,这座建筑也成为他往后被称为“几何学魔术师”的转捩点。

贝聿铭设计的最著名的建筑之一为位于华盛顿的国家美术馆东馆。这座建筑采用玻璃和大理石构成的棱角结构与三角形的设计方案,与周边环境和谐一致,被誉为美国70年代最成功的建筑之一,时任美国总统卡特也称赞其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强烈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也被《纽约时报》资深建筑评论家誉为当时最杰出的设计师。许多评论家认为,贝聿铭超越了现代建筑随意、冰冷的风格,创作出了一座大胆的纪念性建筑,温暖,甚至令人振奋。

但贝聿铭最出名的作品当数他设计的巴黎卢浮宫金字塔,贝聿铭曾说,“如果有一件事我知道我没有做错,那就是卢浮宫”。

1984年,为纪念即将到来的法国大革命200周年,时任法国总统弗朗索瓦·密特朗(François Mitterrand)亲自委托贝聿铭在这座曾经的法国王宫前进行扩建工程。但作为国家级的标志性建筑,对其进行现代化扩建引发了巨大争议,金字塔方案公布后,很多人质疑,玻璃的设计会破坏这座数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但在1989年,塔高21米,底宽34米,四个侧面由673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的玻璃金字塔最终建成。最后,这座设计长达13年的建筑被巴黎人认可,在几年之内,玻璃金字塔便成为巴黎的地标性建筑之一。这不仅展现了贝聿铭的设计才华,还体现了他的耐心与毅力,他因而赢得了世界性的广泛声誉。

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贝聿铭曾表示,卢浮宫关乎建筑,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玻璃金字塔提供了一个拥有历史价值和比喻意义的象征性入口,寓意连接现代与古代。而这种现代与传统的碰撞,也体现在贝聿铭其他的设计之中。作为华裔,在他身上可以看到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与跨越。

1917年4月26日,贝聿铭出生于广州。次年,父亲贝祖贻出任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总经理,1927年,父亲调职至上海,贝聿铭在香港与上海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与少年时代。这段成长经历被认为影响了他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他的建筑常常用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从而使自然融入建筑。

香港中银大厦,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贝聿铭在1974年回到中国,参加美国建筑师协会组织的一场文化交流。他毫不犹豫地批评中国的建筑,认为中国建筑受苏联建筑影响太深而变得平庸,他发表演讲希望中国关注自己的传统建筑风格,而非盲目追随东欧风格。

1978年,贝聿铭拒绝了一个在故宫附近设计高层酒店的,他担心这种高度的建筑会破坏城市的空间布局。他选择到远离市区的香山设计香山饭店。

贝聿铭认为,香山饭店的设计必须体现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华,因此借鉴了古典的园林与江南民居。最后的建筑将几何现代主义与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相结合,采用了玻璃天顶,将日光引入内廷,而布局方式则是一系列不规则的院落,主体后是曲径通幽的中式园林。

贝聿铭在中国设计的另一座著名建筑,是香港中银大厦。1982年,中国银行在香港筹建总部大厦,作为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贻之子,贝聿铭自然地接过了中银大厦的设计。由于大厦由三角形和菱形构成,也遭受到了阻力。笃信风水的香港人担心,大厦的尖角会带来噩运。但大厦最终还是落成,并有70层楼,高100米,是当时香港的第一高楼,也是当时除美国以外的世界最高建筑物。

1990年5月,中银大厦落成后,贝聿铭宣布退休,但此后他仍然参与了一些小型项目的设计,如苏州博物馆。1999年,贝聿铭受苏州市政府委托开始设计苏州博物馆,最终在2006年落成。这个设计融合了贝聿铭的现代美学与中国传统理念,选用了粉墙黛瓦的江南传统建筑元素,但在建材上却选用了钢材与玻璃,并融入了他惯用的几何语言,以几何造型为主,体现了东方与西方美学的交融。

博物馆始终是贝聿铭青睐的设计对象,在《贝聿铭全集》的序言中,贝聿铭曾经写道:“我最感兴趣的,一直是公共项目,而我认为最好的公共项目就是博物馆,因为它是一切事物的总结。卢浮宫关乎建筑,但更是对一个文明的表达。我总能从博物馆的建造中学到很多,如果不学,我就无法设计。从我在哈佛大学时期师从格罗皮乌斯的第一个项目,到我最近的作品,博物馆一直都是我的主题,不断地提醒着我,艺术、历史和建筑确实是合为一体、密不可分的。”

“重新审视天际线和创造标志物的建筑师”

贝聿铭反对对建筑潮流的简单二分法,他曾表示,关于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讨论并不重要,这是个次要问题。比起建筑被设计和建造的风格,更重要的是社区,“它对生活有何影响?”

但评论界对贝聿铭的描述与定义并不会因此停止。贝聿铭的建筑设计被描述为彻底的现代派风格,2002年,传记作家卡特·怀斯曼称贝聿铭是“仍在实践中的晚期现代主义中的最杰出的一员”。1983年,他获普立兹克奖的评语则写道:“贝聿铭给予了我们本世纪最优美的室内空间和外部造型。然而,他作品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他始终关注建筑周边的环境。他拒绝将自己局限于狭隘的建筑难题之中。四十年来,他设计的作品既有工业、政府和文化建筑,也有中、低收入住宅。他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达到了诗一般的境界。通过他的敏锐和耐心,他将不同兴趣和领域的人们吸引在一起去创造出和谐的环境。”

玻璃金字塔,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贝聿铭逝世后,多家外媒发文悼念他。《纽约时报》评论贝聿铭“是一名少见的能同时吸引房地产开发商、企业界领袖和艺术博物馆董事的建筑师之一,他所有的作品,从商业摩天大楼到艺术博物馆,都代表了前沿与保守之间的谨慎平衡。”

半岛电视台的一篇报道评价,贝聿铭以锋利的线条和鲜明的结构打造了现代建筑设计的独特品牌,他的作品以强有力的几何形状和宏大的空间为世界各地的景观增添了优雅,他在历史的基底上融入了现代性。该报道还引用建筑评论家、作家保罗·戈德伯格(Paul Goldberger)的话称,贝聿铭能用创新的事物突破极限,同时让很多人产生兴趣,因此,他能设计出像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东馆那样的建筑物,既前卫,又受欢迎。

今日美国的报道称,贝聿铭现代主义的摩天大楼改变了世界各地城市的天际线,报道引述美国国家建筑博物馆的首席策展人霍华德·德克尔的话称,贝聿铭的建筑几乎对当地城市的环境都产生了影响,“当我们看到年轻建筑师对现代主义重新探索时,人们开始关注贝聿铭的作品、他所表达的那种平衡,以及他去掉不必要的东西以揭示本质的方式。”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称,贝聿铭是一个重新审视天际线和创造标志物的建筑师,他的设计遍布全球,远远不止于文化中心、摩天大楼和豪华酒店,他还设计了学校、医院、市政建筑和住宅项目。

作者 吴鑫 实习记者 聂丽平

编辑 张进 校对 翟永军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