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用鱼类催产剂有哪些要求

选用鱼类催产剂有哪些要求"/

选用鱼类催产剂的要求包括:确保催产剂对鱼类安全无害,能有效促进鱼类性腺发育和排卵;根据鱼类种类、生长环境、营养状况等选择合适类型和剂量的催产剂;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如注射剂量、注射时间等,以确保催产效果。

相关内容:

鸭绿江斑鳜健康养殖技术关键和独特的养殖模式

前言:斑鳜属于鲈形目、鮨科、鳜属,又称石鳜或鳌花,广泛分布于各水系,是一种以肉食为主的鱼类。

特别是生存在鸭绿江水系的斑鳜,肉质细嫩,无肌间刺,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因其优质的品质,被誉为“淡水石斑”,备受推崇,是高档美食的代表之一。

然而,由于过度捕捞以及自然环境的恶化,野生斑鳜的数量逐渐减少。为了增加市场上鸭绿江斑鳜的供给量,有必要深入了解高效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

在斑鳜的亲鱼培育方面,最先是对放养和密度的考量。

在水库网箱养殖的斑鳜中,挑选雌雄鱼各三冬龄,雌鱼体重在500克至1500克之间,而雄鱼体重则在250克至1200克之间。

这些亲鱼将被放养于水深1.5至2.5米的土池中,每公顷面积可放养3000至4500尾亲鱼,同时池内设有增氧机。

而在3月下旬,为了进行产卵前的培育,亲鱼将被移至约50平方米的室内孵化池中。孵化池的水深为1.5至2.0米,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3至5尾亲鱼,雌雄鱼分别放养。

水温需保持在10至20摄氏度之间,池内需提供一定数量的鲜活饵料,主要包括鲤、鲫、草鱼、泥鳅、花白鲢等鱼种,其规格需控制在斑鳜亲鱼体长的1/3以下。

另一方面,对雌雄鱼及其成熟度的鉴别也十分关键。

斑鳜属于春季繁殖的鱼类,当池塘自然水温回升到20摄氏度以上时,便可开始人工繁殖,其产卵期在5至7月份,寒冷地区的盛期应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

成熟的雄性亲鱼其腹部凹陷较深,轻压腹部时会有较浓的乳白色精液流出;而成熟的雌性亲鱼则腹部膨大柔软,富有弹性,轻压卵巢时可发出“吱嘎”的脆声。

人工繁殖斑鳜通常会涉及到催产药物和剂量的应用,催产剂包括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LRH-A2)和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

剂量为LRH-A2每千克体重10微克+HCG 1000IU,混合后注射到胸鳍肌肉一次,雄鱼的剂量则减半。

注射后将亲鱼放入产卵池中,水温保持在24至25摄氏度。斑鳜对这些药物的反应时间较长,通常在30小时以上才会显现效果。

产卵过程在一个尺寸为6米长、3米宽、1.5米深的水泥池中进行,池底铺设塑料布,在放鱼前的两天注入地下水。

池中设有一个与池尺寸相同的60目网箱,5个2000瓦的加热棒,两个用网布包裹的500瓦水泵作为进水口,6个充气增氧气石,池顶用遮阳网覆盖。

在产卵前后利用小水泵进行水流刺激,产卵结束后,利用虹吸管吸出受精卵,放入孵化桶中进行流水孵化,水流量以使所有卵粒翻起为宜,最大水流速度不超过20厘米/秒,孵化水温保持在23至26摄氏度之间。

斑鳜的孵化周期相对较长,在20至26摄氏度下,孵化时间约为144至104小时。每批斑鳜产卵次日需提供相应组数的团头鲂,作为斑鳜仔鱼的开口饵料。

在斑鳜的苗种培育和驯化过程中,苗种培育阶段也很关键。斑鳜苗在孵化出来后的两天即开始开口捕食,将当天孵化的鲂鱼苗带水移入斑鳜苗箱中,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1万尾以下。

经过10天,斑鳜鱼苗长到约1厘米左右,此时饵料鱼苗与斑鳜苗的比例为8~10:1。大约20天后,斑鳜鱼苗长到2~3厘米左右,可以转移到池塘或网箱中,进入鱼种培育阶段。

在驯化阶段,斑鳜对饵料鱼的选择顺序是草鱼、团头鲂、鲤和鲢。在夏花苗种培育期间,每天的投喂饵料鱼与斑鳜的比例为5~8:1。

每天喂食2~3次,斑鳜喜欢夜间觅食,因此在黄昏时进行一次投喂。最初每天投喂适口的鲜活鱼苗,然后逐渐过渡到定时投喂,使斑鳜逐渐从觅食过渡到抢食。

后期逐渐减少鲜活鱼苗的投喂量,将饲料鱼用黄泥水呛成半死后投喂,经过一段时间的驯化,再投喂死鱼饲料,直至斑鳜习惯食用死鱼饲料。

在池塘养殖方面,首先选择环境安静、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灌排方便的池塘。在放苗前半个月,采用生石灰干法消毒,注水深度为1米左右。

放苗前施放芽孢杆菌750克/亩(细菌含量10亿/g),在养殖过程中每隔7~15天追施一次。

放苗时水温在10℃~15℃范围内,苗种需要用3%~5%的食盐水浸洗10分钟,然后用清水浸泡10分钟,最后放入池塘进行前期驯化。

每天进行三次投喂,日投喂量为鱼种总体重的5%~8%。其中白天的投喂量占30%~40%,而晚上的投喂占日投喂量的60%~70%。

作为饲料鱼的选择包括新鲜的野杂鱼、小的花白鲢等。经过数月的喂养,养殖产量可达到每亩7500公斤以上。

为了维持水质的良好状态,养殖过程中还需要定期清洗进排水口上的污物。

水体透明度保持在25~30厘米,定期喷洒光合细菌,并在池中配置增氧机,以确保养殖期间池塘的溶氧量维持在4毫克/升以上。

结论:通过科学的斑鳜养殖技术,从亲鱼培育到人工繁殖再到苗种培育与驯化,提高了繁殖效率。

未来继续优化养殖模式、水质管理,助力斑鳜产业可持续发展,保护这一珍贵水产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