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化工事故心得体会》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6 07:48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化工事故心得体会》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化工事故心得体会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明确作文的主题,围绕化工事故的教训、影响以及预防措施等方面展开。
2. 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作文需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3. 引入部分: - 简要介绍化工事故的背景,如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等。 - 表达自己对化工事故的关注和思考,引起读者的兴趣。
4. 主体部分: - 分析化工事故的原因,如设备故障、操作失误、安全管理不到位等。 - 结合自身经历或所见所闻,阐述化工事故带来的危害,如人员伤亡、环境污染、经济损失等。 - 总结化工事故的教训,如提高安全意识、加强设备维护、完善管理制度等。 - 提出预防化工事故的措施,如加强安全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严格执行安全规程等。
5.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强调化工事故的严重性和预防的重要性。 - 表达自己对化工事故的反思和感悟,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决心。
6. 语言表达: - 使用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化的术语。 - 注意句子结构,使文章读起来流畅自然。 - 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7. 格式规范: - 按照作文要求,

对上海赛科“5·12”储罐闪爆事故的反思

2021年5月12日,上海赛科“5·12”储罐闪爆事故已经整整过去三周年了,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我并没有看到行业内对事故吸取的教训有多深刻,反而逐渐淡忘开来,那么我们扪心自问,如果现在再让我们做一次储罐内浮顶拆除工作,我们真的能一定比他们做的更好吗?谁又能保证万无一失呢,对承包商再苛刻的条款和要求都无法弥补专业技术的缺失,设备的维修合同毕竟不是技术咨询服务,如果连我们自己都给不出一个安全的施工方案的话,又怎么能去监督和管理承包商的施工安全呢?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尤其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性的施工,单单靠一纸苛刻的安全管理协议来强加给承包商的话,并不是一种负责任的做法!但是今天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探讨承包商管理的问题,而是从技术角度来探讨一下,像储罐检修这种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性的施工,到底该如何做才能保证安全的施工。


另外我想说的是,之所以写储罐浮盘检修的专篇文章,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我本人当年也是单位储罐检修的项目负责人,没有之一,可以说所有的准备工作、施工方案、物资准备、施工监督、现场管理等等都是我一个人再做,在两年的时间内一共检修了五六个储罐,既有石油脑储罐,也有和赛科事故中一样的苯罐。之后因为业务调整,不再负责检维修业务。直至后来上海赛科苯罐事故发生,才真真切切感受到命运的无常,原来自己也曾经与事故中丧生的人员一样做过同样的工作,只不过幸赖命运女神的眷恋,再一次与死神擦肩而过。


今天我想结合上海赛科“5.12”事故,再把自己以前关于储罐检维修尤其是浮盘的拆除安装的工作体会和安全管理经验分享给大家参考,并对事故调查报告中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行解析,希望能对石油化工储运行业的朋友有所帮助。


常压储罐储存的介质一般为甲B、乙A类液体,易燃或者有毒或者有腐蚀性,像苯这种介质,闪点-11℃,爆炸极限1.2%~8.0%(体积比),自燃温度560℃,最小点火能0.20mJ,最大爆炸压力0.880MPa(数据来源于《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全书》),属于高度易燃易爆介质,而像储存介质的常压储罐,国家标准强制规定是必须采用内浮顶来防止介质挥发进而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所以在罐区的日常运行中,凡是涉及到检维修作业,一般是不允许动火的。哪怕必要的管道更换也是通过法兰接头来完成。但凡事总有例外,像浮盘泄露维修或者罐壁板泄露维修,除了动火以外其无他法,这个时候只能进行清罐吹扫。但是清罐吹扫,无论是蒸煮还是氮气置换,并不总是能尽如人意的。如果遇到像事故中浮盘的浮子(浮箱/浮筒)出现裂口,物料倒灌入浮子内部的话,就很麻烦了,再多的蒸煮和吹扫都是无效的。这种情况在运行了五年以上的储罐中并不少见,我负责的无论是石脑油储罐还是苯储罐,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这个状况。

那么既然无法彻底清理可燃介质的话,是不是就意味着束手无策了呢,当然不是,因为易燃气体的爆炸只有在浓度达到爆炸极限且遇到火花的情况下,才会发生爆炸。即使做不到完全隔离可燃气体,但我们可以采用强制通风+防爆作业,双管齐下的方式来保证安全的。赛科苯罐闪爆事故的发生,最直接和关键的原因就是强制通风和防爆作业没有得到落实,这点在官方的事故调查报告中得到充分印证:

“综上所述,此次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为:75-TK-0201内浮顶储罐的浮盘铝合金浮箱组件有内漏积液(苯),在拆除浮箱过程中,浮箱内的苯外泄在储罐底板上且未被及时清理。由于苯易挥发且储罐内封闭环境无有效通风,易燃的苯蒸气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环境,局部浓度达到爆炸极限。罐内作业人员拆除浮箱过程中,使用的非防爆工具及作业过程可能产生的点火能量,遇混合气体发生爆燃”

(摘自《上海赛科石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12”爆炸较大事故调查报告》)


大家看了事故调查报告之后,可能会产生很多疑问,像上海赛科国字号的企业,实力是不容小觑的,中石化的安环制度那也算得上国内标杆级别的,为什么就没有在施工方案中进行严格审核和风险辨识呢,根据爆炸三要素常识而采取安全措施,一般企业都知道的,为什么中石化偏偏就没有意识到呢?真的是像调查报告中所写的“操作规程未遵守”、“安全责任不落实”、“培训教育不到位”吗?当然调查报告中所列出的诸如“操作规程未遵守”、“安全责任不落实”、“培训教育不到位”等原因,我们不能说不对,但这远远不够,上海赛科的苯罐事故有其特殊性,在这里我想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储罐的检维修尤其是易燃易爆介质的储罐,绝对不是一种普通的维修工作,而是一种相对复杂具有较高专业性的检修作业,在2018年上海赛科苯罐事故之前,可以说国内并没有一部专门规范储罐检维修的标准,更为可惜的是,截止到今天赛科事故已经整整三周年之际,依然没有出台一部具有可执行的储罐检维修标准规范,而在事故发生后不到一个月时间,中石化紧急发布了一个252号文《关于下发炼化企业内浮顶储罐清罐和内部检修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的一个专门规范内浮顶储罐检维修的意见,一个匆匆发布的企业意见而已。


在没有可参考的标准规范情况下,对于储罐的检维修只能靠企业自身去探索和辨识风险,并制定自认为安全的施工方案。上海赛科的具体施工方案到底怎么编制的,我们不得而知。但从事故调查报告披露的情况来看,通风和防爆工作并没有做到位,那么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重点讨论一下储罐检维修过程中的通风和防爆到底应该怎么做,上海赛科在本次事故中到底在哪些环节上失手了。


储罐的通风一般都是针对强制通风而言,强制通风的目的就是为了给施工提供一个非爆炸性气体环境,及时且连续不断地引入新鲜空气去稀释吹走残留的易燃气体,注意的是,强制通风一定要持续进行,且不可阶段停止,因为罐壁残留的液体物料是不断地挥发出来的,如果浮子泄露物料流入的话,那就更应该持续通风了。但是强制通风实施的最大障碍不是认知上的意识不到,而是现场具备不具备可行性,一般强制通风想达到最大满意效果的话,储罐本身需至少有三个人孔,其中罐壁人孔安装一台风机进行鼓风,罐顶人孔再安装一台风机进行抽风,这样前拉后推,效果比单台风机要好很多。第三个人孔呢,就用来作为检维修施工人员和物资的出入通道了。


而上海赛科石化在本次事故中,根据事故后现场拍摄的照片来看,并没有采取标准的强制通风措施,而只是用了一根软管插入到罐内进行所谓的强制通风。

那么到底苯是怎么泄露并形成爆炸性混合气体的呢,其实5月9日下午才开始正式进罐进行浮箱拆除的,由于受人孔尺寸限制,浮箱必须挨个拆除才能运输出去,在拆除单个浮箱的过程中,是必须先把箱内的残液排空的,怎么排呢?根据调查报告的披露,赛科公司要求承包商对浮箱进行破坏性打穿,因为已经不具备继续使用的价值了,所以破坏性打穿通过钻孔将残液排干净,但是破坏性打穿直接造成了两个严重的后果,首先第一个后果,排除的残液并没有回收,而是泄露到罐底板上,虽然底板上有个最低标高的排液孔,但是在5月10日当天,排液孔的排液管道阀门被关闭,致使浮箱内排出的残液源源不断地在罐底板上积聚并持续蒸发,再加上苯罐此时并没有采取更为有效地强制通风措施(仅仅靠一根软管是远远不够的),致使罐内苯蒸气越聚越多,直至达到爆炸极限,最终在5月12日下午事故爆发。另外一点,苯蒸气超过一定浓度时,如果作业人员能随身携带气体检测报警仪的话,那么还是可以避免事故发生的,最起码可以提前预警,避免人身伤亡的。这一点无论是在事故调查报告中,还是后来发布的252号文中,都一再反复地强调了这一点。


再来说说第二个后果,对浮箱进行钻孔排液,浮箱采用铝合金材质,厚度0.6mm,如果钻孔的话,根据机械加工学常识,钻头的材质硬度一定要大于被钻材质的硬度,所以使用铜制类防爆钻头是不行的,必须使用硬度大于铝合金材质的钻头才能完成,所以钻孔过程中产生火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具备产生火花的条件,并不必然会有火花的真正产生,我们可以采用水钻代替,实在不行也可以在钻孔的过程中,用水管线进行持续喷射,来达到和水钻同样的效果。这一点很关键,调查报告中只是强调使用防爆工具,但有时候防爆工具也不是万能的,有些场合的作业是无法使用防爆工具的。


而在中石化发布的252号文《关于下发炼化企业内浮顶储罐清罐和内部检修作业指导意见的通知》中,对于渗漏浮箱提出的施工方案是封闭下人孔,然后充水到浮盘起浮高度,然后人员从上人孔进入,使用防爆工具对泄露的浮箱进行戳穿,全部完成后,再重新进行蒸煮吹扫。但是问题是上人孔一般在罐顶,一万立方的储罐高度还是比较高的,人怎么下去也是个问题,其次一旦气体浓度超标报警的话,人员怎么迅速撤出罐外,这也是问题的关键,显然252号文并没有提及。所以类似作业的安全风险依然存在,仍然不能掉以轻心!


但无论如何为了创造一个非爆炸性气体的作业环境,对储罐进行持续的强制通风才是最关键的,其次在涉及到可能产生火花的作业过程,一定要拿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由于我之前负责的储罐检维修都是浮筒式的,所以并不需要在罐内进行钻孔排液,而是直接连浮筒带液一块移出罐外。但是我想说的是,对于浮盘来说,拆除浮箱并不是最危险的环节,拆除浮盘密封才是最危险的。这里主要针对囊式密封而言,囊式密封就是一层橡胶裹着一团海绵,囊式密封在长时间的运行中是很容易发生橡胶老化,在与罐壁反复摩擦的过程中,出现变形,甚至囊袋破裂,这种现象并非罕见。

一旦撕裂的囊袋泄露进物料的话,就更麻烦了,但是确实不可避免的。这个时候怎么拆除密封也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因为你不可能像浮筒一样整体拆除运出去,所以囊式密封的拆除需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物料的收集问题,第二个就是防爆问题。物料的收集很好解决,用一个临时性的桶回收即可(带盖的塑料桶即可),防爆问题其实相对就较为简单了,因为囊袋这种橡胶和海绵材质,不会产生火花。作业人员只需要在短时间内,每隔20分钟左右进罐一次作业即可。但一定要佩戴好气体检测报警仪,呼吸器等,做好个人安全防护,使用铜制工具也是必要的。同时必不可少的就是进行持续的强制通风,这点尤为重要。


最后再拓展一下,目前这种浮子式浮盘基本上已经淘汰了,由于铝制浮盘本身焊接性能差,导致焊缝处受疲劳应力撕裂泄露,所以退出历史舞台也是技术发展的一个趋势,只不过很多上了年代的在役储罐还在延续着浮子式浮盘的生命,老式储罐的检维修依然需要解决浮盘拆除过程中的各种安全问题,但是一旦进行了检维修,最好还是换成钢盘式浮顶,无论是单层还是双层,都要比铝制浮盘安全很多。

数据来源化工客栈。

【事故案例】这起事故,化工企业应从中反思什么?

今年春季天气复杂多变

影响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的

外部环境因素增多

此时节

是这类企业复工和检维修频繁的时段

人的因素管理因素

作为安全生产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

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爆炸事故现场

△爆炸事故现场

近期,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公布了某企业泄漏起火事故调查报告,此次事故造成2人死亡、1人受伤。

这起事故暴露出企业在变更管理、作业许可、设备完好性管理、安全生产信息管理、总图布局合规性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这既涉及人的因素,也涉及管理因素,应引起化工企业认真反思与总结。


认真开展风险分析,防控设备设施变更可能带来的风险

据统计,近年来危化品企业因变更不当引发的较大以上事故数量占比在60%以上,已成为引发事故的“重灾区”。

改造乙烯输送泵,某企业泄漏着火事故的起因。这家企业想将手动球阀改造为气动阀,从而实现远距离控制阀门启闭。

△图片来自某企业泄漏起火事故调查报告

虽然涉事企业聘请了第三方施工指导单位指导并实施改造,但改造过程中,既没有评估手动球阀改为气动阀使用的可能性与存在的风险,也没有评估将轨道球阀原有阀杆利用铜套压盖的防脱结构改为连接气动马达螺栓(拉杆)紧固的结构存在的风险。

△图片来自某企业泄漏起火事故调查报告

而涉事企业对改造可能引发的风险置之不理,这是典型的设备设施变更失控引发的事故。

今年4月1日起施行的《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AQ/T3034—2022),对变更管理作出明确规定。

开展变更时应采用合适的危害辨识和风险评估方法进行变更风险评估、制定管控措施。参与变更风险评估的人员应包含变更涉及的所有专业人员,评估人员应具备相应的风险评估能力和工作经验,必要时可外部专家参与风险评估工作。

但现实是,很多企业变更时不了解如何进行风险分析,甚至对风险分析工作走过场、想当然。

△图片来自某企业泄漏起火事故调查报告


通过落实作业许可,有效防控非常规作业所带来的风险

检维修作业,包括动火、受限空间作业等引发的事故近年来有反弹趋势。2022年发生的7起与化工企业相关的较大生产安全事故中,有5起与此有关。

某化工企业泄漏着火事故中,存在涉事企业聘请的第三方施工单位伪造项目施工技术方案,实施阀门加装气动马达改造的问题。

在发现改造后的阀门发生故障后,第三方施工单位施工人员并未办理施工改造手续,擅自安排其他施工人员协助涉事企业拆卸出事阀门气动马达,并且未采取能量隔离措施,违规带压施工。

这暴露出涉事企业对作业许可相关事项不重视,轻视带压拆卸机泵存在的重大风险。

2023年发生的2起

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

都是检修、抢修环节出了问题

必须引起化工企业高度重视

▼▼▼

辽宁省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1·15”重大爆炸着火事故

△点击图片 查看完整事故内容

安徽金星钛白(集团)有限公司“3·10”受限空间中毒较大事故

△点击图片 查看完整事故内容

《化工过程安全管理导则》关于作业许可的部分明确提出,设备检维修、管线设备打开等非常规作业必须落实作业审批。

作业许可审批前应开展

↓↓↓

■ 作业人员能力评估

■ 作业风险分析

■ 作业设备设施完好性及适用性确认

■ 现场作业环境检查

■ 风险预防措施落实情况核查

■ 明确应急处置措施

其中,重点要对作业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进行作业安全分析,并根据识别结果制定和采取相应控制措施,最大限度控制风险,保证作业人员健康和安全。



利用老旧装置评估,有效防控设备失效带来的风险

从2022年化工企业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总体情况来看,一些企业对老旧装置存在的风险认知不够,一味地认为运行时间超过20年的才是老旧装置,殊不知超过设计年限是认定老旧装置的前提。

在进行设备安全专项排查时,一些企业不按照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装置内常压(低温)储罐调查表的要求对装置所涉及的压力容器和压力管道进行详细调查、建立台账,仅仅是“拍脑袋、想当然”,开展排查时避重就轻,对高扣分项存在的风险视而不见,以至于评估出的高风险、较高风险老旧装置占比很低。

从中国化学品安全协会对某省46家企业76套老旧装置评估来看,高风险、较高风险的老旧装置占比达九成以上,远高于其他地区的平均值。

因此,相关企业要高度重视老旧装置安全风险评估这项工作,这是防控装置与设备设施失效而引发事故的重要措施。



发挥安全生产信息作用,防控生产活动中的风险

绝大多数企业对安全生产信息管理重视不够,缺少这些信息与资料,盲目进行设备设施变更或改造,就有可能会因制造、选材、安装等差异而埋下隐患,从而引发事故。

安全生产信息是企业安全生产和落实各个要素的基础,安全生产信息的全面性、真实性、准确性、有效性对企业所有活动,尤其是工艺技术、设备设施提升改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从目前看来,绝大多数企业对安全生产信息管理重视不够,这在一些中小型化工企业更为突出。

设备设施的改造需要了解设备设施设计、选材、制造、安装、使用、检测、检验、维护等各个环节的基础信息与技术资料,甚至包括设备设施制造过程中的机加工、焊接、热处理等各方面的资料。

缺少这些信息与资料,自顾自地盲目进行设备设施变更或改造,就有可能会因制造、选材、安装等差异而埋下隐患,从而引发事故。

视频加载中...

以辽宁省盘锦浩业化工有限公司“1·15”重大爆炸着火事故为例,涉事企业就存在因管道选材与检测数据缺失,而对选用碳钢代替不锈钢、腐蚀冲刷减薄严重等风险缺少认知的问题,使得设备设施完好性处于失控状态,无法做到对设备设施进行主动的、有计划的、预防性的维护。

因此,企业一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制度,定期对安全生产信息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提高。



规范化设计防控总图,防范布局不合理引发的风险扩大

一些企业在分期建设时,未考虑后期建设项目对已建项目的影响,在装置改造增加设备设施未经正规设计,增加了安全风险。

△图片来自某企业泄漏起火事故调查报告

某化工企业泄漏着火事故发生的区域为乙烯球罐和丙烯球罐之间的泵区,事故发生时大量乙烯泄漏爆燃,现场剧烈燃烧,着火部位距离东侧2000立方米的乙烯球罐(当时存有乙烯800吨)只有27.5米,距离西侧1400立方米的丙烯球罐(当时存有丙烯178吨)只有16.7米,而且着火点上方是中间泵带管廊,设有乙烯进出料线、泡点气(乙烯球罐的饱和乙烯气体)线等管道。

大火烧断了管廊上的乙烯管线、火炬管线等管道,并对邻近的乙烯罐、丙烯罐构成巨大威胁,一旦火势失控,很可能导致周边储罐发生二次爆炸。

据了解,涉事企业自2012年以来,先后在事故发生区域乙烯中间罐区实施5个内部技术改造项目,累计增加4台原料输送泵和11条总长达753公里的物料管线、跨线、配管,但未辨识出新增设备管线与周边设备、管廊、储罐等原有布置上下交织所形成的风险,导致中间罐区运行安全风险持续增大。



化工企业无论是分期建设

还是设备设施改造

一定要开展风险评估

把可能出现的问题解决在前面

并进行正规设计

谨防悲剧发生!


稿件来源:中国安全生产网

监制:马吉玉

责编:张亚骄

编辑:陆瑶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