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读书笔记夜莺》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6 10:14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读书笔记夜莺》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读书笔记《夜莺》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对于《夜莺》这篇作品,可以围绕以下主题进行思考: - 夜莺的象征意义 - 作品中的情感表达 - 作品的文学价值 - 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深入理解作品:在写作之前,要仔细阅读《夜莺》这篇作品,理解其情节、人物、主题和写作手法。以下是一些可以关注的方面: - 故事背景: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地域特点等。 -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动、命运走向等。 - 主题思想:挖掘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反抗等。 - 写作手法:分析作品中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
3. 结构安排:在写作过程中,要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层次分明、条理清晰。以下是一个简单的结构安排建议: - 引言:简要介绍《夜莺》这部作品,点明自己的观点。 - 主体部分: - 分析夜莺的象征意义,结合作品中的具体情节进行阐述。 - 阐述作品中的情感表达,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反抗等。 - 分析作品的文学价值,如语言表达、人物塑造、情节安排

《安徒生童话》学习实践笔记

作者:安徒生

翻译:叶君健

1988年8月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

一、学习知识点

1、在海的远处,水是那么蓝,像最美丽的菊花瓣,同时又是那么清,像最明亮的玻璃。然而它是很深很深,深的任何锚链都达不到底。要想从海底一直达到水面,必须有许多许多教堂尖塔一个接着一个地连起来才成。海底的人就住在这下面。 摘自《海的女儿》

2、我将向水走去呢?她问。她的声音跟这些其他的生物一样,显得虚无缥缈,人世间的任何营养都不能和它相比。“到天空的女儿那儿去呀”别的声音说。“人鱼是没有不灭的灵魂的,而且永远也不会有这样的灵魂,除非她获得了一个凡人的爱情,她的永恒的存在要依靠外来的力量。天空的女儿也没有永恒的灵魂,不过她们可以通过善良的行为而创造出一个灵魂。我们分向炎热的国度里去,那儿散步着病疫的空气在伤害着人民,我们可以吹起清凉的风,可以把花香在空气中传播,我们可以散步健康和愉快的精神。三百年以后,当我们尽力做完了我们可能做的一切善行以后,我们就可以活动一份不灭的灵魂,就可以分享人类一切永恒的幸福了。你,可怜的小人鱼,像我们一样,曾经全心全意地为那个目标而奋斗;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你已经超升到精灵的世界里来了。通过你的善良的工作,在三百年以后,你就可以为你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摘自《海的女儿》

3、天气冷的可怕。正在下雪,黑暗的夜幕开始垂下来了。这是这年最后的一夜——新年的前夕。在这样的寒冷和黑暗中,有一个光头赤脚的小女孩正在街上走着。是的,她离开家的时候还穿着一双拖鞋,但那又有什么用呢?那时一双非常大的拖鞋——那么大,最近她妈妈一直在穿着。可怜的小姑娘!她又饿又冻地向前走,简直是一幅愁苦的画面,雪花落到她金黄的长头发上——它卷曲地铺散正她的肩头,看起来非常美丽。当她把手复在它上面的时候,它便变成了一朵温暖、光明的火焰,像一根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美丽的小光!小姑娘觉得真像坐在一个铁火炉旁边一样。于是她急忙把整束火柴中剩下的火柴都擦亮了,因为她非常想要把祖母留住。这些火柴发出强烈的光芒,照的比大白天还要明朗。祖母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显得美丽和高达。她把小姑娘抱起来,搂到怀里。她们两人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既没有寒冷,也没有饥饿,也米有忧愁的那块地方——她们是跟上帝在一起。摘自《卖火柴的小姑娘》

二、实践心得(主要内容)

《安徒生童话》一书是从安徒生全部童话中精选出来的,安徒生的童话作品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他从1835年发表第一篇到他1875年逝世前写的最后一篇童话位置,共辛勤地创作了40年。


从他所写作品的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1835——1845(30——40)可以说是他的浪漫主义时期,对于人生充满了美丽的憧憬;1845——1855(40——50)第二个十年是他的浪漫主义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时期。他把这个时期的作品叫“新童话”。当时丹麦的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疾苦冲淡了他的幻想。他的童话现实主义的成分更重。1855——1875(50——70)他所写的童话可以说是批判现实主义故事,但写法仍是童话式的。这些作品重某些伤感情绪代替了他青年时代的浪漫主义和实情。这是当时社会实际所造成的。安徒生关心人民疾苦,但又找不到办法来解决人民的困境,他的心情笔记郁闷,这是可以理解的。《海的女儿》、《皇帝的新装》、《夜莺》、《拇指姑娘》、《丑小鸭》、《笨汉汉斯》、《卖火柴的小女孩》、《幸运的贝尔》等作品收录其中。


三、实践成果

《安徒生童话》这本书是我上小学的时候在新华书店买的,书的出版年份是1988年,当时我正好上小学三年级。这本书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选,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叶君健翻译的,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本书当时的定价是3.2元,这个价格对于当时的物价水平来讲是比较贵的。因为当时人们的月平均工资仅仅几十元而已。我不记得当时自己是怎么样向父母要钱买的这本书,只觉得当年的父母对于幼小的我的买书要求总是有请必应,为此我心存感激。我还依稀记得自己当年在小学的年纪购买过的一些印象深刻的书籍,《小学数学应用题解题大全》、《端午节的粽子》、《罗兰小语》、《小学生优秀作文选》等等都在我生命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下面,我就来聊聊自己读《安徒生童话》的一点感受。

(一)热情讴歌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安徒生童话中所反映的生活和思想内容,与他所处的时代是分不开的。作品中所传递的人性的真、善、美超越了时代,是永恒的。

比如《拇指姑娘》:写的是一个姑娘,像拇指一样小,但长得非常美丽。癞蛤蟆和鼹鼠都想她做妻子,但拇指姑娘不愿意,因为她想在阳光下生活。后来,她遇见了一只受伤的燕子,她无微不至地照顾它,在拇指姑娘的照料下,燕子恢复了健康。最后,燕子把拇指姑娘带到了一个温暖的国家,在那里,拇指姑娘找到了心爱的人,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互相帮助,才能有好的结局。我也要像拇指姑娘学习,要心地善良,多帮助别人,只有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才能变得更美丽。

比如《夜莺》这个故事主要写的是一只唱歌动听的夜莺被国王看中请进宫为他歌唱并给了它丰厚的待遇,但夜莺并不开心,因为它从此失去了自由,后来,一个外国宾客送来一只人造夜莺,让国王渐渐淡忘了那曾经给他带来热泪的真夜莺,于是,夜莺乘人不备,悄悄飞走并获得了自由,但当夜莺听说国王病危,不计前嫌的飞了回来并再次用动人的歌声救活了国王,国王想让夜莺留下和他一起生活,可夜莺说它的家在绿色的森林,它还会再回来给国王唱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想问题,千万不能不能太自私,为了自己的快乐而剥夺了别人的自由,只要人人都有一颗爱心,世界才会更美丽。

比如《丑小鸭》这个故事,丑小鸭因为长得太丑,一生下来就经常遭到同伴的歧视和嘲笑。受尽欺负的它,小时候虽然难看,动物和人都讨厌,但它最终经过努力,成为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高高翱翔在蔚蓝的天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就必须努力。有的人小时候是“白天鹅”,但是没有努力,最终还是一个平庸的人。很多名人小时候就是“丑小鸭”,他们也和我们一样,拥有自己的理想,虽然总是碰壁,但他们锲而不舍,屡败屡战,终于也成为一只只“白天鹅”,在蓝天翱翔。每个人都有美丽的梦想,我也不例外。梦想似繁星,似瑰丽的花朵,甚至可以用无数来形容。“成功之花”来之不易,“丰硕的果实”只能用奋斗换来。成为“白天鹅”谈何容易!但是,假若我们坚持不懈在地努力,再努力,总会成功的。

(二)无情鞭挞了人性中的假、恶、丑和社会的冷酷无情。安徒生作品《皇帝的新装》:有一个皇帝,他整天光想要最漂亮的衣服,不管国家的大事。两个骗子骗皇帝说可以给他制作出世界行最华美的衣服,只有最有智慧的人才配的上穿。于是,皇帝和众大臣一起上演了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闹剧。安徒生借这个作品讽刺了当时社会统治者的浑浑噩噩的精神状态以及整个社会不敢不愿说真话实话的社会现实。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讲述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可怜的小女孩在街头卖火柴,饥寒交迫,无人问津,小姑娘在火光中看到了自己的祖母,看到了希望,最后在寒冷中死去。故事充满了悲伤与辛酸,是作者安徒生思考人生与看到社会现实后的悲愤之作。作品饱含着安徒生对基层穷苦人民的深切同情,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判,对冷漠人性的呐喊。

(三)传递出积极的人生态度。比如:安徒生的自传性作品《幸运的贝儿》是安徒生晚年的自传性质的作品。安徒生对这篇故事的主人公贝尔在向“美”的追求取得了成就后而死去时,作了这样的描述:像索福克里斯在奥林匹亚竞技的时候一样,像瓦多尔生在剧院里听见的交响乐的时候一样,他心里一根动脉管爆炸了,像闪电一样,他在这的日子结束了——在人间的欢乐中,在完成了他对人间的任务以后,没有丝毫痛苦地结束了。他 比成千上万的人都要幸运!这里所谈的是对“幸运”的理解——在人生最后的一刻对这个常用词的理解。中国人的人生哲学虽然与西方人不同,但他在圆满地完成了人生应该完成的任务后,即所谓“安息“却与安徒生所指出的幸运很接近。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虽然它涉及到“死”,它使人们有勇气正视人生所应该完成的责任而前进,安徒生在他的作品里形象地表达出这种人生的责任感,这种人生的责任感,对于今天的中国读者仍有极大的感染力。

拧断“夜莺”的脖子——中学语文教材审视

转载自“内在王国”

《山中访友》是李汉荣发表于1995年第6期《散文》月刊一篇抒情散文。这篇散文以第二人称书写自己在山林中游走一日所见之景,因带着动情的目光,山中之景都有童话的色彩。李汉荣以儿童的口吻,直呼古桥为老友,悬崖为爷爷,白云为大嫂,山泉为姐姐......该文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定通过,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课本(2007年后又编入全国通用教材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一篇),如今又为上海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第一篇。

连续十多年作为中学教材开篇第一课,其垂范性应该堪称经典吧?编入第一单元“亲近自然”,编者用心可谓良苦。然而笔者发现,中学生里抵触、厌恶这篇文章的人却为数不少。“写得不好”,“空洞浮华”,这种孩子气表述的背后,藏有哪些口实呢?

一、虚弱无力“修辞拐杖”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对岸,滚滚河水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这种呼告加疑问句再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在文中反复出现。形成一种定式,在文中以移步换景的方式逐一展开,例如下文出现的:

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比喻、拟人的修辞在散文中适当使用,是会为文字增加美感,而这篇八百多字的文章里,对古桥、大树、山泉、瀑布、白云、云雀、悬崖、小蚂蚁等“山中朋友”等十余样事物进行拟人、比喻描写,百分之九十的语句都运用了明显的比拟修辞手法,实在是“遍身罗绮,满头插花”。

语言形式的背后,藏匿着深层次的心理经验。比如善用比喻的村上春树,他的早期作品里,独特的比喻随处可见。

“他们像刚睡醒的原始生物一样挡在我前面。”“在我的像月球背面一般荒废的小房间里睡眠也准时袭来。”(均摘自《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

吃饭睡觉,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体验,却与“原始生物”、“月球背面”这样的喻体执拗地联系在一起,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国民的“边缘体验”,荒谬、乖离,孤独感,暗自浮动在这直截了当的明喻中。反观李汉荣这篇《山中访友》,其中比较为人称道的一句比喻:

“忽然下起雷阵雨,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喝醉了的诗人在云头朗诵,有些感人又有些吓人。”

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个句子完全符合《现代汉语修辞学》中准确性、通俗性、创造性三原则,写出了山中雷雨声在山谷中回荡的浑然气势。然而行吟诗人和仗剑侠客,这是古典人文范畴的典型意象,在断裂的个人性的生存体验面前,这是古雅的,也是苍白的;浪漫情怀背后,是普遍经验的缺席,从而导致表达力的贫血性虚弱。

二、主体缺失的精神爬行

散文作为一种古老的文体,以自由轻灵地表达心灵而流行于世。文情动人的根源,是心智和思想潜能的内聚。抒情散文起于情感的波动,但绝不止于情感的宣泄,而是对于情感尺度的精微把握。

古老的抒情传统,从二千多年前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到一千多年前的“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赤壁赋》)再一直到三百年前的“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红楼梦》),自然之物与抒情主体的良久周旋一直存在,从而形成巨大的思想张力。清代学者王国维则在《人间词话》中将抒情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蓍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两者本无高下之分,抒情主体或隐或显,关键是“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如何“自树立”呢?当然是看胸次,眼界,气息。像诗经中那双凝视虚静的眼,看破人世流转,哀矜不喜?像《赤壁赋》里有限的肉身,直问宇宙虚空,欲乘风归去?在文学的意象王国里,甚至一朵小花,也包含着精微的思想,深藏在眼泪、笑容所不能抵达的地方。遗憾的是,这篇《山中访友》的抒情之“我”,一到山中就跪地不起,用单调的呼号声寻求力量支撑。

显然,《山中访友》是带着一种“病急投医”的惶惑来到山中的:

“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从古唱到今。”

“喂,云雀弟弟,叽叽喳喳说些什么?我知道你们是些好少年,从来不说是非”......

这样的呼告构成了文章的主体内容。城市之粗鄙,时代之浮华,人心之污秽,山林之静寂,在作者笔下皆成铁证,他这边一厢情愿地赋予山林以浩大光芒,那边罗列了城市人心的黑暗污秽,文章开头似乎自然随意“访友”此时变得面目可疑起来,作者拜倒在清泉、瀑布、树丛之下,口中念念有词,仿佛在进行一场煞有介事的祝祷仪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极为流行,在文学中,多数作家都文学语境中玩“分边游戏”,以政治正确来对应文学正确。广场与咖啡馆,红旗与旗袍,商海与象牙塔,都市与山林......立场有多坚定,眼界就有多偏狭。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现实生活中,“山林”与“城市”的关系远远复杂于“医患关系”。事实上,很多山林的原住民并不是那么的喜欢山林,比如从东北高密乡走出来的莫言,他在小说《欢乐》里借主人公之口切齿痛骂诗人骚客笔下的“绿色土地”

我不赞美土地,谁赞美土地谁就是我不共戴天的仇敌;我厌恶绿色,谁歌颂绿色谁就是杀人不留血痕的屠棍……

莫言之所以痛恨绿色,因为他无法忘记现实中遭遇过的饥馑和贫乏的个体性经验。幼年时代的他曾经为了充饥而捕食蝗虫。他发现,用草汁染手之后,能捕捉到更多虫子。这种经验是很难因时间或距离改变就美化的起来的。

三、无病呻吟的“少儿文艺腔”

曾经引领一代“寻根文学”的韩少功、张炜等乡村来的当代作家,他们在城市获得荣誉和资本之后,当然是衣锦还乡,顺便在家里盖些仿古的宅子,花大价钱去烧些青砖,搜罗些老瓦当。而更多山民,则向往着城市,渴望走出大山,去城市里担当生的复杂与艰辛,也必然要承受农业文明向城市文明裂变的时代阵痛。

基本上,《山中访友》以一种放弃主体性人格的抒情姿态,其浮夸、粉饰和想象,和贺敬之、杨朔等几代主流文人一脉相承,演绎着“青少年文艺腔”的基本范式。它以“清新诗意”的喜悦表情,向一些面目模糊的“正能量”价值观团团作揖,也许要很多年以后,捧书高读的孩子们,才会发现,《山中访友》所顶礼膜拜的自然神,不过是个木偶。

至于为何这篇文章会十多年来稳稳放在语文教材的首页,笔者愿意援引朱大可在《中国散文的五大困惑》中所论及的观点作结:

“散文真的应当是中文教育的轴心吗?散文被中学语文教科书所长期纠缠,由此推出一些“主流”范式。根据中学语文课本所推出的目录,可以大致描述出一个现代散文的演化路线图:第一代为周氏兄弟(鲁迅的杂文和周作人的随笔);第二代是杨朔、秦牧、刘白羽等人;第三代以则余秋雨为代表。这个“散文演化三部曲”,为中学生的作文写作,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鲁迅体辛辣,杨朔体甜腻,秋雨体煽情,每一种文体,都是语文老师的最爱。他们以此为样本,孜孜不倦地指导那些毫无鉴识能力的学生,让中文写作变成单一风格的仿写游戏。这是中国语文教育的坚硬规则,它滋养了大批“弱文商”青年。”今天,只要观察大学生的汉语现状,我们只能推导出一个“偏狭的”结论: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教育满汉全席”中最失败的一道大菜。

附:中学生对《山中访友》的疑问

1、文中,为什么作者说自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

2、探访山泉时,为什么作者说照出了“污浊的自己”?

3、总感觉作者的写法太天真了,请问这篇文章是什么背景下写的?

4、作者提到很多东西,口吻天真,会不会十分幼稚?

5、为什么他无聊到对草木说话?

6、作者为什么大量使用比喻、拟人的手法?

7、作者为何在山中众多生灵中偏偏选择化为一棵树?

8、作者为什么写了一篇不一般的景色文章,这并不是纯粹的写景,作者到底是想表达些道理还是写景?

主编:宋峸 || 本期责编:小悦君

愿意加入一起悦读微群交流的朋友

欢迎添加小编微号15300077378

并请标注”微群“

一起悦读俱乐部

ID:readtogether

快乐阅读 | 共同阅读 | 分享阅读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四环中路六号华亭嘉园A-1F

投稿 | 合作 | 加入我们:

17read@sina.com

热线:400-026-026-4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