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制胜》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08:11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制胜》观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制胜》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明确观点":首先,你需要明确自己对《制胜》这部作品的看法和观点。无论是赞同、反对还是中立,都要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2. "深入分析":在表达观点的同时,要深入分析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情节等元素。例如,可以探讨《制胜》所传达的价值观、人物的性格特点以及情节的安排是否合理等。
3. "结合实际":在分析过程中,可以适当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社会现象,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但要注意,结合实际要与作品内容紧密相关,避免生硬地套用。
4. "论述结构":一篇好的观后感应该有清晰的论述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作品,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尾部分总结观点。
5.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口语化的表达,尽量用书面语。同时,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更具文采。
6. "注意篇幅":观后感的篇幅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00-800字为宜。在保证内容完整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简洁明了。
7. "引用规范":在引用作品中的语句或观点时,要注意引用的规范。一般采用直接引用或间接引用的方式,并在引用

从胜仗中探寻制胜之道 --读《打胜仗:中国军人的血性在这里》有感

强军之要,在于能打仗、打胜仗。胜战之要,在于气胜一筹。战斗精神是一支军队生生不息的血脉,是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军区立项编纂的《打胜仗:中国军人的血性在这里》(以下简称《打胜仗》)一书,精选了人民军队不同历史时期的100个战斗精神故事,主人公个个充满了硬气、豪气和血性,读后让人血脉贲张,充满战斗激情,对于广大官兵传承红色基因、破除和平积习、激发报国血性,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聚焦打仗,溯源人民军队胜战征程。兵者,以战为本。习主席多次强调:“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人民军队数十年波澜壮阔的战争画卷充分证明,昂扬的战斗精神历来是克敌制胜的法宝。《打胜仗》这部“血性之作”应时而生,以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100个感人故事,诠释和再现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以劣势装备打败一个又一个强大敌人的辉煌征程,充分体现了我军带兵带气、练兵练气、用兵用气、打仗打气、胜兵胜气的胜战之道。广大读者既能从一个个战斗故事中感悟到人民军队愈挫愈勇、遇强胜强的力量之源,也能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怀崇勇之心、增尚武之气,将英雄们的精气神代代传承下去。

前述后论,解读中国军人血性密码。战以气为本,血性足,气方刚。比钢铁还硬的战斗意志,是在血与火的拼杀中锻造出来的。《打胜仗》一书不仅是讲述100个战斗故事,更是从这100个故事中剖析、解读中国军人独特的战斗精神和血性密码。全书从不同角度集中展示了人民军队浴血奋战、敢于牺牲,视死如归、舍我其谁的英雄气概;展示了人民军队英勇顽强、敢于胜利,逢敌亮剑、刺刀见红的血性胆气;展示了人民军队闻战则喜、敢于担当,见红旗就扛、见第一就争的必胜信念。每个故事都围绕打仗、聚焦血性,充满了军人特有的虎气、霸气和豪气。叙事之外,每个故事的结尾都有一个“意犹未尽”,以延伸阅读的形式,着重从思想层面阐述故事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境界,言简意赅、画龙点睛,帮助官兵加深对故事的理解。

文风清新,符合青年官兵阅读口味。讲战斗精神的书籍有不少,但大多是理论著作,与基层官兵的实际需求存在距离。某部一份调查报告显示,85%的官兵认为现存战斗精神读本比较枯燥,92%的官兵认为对党史军史进行创新性解读更具吸引力。《打胜仗》一书以此为鉴,用全新视角再现军史战史上的经典篇章。每篇故事通常以时代特征、社会现象和官兵训练、生活为切入点,情景式呈现,通过官兵与故事人物在年龄、身份和认知等方面的共同点,引导官兵在自觉对比中产生共鸣和反思。全书还选取了近300幅图片,文图搭配、精心编排、抓人眼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寄情于文,展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军人情怀。阅读《打胜仗》的过程,也是一次深度体验人民军队战斗精神的心路历程。在当今多元化文化的冲击下,很多青年官兵对于我军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知之甚少、感受不深。战斗文化的阵地不去占领,就会被其他错误的思想与认识渗透。作者寓情于文,感同身受,字里行间充满着浓浓的军人使命感,情真意切,使该书超越了一般的叙事性军史、战史论著,读后留在脑海中的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一件件感天动地的血火往事。每个故事的创作,饱含浓厚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铁血情怀,在细微处总能让读者产生联想与沉思,内心不由产生随时准备上战场、随时准备打硬仗的战斗激情,迸发出军人生来为战胜的革命豪情。

当今时代,我国周边安全形势严峻,实现中国梦、强军梦的重任历史地落在了新一代年轻官兵的肩上。《打胜仗》的出版,让我们有机会回望战史、仰望英雄、展望未来。金戈铁马犹在,边防海疆未宁。《打胜仗》一书,必将为广大官兵践行伟大强军目标增添一份精神动力。

李兆麟:为“夺回我河山”浴血奋战

李兆麟是东北抗联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历任东北抗联第六军、第三军政治部主任,第三路军总指挥等职。李兆麟从小就立下“‘运思出奇,横扫千军’……夺回我河山”的誓言,终生为之奋斗实践。

组建义勇军露头角

1932年2月,作为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成员、中共党员的李兆麟被党组织派回家乡辽阳从事组织义勇军斗争工作。

组织动员义勇军、山林队参加抗日充满艰巨性、危险性。因为义勇军、山林队大多是土匪出身,他们既有抗日的一面,也有掠民害民的一面。李兆麟以广泛的社会关系为依托,以民族大义为导引,宣讲“拧成一股绳”团结抗日的道理。通过耐心细致的鼓动说服工作,最终把辽阳一带的义勇军、山林队聚集到抗日救国道路上来,统一组成第二十四路东北民众抗日义勇军。

1932年3月底,李兆麟充分运用“中国人应打日本”的统一战线策略,通过卓有成效的策反工作,巧妙活捉前日本关东军工兵司令、八大矿矿长久留岛。当时有人建议杀掉久留岛,李兆麟没有同意。他认为杀掉久留岛,可能导致敌人报复当地老百姓。最后,通过召开群众大会,对久留岛审讯教育后予以释放。这一举措造成很大影响,义勇军声威大振。

1932年8月底,李兆麟率部参加攻打奉天城(今沈阳)战斗。义勇军攻破东塔飞机场,烧毁日军飞机多架,击毙日伪军二三十人,缴获大量枪支弹药。这一壮举轰动了全中国,给刚刚上任的日本关东军司令官武藤信义一个大大“见面礼”。日本侵略者把这次战斗视为满洲形势“十分可虑”的事件之一。

多次战斗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使第二十四路义勇军声名鹊起,成为辽阳一带极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抗日队伍。李兆麟在组建、领导义勇军对敌斗争中崭露头角,显示出很强的组织指挥能力。

在领导义勇军开展抗日斗争的同时,李兆麟还大力发动群众,建立“反帝大同盟”“农民大同盟”“穷人会”“妇女会”“少年先锋队”等群众性抗日组织,使其配合、支援义勇军斗争。

踏破兴安山万重

1936年1月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六军成立后,联军总司令部认为,为了长期坚持北满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建立巩固的汤原后方根据地。

为加强对根据地建设的领导,第六军政治部主任李兆麟被安排留守汤原,兼任留守处主任。他积极主动协助汤原中心县委,加强游击根据地建设。李兆麟认为,“里面区”(党组织)为骨,“表面区”(抗日会)为肉,交通为筋;要通过“里面区”工作推动“表面区”工作。与此同时,他领导了组建青年义勇军和游击连等地方武抗日装工作,为建设小兴安岭汤旺河后方根据地耗费了大量心血。

1937年2月,在掌握敌情的基础上,李兆麟指挥第六军一支200余人的部队远距离奔袭,乘夜急行军潜入铁力神树日本兵营,击毙顽抗的日本指导官,令伪军警投降,缴获大批枪支弹药,解放了数百名劳工。

李兆麟十分善于抓部队的政治工作,经常结合实际给战士讲形势任务,讲当亡国奴的滋味是难受的,国家灭亡是民族的最大耻辱,鼓励大家坚持抗战,克服困难,争取早日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他没有官架子,对大家循循善诱,热心帮助,和蔼可亲。

1938年年底,作为北满抗联总政治部主任的李兆麟在率部越过小兴安岭的千山万水向西部山区远征途中,创作了一首《露营之歌》。这首战歌是他一边指挥部队作战,一边和当时身边的战友切磋写成的。《露营之歌》文辞精美,诗意浓郁,激昂雄壮,构思巧妙。“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是尽人皆知的反映抗联艰苦生活、顽强战斗的诗句,深受广大战士和民众喜爱。

平原游击勇杀敌

1939年5月以后,在广袤的黑嫩、松嫩平原,作为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领导全军将士积极开展游击战争。

为开展平原游击战争,李兆麟强调部队必须与群众同心协力,加强与群众的联系,指出密切与群众联系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他要求部队每到一地,都应对群众开展宣传工作,成为群众的宣传者、组织者。按照这一指示,第三路军指战员在各地深入了解群众的反日情绪,宣传抗联是人民的抗日武装、抗日必胜的前途,诚心诚意与统一战线对象共生死、同命运,组织动员群众开展反日斗争。第三路军以骑兵为主,他们采取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的游击战术,突击、伏击、袭击、阻击、截击、追击日伪军,具有很大杀伤力。在广大群众的支持下,第三路军的平原游击战争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

李兆麟注意积累、总结经验,探索规律,掌握有利时机,以克敌制胜。他提出建立新的军事据点、改善游击战术,即利用山区“山势出入,便于隐蔽,易于接触群众”的条件建立“密营”的思想对于深入开展游击战具有重要意义。他不是驻守在总指挥部进行指挥,而是亲自到战争前线靠前指挥,并做到谋略在前,每一次重要军事行动都要周密计划、部署。他直接到在讷河活动的第二支队,鼓舞士气,和第二支队将士一道进出讷河、德都、北安、克山等县,勇敢杀敌。

1940年是东北抗日游击战争最为困难的一年,但第三路军广泛、深入地开展平原游击战,其活动范围包括黑龙江省十七八个县。李兆麟率部先后攻打克山、肇源两座县城及30多处“集团部落”、伪警察署、日本“开拓团”等日伪据点,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有力配合了全国抗战,书写了中国抗战史册的光辉篇章。

1946年,李兆麟被中央指定为东北与国民党谈判的公开负责人之一。由于他戳穿国民党反动派卖国、独裁、内战的真面目,敌人欲除之而后快,他在哈尔滨被国民党反动特务杀害。2009年,李兆麟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一。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