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精心挑选《母亲的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10:11

精心挑选《母亲的读后感400字》相关文章文案。(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母亲的读后感400字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即对母亲的感受、认识或评价。这有助于你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2. 结构清晰:作文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母亲的特点或故事;正文部分围绕主题展开论述,可以讲述母亲对你的影响、母亲的美德或母亲的故事;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再次强调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 语言表达:用词要准确、生动,避免口语化。在描述母亲的形象时,要具体、细腻,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情感。
4. 情感真挚:作文要表达出你对母亲的真挚情感,让读者感受到你的感激、敬爱或思念。
5. 举例说明:在作文中适当举例,使论述更具说服力。可以讲述母亲在你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迹,如关爱、教导、支持等。
6. 突出重点:在400字的篇幅内,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可以选取一个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深入挖掘母亲的品质。
7. 避免空洞: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赞美,要深入挖掘母亲的内在品质,如善良、坚韧、无私等。
8. 注意字数:严格按照400字的要求进行写作,避免字数过多或过少。
9. 格式规范:遵循作文

母亲节忆母亲(梁晓声《母亲》读后感)

这是我们郑州律协周末读书会在今年母亲节来临之际组织的一次读书会,这次组委会选择共读的是梁晓声的《母亲》。在写读后感之前,我要首先对律协组委会表达一下我的感谢之情,主要基于两点:

一、谢谢组委会选择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打开第一页映入我眼帘的就是“娘”这个字。我小时候也是这样称呼娘的,可是已经二十年没有叫过了,不对,这二十年期间回老家在娘的坟头也会叫娘,但再也没有娘回应过。而这次借助于阅读这本书,我可以跟着作者喊了好多遍娘并且与娘进行互动,这就是给予我的幸福。

二、谢谢组委会选择这个时间来共读这本书,因为若是再早些,我肯定没有勇气来参与这个共读活动。余华老师说过,亲人的离去不是一场暴风雨,而是一生的潮湿。母亲去世时,我20岁。在当时的我看来,披麻戴孝送亲人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碰到的事件,而我才20岁,尚在大学校园读书没有进入社会,所以属于蒙蒙的状态。反映过来后一直是痛不欲生,当时就在想,我要多久才能从中走出来呢?答案揭晓了,20年。因为,今年清明节回老家,我敢于直视老家桌子上摆着的母亲生前的照片了,并且还给孩子们介绍了照片拍摄的背景。我知道,我从失去母亲的痛苦中慢慢走出来了。接下来,我来谈一下读完《母亲》这本书的感受,鉴于是母亲节组织的活动,所以我只就这本书第一篇《母亲》来谈。

一、在贫困中她尽了一位母亲最大的责任……

这是《母亲》中一句原话,但我觉得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我母亲的一生。我来自林州一个小山村,母亲娘家和我老家是相距五里地的邻村,母亲出生于五十年代,她若健在的话,今年70岁。林州严重缺水,所以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红旗渠,但由于距离主干渠较远,所以我们那里并没有怎么享受到红旗渠水的恩泽,所以那个年代的农民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正如文中所说,结婚之前,母亲的贫困是和她娘家人绑定在一起的;结婚后是跟我的爸爸绑在一起;生孩子以后依然是贫困,又把我和哥哥、妹妹绑上了。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到她尽一份母亲的责任。

正如这本书提到的父亲常年外地工作,我父亲也是。红旗渠修建的时候给林州培养众多建设工程工匠,又限于当地经济条件不好,所以改革开放允许人员流动后我们那里基本上所有有劳动力的男性,外出到全国各地的建筑工地打工。所以,在我从小的记忆中就是只有我母亲和我、哥哥还有我妹妹四个人,父亲常年在外地打工,只有农忙的时候会回去帮几天忙,然后就匆匆离开了。这样的话,家里内外操持的重担就全部压在了身高一米六多、体重一百斤左右母亲的肩上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其生命的尽头。

作为农民的母亲,春天忙于春耕。因为当时没有现在的机械化耕种技术,所以基本上全部农活儿都是靠手工完成。比如,要种棉花,首先需要在家把棉花籽培育发芽,然后再种到土地里,后期还要视雨水情况浇水、或者帮助棉花苗把土块儿拿开;种红薯也是从培育红薯秧开始,一般从天气暖和一点的二三月份开始培育红薯秧,先用提前准备好的农家肥整理好“养红薯秧床”然后把一个一个红薯整齐摆放,接下来根据气温情况不停撒水让红薯发芽,发芽、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就可以到红薯地了插秧了。所以说,印象中母亲从春节一过的整个春天都在繁忙的这种农活中度过。

夏天,地里的活比较简单,就是拔草、摘果子,没有那么劳累。但家里还有一件“大活儿”等着母亲,那就是做千层底布鞋,这也是留在我脑海里印象最深刻的记忆,因为母亲经常忙于深夜。做千层底布鞋需要的工序很多,最开始就是春天购买麻绳,然后到夏天湿度达到以后就可以搓成绳了。之后是,选择一个晴朗的天气,用浆糊把好多好多花花绿绿的碎布一层一层黏到一起,放在太阳底下晒干了照着提前画好的“鞋印子”剪好备用。最后就是纳鞋底,把鞋帮和鞋底缝到一起。留给我比较痛苦的回忆是搓麻绳,因为用小腿搓麻绳,就意味着每年都要把母亲的小腿上所有的皮肤搓烂,完了结茧,然后再搓,最后形成没有什么知觉的“发明”的皮肤,就不再疼痛可以随意搓麻绳了。这个过程,每年夏天都要重复一次。正如梁先生觉得母亲就应该干一样,那时候我也是很调皮,母亲叫我帮忙,我还不情愿,就觉得你做妈妈的,你不应该干这些事情吗?现在想来真的是太难了,因为小时候基本不买鞋,全部都是母亲一针一线做的,所以整个夏天母亲都在忙这个,通常大大小小要做三四十双鞋。白天干不完,就忙到深夜,所以经常我们晚上起夜时发现母亲还在忙着纳鞋。

秋天,丰收的季节,也是母亲最忙的时候,累但开心着。虽然那么瘦,但是她真的是就像一个男人一样干活儿。因为那个年代没有机器收割,所有的庄稼都需要人用镰刀收割后,再用手推车推到家里,以颗粒归仓,是不能浪费一粒一颗的。

冬天,没有什么农活了,本该是农民享清闲的时候,但母亲为了贴补家用,她就开始在附近找活儿,这样还能照顾我们三个孩子。印象中,母亲去过造砖厂、塑料厂打工。作者书里提到母亲工作环境很差,这点儿我能深刻理解。因为我母亲当时去的那个塑料厂也是这样,厂子是一个村民在村子里所建的,所以没有任何劳动保护措施。有一次家里有事,母亲上班的时候我跑去找她,距离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刺鼻的塑料味道。而且机器声音很大,我在门口喊了几声,母亲都没听见,后来是其他人注意到我后把母亲叫出来的。

虽然,母亲没有上过一天学校,但是现在想想,母亲用她一生的实际行动教给了我很多东西,这也是万千母亲的一个缩影吧。

二、养育孩子是我跟母亲关系修复、重建的一个过程

有人说,孩子有两种,一种是来还债的,很乖,与父母关系很好;一种是来讨债的,很费劲,与父母关系很不好。很不幸,很长时间,我属于后者,这也是她一生气就挂在嘴边的话。仔细回忆一下,原因可能是:1.我长得像爸爸。当时那个年代好多婚姻都是父母包办或做主的,我母亲就经常说,不是她情愿的,是姥姥姥爷替她做主的。所以,看见我就比较烦吧。2.我右脚的食指比拇指长很多。按照我们老家的说法,脚长成这样就不孝顺母亲,所以母亲一生气也会随口说出类似这样的话。

以至于我和母亲关系不太好,记忆中最激烈的冲突是初二那年因为学习的事情。我们那个地方在当年还是有些重男轻女的,好多家庭更倾向于让男孩子上学。所以一到初二,好多女同学都辍学了,于是我们几个仍然在上学的女孩子就成了“另类”。甚至有几个家长还找到我母亲说,让我母亲先做我思想工作,只要把我劝辍学,其他几个就好说了。所以那段时间,我和母亲关系很僵。有一次放学后就产生了剧烈冲突,我放学到家就回房间写作业了,但母亲一直喊我让我做家务,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我隐约知道她们几个家长的意思,所以青春期的我就故意不去干活儿、也不回复母亲。然后母亲就在院子中间开始骂我,最让我难受的一句话是“我怎么生了你这样的一个孩子”。正在气头上的我就猛地打开我房间门冲出去对着母亲说“我怎么这么倒霉碰上你这样的娘,说完扭头就又回去了。这一次,我们母女都把最难听的话说给了彼此,事后肯定都很伤心,但那个时候的我只顾着自己生气了,不知道母亲是怎么缓过来的。

我们关系缓和的契机是,我当时的班主任侯山有老师一次看到我作文(到今天我都不知道是哪篇作文)里写的情况后,他翻山越岭去我家找了母亲好多次,给母亲做思想工作。自此以后,母亲说既然老师都觉得你是个苗子,要不就看看再说。后来我顺利考上高中,我们的冲突才算消停,但没几年,母亲就永远地离开了,所以我一直没有机会和母亲谈那段冲突的光阴。

以至于,在我生孩子之前我一直都觉得跟母亲关系就不好,也不愿意去试着正视那段冲突并想办法化解。但是从我的第一个孩子出生那一刻,我理解了母亲,心里也放下了。因为我是顺转剖,整个生产持续了从白天到晚上的一整天,所以孩子顺利出生那一刻,我之前对母亲多少的隔阂全部烟消云散了。

然后随着养育两个孩子的这个艰辛过程(两个孩子差两岁,我是全职在家五年独立照顾两个孩子到幼儿园后才继续工作的),我和母亲的关系得到了完全修复和重建,而且我也有勇气面对母亲生前照片了。因为,现在的我有时候生气时脱口而出说的话,竟然是当年母亲说我的话,所以我完全理解了我的母亲。感谢她给予我生命,并在当年那样的条件下将我抚养长大,这已经是母亲能给予我的最大财富了。

三、关系重建以后,我发现其实我的母亲一直都在,她虽然离去二十年,但是仍然在教给我很多东西

上海杨林兵律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律师是个春耕秋收的职业”。听到这句话时,我懵懵懂懂。但是有一次回老家,在麦田里我突然想起来小时候有一年“颗粒无收”的秋天。对于靠天吃饭的农田,不浇地,若哪一年天气不好、雨水少,就意味着颗粒无收,那年秋天就是。但母亲和其他大人们仍然忙碌着把干旱的干裂土地里的玉米杆儿、谷穗杆儿等拔掉,然后翻土、播种小麦种子以期待来年小麦的丰收。

看着这种景象,我就很不理解。便忍不住问母亲都这样了,为何他们看上去不伤心,还在那么拼命干。母亲头也不抬地说,这有啥伤心了?农民把该干的活儿干好了,剩下的就看老天爷的了。虽然这一茬庄稼没收成,但来年的麦子有没有收成,还得看农民现在能不能把该干的活儿干好呀。是呀,这是麦子播种的季节,如果一味消沉,不播种,那来年的麦子是肯定没收成了。

于是那天就在麦田里录了一条视频发到我的自媒体平台了,很高兴还引起了一些同行的共鸣和反馈。大概内容是这样的,律师是春耕秋收的职业,所以要讲究以下几点: 1.季节性。应该要看节气进行干活儿,在应该做什么的季节把什么做好,春天就把土地平整好,而不是一味忧虑秋天有没有收获。耕种和收获不在同一个季节,所以不要慌。无论接受法学教育四年还是七年,初到律师职场,都是春季,是播种的季节。所以,这个时候要低着头多努力提高自己实务技能,不要想着到职场就收获了、就开始拿案件挣钱了。拿我自己来说,执业证显示13年,但由于全职在家带孩子空置了五年以及其他事务的耽误所以实际执业时间并不长,所以我自己心里就得清楚自己所处状态,然后放低姿态以一个青年律师甚至刚执业律师的心态去安排自己的工作。

2.适应性。对于农民来说,她们会详细分析哪块地适合种什么庄稼,然后再决定种什么的。比如,会根据土壤、地势、浇水是否方便等情况来综合考虑是种麦子、种油菜还是种大蒜。同样道理,我们都在说专业化,也不是随口就可以定调哪个方向的。而是需要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性格、现有资源等因素综合考虑来选择职业方向,然后再深耕,就一定会有很好的收成。

高尔基《母亲》读后感

读完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之一《童年》,便深深喜欢上这位大文豪的语言。从图书馆借来他的《母亲》。


刚读完小说的开头,便被深深吸引。小说一开始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展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悲惨的一生。在描写阴森森的工厂画面时,写到“傍晚,夕阳西下,工厂从它的舌头的胸腔里把人们像废渣一样抛了出来,他们又踏上了归家的路。”工人劳累了一天,用环境描写的方法突出。还写到“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它像一条不可测度的浑浊河流,平稳而缓慢,年复一年地不知向什么地方流去。全部生活都是被陈年的积习牢固套住的,人们的所想所做全按一成不变的模式,谁也没有改变这种生活的愿望。”用哲理的方法,告诉我们工人们的生活有多枯燥,无聊。


而让我继续看下去的原因是书中的母亲。本来看书的名字,想到的便是写平常的母亲,母爱等,可打开来看,才发现另外一个世界。最初,她的母爱同一般劳动妇女的母爱没有什么区别。经过一系列事件的教育,她的思想达到了新的境界,她坚信儿子真理在握,必然胜利。因此,她在散发儿子的演说稿时才能表现得那样镇静和勇敢。


高尔基为什么会写这样的一位母亲的形象呢?查找资料,了解到小说的创作背景: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附近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终身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继续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小说的主题思想是:《母亲》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和普遍意义,主要反映了如下主题:①反映了沙俄时代俄国工人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符拉索夫就是老一代工人的典型代表。②再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以及工人阶级的斗争。以尼古拉、叶戈尔、沙馨卡等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带来革命思想,以巴维尔、安德烈为代表的觉醒了的新一代工人如饥似渴地学习接受,成长为斗争的中坚力量。他们相继组织了经济斗争“沼地戈比事件”、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最后以法庭为战场,宣讲无产阶级的政治主张。③反映了用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农民的过程。农民雷宾仇恨统治阶级,但又有狭隘的农民意识,个人的自发性反抗屡遭失败。后来他接受了革命思想,成长为农民革命的领导人。他的转变代表着农民的觉醒,表明工人阶级领导农民运动的重要性和工农联盟的必要性。

我深陷其中,被母亲那种勇敢,坚强而感动。看到母亲从受欺辱到站起来的整个过程,迫切希望她和儿子的“真理”取得胜利。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