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怎么写《浮力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10:11

怎么写《浮力观后感》才能拿满分?(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浮力观后感的作文,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浮力的科学原理,还是浮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或者是浮力对人们观念的影响等。确定主题有助于后续的写作思路。
2. 理解浮力概念:在写作之前,要充分理解浮力的概念,包括阿基米德原理、浮力公式等。这样可以使作文内容更加准确、有说服力。
3. 结合实际:在写作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阐述浮力的应用,如船只、气球、潜水艇等。这样可以使文章更具趣味性和实用性。
4. 表达观点: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对浮力的看法和观点。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生活体验或社会现象来阐述。
5.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观后感作文应该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浮力的概念;主体部分分析浮力的原理和应用;结尾部分总结全文,提出自己的观点。
6. 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流畅性。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句子和生僻的词汇,使文章易于理解。
7. 逻辑严谨:在阐述观点时,要保持逻辑的严谨性。论据要充分,论证过程要清晰,避免出现前后矛盾或逻辑混乱的情况。
8. 适当引用:

炸圈背后,《端午奇妙游》做对了什么

“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近日,河南卫视的特别节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网,尤其是演绎水下飞天的舞蹈《祈》,仿佛再现建安才子曹植名篇《洛神赋》的景象,又呼应了端午祈愿的民俗。这场电视荧屏“奇妙游”由《祈》《龙舟祭》《兰陵王入阵曲》《唐印》《医圣传人》《粽横一面》《丽人行》7个节目组成,共历时41分钟。截至目前,《端午奇妙游》微博相关话题阅读量已超过35亿,48小时内19次登上热搜榜,视频播放量也已破亿。

短短4个月里,河南卫视凭借《唐宫夜宴》《祈》等“爆款”创意节目不断刷屏,不仅形成了独具韵味的艺术语言和审美风格,也推动河南文化旅游再上新台阶。据携程近日发布的端午出行数据,今年郑州首次入围热门旅游目的地前十榜单,曾经不算热门的河南博物院也成为“网红”打卡点。

专家认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而是以守正出奇的当代演绎,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内涵,使之以一种更富参与性和共创性的方式久久流传。从《唐宫夜宴》到《祈》,创作团队不曾简单堆砌文化符号,没有盲目追求宏大排场,而是精心挖掘传统文化和现代表达的契合点,寻求与广大观众的共鸣,以轻盈灵动的姿态走进更多人的心灵。

动人心魄的视觉“奇观”背后,是创新与匠心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祈》的表演者何灏浩化身“洛神”惊艳登场,她娉婷袅娜又不乏刚劲力度的绝美舞姿令观众心驰神往。荧屏上,每一帧画面浑然天成、养眼润心,展现出超现实的梦境之美,似乎随便截图都能当作电脑壁纸。虽然《祈》之舞较难在实体舞台空间再现,但电视艺术大胆突破创作惯性思维,营造出了动人心魄的视觉“奇观”。

“神作”“奇观”的诞生看似偶然,实则是厚积薄发,主创团队秉持匠心精神,打造出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精品。《祈》的舞蹈编创经过数轮修改,动作由唐代仕女的细碎慵懒变为“飞天神女”的大开大合,并以水和光为主体制作出美轮美奂的背景。据节目组透露,《祈》按分镜头剧本渐次推进,每次拍摄时表演者都要先沉到水底,在摄影助理的帮助下铺好衣服的纱,再等导演下水开机开拍——哪怕只拍10秒钟镜头,团队都要花上很长的准备时间。

“水下舞蹈这条路很孤独,我不是天才,只能默默努力。”何灏浩6岁学游泳,曾是一名花样游泳运动员,如今已从事水下舞蹈行业5年多。即便如此,《祈》的拍摄过程仍异常艰辛,水下舞蹈的稳定性、动作衔接的流畅性、水中睁眼的适应性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反复锤炼。

《祈》全片1分54秒,真实拍摄时间约30个小时。水下动作不能拖泥带水,但凡有一点卡顿或表情没到位都要重拍,运气好的话至少两条,如果纱缠得非常严重,就需要拍五六次。排练和拍摄过程中,何灏浩必须长时间泡在5米深的泳池里,披着6米长的披帛,为克服浮力还佩戴了10公斤的配重。因每隔50秒换气一次,表演者得反反复复下水;摄影助理在水里泡了三天,毛细血管破裂,不断流鼻血;由于长期浸泡,许多摄制组成员还发生了失温、耳压逆向堵塞等问题。

创新从来不简单,《端午奇妙游》亦是如此。为了40多分钟的节目呈现,7个摄制组赴8个取景地,进行了20多天密集拍摄。导演陈佳说,仅《祈》最后一次拍摄的素材就足有30G,光上传网盘就花了三四个小时。

节日综艺成为现象级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可触

河南素有“伸手一摸春秋文化,两脚一踩秦砖汉瓦”的盛名,如今通过新颖有效的大众传播手段,再次闯进了年轻人的视野。

“鬓云欲度香腮雪,衣香袂影是盛唐。”今年春节,一群娇憨灵动的“唐朝小妞”凭借“爆款”舞蹈《唐宫夜宴》火遍网络。舞蹈在妆容、服饰等方面还原唐三彩乐舞俑的形态,并通过虚实相接的舞台科技将灵动舞姿和国宝国潮融入,拉近了当代观众与历史的距离。此后,河南卫视的《元宵奇妙夜》《清明时节奇妙游》用“动画IP”形式串联节目,融入河南文旅元素,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端午奇妙游》则创新采用“网剧+网综”的形式,以四个“唐小妹”的视角,延展出交错故事线,讲述《唐宫夜宴》前传故事。“今年我们的主题思路就是‘中国文化传统节日’系列,之后还有七夕、中秋和重阳,最后是2022年春晚。”陈佳透露。

与偏重呈现地方文旅特色的前作相比,《端午奇妙游》用奇思妙想将电视节目与赛龙舟、采草药、挂艾草等习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紧密联系,使艺术创作更具深邃丰厚的人文情怀,让观众通过电视综艺追思先贤,深入了解传统文化。《龙舟祭》以端午前夕祭祀盛景为题,融合了舞蹈、杂技、鼓乐等元素;《唐印》将傀儡戏与舞蹈巧妙结合,带给观众新奇的视听享受;《医圣传人》将悬壶济世的大医风骨娓娓道来,展现中医文化魅力……互联网思维与科技手段赋能,电视综艺创新呈现方式,融入多种潮流元素,让珍贵文物和古朴文化穿越历史长河、穿透荧屏隔阂,走进千家万户。

中华文化璀璨辉煌,传承着丰富的情感、独特的精神。无论身处哪个时代,人们都需要从传统文化和精神原乡中找寻内心的安宁与滋养。只要破解传统文化创新表达的密码,切中当下大众审美的需求,它就能再度绽放迷人光彩。专家认为,我国许多地方传统文化资源丰富,应当沉下心来立足本土,深度发掘传统文化资源潜力,运用创新表达展现传统文化魅力,提升地方的文化形象与文化吸引力。赓续传统、与时俱进,让古老文物“活”起来,让传统文化可亲、可感、可触。

来源: 文汇报

“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北京中小学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科学热情

备受关注的“天宫课堂”第二课终于开讲。3月23日15时40分,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和叶光富再次出现在全国中小学生面前。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多所中小学校了解到,为了让学生更真切地了解空间科学知识和实验原理,不少学校在组织集体观看“天宫课堂”的同时,还提前帮助学生温习相关知识点,通过开设“地面实验”课堂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追寻“科学梦”、实现“航天梦”的热情。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

学生提前温习知识点,实验视频将引入日常教学

“顶流冰墩墩也来到了空间站。”直播中,王亚平用冰墩墩玩偶演示“太空抛物”实验。和在地球上抛物不一样,冰墩墩在被抛出后仍沿原有方向匀速前进。在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初二学生们的眼中,这个实验背后的原理并不陌生:牛顿第一定律。

“我们之前就从网上了解了这次‘天宫课堂’要做的实验,把涉及的知识点提前给学生们温习了一遍。”人大附中经开学校初二物理老师王涛告诉记者,与第一次收看“天宫课堂”相比,这一次老师和学生做的准备更充分,“其实很多实验都跟物理学科联系紧密,初二的学生也刚好学了牛顿第一定律这个知识点,所以对照着这几个实验,学生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也能知道在地面和天宫不同的环境下实验的不同情况。”

人大附中经开学校的学生正在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学校供图

该校初三物理老师孙鲁艳则带领学生在“水油分离”实验中再次复习了浮力和压强的相关知识,“在微重力的情况下,浮力是不存在的。在地球这种有重力的环境下,水油可以自然分离。但是在微重力的情况下,只有借助离心力才能分离。这跟高中物理知识也有衔接。”

对于不少初中生而言,此前已有的物理知识储备和生活常识储备让他们对这次“天宫课堂”中的实验更有兴趣,感受也更深。

“互动的时候,西藏的一个学生提问,在空间站能不能把水烧开。当时学生们都说‘我们也想问这个问题’。”王涛表示课堂气氛很热烈。孙鲁艳也表示,学生们对这些实验十分感兴趣,“尤其是看到太空离心机、无容器实验柜这些实验仪器,他们也很好奇、很自豪,这些物理课本上学习到的知识真的运用在了社会中。”

除了提前温习相关的知识点,老师们还格外注重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在王涛看来,这些实验并不复杂,也是物理学科中比较基础简单的实验,但恰恰是这些简单的实验构成了物理学科的基础,“我们也会引导学生去想,还有哪些实验可以放到空间站这个环境去做?给他们也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让他们通过实验之美感受物理学科之美。”与此同时,学生们对中国空间站的伟大工程也充满了自豪。

记者了解到,“天宫课堂”第二课虽然已经结束,但讨论和思考却不会在学生们的课堂中结束。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

设计“天地课程”,师生现场做实验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科技中心主任陈浣说,在“天宫课堂”第二课开讲过程中,她听到了无数的尖叫声。记者了解到,该校特意将这节课设计成一门“天地课程”,即在学生们观看天宫实验之后,化学老师亲自带领大家现场做实验,让学生们对比同一实验在太空和在地球环境下的不同之处,激发学生们对科学实验的兴趣。

广渠门中学学生体会地球上的“冰球实验”。学校供图

“第一期的天宫课堂我们主要是观看,这次我们就想到,能否和太空同步进行,这也是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陈浣介绍,此次天宫课堂直播和学校课后服务时间吻合,该校初一、初二32个班1400多名学生均观看了直播。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化学老师特别选出“天宫课堂”中涉及的“饱和液体结晶现象”,在直播后,带着初二一个班的学生们走进实验室现场做实验。

在直播中,一个结晶的“冰球”飘浮于太空之中,晶莹剔透,在地球上,化学物质会结晶成什么样呢?陈浣介绍,地面实验中,该校化学教师王乙将玻璃棒放入从70度冷却至室温的过饱和乙酸钠溶液中,同学们发现,和太空中失重状态不同,地面上的结晶体受到重力的作用一直延展,最后形成了一个“小冰柱”,结晶体没有因为张力成为“冰球”,而是随着烧杯壁的形状延展开来。

广渠门中学顺势开展“天地课程”。 学校供图

“现场学生一直在尖叫,反馈特别好。”陈浣说,在“天宫课堂”的直播中,航天员提到,这个“冰球”是热的。孩子们还特意摸了摸烧杯壁,果然是热乎乎的。老师就借机告诉大家,这个实验为什么会发热。她介绍,这堂“地面课”已经录制完毕,在接下来的几天中,学校将通过班会、午休等时间,给所有学生播放,作为“天宫课堂”教学工作的延续,“拉近了天地之间的距离”。

此外,这堂课还将延伸到其他学科素养的培养上。初二年级语文组长辛媛介绍,学生理性思维正逐渐形成,目前已开始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教学,她会趁此机会让学生们练习和掌握写作这类文章的要点。“我们认识客观事物,都是从现象到本质到内核的过程,学生们写这类文章首先要自己看懂,再用通俗易懂的话、根据说明的顺序写出来。”辛媛建议,学生们可以先描述自己看到了什么,再将背后的事理、规律表达完整。“天宫实验是孩子们平时接触不到的,他们的兴奋劲儿也不一样,这种新鲜感会让他们不觉得是在完成语文课的任务,但学科素养已经内化其中。”辛媛说道。

北京一师附小、朝阳实验小学、双榆树第一小学:

“神奇”实验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热情

新京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天宫课堂”的开始时间和北京市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时间吻合,在学校的孩子们有机会一起在课堂上观看这场直播。

双榆树第一小学也组织了学生集体观看“天宫课堂”第二课,学生在写观后感。学校供图

北京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北京一师附小”)大队辅导员杨晓明介绍,该校50个班级、1900名学生与教职工共同收看了这堂课。

“今天是学校的少先队日,我们早晨提前通过广播通知学生们收看,孩子们都很期待,有一部分孩子对科技和太空感兴趣,能看出他们是带着思考在看。”杨晓明说,第一次“天宫课堂”开讲时学校用电视收看直播,有些后排的孩子看得有些吃力,这次改成了用多媒体大屏幕观看直播。直播后,老师还鼓励同学们回家利用油和水做实验,和太空里的实验情况做对比。

一师附小的学生们在课后服务时间段观看“天宫课堂”。学校供图

该校四年级四班学生关宥思介绍,他最感兴趣的项目是“液桥实验”。“王亚平老师把两个放着水球的玻璃板缓缓靠近,变成一个足足有几厘米的水柱时,特别激动。”关宥思觉得通过这次的天宫课堂,他不仅对宇宙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还有了对宇宙的好奇,甚至产生了航天梦想,“我得努力学习了。”

五年级四班的王秋涵也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我们在地球上用手指沾水,只能形成很短的水柱,在太空,水柱长多了,实在太神奇了。”王秋涵说,自己以后要更留意身边的细节,也许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在太空中会不一样。杨晓明介绍,今年学校的主题教育活动是学习“海防英雄人物”,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也会鼓励孩子们学习航天员的英雄事迹。

北京市朝阳区实验小学(简称“朝阳实验小学”)蒋老师介绍,该校也是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观看了此次的“天宫课堂”。该校三年级一班学生朱禹瑶表示,自己最喜欢的是“水油分离实验”,她发现失重环境下水油分层现象消失了,但是通过旋转产生离心力,水油分层现象又出现了。朱禹瑶也想尝试做实验,寻找能够使水油分离现象消失的方法。北京市海淀区双榆树第一小学的学生们也观看了此次“天宫课堂”,并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梳理各自的收获。

记者了解到,部分因疫情影响居家学习的学生也同步收看了此次直播。史家小学五年级的小李同学告诉记者,班主任一早就在班级群里提醒大家及时收看直播,下周班会还会进行观后分享。

采写 新京报记者 刘洋 杨菲菲 记者 缪晨霞 校对 杨许丽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