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市政测量员工作总结》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7 17:55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市政测量员工作总结》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市政测量员工作总结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总结的目的:首先,要明确这篇总结的目的,是为了总结工作经验、提高自身能力,还是为了向上级领导汇报工作情况。明确目的有助于确定总结的重点和内容。
2. 结构清晰:总结应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总结的目的和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工作内容、成绩和不足;结尾部分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
3. 突出重点:在总结中,要突出工作重点,包括完成的工程项目、遇到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等。避免泛泛而谈,确保总结具有针对性。
4. 客观公正:在总结中,要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既要肯定成绩,也要指出不足。对于存在的问题,要深入分析原因,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
5. 体现专业性:作为市政测量员,总结中要体现自己的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a. 工程测量知识:总结在工程项目中运用到的测量理论、方法和技巧; b. 软硬件操作能力:介绍自己在测量工作中熟练掌握的测量仪器和软件; c. 团队协作能力:阐述在团队合作中发挥的作用,以及与同事、上级的沟通协调能力。
6. 量化成果:尽量使用数据和实例来量化自己的工作成果

太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王勇:大道至简 精益求精

图为正在工作中的王勇。

  精密测量被喻为工程建设者的“方向盘”和“千里眼”。太原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程公司的测量员王勇,从事的便是这份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大学毕业后,王勇就跟测量结下了不解之缘。8年多,他白天背着仪器下工地,晚上拿着书本学知识,摸索、借鉴、苦练……如今的他已练就一身好本领,成为一名奔走在市政战线上的筑路“急先锋”。

  极致热爱有信仰

  从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毕业后,王勇于2014年参加工作,投身市政建设事业,入职至今始终在工程施工一线从事测量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学习,王勇终于等到了属于自己的机会。2016年,他被安排负责马练营项目部和华章北街全路段的测量工作,作为刚刚“出师”的新人,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挑战接踵而来。经验不够努力来凑。“第一次上手,心里还是挺忐忑的。”王勇说:“任何一个环节都要谨慎细心,不懂的地方就勤学多问。人手不够的时候,我还会请有经验的农民工师傅当副手,避免因测量数据出错,影响现场的施工进度。”

  那段时间,王勇背着沉重的仪器在工地上来来往往,每天走一万多步更是家常便饭。身边的同事跟他开玩笑,说他像打了鸡血一样,王勇却只是继续埋头苦干。对测量工作的执着,对市政岗位的热爱,让王勇心甘情愿地付出辛勤与汗水。

  勤学苦练勇担当

  对于道路建设来说,测量员是整个项目开工前的先导,也是项目施工过程中最重要的辅助、指导角色。

  为了学好测量,王勇抓紧一切时间和机会学习相关知识,遇到不懂的便缠着有经验的测量员问个不停,不搞清楚不罢休。每次到现场放线,“打头阵”的成员里总有他忙碌的身影,一边学习理论知识,一边进行实际操作。日积月累,王勇渐渐摸索出了一套“先学后问再总结”的学习方法。

  参与蒙山大街道排工程建设时,王勇初次接触大土方。由于前期土方测量计算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王勇多方查找资料,通过一款软件极大地提升了土方计算的效率和准确度。在风峪河二标项目部进行施工任务时,因为需要经常向业主提供现场情况的平面位置,他又自学了CAD画图等本领。

  王勇的坚持和付出终于迎来了回报。在2021年太原市第十二届职业技能大赛中,王勇成功拿下测量比赛第一名,荣获 “太原市五一劳动奖章”。

  笃志躬行勤实践

  凌晨时分,城市的万千灯火逐渐熄灭,但王勇所在的项目施工现场却灯火通明。

  2020年,太原地铁二号线道路恢复和雨污接驳工程与太原地铁一号线管道改迁同时开工,再次面对交叉作业“两头跑”,王勇将大部分工作提前预判到位,做到心中有数。他积极与工长协调沟通,安排工序,力争做到见缝插针、多点开花,保证自己负责的测量环节不影响工程进度。

  为配合站点与五一广场改造项目同步进行、按时通车,王勇与同事们一起“5﹢2”“白加黑”奋战在施工一线。除了要克服天气多变、工期紧张、点多面广等困难外,他还发现现场情况和设计规划有比较大的出入。面对这一状况,他当机立断,一边报告技术负责人积极同设计人员沟通,重新规划道路线形;一边与其他施工单位及时统筹协调,避免出现对接问题。他充分利用工作经验灵活作业,现场测量、现场规划、现场决策,帮助项目部稳步推进施工进度。

  成为精品工程里的测量员,是王勇一直以来的目标,而在信仰的驱动下,在担当的激励下,在实践的塑造下,他收获了超出预期的成长。王勇说,将继续以“正青春”的奋斗姿态和精神状态,持续学习、积极作为,在城市建设的“接力赛”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筑”迹,跑出属于市政年轻人的好成绩。

  记者 尹 哲 文/摄 太原日报

【卓越工程师】胡国海:测量人的一天


胡国海

1987年8月出生,工程师,注册一级建造师(市政、公路)。2008年入职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先后参与了哈大铁路、兰新铁路、中南部通道、邹城三十米转体桥、福平铁路、蓉江三路快速路等项目建设,现任中铁大桥局六公司淮桐高速项目经理。2021年他荣获大桥局六公司“标兵”称号,胡国海参与的“复杂海域桥梁施工风浪监测及测量控制关键技术”获得2020年中国铁路工程集团公司科学技术一等奖;“复杂海域测量控制关键技术”获得2019年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复杂海域墩旁托架变形监测施工工法”获得2020年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企业级工法。在工作中他不断总结经验、发明创造,获得多项专利。


山区项目的蛇虫鼠蚁

海上项目的大风大浪

高原项目的低温严寒

沙漠项目的黄沙漫天……

这些都是桥梁测量人

司空见惯的“风景”

胡国海的工作

就是跟它们打交道


静态测量


老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基础工程做扎实了,上层建筑自然就稳了,对于建桥而言,测量就是施工的基础。

静态测量算是测量工作中比较轻松的一项,架好仪器设备,在一旁守着,时间到了将仪器一关,外业任务就算完成了。不过这项工作对胡国海所负责的蓉江三路项目的测量组来说,却是实打实的煎熬。



项目线路上杂乱的灌木荒草、时不时鼓起的土包让这里成了红火蚁的天堂。红火蚁对人有着很强的攻击性,被叮咬后会产生如火灼般的痛感,其后还会出现水泡,又痛又痒。若是日常测量工作,可以不断走动,红火蚁就不易上身,可静态测量一站就是几小时,一看就是一整天,给了红火蚁充足的攻击时间。

“我们都不敢坐,坐一会儿蚂蚁就爬身上了,爬上来就是一口,还特别疼,所以我们就要一直挪地方,一直动,被咬的情况才能好一点。”测量员孙运谷说。

测量工作的性质就注定测量人员前期要吃不少苦头,没有他们探路先行,就没有高墩林立,更何谈天堑边通途。“开路先锋,可不只是说说而已。不过也正是这份工作的先行性,让我们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风景。”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处境,胡国海一向乐观从容。


步数霸榜


这天下班后,蓉江三路项目的年轻人们享受着难得的放松时光。“我的天,50000多步,又是榜首!”一声惊叹,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谁啊?怎么了?”

“胡国海呀,这两天他都是微信步数排行榜第一名。”同事们你一言我一语聊了起来。

原来这两天测量组在进行控制网复测,一天几万步对测量组的队员们来说算是家常便饭了。

每天大清早,胡国海就开始挨个检查测量仪器,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搬上皮卡车,待其他两名组员都收拾好到齐了就立刻动身。一到地方,三人便拉开架势,按照前后摆尺、中间放仪器的范式测起来。胡国海在中间拿着仪器测,他的眼神最尖,判断力最好。在平坦宽阔的路上,他能走到几乎接近二等水准测量的距离限度;在高低不平的山上,他几乎能测到水准尺的端头;在蜿蜒崎岖的路上,他又能找到最适拐点。



“跟着胡国海一起测量,感觉像在比赛一样,我们跑尺的速度都要加快,整个测量进度更是比我们自己测快了不知道多少。”组员这样说。

太阳从初升、正午,跑到西斜,三人也从宽阔的大道测到九曲小道又测到了半山腰上,不知疲倦地一直向前。当水准尺落在最后一个控制点上,微信步数定格在4开头的五位数上时,他们一天的任务也就圆满结束了。不用猜,又是霸榜的一天。


与风共舞


平潭海峡跨海大桥位于世界三大风口之一的台湾海峡,这里一年中6级以上大风300天左右,7级以上大风也超过200天,最高风力可达17级,对测量工作提出了巨大考验,常常是大风在耳边呼啸,仪器就在风中颤抖,测量人顶风而行。

作为项目测量负责人,胡国海一方面不断收集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测量数据,对桥址处所涉及环境下的测量误差进行实验对比、分析、总结;一方面对测量工作流程不断总结改进,要求全体测量人员使用“三不同”的测量方法——即同一工作,由不同人员、不同仪器、不同方法进行测量,这无疑将工作量增加了数倍不止,但这正是确保大桥测量质量的关键。



2018年4月17日对胡国海来说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当时鼓屿门水道桥Z04号主塔最后一组钢锚梁正在安装,由于设计安装精度要求高,只能把安装时间选在温度相对稳定、塔柱变形小的夜间进行。起初一切都很顺利,可在测到最后一个锚固点位时,闪电划破长空,雷声震耳欲聋。

坏了,暴雨马上要来了。可一面是只差最后一步的安装工作,撤离后当晚的全部工作都将白费,另一面是未知的极端天气状况。怎么办?

据现场人员回忆,胡国海只是说:“不行!我们不能走!”便迅速穿上雨衣,拿着棱镜、对讲机和定位器奔向最后一个锚固点。钢锚梁表面涂装层因下雨变得格外湿滑,只见他踩着碎步一点点挪到最后一个锚固点上去,一手扶着定位器、一手立着棱镜用安全带辅助站立在锚梁上。手中的定位器受到滑落的雨水影响定位偏差过大,他就一毫米一毫米地调整;棱镜受到风的影响左右摆动,他就用身体挡住迎风面。好不容易测量棱镜架好,可一道道闪电撕裂了漆黑的天空,如银蛇般乱舞,轰鸣的雷声也愈发振聋发聩,风加大了、雨也加大了,胡国海一个不小心竟然滑倒了,还紧紧抓着手中的仪器。他迅速站起来,重新用双手定位棱镜。

“当时我们大家心都揪着,祈祷着风和雨能停一会儿,哪怕只停5分钟。”孙成说,“好在,后面风慢慢小了,雨也小了。”最终,胡国海将精度控制在毫米级,一声熟悉的“好了”也让当晚参与工作的人都放下心来。

对于为何要冒雨亲自“上阵”,胡国海说:“桥梁精度控制要求比较高,其他人测我不放心,而且是最后一组钢锚梁了,不能出错,我对自己测量的精度有信心。而且当时风大雨急,确实也太危险了,他们还年轻,不能让他们冒着危险上……”



监制|舒智明

审核|祁曙光

编辑|周 芮

文字|李 腾

来源|六公司



【相关推荐】

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实现精准合龙
凝心聚力,不懈前行!中铁大桥局一批重点工程迎来节点
中马建交50周年 | 为中马友谊再搭连心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