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担子》的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8 00:56

格策美文教你学写《《担子》的读后感》小技巧(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担子》的读后感作文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要从哪个角度来写这篇读后感,是围绕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等方面展开,还是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评论。
2. 突出亮点:在作文中,要抓住《担子》这部作品的亮点,如情节的曲折、人物的鲜明、主题的深刻等,进行详细阐述。
3. 结合自身感受:在写读后感时,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表达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故事情节:谈谈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看法,是否觉得引人入胜,是否具有悬念和冲突。
b. 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评价他们的性格特点、命运轨迹等。
c. 主题思想:阐述作品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d. 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象征、讽刺等。
4. 结构清晰:一篇好的读后感应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
a.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的基本情况,如作者、作品类型、故事背景等。
b. 正文:围绕主题,从不同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和分析。
c. 结尾:总结全文

年轻徒弟如何带,听听大工匠们怎么说

来源:工人日报

如何创新带徒方式,让年轻、活泼有激情同时也不免跳脱、有个性的一线职工更好地承担起老一辈的重托,是新时期的师傅们不断思考、探索、求解的问题——

年轻徒弟如何带,听听大工匠们怎么说

阅读提示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了。”不少师傅感慨道。

如何创新带徒方式,特别是让年轻、活泼有激情同时也不免跳脱、调皮、有个性的年轻一线职工更好地承担起老一辈的重托,是新时期的师傅们不断思考、探索、求解的问题。

曾经,为了让自己的徒弟们能够安心备考,积极参加劳动竞赛,有着百余项创新成果的全国劳动模范、大庆油田采油二厂采油工、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刘丽基本上把家都安在了培训教学楼里。

早上,徒弟们还没起,她就赶到了训练场。晚上,徒弟们背诵理论题目,她就坐在讲台上监督。家里没人帮忙看孩子,她干脆就把孩子带到晚课的课堂上。

“没办法,都是年轻人,难免有活泼好动,不用心的时候,必须得‘死看死守’。”刘丽笑着说。同时,她也强调:“他们有他们的特点和优势。”近年来,在自己不断攻坚克难的同时也承担着教书育人工作的刘丽,正是抓住了这些优势,通过因势利导,让徒弟们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单。

师徒关系既是工厂、车间的基本人际单元,也是技术、能力、文化传承发展的基础所在。如何创新带徒方式,特别是让年轻、活泼有激情同时也不免跳脱、调皮、有个性的年轻一线职工更好地承担起老一辈的重托,是不少新时期的师傅们不断思考、探索、求解的问题。

以前师傅急了就踢一脚,现在行不通

“我当年学技术的时候,师傅急眼了上来就踢一脚,现在可不行了。”

行走在齐齐哈尔二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马恒昌小组车间里,组长、全国劳动模范马兵的笑声在宽大的厂房里回荡着。今天,在自己带了多年徒弟以后,马兵回忆当年师傅的那一脚,更愿意理解为“恨铁不成钢”。

“我师傅那代人特别严格。”在马兵的记忆中,师傅对于任何细枝末节的事情都不肯放过。至今,马兵还记得20多年前自己因为忘了给机床浇油导致设备温度升高,影响加工精度而被师傅痛批的情景。“时移世易啊,你看, 我们‘马组’现在用的都是数控机床,已经是自动喷油了。”然而,技术的进步并不能代替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一代代马恒昌小组人正是凭借着严格、严密的操作,才使得这面共和国工运史上的红旗始终高高飘扬。

如何才能让年轻的徒弟们在这个操作更便利、技术更进步的时代保持住老一代人的严格作风呢?马兵充分利用“马组”的光荣历史传统,不仅利用各种机会给年轻人讲“马组”老一辈人的故事,还有意识地带领他们去各种场合感受“马组”的光荣。通过感性、直观的体验,激发年轻人干事创业的担当。

“去年,师傅带我去长春参加了一个央视晚会的录制,当马恒昌小组的名字被主持人念出来的时候,现场的掌声和欢呼声,太震撼了。”1989年出生的李良是马兵的徒弟,这次难忘的外出不仅让他明白了“马组”的地位,更让他懂得了自己肩头的担子有多重。

消除徒弟的迷茫 当工人也有出息

“在我读这本书之前,我有些迷茫和困惑,因为我不知道为什么工作、需要的是什么。直到我读了工匠精神以后,我感觉心中的迷茫和困惑正在消散。”

这是中国一重年轻的技术工人陈志朋,在读完《工匠精神》一书后写下的读后感中的一句话。这本书是他的师傅、中国一重铸锻钢事业部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全国技术能手刘伯鸣送给他的,其他徒弟也都人手一本。

刘伯鸣发现徒弟们虽然工作年头不长,但是思维活跃,能出其不意地解决一些生产难题。“但是,他们的主动性不强,也是现在一些老师傅对他们的普遍认知。”

如何才能提高徒弟们的主动性?

通过深入地聊天,刘伯鸣发现徒弟们普遍存在着迷茫的心态,总觉得当工人好像就没出息了,自己能够把一辈子一眼望到头了。

“我就是从一名技校毕业的学生,成长为水压机锻造厂副厂长的。”在与徒弟交流中,这是刘伯鸣最常说的一件事。近年来,中国一重不断打破常规,让高技能人才也能走上领导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刘伯鸣是这个政策突破后提拔的第一个工人出身的副厂长。师傅的励志成长让徒弟们的眼睛有了亮光。

在刘伯鸣看来,自己值得徒弟“复制粘贴”的做法,就是对技术精益求精,永不放弃。

“我自己就是这种工匠精神的追求者、受益者,现在我也要变成传承者。”在刘伯鸣看来,工匠精神的理解和贯彻,是徒弟们实现有价值人生的重要能量。

“我负责为他们铺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

“现在的孩子和我们那个时候不一样了。”在刘丽看来,现在的徒弟们和她当徒弟的时候相比,文化水平高,自信心强,家庭生活条件也比较好,孩子们学技术并非是为了解决温饱,吃口饭。“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没有自己的目标。”刘丽介绍说,这几年,大庆油田高技能人才的收入、待遇都在不断提升,这也让一些年轻人看清了自己的上升通道所在。

“我不能只关注他们眼前是否学会了技术,更要关心他们长远的发展。”刘丽说,和以前自己当徒弟的时候相比,现在的年轻人眼界更开阔了,广泛的信息也让他们思考的问题更多了。“别看他们平时嘻嘻哈哈的,但是心里可有数了,都很关注自己长远的发展。”

正是抓住了年轻人的不同关注点,刘丽不仅给徒弟们传授技能,还在传授技能的同时帮他们规划未来。依托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工作室,刘丽带领着徒弟们在技术创新方面不断有突破。

在创新过程中,她倾囊相受,毫无保留。但与此同时,她也会挖掘每个徒弟不同的特点。“3D打印、动画制作……年轻人的学习能力特别强,掌握这些新技术也很快。”通过挖掘每个人的不同,徒弟们都找到了自己的存在感和荣誉感。

近几年,刘丽工作室里走出来的徒弟中,3人获得了中石油集团公司技能专家,一人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我负责为他们铺路,让他们自己往前走。”刘丽如是说。记者 张世光

正直且清明,生活上不搞特殊——焦裕禄的家风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遂了平生意。”在这首词中,习近平总书记对焦裕禄的缅怀之情跃然纸上。习近平总书记曾三次到兰考视察,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并提出向焦裕禄、谷文昌、杨善洲等同志学习,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焦裕禄的家风,不仅是焦家儿女诚心秉持的人生信条,更是全体党员干部应继承和发扬的精神财富。

“谁也不能看白戏”

焦裕禄刚到兰考工作不久的一天晚上,大儿子焦国庆很晚才回家,询问之下,原来是到礼堂看戏去了。焦裕禄问是谁给买的票,焦国庆说检票员得知他是县委书记的儿子就直接让他进去了。焦裕禄听后非常生气并严肃教育儿子:“你小小年纪可不能养成占便宜的习惯。看‘白戏’是一种剥削行为,是剥削别人的劳动果实。”第二天,焦裕禄领着焦国庆到礼堂补上2毛钱的戏票,并让儿子向检票员作检查。同时,他还对工作人员说:“我的孩子没管好,以后这样的事,在我这儿不会发生了。你那前三排的票都卖出去,谁看戏,谁掏钱,就说我焦裕禄说了,谁也没有资格看白戏。”

借此契机,焦裕禄开始大力纠正兰考县的不正之风。他首先从自身“开刀”,以儿子看“白戏”为例,在县直机关干部会上多次检查自己对子女的教育不够。1963年春节期间,焦裕禄起草了《关于鼓足干劲,搞好生产,勤俭过春节,防止浪费的通知》,这份通知除了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注意勤俭外,还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切实做到“十不准”:不准用国家或集体的粮款或其他物资大吃大喝,请客送礼;一律不准到商业部门、合作社部门要特殊照顾;不准借春节之机,大办喜事,做寿吃喜,大放鞭炮,挥霍浪费……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兰考焦裕禄同志纪念馆参观时,曾在这份底稿前驻足良久,并对随行人员说“中央在制定八项规定时,也曾受到‘十不准’的启发”。

“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

焦裕禄的大女儿焦守凤初中毕业后没能考上高中。兰考几家机关单位提出为她安排工作,话务员、教师、县委干事等等一个个体面的职业让十几岁的姑娘心花怒放,但当她拿着招工表请父亲参谋的时候,却被父亲泼了冷水:“刚出校门就进机关门,你缺了一堂劳动课,这是不可以的。”后来,焦裕禄将女儿安排进兰考的食品加工厂当临时工。报到那天,焦裕禄亲自领着女儿到厂里,叮嘱厂长不能因为自己的缘故让女儿坐办公室。焦守凤被安排在最艰苦的岗位锻炼,秋天时腌咸菜,经常要切上一两千斤萝卜,更辛苦的是切辣椒,一天下来手都会烧出泡,焦守凤晚上疼得睡不着,只能把手浸在冷水里冰着。

最初,焦守凤对父亲很有意见,认为父亲对她不公平。直到有一天,焦裕禄亲自带着女儿挑着担子、走街串巷卖酱油,教女儿怎么挑担子不磨肩,怎么吆喝把酱油咸菜赶紧卖出去。他说:“你知道吗?爸爸小时候卖过油,爷爷曾经开过一个油坊,我从小就会挑着油走街串巷。”这件事情给焦守凤的触动很大,也让她真正理解了父亲常说的“书记的女儿不能高人一等,只能带头艰苦,不能有任何特殊”。

经过酱菜厂磨炼的焦守凤,对生活的态度更乐观,也更容易满足。面对单位两次分房子,她都态度鲜明地拒绝:“晚上回来能有张床睡觉,那就是好的,我不要求多高的条件。”当她那待业的女儿希望托关系找工作时,焦守凤像父亲当年一样断然回绝:“老子是老子,你是你,各人的路各人走。”

好父亲、好丈夫

1950年,焦裕禄到尉氏县任大营区委副书记,焦裕禄在那里与妻子徐俊雅结缘。婚后,他们夫妻二人相互扶持度过15个春秋,共同养育了6个孩子。在家人心中,焦裕禄并非不近人情,而是相濡以沫的好丈夫和充满温情的好父亲。

徐俊雅曾深情地回忆丈夫与家人在一起的温馨时刻:“老焦非常爱孩子,孩子们也爱他,一见他回家,总是扑过去,一个个往他身上爬。他就背上驮一个,怀里抱一个,胳膊上挎一个,高高兴兴进屋来,他给他们唱革命歌曲,讲革命故事。”

焦裕禄会拉二胡,舞也跳得好,还是个出色的男中音。据焦裕禄的女儿焦守云回忆:“父亲不是苦行僧,也不是天生就喜欢吃苦受罪,实际上他在生活中也有许多爱好与追求。工作再忙,胡子也刮得干干净净;衣服再旧,也洗得干干净净。父亲的文章写得非常好,还爱钻研。父亲这辈子穿的一件最好的衣服,就是母亲用他的稿费买来的。”而这样艰苦却温馨的日子随着焦裕禄的病倒、去世而不复存在。

焦裕禄临终时嘱托妻子:“我死后,你会很难,但日子再苦再难也不要伸手向组织上要补助、要救济。你要把孩子们教育成为红色的革命接班人。”徐俊雅在此后的人生里,也始终坚守着丈夫的遗训,践行着焦家的家规。她告诫孩子们:“焦裕禄的家人,这个名号,我们全家要当得起,你们每一个人都要当得起。”

焦裕禄留给家人的最后一句话:“我也没啥好留给你们的了……”他留给家人的,是温情美好的回忆和思念,是坚定高尚的信仰和品格,是正直清明的焦门家风。这些,是最珍贵的财富,是最美好的传承。

—— 摘自2018年第12期《中国档案》

为什么几十年来焦裕禄始终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焦裕禄精神的时代意义是什么?

8月10日(本周六)上午9:30,在山东博物馆一楼学术报告厅,焦裕禄的二女儿、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将做客第179期齐鲁大讲坛,带来《我的父亲焦裕禄》专题讲座。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