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05:13
写作核心提示:
800米演讲稿作文注意事项:
一、主题明确 1. 确定一个明确的主题,确保演讲稿围绕这个主题展开,使听众能够迅速抓住演讲的核心内容。 2. 主题应具有现实意义,与听众的生活、工作或学习密切相关,引发共鸣。
二、结构合理 1. 演讲稿应具备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使整个演讲有条理。 2. 正文部分可分为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围绕一个中心论点展开,层层递进。
三、语言表达 1. 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避免冗长和啰嗦。 2. 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设问等,使语言更具表现力。 3. 注意语气的抑扬顿挫,使演讲更具感染力。
四、内容充实 1. 演讲稿内容应丰富,包括事实、观点、例子等,使听众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信息。 2. 结合自身经历、社会热点、历史故事等,增强演讲的趣味性和说服力。
五、逻辑严密 1. 演讲稿中的观点和论据应相互关联,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2. 注意论证过程,确保观点的合理性,使听众信服。
六、时间控制 1. 根据演讲时间要求,合理安排演讲稿内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演讲。 2. 避免
【伟大胜利英雄赞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
开栏的话
70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奔赴朝鲜战场,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九个月舍生忘死的浴血奋战,赢得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这是中朝两国人民和军队团结战斗的伟大胜利,是维护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的伟大胜利。光明日报今起开设《伟大胜利英雄赞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专栏,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抗美援朝战争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寻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事迹和革命精神,弘扬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和民族精神。
光明日报记者 周洪双
前不久,湖北麻城遭遇特大洪灾,空降兵某旅“黄继光英雄连”第一时间奔赴现场,经过连续20多个小时奋战,官兵铺设沙袋5万余个,彻底消除了溃堤风险。
洪水奔涌,河岸上那面写着“黄继光英雄连”的战旗,始终迎风飘扬。指导员吴健说:“每一场战斗都要发扬黄继光精神!”
1952年在抗美援朝战争中舍身堵机枪、英勇牺牲的黄继光,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黄继光仍然是一面不倒的战旗,激励着人们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黄继光出生在四川省中江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他刚20岁。当征兵的队伍来到中江县时,黄继光在村里第一个报名,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一员。参军后,他因作战勇敢,荣立三等功1次。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在3.7平方公里的阵地上,敌军用炮弹190余万发、炸弹5000余枚,将阵地山头削低了两米,山顶变成了厚厚的泥灰。敌军未能攻下山头,反被我军歼灭2.5万余人,击毁击伤敌机300架,击毁大口径火炮61门、坦克14辆。
战斗越打越激烈。10月19日夜,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夺取上甘岭西侧597.9高地。敌军拼命死守,志愿军连续组织3次爆破依然未能攻下高地。若到天明仍未拿下高地,将贻误战机。眼见天将拂晓,黄继光挺身而出,请求执行爆破任务。
黄继光等人在夜色下匍匐前进,在距敌火力点不足50米处被发现,随后照明弹将整个山头照得亮如白昼。机枪喷出火舌,扫向黄继光等人隐蔽的地方。在枪林弹雨中,两名战士一牺牲一重伤,黄继光也受了伤。
但黄继光继续匍匐前进,到达了距敌火力点不足10米的地方。他扔出了手雷,却未能奏效。趁着支援火力吸引了敌人火力,黄继光机警地爬到了碉堡下。敌人的机枪火舌还在喷射,黄继光猛地站起来,向着碉堡扑了上去,用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机枪口!
敌人的机枪终于停下来了,战友们冲了上去,一举夺回了高地。战斗取得了胜利,碉堡下留下了长长的血迹。
战后,黄继光被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同时被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一级国旗勋章。
如今,在黄继光的家乡四川中江县,黄继光纪念馆通过实物、图片、组画和模型等,展出了黄继光烈士的生平和英雄事迹。馆内藏品还原了一个真实的黄继光,让无数人为之动容。他的大无畏精神,犹如一面旗帜,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光明日报》( 2020年08月31日01版)
全国Ⅱ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走出喜马拉雅,相逢在世界
王钟的(2008年在浙江高考)
各位代表,在这段演讲的开头,请允许我分享一个离我们有点遥远,又无比接近的故事。
2017年的时候,我第二次前往尼泊尔旅行,当时的计划是走完知名的安娜普尔纳大环线。这条徒步线路的完整长度有200多公里,一般人完成需要两个星期左右的时间,而且需要向导公司的协助。虽然中途经历波折,我们还是顺利地翻越海拔5400米的高山垭口,欣赏到这辈子所看到的最壮丽的雪山景象。
就这样,我与尼泊尔的徒步向导建立了联系。在当地,登山协作和徒步向导都是吃香的职业,我联系的向导公司老板,年纪跟我差不多大,手下已经管理着二三十号人,还在中国建立了营销网络。在尼泊尔这个“最不发达国家”,运营这样的公司无疑属于事业有成。
但是,突如其来的疫情降临了。我们普通人可能觉得,疫情期间不出行就是了,但对于把旅游视为饭碗的人,这可是灭顶之灾。在尼泊尔这个产业结构比较特殊的国家,疫情对旅游业的打击,更是影响千千万万个当地意义上的小康之家。听说,疫情发生以后,经年累月笼罩在加德满都上空的烟雾,仿佛一夜之间消散,抬头就能看到喜马拉雅山。这对生态环境保护是好事,却向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发出了危险的信号。
我讲这个故事,旨在说明新冠疫情对全球体系的深刻影响。哪怕是世界上最偏僻、最陌生的角落,也因为这次疫情承受着意想不到的创伤,经营民宿的山民因此丢了生计,甚至喜马拉雅山里的猴子,也因为缺少游客的投喂而消瘦不少。
那么,我的向导朋友在干什么呢?失去了生意,很可能意味着这位本来处在当地中高阶层的年轻人,不得不回归务农生活。出乎我意料的是,他做起了一项公益事业,为当地贫困儿童募捐午餐所需的资金。他通过中国的销售人员发动客户募捐,很短时间里就凑集了几万元人民币的善款。这在中国不是一笔很大的数字,但在尼泊尔可以养活一所小学的学生很长时间。
从尼泊尔支柱产业受损,我看到了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这不仅是一句诗意的表达,也是对当下世界各国之间“同气连枝”的客观描述。从现代化的航空产业陷入停滞,到喜马拉雅的山民举步维艰,我看到地球村在面对重大危机时仿佛十指连心。
从尼泊尔向导公司老板的身上,我看到了善良与担当在青年一代的投影。遭遇危机之时,他的第一反应不是保全自己,更不是销声匿迹,而是发挥自己特殊的影响力,帮助同胞渡过难关。在最恶劣、最不利于自己的处境中,也总有人能够挺身而出,竭尽所能地帮助身边人。在武汉,在贝尔格莱德,在加德满都,在世界的许多角落,都发生着这样简单而动人的故事。
从一笔笔来自中国的善款,积少成多地转化为尼泊尔儿童的午餐,我还看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真挚实践。跨越国界的友谊,消除了人心的隔阂与封闭,留下了一幅幅可堪写入人类文明史的画面。很多人抱憾于国际旅行中断,不能像往常一样说走就走、游历世界,这个时候,把游山玩水的猎奇心转化为关心远方的温情,也是一种“看世界”的方式。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走出喜马拉雅,我震撼于造物主的伟力,更为大山深处的自强不息所折服。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广博的世界观是我们的优势,丰富的履历是我们的筹码。疫情可以阻隔地理的交流,但不能中断人心的交汇,让我们携手努力,共同创造一个相互尊重、兼容并蓄、合作共赢的新世界!
本文源自中国青年报客户端。阅读更多精彩资讯,请下载中国青年报客户端(http://app.cyol.com)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