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0:16
写作核心提示:
相片讲话作文是一种以相片为载体,通过文字表达情感、故事或观点的作文形式。在撰写相片讲话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确定主题:首先,要明确作文的主题,即相片所表达的核心思想。可以从相片中的景物、人物、情感等方面入手,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主题。
2. 观察细节:仔细观察相片中的细节,如人物的表情、动作、背景等,这些细节往往能揭示相片的深层含义。在作文中,要善于运用这些细节来丰富文章内容。
3. 情感表达:相片讲话作文要注重情感表达,通过文字将相片中的情感传递给读者。在作文中,要运用生动的语言和恰当的修辞手法,使情感更加真挚、感人。
4. 结构安排:作文结构要清晰,一般包括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相片背景,正文部分详细阐述相片所表达的主题,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呼应主题。
5. 语言运用:在作文中,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包括词汇、句式、修辞手法等。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避免出现语法错误和表达不清的情况。
6. 逻辑性:作文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性,使读者能够顺着文章的思路理解相片所表达的主题。在阐述观点时,要条理清晰,论证充分
导读
会议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不仅定格了历史的瞬间,更是信息传递的重要视觉载体。
那么,会议照片要怎么拍?领导讲话的照片又要抓何种细节?
伴随媒体形态迭代与技术升级,会议摄影正从内容呈现到技术应用发生多维变革——
面对新挑战和新变化,摄影记者要怎么做,从而让会议摄影释放更大的传播价值?
2022年10月23日,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强、赵乐际、王沪宁、蔡奇、丁薛祥、李希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新华社记者 申宏/摄
创刊于1983年4月6日,人民政协报一直倡导“简洁、生动、有力”的摄影理念,并用影像见证和记录中国民主政治进步的脚步。笔者有幸在这支队伍中深耕十余年,积累和感悟了些许会议新闻摄影的技巧和方法,在此简单分享。
创新运用视觉语言
摄影记者作为时代的观察者、思考者、见证者和记录者,要发挥会议摄影在新闻传播中的价值,通过视觉语言的创新运用来传播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用差异化的视觉语言讲好照片背后的故事,用影像见证时代发展。
凸显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风采
在中央时政新闻摄影报道中,重大会议是记者接触最多的拍摄内容之一。中国的时政摄影具有中国特色,记者承担着特殊而重要的使命,要用真实客观的照片表现领导人的形象,为政府施政和国家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图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现场。图片来源:新华社
记者要善于观察,选取人物最具代表性的肢体语言及表情动作,尽量避免“排排坐”“鼓鼓掌”等程式化的拍摄视角,尝试多角度拍摄,力争抓取到不同寻常的画面。
例如,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摄影记者拍摄的习近平总书记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入会场,向中外记者挥手致意的历史性瞬间,展现了大国领袖的风范,被中外媒体广泛采用。
2022年10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同采访中共二十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图为习近平总书记向在场的中外记者挥手致意。 新华社记者 庞兴雷/摄
同时,摄影记者要力争抓拍一些有传播价值的场景,更直观地向受众传递新闻现场的信息。
例如,每年举行的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代表人士欢聚一堂、一起共庆佳节,这一重要活动考验着摄影记者的时政新闻拍摄经验和敏锐的临场应变能力。在喜庆祥和的节日气氛中,用镜头记录下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各界人士代表共商国是、畅叙友情的历史性瞬间,成为我国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的真实写照。
定格人物内心情感表达的瞬间
人物的情感表达是摄影中极具感染力的元素。由于出席会议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个体,外貌特征、言谈举止各有差异,摄影记者应善于观察、捕捉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真情流露,如喜悦、悲伤、惊讶等。这些瞬间在最大化传递信息的同时,更容易触动人心。
例如,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结束后,大会新闻发言人吕新华刚刚从座位上起身,便被现场媒体记者的“长枪短炮”围堵,发言人手持文件、面带微笑地中外记者的提问。这一幕成为新闻发布会的延续,成为特定情境下的典型瞬间,打破了以往记者在台下提问、新闻发言人在台上答问的常规视角,通过定格人物内心的情感表达传递大会的新闻信息。
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件都会有不同的情景表达;而这其中就必然存在反映新闻事件发生时人物稍纵即逝的特质。这正是新闻人物摄影所追求的真谛。
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吕新华介绍会议有关情况并中外记者提问。图为发布会结束后,吕新华离开会场。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用差异化镜头语言提升新闻传播质效
差异化的视觉语言是一种有效的传播策略,在新闻摄影中被广泛应用。通过运用对比、冲突或独特的视觉元素,打破受众习以为常的视觉习惯,创造出新颖、独特的视觉效果,进而提升传播效果。
一方面,可以通过会场内外的照片形成对比,利用人的视觉反差增强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感染力,以延伸新闻事件的纵深感。
例如,人民政协报在全国两会期间推出的“镜观两会”栏目,将政协委员在会议现场建言资政的照片同委员深入基层一线走访调研的照片对比着刊发,通过对照、并列画面中的不同内容和形式,产生视觉落差,带给受众不同的视觉感受。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新照片和老照片的对比,生动地展现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带给受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人民政协网主办的“讲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故事”网络主题采访活动中,将冯玉祥和李德全的孙女冯丹龙及其祖母李德全跨越时空的新老照片对比刊发,以冯丹龙的口吻和视角讲述了爱国民主人士李德全与第一批“北上”的民主人士会合,下榻在马迭尔宾馆的故事。
新老照片对比,既是后辈与先辈的无声对话,也是今天对历史的诉说,利用镜头语言的对比,向受众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
用新闻影像作时代注脚
新闻摄影通过影像记录时代特征,不仅是一种记录手段,更是一种深刻的社会观察与历史见证。记者需要深入了解和把握这些特征,才能更准确地反映时代的真实面貌。
一方面,通过选取与主题相关的典型人物或细节进行拍摄,从“小细节”中透视新闻事件的内在价值。
例如,2019年3月11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伊斯兰教协会会长、呼图壁县城镇陕西寺阿訇杨杰作了题为《我是教民 更是公民》的宣讲报告。记者将杨杰委员头戴少数民族帽饰,在庄严的政协会徽前宣讲的瞬间定格下来,将中国宗教界人士的良好形象呈现给广大受众。
另一方面,用鲜活、生动的视觉表达,将受众的注意力和思绪带入新闻事件的现场,有效提升报道的传播力和感召力。
例如,2023年3月6日,在“三八”国际妇女节来临之际,全国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台盟界委员小组讨论现场,台籍女委员们向海峡对岸的姐妹同胞送上“三八”妇女节的美好祝福,希望两岸姐妹共赏祖国春日美景,记者抓拍到这个精彩的瞬间,在人民政协报重要版面刊发,用图片新闻的形式诠释了台籍女委员们对融洽两岸同胞心灵情感的向往,展现了时代发展的典型瞬间。
融媒时代会议摄影的传播价值建构
融媒时代,会议摄影迎来更多挑战,摄影记者须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用新技术赋能新闻生产,让会议摄影在新闻传播中发挥更大的价值。
做镜头背后的思考者
首先,记者要深入了解会议的核心议题、目的和期望达成的成果等会议背景,以便更准确地把握会议的重点,从而在拍摄时更有针对性地捕捉关键瞬间和细节。同时,有助于记者在拍摄过程中融入更多的思考和解读,使新闻报道不仅停留在表面,而是能够深入挖掘会议背后的意义和影响。
其次,摄影记者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及扎实的文字表达能力。在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的文字表述能力比以往更加重要,在人人都能拍图并发布的时代,除了“拍摄”,摄影记者还需要讲好照片背后的故事、画面背后的寓意等,以更全面地传达丰富的新闻信息。
用新技术赋能会议摄影质效
融媒体时代,新技术为新闻摄影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推动了摄影创作的大众化和个性化发展。
首先,大数据分析推送等新的传播方式在提升传播效率的同时,还优化了传播的流程和效果,并拓展了传播的应用场景。
例如AI技术不仅可以快速采集、处理和分析数据信息,还能通过图像识别和分类算法,自动识别和标记新闻照片中的物体、场景和人物,大大提高了图片编辑和摄影记者的工作效率。此外,AI技术还能自动完成照片的编辑和处理工作,使照片更加美观,更加吸引受众。
其次,新技术使得新闻摄影的载体从广播电视等固定端口发展到手机平板等移动端口,新闻摄影的主体也随之扩大,这种变化使得新闻摄影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生活化。
同时,新技术也推动了新闻摄影风格和画幅比例的创新。如竖幅摄影逐渐成为摄影记者经常采用的一种构图及拍摄方式。这些新领域都需要新闻摄影工作者调整工作思维,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与研究。
警惕新技术被滥用
一方面,机器软件因缺少情感的感知和表达能力,难以让受众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削弱了新闻传播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另一方面,新技术带来了信息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使得新闻摄影作品更容易被误用或滥用,对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公正性造成了严重威胁。
此外,随着AI图片制假风险度的提升,通过深度合成制作新闻图片发布和传播,在制造流量、引发舆情,甚至产生一定商业价值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侵犯公民合法权益,扰乱经济、社会秩序,违反公序良俗等。
针对以上问题,新闻摄影从业者需要更加谨慎地处理自己的作品,确保它们被正确、合法地使用。同时,有关部门须从技术对抗的视角思考如何有效管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及其产品,让网络空间更清朗。(作者:齐波,人民政协报)
来源 新闻前哨公众号
编辑 冯路玉
二审 曾敏
三审 陈发文
据央视新闻报道,当地时间4月21日10时,韩国首尔中央地方法院就前总统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举行第二场公开庭审,尹锡悦于9时45分左右乘车抵达首尔中央地方法院。法院方面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允许尹锡悦搭乘的车辆驶入法院地下停车场;不过,与第一次庭审不同的是,法院允许媒体在正式开庭前进行拍摄,但依然不允许对庭审进行现场直播。
尹锡悦出庭受审(图源:央视新闻)
首次庭审,尹锡悦否认所有指控
报道称,在21日的庭审中,尹锡悦方律师将对首都防卫司令部第一警备团团长赵成贤(音)和特战司令部第一特战队队长金亨基(音)进行问询。
据了解,根据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的安排,尹锡悦涉嫌发动内乱案还将在4月28日、5月8日进行公开审理。
在本月14日首次出庭受审时,尹锡悦本人先后8次发言,共计93分钟;其中79分钟是对检方公诉状进行反驳,否认检方的所有指控。在他的发言中,他6次使用了“荒唐”一词——称检方的公诉中的“策划了内乱,但因人力不足而未能举行”是“荒唐的”;“因紧急措施而举行的国务会议本来就不能像每周例行的国务会议一样,讨论其有没有瑕疵本身就很荒唐”;“警方根本不可能用这么少的人力封锁国会,这太荒唐了”。
此外,尹锡悦还对检方的公诉书表达了不满,他说,在自己26年的检察官生涯中,曾起诉、拘留过很多人,但“我也不知道检方的主张到底是什么,根据什么逻辑指控我构成内乱罪”。
韩国宪法法院(图源:央视新闻)
检方认为尹锡悦“扰乱国家宪法为目的引发了暴动”
不过,检方认为被告人尹锡悦与前国防部长官金龙显以“在野党强行单独处理争议法案、试图举行弹劾集会、试图弹劾国务委员、削减预算以及怀疑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进行了不当选举等”为由,宣布了紧急戒严,而这不属于宪法规定的“国家处于紧急状态”的宣布紧急戒严的条件。
检方还指出,被告人尹锡悦和前国防部长官金龙显等人还向国会派出了军队和警察以封锁国会,并发布了《第一号戒严令》,在没有拘捕令的情况下试图逮捕和拘留主要政治人士和中央选举管理委员会等相关人士,还准备建立紧急立法机构,使宪法保障的政党制度、宪法机关的权能活动变得不可能。因此,宣布紧急戒严的行为违反了宪法和法律,是以“扰乱国家宪法为目的引发了暴动”,并“以适用刑法第87条的‘发动内乱嫌疑’对被告人提出起诉”。
尹锡悦和夫人金建希(图源:央视新闻)
尹锡悦最高可被判处死刑,夫人最高可被判无期徒刑
据悉,除去此次公审的涉嫌内乱,尹锡悦还被指控滥用职权、妨碍司法。
报道称,尹锡悦被指控利用总统权力干预司法,例如:三次否决针对金建希的“特检法案”,试图掩盖其妻的贪腐问题。 一旦罪名成立,滥用职权罪可能判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妨碍司法公正罪最高可判10年。若法院认定尹锡悦行为构成内乱罪名,最高可判处无期徒刑甚至死刑。
而他的夫人金建希也被指控操纵股价、贪腐和干预政治、选举舞弊。
报道称,金建希被指控在2020年参与德意志汽车公司股价操纵,并通过收受价值300万韩元的名牌包涉嫌受贿。若操纵股价罪成立,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受贿罪则可能面临5年以上有期徒刑。若被认定干预选举,可能以“公职选举法违反罪”判处3至10年监禁。
极目新闻综合央视新闻、新华社、环球时报
(来源:极目新闻)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