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蔡廷锴 观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8 10:56

推荐《蔡廷锴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蔡廷锴观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文章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观点和感受,是敬佩蔡廷锴的英勇事迹,还是对历史事件的思考,或是对他的人格品质的赞扬等。
2. 深入了解蔡廷锴:在写作之前,要对蔡廷锴的生平、事迹、贡献等进行深入了解,以便在作文中能够准确、生动地展现他的形象。
3. 结构清晰:作文要有明确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引言部分简要介绍蔡廷锴,主体部分详细阐述你的感受和观点,结尾部分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4. 语言表达:作文语言要流畅、生动,避免过于口语化。同时,注意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5. 论证充分:在阐述观点时,要有充分的论据支持。可以从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社会背景等方面进行论证,使文章更具说服力。
6. 思考深度:在写作过程中,要深入思考蔡廷锴的事迹对你有什么启示,以及他在当今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7. 遵循作文规范:注意作文格式、字数要求等,确保文章符合规范。
以下是一个关于蔡廷锴观后感的作文示例:
题目:蔡廷锴——民族英雄的

蔡廷锴:曾参与南昌起义,半路带走大量起义军,解放后做高干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日寇的故事。十九路军的领导人之一——蔡廷锴,其实还参加过南昌起义。但是,蔡廷锴选择了逃离。不过有意思的是,很多年以后,他还是成为了新中国的高级干部。

1、蔡廷锴当兵

蔡廷锴是广东人,生于清朝光绪帝在位时期。清朝宣统帝在位时期,十八岁的蔡廷锴选择了当兵——蔡廷锴出身家庭很穷,这意味着想走教育路线肯定是走不通的。所以蔡廷锴想要有前途,唯一的选择就是当兵。

宣统帝在位时期,清军里面不少进步人士也都认为晚清腐朽,应该灭亡。因此蔡廷锴参加清军没多久,远在湖北的武昌就爆发了著名的武昌起义,之后半年左右,中华民国成立,清朝皇帝逊位。

如果说晚清给人的印象是腐朽,那民国给人的印象就是每天都有战争爆发,而且是军阀混战。蔡廷锴在这期间辗转参加过多个军阀部队——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军阀混战,有的小军阀在混战中,往往会出现队伍被打散的状态,或者大帅下台,军阀部队解体的状态。蔡廷锴因此只能不断改换门庭。

直到27岁这年,蔡廷锴才和国民党方面取得联系。当然那一年是1919年左右,当时国民党本身没有军队,而是需要依靠南方军阀来间接掌握武装。在国民党推荐下,蔡廷锴在军阀的部队里得到了上军校的机会,还发展了人脉。

说到这,本小编有必要额外说一句:其实多数村镇做题家混社会失败,根本原因也和没啥人脉、关系网有关。换个说法就是不擅长拉关系。

小编有个老相识,山东人,从事狗粮销售行业,江湖人称卖狗粮的陈经理。当然他还有个简称叫狗粮陈。这个狗粮陈出身于鲁西南农村,民办本科毕业。本来这是天崩开局。但是这狗粮陈上大学期间,学会了吃喝嫖赌,还掌握了拉关系的门道,因此现在风生水起,去年还包养了一个小十六岁的情妇。所谓人生赢家。

所以说,有时候人脉、视野真的很重要。

2、蔡廷锴与南昌起义

随着国民党有了自己的国民革命军,国民党也开始了北伐战争。当时蔡廷锴也跟着参加了北伐战争。在这期间,蔡廷锴已经成为了师长级别的人物。

1927年4月,老蒋在上海搞出了四一二。其实当时老蒋杀戮的不光是红党成员,即便是国民党内部,也有大量的优秀党员被老蒋杀死。当时的局面可谓乱成一锅粥。其实小编一直觉得,关于四一二的很多细节,如果仔细研究,够写好几本书的。甚至当时,有的人可能今天还当权杀别人,明天就会被视为有问题的人,被其他人杀死。

总之,很魔幻的岁月。可惜国民党的党史,很多人关注的太少,导致四一二的话题,属于少数人关注的内容。

就在老蒋大规模杀人的时候,我党也开始筹备在南昌发动起义。当时蔡廷锴是叶挺的部下。叶挺参加了起义,当时蔡廷锴的职务是叶挺麾下的副军长。

不过,蔡廷锴虽然认可叶挺的军事才能,但是对参加红党是没啥兴趣的。甚至蔡廷锴觉得,国民党掌握那么多军队,真不是红党这点势力能推翻的。所以蔡廷锴在起义过程中反水,同时还把自己部队的红党成员都驱逐出去,然后表示自己依旧服从国民党的号令。一般认为,蔡廷锴带走了南昌起义军大概四分之一左右的队伍。

3、蔡廷锴余生

虽然蔡廷锴回归国民党。但是在国民党体系内,他被视为粤系军阀。老蒋对蔡廷锴并不信任。尤其是蔡廷锴担任十九路军的长官期间,蔡廷锴和日本军队交战,收获了一定的威望,也让老蒋颇为猜忌。

全面抗战期间,蔡廷锴积极投身抗日事业。解放战争期间,蔡廷锴有感于国民党大势已去,所以和我党的首长联系,表示自己打算联系国民党内部的进步力量,为解放事业做贡献。这一情况让我党的首长颇为欢迎。并在新中国解放后,委任蔡廷锴担任了高级干部。

1968年,蔡廷锴去世。

4、结语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转变需要时间。蔡廷锴的前半生受时代局限性影响,所以有过一些不正确的选择。但是,蔡廷锴始终不忘民族大义,在抗日面前没含糊。在意识到国民党腐朽不可救药的时候,蔡廷锴思想获得了转变。

其实一个人的思想变化,是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

为了民族复兴•统战英烈——蔡廷锴

蔡廷锴(1892-1968),字贤初,广东罗定人。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骁勇善战,曾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副师长、第十九路军军长、第十六集团军副总司令总司令、第二十六集团军总司令等职,“一•二八”淞沪抗战中,毅然率部奋起抵抗日军。抗战胜利后,参与筹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副主席等职。
蔡廷锴1892年4月15日出生在广东省罗定县龙岩乡一个贫农家庭。因家境贫困,自幼失学,少年时即投身军旅。在上级陈铭枢等人的影响下,他加入了革命队伍,投身孙中山的革命活动。1922年3月,孙中山在韶关督师北伐,在攻占信丰城的战斗中,蔡廷锴奉命星夜追击退却的敌人。他带领全连强行军一日一百多里,突进袭击将敌军击溃缴械,北伐军顺利占领信丰城,蔡廷锴被记功一次。北伐军攻打赣州时,久攻不下,伤亡很大。粤军第一师挑选蔡廷锴担任敢死队队长。蔡廷锴率领一百余人,于凌晨四时向敌薄弱之处冲击,很快突破敌阵地。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蔡廷锴升任第四军第十师第二十八团团长。10日,蔡廷锴团最先攻入武昌城宾阳门。不久,第四军扩编,蔡廷锴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副师长。1930年,蔡廷锴被任命为第十九路军军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蔡廷锴正在菲律宾的碧瑶市,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归国。他率第十九路军三万多官兵,在赣州宣誓反对内战,团结抗日。此时,宁粤两方迫于压力而合作,陈铭枢到南京任职,第十九路军开赴京沪铁路沿线担任警卫。1931年底,蔡廷锴召集全军旅长以上干部密商,决定组织“西南国民义勇军”,自任总指挥,打算在1932年2月率部沿津浦线奔赴东北,援助正在抗日的马占山、丁超、李杜。但此时日本蓄意扩大对华侵略,派遣军舰三十余艘和陆战队数千人在上海登陆,并且不断制造事端,上海局势日渐紧张,蔡廷锴不得不留在淞沪加紧备战。

不久,日本驻沪领事村井提出蛮的要求,要第十九路军由驻地向后撤退三十公里。1932年1月24日,南京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来沪,约蔡廷锴面谈,转达政府为保存实力,要求十九路军撤退三十公里的指示。蔡廷锴予以拒绝。1月28日深夜,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对上海的进攻,制造了“一•二八”事变。第二天,蔡廷锴与蒋光鼐、戴戟三人联名向全国各界发出抗日通电,表示身为军人,“惟知正当防卫,捍患守土,是其天职,尺地寸草,不能放弃,为卫国抗战而抵抗,虽牺牲至一卒一弹,绝不退缩”。经过近四十日的浴血奋战,19路军苦撑月余,粉碎了日军“四小时占领上海”的狂言,使其多次更换主帅、增加援兵。淞沪抗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为以后的全面抗战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由于坚决主张抗日到底,反对南京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愿继续与红军作战,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与陈铭枢、蒋光鼐等人一起,发动了著名的“福建事变,成立了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人民政府”。蔡廷锴任军事委员会委员、人民革命军第一方面军总司令。他们抵抗合围福建的国民党嫡系部队,与红军签订了抗日反蒋的初步协定。这一正义行动,在当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事变后,蔡廷锴流亡海外。1935年,蔡廷锴在香港与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等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主张联合各党各派一致团结抗日。全面抗战爆发之初,蔡廷锴领导军队参加了昆仑关战役等,但后来被蒋介石夺去了军权,他空有满腔爱国之情,却无处实现杀敌报国的志愿。

抗日战争胜利后,面临反对内战、争取和平的形势,蔡廷锴与李济深、何香凝等一起筹组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积极参加民主革命斗争。后来,蔡廷锴到南京,与周恩来同志见面。这次见面,更坚定了蔡廷锴与中国共产党亲密合作的决心。此后,他积极地投入到反对蒋介石独裁统治、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治斗争。1947年,他参加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筹建活动,1948年初,民革在香港成立,蔡廷锴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兼财政委员会主任。

1948年9月,蔡廷锴作为民促的首席代表,应中共中央的,到达东北解放区,参加“新政协诸问题”座谈会等活动。在东北,蔡廷锴写信要儿子蔡绍昌把罗定县老家封存多年的一大批武器送给在当地活动的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

北平和平解放后,蔡廷锴和其他民主人士到达北京。他先后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和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了共同纲领的制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蔡廷锴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副主席、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家体委副主任、民革中央副主席、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等重要职务。他经常到祖国各地视察,并出访苏联、朝鲜、缅甸、瑞典、波兰等,与这些国家的人民进行接触,参加外交活动。

1957年,蔡廷锴先生担任中国代表团团长,率领代表团前往日本东京参加第三届禁止原子弹、氢弹大会,取得圆满成功。在担任国家体委副主任期间,蔡廷锴努力贯彻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方针,为我国人民体育事业的发展,做了许多工作。在多年的民革中央领导工作中,他关心广大成员的学习和进步,联系、团结国民党爱国民主人士,为民革组织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68年4月25日,蔡廷锴因病在北京逝世。


统战嬗变

新闻自强

微信号:tongzhanxinyu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