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8:27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撰写上课观后感作文的注意事项
正文:
一、明确主题
在撰写上课观后感作文时,首先要明确自己的主题。观后感是对某一课程或讲座的感想和体会,因此,在写作前要确定自己想表达的核心观点,围绕主题展开论述。
二、充分准备
在写作之前,要对所观课程或讲座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准备。这包括:
1. 记录课程或讲座的重点内容,如主讲人的观点、案例、数据等。 2. 思考自己在课程或讲座中的疑问,以便在作文中提出并解答。 3. 查阅相关资料,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支持。
三、结构清晰
一篇优秀的上课观后感作文,其结构应清晰明了。以下是一个基本的结构:
1. 引言:简要介绍课程或讲座的主题,以及自己的观后感。 2. 主体:分几个部分阐述自己的观点,每个部分都要有明确的观点和论据。 3. 结论: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并提出对未来学习的展望。
四、观点鲜明
在作文中,要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观点应鲜明、有说服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1. 避免使用模糊的词汇,如“可能”、“大概”等。 2. 用具体的事例、数据或案例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3. 避免使用主观臆断,
浅读余文森先生主编的有效教学丛书系列中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本书主要围绕教学的有效性用经典案例和理论相结合的形式向读者娓娓道来,当然让我也获得了很多感悟,阅读的过程中就像和名家面对面的交流,能使你豁然顿悟,受益匪浅。愿在此和大家一起分享。
教学的有效性内在的包含了备课的有效性、上课的有效性、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并以上课的有效性为核心,即备课是为上课服务的,是实现上课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听课和评课都围绕上课展开的,同时促进上课的有效性。
有效的教师体现在有效教学的方方面面,而教学的有效前提是要做到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的有效性:
一、备课
备课是教师职业生涯的一项必修课。备课要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案等等,一次有效的上课首先离不开一次有效的备课。研读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思考反省等,是看不见的准备,即“慎”,这种准备是上位的,看似“无用”,却“无所不用”;撰写教案、设计练习、反思笔记等,是看得见的准备,瞄准“有用、有效”;集体备课,则是群策群力的准备,个体有备而来是前提,集体彼此分享是关键;个体再备而用是目的,共同进步、共同成长是归宿。这三个方面的准备和谐统一,就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备课。
二、上课
上课是最核心、最复杂的工作。核心是因为教师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上课服务,所有的工作都是为上课而用。复杂,则是是因为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有思想、有情感。课堂上也是千变万化的,在上课时要时刻关注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依据学生的不同表现获取信息从而及时调整教学,还要对教学的设计随时加工,这样才能让上课有效。
三、听课
在知识不断丰富,信息不断更新的今天,作为一名教师,终身学习是教师必备的业务素质之一。听课则是教师学习的重要途径,如何听课,学会听课,书中有这样的观点:
“听课要带着思想进课堂”,听课时要带着自身的教学需求去听课,要有自己的随想,边听边记。还要带着课程理念去听课,更要带着实用标尺去听课,听课中衡量授课教师的教学技巧、方法是否有用、可用,批判的借鉴学习,不能生搬硬套。“要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听课”,用一种谦虚的心态听课,易于吸纳他人优点,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四、评课
评课也是相互学习的一种方法。一是在有效听课后,倾听执教者反思,对执教者的教学设计、教学处理产生疑问、存有疑虑,要向执教者请教。二是取长补短,精益求精,把听课所见、评课所思的问题与方法应用到自身的教学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努力做到有效上课。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教学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为了今后的高效课堂,有效教学,学生学有所获,我也在不断的奋斗中,做一个有效教师。
“生活因喜悦而精彩,喜悦因分享而永恒”。最后,和大家分享一段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研然后知美。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知美,然后能自创也。”(通讯员:吴佳瑶)
我曾写过一篇《在平凡琐碎中体味班主任的煎熬与幸福》的文章,回忆了自己21年中学班主任工作经历,既有“煎熬经历”,也有“幸福时光”。但我读到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我被郑老师这样一位真正的“行动研究者”的思想和行为所打动。这本书是郑老师20多年教学实践的“行迹”,她在书中说到“每一堂课都是教师教育生命中的一个点,点点相连,便构成了他教育生命的轨迹,也决定了他教育生命的质地”。本书探讨的主要问题是:“我们成为什么样的教师,才能守护作为育人主阵地的课堂?该以怎样的方式去守护,怎样守护会更好?” 这本书给出了答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用一颗匠心来守护课堂,对待课堂要精益求精,尽力使每一个点都达到极致。只有这样,在提升课堂品质的同时,我们也提升了自己教育人生的品质。具体讲,我的体会有下面三点。首先,要有“向美而生,生而向美”的育人情怀。课堂是师生相遇的地方,是生命与生命交相辉映的场所,教师以何种姿态出现在课堂上,也就决定了课堂的生命状态。面对神圣的课堂,我们应该对它怀有庄重和虔敬之心。正所谓“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每次临近上课,我都会认真检查一下自己的着装,以保持知性、优雅的教师形象”。郑老师在课堂上,像一棵开花的树一样“挺拔地站立”,目光“庄重而柔和”,声音“轻柔却有力”“带着饱满的热情” 开启新的一课。课堂是教师的高光时刻,也是教师绽放自己生命美声美色的地方——这就是面向每个学生的生命,敞开并敞亮自己的世界。其次,要树立“教师即研究者”的专业发展理念。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的幸福来自教师的教育研究,教师应该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中积极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郑英老师回忆了国学大师吴宓教授授课时的模样。课堂上的吴宓教授,心中如有神。开讲后,所有内容均脱口而出,无论是带着学生品味《红楼梦》,还是分析莎士比亚的作品,他都是大段大段地背诵原文;背到得意时,还会拿起手杖,随着诗的节律敲击地面;讲到动情处,仿佛自己就是文中之人。吴宓教授像打磨钻石一样打磨自己的课。半夜时分,别人早已就寝,他仍埋头备课抄写;第二天一早,别人还在梦乡酣眠,他已在室外晨曦微露中诵读吟咏。《给教师的建议》中的一个案例讲到:一位有30多年教龄的老教师上了精彩的一课,观摩教师都听得入了迷。课后,当被问及如何准备这节课时,这位老教师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来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看,这些大师级别的教师在精心经营着自己的课堂。教师只有通过不断的读书与思考,学习与实践来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炼就过硬的专业功底做到关公自如耍大刀的本领,才能赢得课堂,赢得学生。再者,要有教育教学的智慧。课堂教学总是充满悬念和变化的,正是这种悬念和变化,才使得教学具有挑战性和创造性。教学的本真状态决定了课堂应是灵动的、机智的和充满无限可能的,而非呆板的模式。郑老师似乎随身带着一个“锦囊”,面对教学中的各种“意外”,随时可以出招——妙招、怪招、绝招,招招有效。针对新课程实施理念建议教师在课堂上应少讲现象,郑老师提醒我们:教师讲解需要找准时机,她提出的“七讲”:讲在“节点”处(学生情感冲突时),讲在“拐点”处(学生误入歧途时),讲在“盲点”处(学生视而不见时),讲在“焦点”处(学生争论不休时),讲在“热点”处(学生兴趣浓厚时),讲在“低点”处(学生思维游离时),讲在“难点”处(学生困惑不解时)——确实是高手使出的妙招,她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智慧。读郑英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这本书吧,你也定会收获满满。“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只有不断向美而生的学习,做好教育研究和丰富教育智慧,我们才能在课堂绽放自己事业生命的美声美色,才能成为不负众望的师者。编辑:刘昕刘睿:西安市高中英语学科带头人,西安市教学能手,西安市中学骨干班主任,西安市西光中学教师。
陕西教育报刊社是中共陕西省委教育工委、陕西省教育厅直属教育宣传职能部门。编辑出版《教师报》《自学考试报》《陕西教育》《新新小学生》《新新初中生》《新新幼儿》等报刊。
投稿邮箱:sxjy_wb@163.com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