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

更新日期:2025-05-18 13:44

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

写作核心提示:

标题: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注意事项与技巧
一、引言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和分享书籍已成为许多人充实自我、拓宽视野的重要途径。一篇优秀的讲书分享稿,不仅能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书籍内容,还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那么,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呢?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与技巧。
二、注意事项
1. 明确主题
在撰写讲书分享稿之前,首先要明确分享的主题。这有助于你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筛选和整理信息,确保分享内容的紧凑性和逻辑性。
2. 确定受众
了解你的受众是写好讲书分享稿的关键。根据受众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等因素,调整分享稿的风格和内容,使之更具吸引力。
3. 突出亮点
在众多书籍中,找到自己认为最具价值的观点或情节,并将其作为分享稿的亮点。这有助于吸引听众的注意力,使分享稿更具吸引力。
4. 逻辑清晰
一篇优秀的讲书分享稿应具备清晰的逻辑结构。按照书籍的章节、段落或主题进行划分,使听众能够轻松跟随你的思路。
5. 简洁明了
避免冗长的叙述和重复的观点。尽量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使听众易于理解和记忆。
6. 引用恰当
在分享过程中,合理引用书籍中的观点、案例等,以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但要注意,

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

我们都知道黄金圈法则:第一层是What(是什么);第二层是How(怎么做);第三层是Why(为什么要这样做)。

其实,黄金圈法则同样适合“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这个主题。

01 Why (为什么要写一篇讲书分享稿)

写讲书分享稿的理由千人千面,在我看来,基本有以下三点:

1)增加自信

一般而言,如果你能写出一篇讲书分享稿,那么你基本能完成书籍的分享,因为当你在写的时候,你对分享的框架、逻辑、要点等都会一一思考并写下来,这样你分享的思路就会相对清晰。

2)避免短路

这里的“短路”是指大脑突然没有了分享思路,我相信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初次分享书籍的书友,可能会发生,毕竟经验不足,稍微在分享中有点突发情况,就会让自己紧张连连,从而“短路”。

而要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提前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就显得十分必要,因为当你头脑没有思绪时,你只要想起分享的要点和脉络,你基本就能将分享进行下去。

3)认知深度

有时候,你去想如何分享一本书籍,你往往想不明白,但是当你写下来的时候,你的大脑会无比得清晰,而且伴随着你的笔耕,分享书籍的灵感可能会涌现,分享的深度也会相信地增加,这样反过来会增加你的认知深度,而这也是分享书籍的一项收获

由此可见,写一篇讲书分享稿,的确十分必要,因为它能使你的分享更加顺畅,且能提升你的认知深度,更能增加你分享时的自信。

02 How (如何写一篇讲书分享稿)

关于“如何写一篇讲书分享稿”,这个没有固定的答案,需要看你的分享喜好。

比如,你想分享一本人物传记,而你又特别擅长讲故事,你完全可以将书中伟人的故事,同自己的人生感悟相结合来进行分享。

再比如,你渴望分享一本工具书,你可以将书中实用的技巧,与自己平时的工作相融合,从而讲述自己运用后的心得。

总之,分享书籍的目的在于让自己加深对书籍的理解,同时通过你的分享,让观众受益——提升认知,拓宽眼界,发现好书等。

畅销书《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老师,他曾参加过写作培训班,他的恩师是师北宸老师,师老师写过一本书——《让写作成为自我精进的武器》,他提出过一个写作万能公式:即观点+案例+总结。

写文章不是为了表达观点,那就没有任何价值可言。写一篇讲书分享稿,同样如此。

试想一下,你照本宣科地将一本书分享完毕,却没有任何自己的观点,观众听你的分享会味同嚼蜡,因为这些工作他们完全可以自己完成。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能看懂书中的字,却无法深刻领会作者背后的意,而且有些观点、智慧箴言,你没有那些经历,你是无法领悟的。

比如,黑塞的著作《悉达多》,讲述一个印度王子最后觉悟成佛的故事,但在悉达多成佛之前,他也有一段自己十分荒诞的经历——他曾与妓女迦摩罗鬼混,又拜商人迦摩施瓦弥为师,学习经商之道,他一次次获得财富自由,又一次次通过赌博输光所有。

后来,他打心眼里厌恶这样世俗的生活,决定逃离这样的环境,最后在一条小河边终于悟道成功。

我写这个故事的目的在于:你的经历和感悟才是领会作者智慧的一座桥梁,而你的观点就是反映你这些的一条路径。

所以,观众来听你的分享,主要是来聆听你对这本书的看法和观点,以及阅读这本书对你人生的帮助和启迪,这才是观众最感兴趣的部分,也是你分享书籍的价值所在

所以,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完全可以套用这个万能公式:先写出阅读此书后自己的观点,由于分享时间篇幅的受限,一般你可以分享三个观点,因为“三”这个数字会给人以一种稳定的感觉。

先讲观点,也与作家茅盾提出的“观点先行”的理念不谋而合,这样观众也不用费尽心思地去猜你到底想分享什么,“观点先行”的分享不仅有效,而且高效。

至于案列,你完全可以举书中的故事或者作者的经历和智慧箴言,通过这些案例来证明你观点的正确性,这样你的分享才有说服力。

最后就是总结,在这个地方,你可以分享自己的感悟,以及阅读此书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

举个例子,我当时分享《认知觉醒》一书,先提出书中对我影响至深的观点:1)认知是一项技能;2)耐心是全天下最可贵的品质;3)为自己而做,为玩而做是成事的根本。

关于第一个观点,周岭老师在书中举了骑自行车的例子,我完全套用了这个案例,例如:骑自行车就是让大脑的神经元进行连接,从而让自己完全掌握这项技能。

可为什么当我们读完一本书,发现书中的某一句话给自己有所启迪之后,在那一刻,我们会特别兴奋,可过了几天我们就该干啥干啥了呢?

因为这里有一个认知陷阱,就是我们在明白了一点之后,我们的大脑会有一个暂时的正反馈,我们以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却忽略了后面的练习,可要让自己有所进步,关键是在于后面的练习,这也是书中提出“懂得百点,不如改变一点”的理念所在。

最后来个总结,认知是一项技能,我们学任何东西,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懂了就行,还要重视后续的练习,这才是知行合一的真谛所在!

这个分享模块完毕之后,我再分享第二个模块“耐心是全天下最可贵的品质”,同样是观点+案例+总结。这样以此类推,直至你根据分享时间,分享完你最有感触的几个点为止。

其实,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说难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你要发现作者所表达的观点,而这个观点你要反复体悟、思量,直至融入你的知识体系,而这才是属于你的智慧,正如在树枝上抽出的新芽,十分有生命力。

而你通过分享,传达给你的观众,通过观众的提问质疑,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让你的观点更全面,也能提升你的认知深度和宽度。

03 What (写什么)

无论是写一篇演讲稿,还是写一篇讲书分享稿,观点是金,内容为王

观点写什么?内容又写什么?

观点可以写自己的感悟,或者在充分理解作者意图的情况下,引用或升华作者的观点。而要让观点令观众容易记住,就要善于归纳提炼。

为了让自己的观点好记,就要用“一简”,这里的“简”是指简洁明了,不说废话。

为什么《论语》历经2000多年,还活在当代中国的语言中?原因有很多,但从传播的角度讲,语录体言简意赅,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例如,《论语》的核心就一个“仁”字。这个字在《论语》当中出现了105次,是频率最高的一个字。学生问孔子:一生为人处世,有没有一个字可以受用终身?孔子就说,这个字就是“仁”。

“仁”的意思是“仁者爱人”。你看“仁”这个字就是两个人,一个“人”加上一个“二”就是二人,实际上就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仁者爱人,一生当中你学会这一个字,懂得去爱人,就是一个有道德的人。爱人者人恒爱之,你的人际关系就会处得很好,我们的生活就会很幸福。

你看孔子用一个字,就把我们一生要遵循的生活准则给概括出来了,这就大道至简。

邓小平讲话也是以高度简练而著称的。“发展才是硬道理”,“摸着石头过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些观点皆简洁有力,朗朗上口。

所以有一句话说得好:讲话一定要有思想;思想一定要变成观点;观点一定要压缩成词。这样才能让观众好听、好记。

至于写内容,要遵循“二活”,这第一活,是指一定要讲故事或者自己的经历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观众不太愿意接受太多的说教,而对故事或个人的经历却有着特别的兴趣,当你讲这些的时候,容易与观众共情,从而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你的观点。

“商界哲人”的冯仑先生的一段讲话:“一个真正的企业家要追求无我。李嘉诚先生虽然是华人首富,但是在这一方面做得很好,值得我好好学习。”

冯仑的分享之所以出彩,是他没有到此为止,而是接着讲起故事: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了一顿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76岁,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大陆商人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一般大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缓缓出场,讲几句话。


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会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他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物。


但是令我非常感动的是,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在门口等待我们,然后给我们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的意料——因为李先生的身份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的商家一样给我们发名片。。。。。。

通过“一活”,讲故事或者自己的经历,让你的观点有血有肉,也较易为观众所记住、共情。

这第二“活”,是要讲细节和数字。这里讲的细节是指能够有力地表达讲话观点的细小事物、人物的某些细微的举止行动,以及景物片段等。

我们来举一个用细节来说明观点。一位大四的同学在分享中说:

“我的任课老师非常热爱学生。当每一位学生演讲完从台上下来的时候,老师不是敷衍地把双手放在胸前鼓掌,而是把双手高举到两颊前用力地拍。从这个鼓掌的动作中,让我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由衷地爱。”

学生通过观察,抓住了老师高举双手鼓掌的位置在“两颊前”的细节,以小见大,说明老师对学生的爱,让人信服。

再举一个用数字来说明观点的例子。

前任国家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在中央电视台《经济大讲堂》当中讲到新世纪的特点之一是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他举了几个数字例子,具体如下:

他说在20世纪初,全世界的学科一共是600门,经过100年的发展,到21世纪初是6000门,一个世纪就增加了10倍。

这还不算,从21世纪开始到2020年再有20年左右的时间,知识又要翻10倍,2020年的知识90%还没有创造出来,现在是6000门以后还要再增加90%。

这两组数字一讲,让人立刻感觉到知识爆炸的惊心动魄,令人印象深刻。

用“二活”有三条好处:一是吸引观众,毕竟讲故事,可以让观众聚精会神地听;二是浅显易懂;三是产生联想。

在做总结时,写作时可以用“三口诀”,即把前面表达的两个以上的分论点串联成一个常用词。

口诀化,是最常用的一种简化方式。比如说“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四本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是指《易经》、《诗经》、《书经》、《春秋》、《左传》。

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七情六欲等。

口诀化有三大好处:好记;设置悬念;言而有序

比如:健康专家洪昭光在分享的最后,做了对健康生活的总结。他说:

“健康生活要做到‘三个平’。一是平常饭菜,一荤一素一菇。每顿饭有一个荤菜,鸡鸭鱼虾都可以。一个素菜,几个青菜混在一起。第三,一个菇,金针菇、黑木耳、草菇等都可以。


二是平和心态:乐观是超级保健药。三是平均身材:不胖不瘦不堵。”

写在最后

如何写好一篇讲书分享稿,千人千面,可谓没有具体的答案。但是我介绍的内容是比较适合分享爱好者的,只要你知道怎么写分享稿的架构,以及如何写好分享稿的内容,相信你必定能在阅读分享之路上走得更远,也能体会到阅读分享的乐趣所在!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