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8 19:28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停薪留职的申请书,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格式规范:首先,要确保申请书格式正确,包括标题、称呼、正文、结尾、落款等部分。一般采用正式的公文格式,如:XX公司停薪留职申请书。
2. 称呼明确:在申请书的开头,要明确称呼接收申请书的部门或领导,如“尊敬的XX公司人力资源部领导:”。
3. 简要介绍背景:在正文中,简要介绍申请停薪留职的原因和背景,包括个人情况、工作状况等。这部分内容要客观、真实,避免夸大或虚构。
4. 说明停薪留职的期限:明确申请停薪留职的期限,如“本人申请停薪留职期限为一年”。
5. 阐述停薪留职期间的工作安排:说明在停薪留职期间,自己将如何安排工作和生活,如何保证公司利益不受损失。这部分内容要具体、可行。
6. 表达诚意和决心:在正文中,表达自己对公司的忠诚和对工作的热爱,以及申请停薪留职的决心。这有助于让领导理解你的申请。
7. 提出具体请求:在正文中,明确提出自己的请求,如“恳请公司批准本人的停薪留职申请”。
8. 结尾礼貌:在结尾部分,要表达对领导的感谢和敬意,如“感谢领导审阅,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
《意见》指出,国务院鼓励国有科研人员创业,提供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等优惠条件。30多年前,这一政策被称为“停薪留职”——1983年6月11日,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停薪留职政策自此风行,后来成名的一些商界大佬如潘石屹、王健林等均是递交“停薪留职”申请书之后踏上了创业之路。由于出发点相似,具体政策跟进时代,这次的《意见》被称为“停薪留职”2.0版。
体制内科研人员创业面临着什么样的问题?此次“停薪留职”从哪几个方面排除了科研人员创业的后顾之忧?科研人员面对新政策的出台态度如何?在国家鼓励创业的大环境之下,一步步放开政策约束,创造更为宽松有利的创业条件,无疑是将来的发展趋势。
体制内科研创业的前世今生
高昌(化名)就是从体制内科研单位跳槽创业的,他在中科院自动化所工作了近5年,积累了大量科研院所的人脉资源。2009年,他开始创办自己的公司,给客户提供互联网数据库支持。
他回忆说,如果继续留在中科院,同时自主创业的话,会有一系列问题不能厘清,所以他选择了辞职。这对于他的生活状况来说是一种很大的挑战。他笑言,“我是爱折腾的人。”创业风险诸多,如果没有足够的勇气,从单位辞职单干,终究是少数人的选择。“所以,科研院所内部出现了很多脚踏两只船的人。体制内的工作不辞,也在外面独立创业。”“其实创业政策一直都是在逐步放开的。”高昌举了一个和自己有合作的老师的例子。一位高校老师曾经想参与他的创业项目,但是因为不想辞职,老师带头或参与的发明,知识产权都归学校所有,出资上面障碍重重,最终放弃了合作。
而在2011年前后,中科院曾出过鼓励创业的政策,科研人员可以以个人的名义参与创业项目,使用专利,入股创业公司,只需要向单位缴纳一定百分比的管理费,类似于“登记制”。这在当时已经是不小的进步了。关于促进创业,科研单位也一直都在摸索之中。
如今,高昌创办的阳光科技有限公司爱街舞项目正在筹资阶段,他期待能和更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这政策一出,我们和高校教师的合作就不会像以前那么困难了,会有越来越多的体制内科研人员愿意加入创业队伍。”高昌说。
科研人员多选择观望
“停薪留职”政策提供特殊待遇,不仅仅是人事关系改革上,还包括优惠政策对冲创业的风险,比如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表示,正在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一项对于促进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非常重要的改革。如果政策对于“中人”的养老保障的安排是合理的,他们可以带着养老金离开体制,就会大大减轻这些人对于养老方面的忧虑。
“停薪留职”政策,无疑给科研人员打了一针创业强心剂,不过是去是留,科研人员也有自己的取舍。“居然有这么好的事。”谢伟(化名)在接受《民生周刊》记者采访时略带吃惊地说。谢伟去年从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同年7月份入职中科院电子学研究所,是体制内的“小年轻”。谢伟表示对这一政策并不熟悉,同事之间也并没有太多讨论。
谢伟说:“我身边的人出去创业的不多,据我所知,所谓的脚踏两只船的也不太多。我的工资水平在同学中算是中等偏上了,比如大家都知道,华为的工资很高,但是我一年下来,总收入和华为的同学持平。这样的收入,大富大贵不指望,但是过富足的小日子也还是绰绰有余。要是创业的话,风险就大了,资金人脉都要到位,东奔西走的也累。所以,我没有过多关注这块。我想这个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不过对于我来说,体制内的这份工作能够带给我成就感和满足感,也让我有时间平衡事业和家庭。所以即使是有这些优惠,我暂时也还不会考虑创业。”
谢伟的观点代表着很大一部分体制内人员的想法。另一名来自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表示,中科院细则还没出台,目前看有同事真的“走出去”的可能性不大,更多人还在观望。当提及当年潘石屹和王健林的成功案例,有科研人员示,选择因人而异,“而且这两位都是房地产商”,科技创业难度更大。已经担任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顾虑更多,“三年后创业失败是能回来,但是职位大概没了”。而来自另一名不愿具名的科研人员则提出更具体的问题,“科技人员办公司,单位要收管理费吗?”“专利之外的未确权的知识产权算谁的?”
曾湘泉表示,“现在创业的门槛已经非常高了,企业竞争压力也很大,再加上优秀的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待遇也不错,创业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这些都是阻碍他们下海创业的因素。”
据了解,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科研院所、拥有100多家直属研究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尚未出台具体的细则和解读,而其他院所宣传部门对此同样态度谨慎。
促进创业是趋势
5月7日,中关村创业大街的一杯咖啡占据了各大媒体的头版。中关村创业大街是创业者们眼中的“圣地”,不到200米长的街上遍布咖啡馆,很多人去那里是为了找到投资人和合伙人来支持自己创业。就是这样一个梦想与创意齐飞的地方,吸引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到访。
“总理来的那天,我们都很开心,这说明国家重视创业,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创业环境必将越来越好。”高昌说,总理到访的那天,他也在现场,还拿出当时拍摄的照片展示给记者。记者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里发现,很多他创业圈的朋友都发了微信表达喜悦之情,还有人把头像都换成了和总理的大合影。
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原校长陈凯先表示:“过去我们谈科技成果转化率低,以院校为例,专利是属于学校的资产,科研人员只是发明人,没有激励机制,积极性就难以调动起来。很多科研人员非常有才华,发表的论文在国际上也得到了很好的评价,但对要怎么运用,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办。创新驱动发展,创新成果跟企业合作,把研究做成产品,才能驱动社会发展。”陈凯先认为,“停薪留职”政策,推动“象牙塔”内的科技成果同市场接轨,一则产学研融合能造福社会,二则也能以创业带动就业。(《民生周刊》记者:刘燕交)
春暮归途
"你伺候婆婆六年,不就是为了争那点家产吗?"姑姐陈桂芬的话如一把锋利的刀,在午夜的电话里划破我的心。
窗外响起几声零星的鞭炮声,那是隔壁老李家孙子考上大学的庆祝声。我的心却沉到了谷底。
我叫孙秀英,今年五十六岁,是北方这座县城纺织厂家属院里的普通女人。六年前,八十三岁的婆婆王淑兰摔断了髋骨,从此离不开人照料。
那时的我刚在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当了十五年的会计,每天在算盘上噼里啪啦地打着珠子,日子过得安稳踏实。离退休还有几年,可婆婆的意外让生活的轨迹彻底改变了。
丈夫老孙是建筑工人,常年在外地工地跑活计,一个月难得回来一趟。儿子小伟大学毕业后去了南方,在一家外企做技术员,成了家,又添了小孙子。家里只剩下我和婆婆相依为命。
记得那是一九九八年的深秋,我穿着褪了色的蓝布工装,怀揣着停薪留职申请书,一路走进办公室。主任隔着老花镜看我,摇摇头:"秀英呐,你这不是傻吗?再熬几年就能领退休金了,现在停薪留职,多可惜啊!"
我攥紧了衣角:"主任,婆婆那边实在没人照顾,我不管谁管呢?"
就这样,我开始了照顾婆婆的生活。从此,我的日子被婆婆的作息和需要填满。每天清晨五点半起床,先生火烧水,然后摇响婆婆床边的小铃铛,帮她起床洗漱,再往火炉上支起铁锅熬小米粥。
婆婆吃饭慢,我就坐在她身边,一边哄她,一边用旧收音机放着评书。吃完饭,要给她量血压、吃药、按摩腿脚。中午再做一顿饭,下午帮她擦身子、捶背、翻身,铺平床单上的褶皱,免得她长褥疮。
晚上,我守在婆婆的小床边,等她睡着了,才蹑手蹑脚地回到自己房间。这些琐碎而重复的日子,竟也这样过了六个年头,一千多个日日夜夜。
我们家住在北方一座县城的老旧家属楼里,那是婆婆当年在纺织厂干了一辈子换来的。五十平米的两居室,老式的砖木结构,墙皮已经泛黄剥落,但婆婆舍不得重新粉刷,说是浪费钱。
婆婆年轻时是纺织厂的技术骨干,是那个年代里的"女强人"。家里的老照片里,婆婆总是穿着蓝色工装,胸前别着厂徽,眉宇间透着坚毅。
墙上挂着一张她和公公的合影,那是七十年代初拍的,两人站在厂门口,背后是"为建设社会主义贡献力量"的大红标语。婆婆笑得腼腆,公公则挺直腰板,一副正气凛然的样子。如今,那个挺拔的身影只能躺在床上,看着窗外四季变换。
冬去春来,婆婆的脾气也像天气一样变幻莫测。早春的一天,我端着刚熬好的银耳汤进屋,却见婆婆一脸不悦:"这么甜腻的东西谁爱喝!端走!"说着就要掀翻碗。
我赶紧按住她的手:"婆婆,这可是您最爱的银耳汤啊,还加了您喜欢的红枣呢。"
婆婆瞪着我,突然眼泪就下来了:"秀英,我这把老骨头,怎么就不早点去见你公公呢?活着反倒成了你的负担..."
我心一酸,忙把碗放下,握住婆婆的手:"婆婆,您这说的什么话,我伺候您是应该的。当年您把自己的卧室让给我和孩子爸,您和公公挤小屋,我都记在心里呢。"
婆婆的手瘦得只剩下骨头,却仍然保留着织布时的茧子。她拉着我的手,慢慢平静下来,拿起了那碗银耳汤,小口小口地喝了起来。
有时婆婆又格外温和,会拉着我的手讲她年轻时的故事。我不曾抱怨,只是静静听她诉说,看她在回忆中神采飞扬。
"秀英啊,七五年那场大洪水,我和你公公带领全厂职工筑坝三天三夜。"婆婆眼睛里闪着光,声音也不似平日那般虚弱,"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好的条件,大家就睡在坝上,吃冷馒头就咸菜。你公公的手都裂得流血了,还坚持装沙袋。"
"我记得,当时电台里广播说江水上涨迅速,大家都急得不行。你公公是厂里的党支部书记,二话不说就冲在了最前头。"婆婆的语气中带着自豪,"晚上下了大雨,大家都淋透了,你公公把自己的雨衣给了一个年轻女工,自己却落下了一身的病根。"
听她讲述那些艰苦岁月,我才真正理解了婆婆身上那股不服输的劲头,也明白了为什么她即使卧病在床,也从不肯轻易求人,总是强撑着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想,也许正是这样的坚强,支撑她度过了这么多年的病榻生活。
婆婆的床头柜上,摆着一个旧式的黑白照相框,里面是她和公公年轻时的合影。照片已经泛黄,但透过那发黄的影像,我依然能看到他们年轻时坚定的眼神。婆婆常常摸着照片,轻声和公公说话,仿佛他从未离开。
春天到了,院子里的老梨树开花了。那是公公在世时种下的,已经有三十多年了。我把婆婆的毛衣给她披上,又找来一条厚实的毯子盖在腿上,然后推着她的轮椅到院子里晒太阳。
老旧的轮椅发出吱呀吱呀的声音,像是在诉说岁月的沧桑。婆婆抬头看着梨花,突然说:"秀英,这些年苦了你。"
我鼻子一酸,转过脸去擦眼泪:"婆婆,您对我和孩子爸一向不薄。当年我们结婚时,您把自己攒了几十年的积蓄都拿出来,给我们置办了新家。公公去世后,您用自己的退休金供小伟上了大学。照顾您是我应该做的。"
婆婆却摇摇头:"我知道外面人怎么说的。说你伺候我是为了这套破房子,是为了我的那点退休金。你别在意,娘知道你的心。"
我愣住了,没想到婆婆竟然听到了那些闲言碎语。邻居李大妈前些日子还在楼下大院里嚼舌根子,说我"不就是看中了老太太那套房子吗",又说"城里房子值钱,伺候几年就能得一套房,换谁谁不干啊"。
我捏了捏婆婆的手:"婆婆,咱娘俩清楚就行。外面人爱说什么就说什么吧。"
就在这温情时刻,楼下传来了一阵嘈杂声。我探头望去,只见姑姐一家三口正从出租车上下来。姑姐陈桂芬比我大八岁,是婆婆的小姑子,平时很少来看望婆婆,这次来却带着一脸严肃。
我推着婆婆回到屋里,刚要去开门,就听见姑姐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嫂子!开门啊!我们来看你了!"那语气中带着几分急切,让我心里没来由地紧张起来。
门一开,姑姐就闯了进来,后面跟着姑父和她的小儿子小军。小军今年十七岁,高高瘦瘦的,脸色却不太好,嘴唇有些发青。
"这孩子,两个月不见,怎么瘦成这样了?"婆婆心疼地摸着小军的脸,又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红包塞给他,"拿着,给你买点好吃的。"
小军不好意思地接过红包,轻声说了句"谢谢奶奶"。姑姐却抢过红包,塞回婆婆手里:"妈,您自己的养老钱不多了,别乱花。"
我准备了一桌子菜,炖了婆婆爱吃的肘子,又炒了几个家常小菜。姑父喝了两杯二锅头,脸色涨红,说起了家里的困难。原来他们县里的纺织厂倒闭了,姑父下了岗,在建筑工地上打零工,前段时间还从脚手架上摔下来,伤了腰。
"嫂子身体不好这么多年,家里的事也该安排一下了。"吃过午饭,姑姐直截了当地说,眼睛不时地瞟向墙角的老式衣柜,那里放着婆婆的存折和房产证,"老屋那套房子,按理说我们兄妹几个都有份。"
我愣住了,不知该如何回应。婆婆沉默地坐在轮椅上,苍老的脸上没有表情,但我能看出她攥紧了轮椅扶手的手在微微发抖。
"桂芬,你这是什么意思?"我尽量平静地问道,"婆婆还健在,你就来分房子?"
姑姐脸一红,但很快又理直气壮起来:"我不是那个意思。我是说,妈这么大岁数了,万一有个好歹,咱们做子女的总得有个准备吧?再说了,你伺候妈这么多年,肯定得多分点,这我们都理解。"
"桂芬!"婆婆突然提高了声音,那声音中带着多年的威严,让姑姐一下子噤了声,"我还没死呢,你们就要分我的东西?"
姑姐眼圈一红:"妈,您别生气,我不是那个意思..."
气氛一下子凝固了。我赶紧打圆场:"你们先坐,我去沏茶。"说着就往厨房走去,姑姐却跟了过来。
在厨房里,姑姐帮我洗茶杯,欲言又止。我叹了口气:"桂芬,有什么话就直说吧,咱们是一家人。"
在我的追问下,姑姐终于说出了实情:她的小儿子小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去年冬天发病,住了两次院,现在医生说需要做手术,费用要三万多,家里实在拿不出那么多钱。
"你知道我不是那种人,可小军的病真的等不起了。"姑姐的眼泪夺眶而出,声音哽咽,"我也是走投无路了,才想着...想着..."
我恍然大悟,原来姑姐是为了孩子的手术费来的。我没说话,转身回到屋里,从床底下的铁盒子里拿出了这些年来的积蓄。那是我原本打算给儿子小伟攒的首付,准备等他孩子大点了,在县城里买套房子,好回来照顾我们老两口。现在看来,姑姐家的需要更迫切。
"拿去吧,够不够手术费?"我把钱递给姑姐,那一沓钱有两万多,是我这些年来省吃俭用攒下的,"不够的话我再想办法。"
姑姐愣住了,泪水模糊了她的视线:"秀英,我、我不是这个意思...我不是来要你钱的..."
"我知道,"我打断她的话,"咱们是一家人,这些年我照顾婆婆,你们也有难处,没常来看望。但血浓于水,小军是婆婆的亲孙子,救孩子要紧。"
姑姐的眼泪如断了线的珠子,她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是紧紧握住我的手。就在这时,婆婆不知何时推着轮椅来到了门口,她颤抖着手,从怀里掏出一个褪色的布袋:"桂芬,这是我这些年的养老钱,你先拿去用。小军的病不能拖。"
那个布袋子是公公生前用过的烟袋,婆婆一直珍藏着,里面装着她的养老钱,足有一万多块。姑姐看着布袋,眼泪掉得更凶了:"妈,您这是..."
"拿着!"婆婆的声音不容置疑,"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活几年?钱攒着有什么用?小军是我亲孙子,我不能看着他受罪。"
那一刻,婆婆含泪握住了我和姑姐的手,三个女人,三代人,在这老旧的屋子里,紧紧相依。
姑父和小军从外面回来,看到这一幕,愣在了门口。姑父眼圈也红了,他走过来,猛地跪在婆婆面前:"妈,对不起,这些年我们没照顾好您..."
婆婆拍拍他的肩膀:"起来,起来,大男人跪什么。小军的病要紧,手术的事别耽搁了。"
姑姐一家带着钱和婆婆的嘱托离开了。那天晚上,婆婆似乎格外疲惫,早早就睡了。我坐在她的床边,看着她布满皱纹的脸,心里百感交集。
第二天整理婆婆衣物时,我在她的旧箱子里发现了一沓发黄的照片和收据。照片上是一个瘦小的女孩,穿着朴素的校服,在一块黑板前笑着。收据是学费收据,从八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整整十多年。
原来,婆婆年轻时认识了一个山区的贫困女孩,默默资助她完成了学业,这些都是她悄悄做的善事,从未对外人提起,甚至都没告诉过我和丈夫。
收据最后一张背面写着:"王阿姨,我终于考上了大学,以后我也要像您一样,帮助更多的人。永远感恩,小芳。"
看着这些泛黄的纸片,我的眼泪不住地流下来。原来婆婆一直有着这样一颗金子般的心,而我们却不曾发现。
那天晚上,我对婆婆说:"咱们去南方住一阵子吧,那边气候暖和,对您的骨头病好。而且可以看看小伟一家。"婆婆眼里闪过一丝惊喜,轻轻点了点头。
为了这次南下,我费了不少功夫。先是把家里的旧家具托人卖了,又把家属院的老房子临时出租给了一对年轻夫妇,勉强凑够了路费和初期的生活费。
临行前一天,院子里的老邻居们来送行。李大妈拉着我的手,眼圈红红的:"秀英啊,我们这些人嘴碎,说了不少闲话,你可别往心里去。你这些年照顾婆婆,任劳任怨,大家伙儿都看在眼里,敬在心里。"
王叔塞给我一包自家腌的咸菜:"带上路上吃,南方的菜没咱北方的香。"
张婶则拉着婆婆的手,不住地叮嘱:"老姐妹,到了南方好好保重身体,有什么事让秀英给我们打电话,虽然远在千里,我们也是你的亲人啊。"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邻里之间淳朴的情感,那是物质生活再丰富也换不来的温暖。
一个月后,我们住进了南方小镇的一处小院。那是儿子小伟租的,虽然不大,但是干净整洁,院子里还种着几棵桂花树,到了秋天,香气扑鼻。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婆婆的脸上,她看起来年轻了许多。南方的气候温暖湿润,对婆婆的骨头病确实大有好处,她的气色一天比一天好,甚至能在儿媳的搀扶下在院子里走几步路了。
孙子小豆丁天天围着婆婆转,婆婆教他背古诗,讲故事,脸上的笑容比从前多了许多。看着婆婆与孙子其乐融融的样子,我心里满是欣慰。
一天下午,邮递员送来一封信。那是姑姐写来的,说小军的手术很成功,他已经能下床走路了,医生说恢复得很好。信中还夹着一张汇款单,是姑姐还给我们的第一笔钱。
婆婆看着汇款单,摇摇头:"不用还了,"她接过电话说,"你带小军来看看我们就行。"
电话那头,姑姐哽咽着答应了。她说等小军完全康复,就带他来南方看我们。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和婆婆在南方小镇安顿下来。每天早晨,我推着婆婆在小镇的石板路上散步,看着她脸上久违的笑容,我忽然明白:人生冷暖皆有因,理解与付出,终能抵达心灵的春暖。
转眼到了冬天,虽然没有北方的大雪纷飞,但南方阴冷的天气也让人受不了。婆婆的老毛病又犯了,整日卧床不起。我心急如焚,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年纪大了,器官功能衰退,建议住院观察。
那段时间,我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婆婆身边。儿子儿媳都劝我回去休息,我却摇头:"婆婆一个人在医院,我不放心。"
住院的第三天,姑姐一家风尘仆仆地赶来了。小军已经完全康复,脸色红润,嘴唇不再发青。他一进病房就扑到床前:"奶奶,我好了,您看,我跑起来一点都不喘了!"
婆婆摸着小军的脸,眼中含着泪水:"好,好,奶奶的好孙子,长高了不少啊!"
姑姐拉着我的手,眼神中满是歉意:"秀英,之前是我不对,以为你...唉,我真是愧对你这些年的付出。"
我拍拍她的手:"过去的事就别提了,咱们是一家人。"
住院期间,我和姑姐轮流照顾婆婆。看着姑姐笨拙地翻身、喂饭,我才意识到,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对没有经验的人来说有多难。
有一天晚上,婆婆突然拉着我和姑姐的手,声音虚弱:"你们姐妹俩都是好孩子,娘这辈子没白活。那套老房子,是你们爹留下的,你们兄妹平分。秀英,你别推辞,这些年你辛苦了。"
我和姑姐对视一眼,都红了眼眶。姑姐紧握婆婆的手:"妈,您好好的,这些事不急,等您好了再说。"
婆婆却摇摇头,从枕头底下摸出一个信封:"这是我的遗嘱,都写好了,你们拿着。"
那一刻,我才真正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亲情的珍贵。
好在婆婆的身体慢慢好转,一个月后就出院了。姑姐一家也留了下来,在小镇上租了房子,小军在本地学校插班读书,姑父在建筑工地找了工作。
我们一家人,终于又团聚在一起。每天晚饭后,我们会坐在院子里,听婆婆讲她年轻时的故事,听她和公公如何在艰苦的年代里相濡以沫,如何在困难时期抚养子女,如何在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资助贫困学生。
看着婆婆脸上宁静的笑容,我知道,这就是生命最美的模样。
回望这六年,我没有失去什么,反而在照顾婆婆的日子里,收获了一份更深的亲情。有人说我傻,放弃工作照顾老人;有人说我精,守着婆婆是为了财产。只有我知道,这些年的点滴相处,是生命中最珍贵的馈赠。
在现实的喧嚣中,我们常常迷失方向,忘记了最重要的东西。而婆婆教会了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我们如何付出,如何爱,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创造不平凡的温暖。
南方的春天来得早。院子里的桂花树抽出了新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我推着婆婆在小镇的石板路上晒太阳,路边的孩子们嬉戏打闹,老人们坐在门口晒着太阳聊天,一切都是那么平和安宁。
婆婆仰起脸,闭上眼睛感受阳光的温暖:"秀英,我这辈子值了。"
我握住婆婆的手,轻声:"婆婆,我也是。"
人间四月天,春暖花开时。我和婆婆,终于找到了各自的归途。生活的路上,我们跌跌撞撞、历经风雨,却也在相互扶持中,找到了爱与被爱的真谛。
当夜幕降临,院子里的桂花树下,婆婆轻声哼起了年轻时的歌谣,那声音虽然苍老,却依然动人。我坐在一旁,静静地听着,心中满是感动和感恩。
人生如歌,悲欢离合皆是旋律。在这漫长的旅途中,唯有真情相伴,才能抵达心灵的春暖花开。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