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更新日期:2025-05-19 00:27
写作核心提示:
撰写关于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作文时,以下事项需要注意:
1. "背景介绍": - 简要介绍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的时间背景,即1946年至1950年。 - 阐述苏联当时的经济、政治、社会状况,以及战争对苏联的影响。
2. "目标与任务": - 详细描述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如重工业发展、农业现代化、提高生活水平等。 - 分析这些目标与任务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3. "计划实施": - 描述苏联在实施第四个五年计划过程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如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计划经济管理、开展工业化运动等。 - 分析这些措施的效果和影响。
4. "经济成果": - 总结第四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经济领域取得的成果,如工业产值增长、农业产量提高、基础设施改善等。 - 分析这些成果对苏联长期发展的影响。
5. "社会影响": - 探讨第四个五年计划对苏联社会的影响,如城市化进程、人口结构变化、生活水平提高等。 - 分析这些影响对苏联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
6. "国际影响": - 分析苏联第四个五年计划对国际局势的影响,如对冷战的贡献、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影响等。
7. "评价与反思": - 对第四个五年计划进行评价,分析其
二战过后美国发了战争财,他成为了超级大国,有人有钱,没有疑问,但是二战在欧美国家谁的损失最大,伤亡人口最多—苏联。苏联承担了德国百分之80的进攻力量,死亡了2700万人,记住是死亡,这是2700万冰冷的尸体,经济倒退10年以上,国家打废了一半,怎么成为的超级大国?
素材来源于网络
成为超级大国的四大要素:全球性政治影响力,军事霸权,经济与科技,意识形态输出。苏联真正具备这些因素是在1949年开始
全球性政治影响力:要有自己的势力范围,能主导国际秩序
二战反攻期间苏联一路西推德国解放东欧,其实就是占领。在苏联支持下,1947年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正式成为社会主义国家。1948年同样夹克斯洛伐克变成社会主义国家,1949年匈牙利正式变红。1949年成立东德,以德国为西欧国家的桥头堡与西方世界分庭抗礼。在亚洲也很大的扩大社会主义影响,逐步形成了庞大的社会主义阵营。
军事霸权:强大的军事实力永远是国家的底气,真理只在大炮的射程范围内。苏联永远不缺军事,为了镇住资本主义国家,牺牲民生搞军事军工,集中苏联全国资源搞“军事-工业复合体”。实力相当强大,钢铁洪流。在1949年苏联首个原子弹试验成功,彻底打破美国的核垄断,具备了军事霸权的基础。在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对抗美国领导的北约。
素材来源于网络
经济:战后通过第四个五年计划《1946-1949年》苏联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军事-工业复合体”重工业发展迅猛。华约组织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苏联的充电源。在1949年苏联通过经济互助,在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了自给自足的内部市场,源源不断的吸取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资源。彻底断绝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往来。整个社会主义阵营都在给苏联供养养分,包括我们。苏联经济在这个模式下增速飞快。
科技:1957年苏联发射世界首个人造卫星,1961年加加林人类史上首次进入太空。在二战掠夺的德国火箭和喷气技术,在1950年就开始了自主研发苏联自己的火箭喷气技术。
意识形态输出:在西方国家眼里意识形态才是让他们最恐惧的,他们太知道意识形态的威力比核弹都可怕。苏联解体就是意识形态出了问题,分分钟里庞大的苏联解体了。在二战后苏联持续的向亚洲,非洲,美洲第三世界国家输送革命思想并支持共产主义运动。帮助他们反抗资本主义统治,建立自己的共产主义政权,比如古巴,朝鲜,越南等等。朝鲜半岛直接扶持亲苏亲共的金正日政权。政治经济控制主权国家,比如50年代中苏关系紧张,原因很简单,我援助了你,你就要老老实实当小弟,全面学习苏联的模式,比如集体化,国有化,甚至让出军队控制权。但是因为苏联控制欲太强,陆续有社会主义主权国家反抗。比如我们,匈牙利。
素材来源于网络
苏联的超级大国及霸权地位是靠对内压榨民生,对外剥削盟友获得,所以这种霸权的隐患是很大的。短时间苏联的各方面实力都是直线上升,长期后盟友对其失去信任,国内老百姓生活没有任何改善,所以在1991年那个红色巨人消失在历史长河里。
1958年,苏联以“友谊”为幌子,企图在中国境内大规模建设军事设施,其意图昭然若揭——控制中国。 毛泽东洞察了苏联的险恶用心,果断拒绝了这一“友谊陷阱”。 这便是中苏关系破裂的序幕,也为日后珍宝岛冲突埋下了深深的伏笔。苏联的野心并未就此止步,反而变本加厉。珍宝岛,这块位于中国黑龙江省的弹丸之地,成为了中苏矛盾的焦点,也成为了当时地缘政治博弈的牺牲品。苏联单方面宣称珍宝岛属于自己,公然无视国际法,不断派遣边防军侵扰中国领土,甚至殴打中国边防人员和当地渔民。中国的忍让,在苏联眼中,却成了软弱可欺的信号。
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一触即发。 苏联边防军悍然发动大规模入侵,企图以武力解决领土争端。中国边防军奋起抵抗,与装备精良的苏军展开殊死搏斗。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大,却异常惨烈。 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完整。虽然付出了牺牲,但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战斗,粉碎了苏军的入侵企图,让苏联侵略者尝到了苦头。此役之后,苏联对中国的实力有了新的认识,其对华强硬姿态也略微收敛。
然而,苏联的入侵野心并未完全熄灭。珍宝岛之战的失利,激怒了勃列日涅夫。他密谋了一场更大规模的入侵计划,目标直指中国心脏——北京。 勃列日涅夫的计划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企图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瘫痪中国的防御体系。计划兵分四路,分别从哈尔滨-沈阳、内蒙古-北京、新疆-乌鲁木齐以及兰州方向同时发起进攻,务必在一周内攻占北京。这计划堪称疯狂,完全不顾及可能引发的国际冲突和巨大的人员伤亡。
那么,苏联为何最终放弃了这个看似唾手可得的计划呢? 首先,苏联当时的经济状况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苏联的经济发展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军事行动所需的巨额资金和资源,无疑会加重其经济负担。与中国广袤的国土相比,苏联的补给线过于漫长,一旦陷入持久战,将面临巨大的后勤压力。而众所周知,中国人民具有顽强的抗战精神,擅长持久战,这无疑会让苏联的入侵计划更加难以实施。
其次,美国的态度不容忽视。 美国正密切关注着中苏之间的动态,中苏战争一旦爆发,将会极大地削弱苏联的实力,最终让美国渔翁得利,这显然不是苏联希望看到的局面。美国可能不会直接介入,但其暗中支持中国,甚至可能提供军事援助,这种可能性让苏联不得不三思而后行。
再次,中国已拥有核武器,这成为苏联不敢轻举妄动的关键因素。 虽然苏联的核武库规模远超中国,但一旦爆发核战争,将是两败俱伤的结局,没有任何一方能够独善其身。即使是常规战争,苏联也无法保证能够迅速、彻底地击败中国。中国的国土辽阔,人民团结,全民皆兵的战略能极大消耗入侵者的力量。
最后,对苏联来说,入侵中国是一场得不偿失的豪赌。 战争的代价是巨大的,不仅是经济上的损失,更是政治上的风险。苏联入侵中国,势必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强烈谴责,损害苏联的国际形象,更有可能导致苏联陷入国际孤立的境地。权衡利弊之后,勃列日涅夫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入侵计划。
珍宝岛事件的教训是深刻的,它再次证明了实力才是硬道理。 中国在那个年代面对强大的苏联,虽然国力不如苏联,但凭借着军民团结一心,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决心,以及本土作战的优势,最终取得了珍宝岛自卫反击战的胜利,粉碎了苏联的侵略阴谋。苏联的强硬姿态,最终被自身的弱点和中国的反击所限制。 这不仅是军事实力的较量,更是国家意志和民族精神的较量。
这场风波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和平发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只有不断增强自身实力,才能在国际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珍宝岛事件不仅仅是一场局部冲突,更是一段深刻的历史教训,它警示我们,实力是维护和平的基石,而和平发展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唯一途径。 我们必须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才能更好地理解历史的真相,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 珍宝岛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它留下的警示,将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