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杜鹃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10:56

一篇文章轻松搞定《杜鹃的读后感》的写作。(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杜鹃的读后感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确定主题:首先,明确你想要表达的主题,比如杜鹃的美丽、坚韧、寓意等。这将有助于你在写作过程中保持思路清晰。
2. 阅读原著:在写作之前,仔细阅读原著,了解杜鹃的背景、故事情节以及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
3. 分析作品:对杜鹃这一角色进行深入分析,包括其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在故事中的作用等。同时,关注作品中的其他元素,如环境、人物关系等。
4. 结合自身感受:在写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和经历,谈谈杜鹃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感悟。
5. 结构安排:一篇好的读后感应该具备清晰的结构,一般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 引言:简要介绍作品背景、作者及杜鹃这一角色,引出你的读后感主题。 - 主体:分析杜鹃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在故事中的作用等,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杜鹃给你带来的启示和感悟。可以按照以下顺序展开: a. 杜鹃的性格特点:分析杜鹃的勇敢、坚韧、执着等品质。 b. 杜鹃的成长经历:描述杜鹃在故事中的成长过程,以及这一过程对你的启示。 c. 杜鹃在故事中的作用:探讨杜鹃在故事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这一作用对你的影响。 - 结尾:

享受雨中的狂欢,林清玄的散文《查塔卡的杜鹃》读后感

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另外他的文章《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选入人教版、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本。

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曾获得台湾各类文学奖,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今天读他的散文《查塔卡的杜鹃》,记录一点自己的心得。

在这篇散文里,作者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神奇的杜鹃,它特立独行,又活得那么有诗意。

传说印度有一种叫查塔卡的杜鹃,它只在雨天唱歌,只饮雨水为生。如果很久没下雨,查塔卡就会停止歌唱;如果更久没下雨,查塔卡就会因为集体死亡而消失。

连作者也感到很奇怪,一是江河湖海那么多,为什么它只喝雨水?二是唱歌跳舞是常事,为什么它只在雨中唱歌?

我看了文章也不得不感叹,世间真有如此性情专一的鸟儿,我们人类这样高级的动物,也许只会说它太傻,同样都是水,为什么只喝雨水。是因为雨水干净,还是喜欢雨水的诗意。

作者是这样解释的:“说是演化也无不可,但我却相信其中有一些不可思议的坚持:我就是喜欢在雨中歌唱。我就是只喝雨水,那又怎么样呢?”

我不知道如今这世上还有没有查塔卡的杜鹃,但我知道性格如此的人群真的存在。除了像竹林七贤这些人,在乱世中特立独行,风流潇洒不受拘束。还有如李白斗酒诗百篇,不事权贵,天子呼来不上船, 自称臣是酒中仙。

很多人在自己喜欢的路上坚持,不是因为这条路是多么前景广阔,也不是因为它本身有多么神奇,多么的高大上。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喜欢。

在喜欢的路上才能执着地坚持,才会不惧流言,不管自己是多么渺小,也不怕一次次的失败。

安徒生很小的时候,当鞋匠的父亲就过世了,留下他和母亲二人过着贫困的日子。一天,他和一群孩子获邀到皇宫里去觐见王子。他满怀期待地唱歌、朗诵剧本,希望他的表现能获得王子的赞赏。

等到表演完后,王子和蔼地问他有什么要求,安徒生自信地说:“我想写剧本,并在皇家剧院演出。”但是王子却不喜欢这个长得像小丑似的孩子。

但是怀抱梦想的安徒生回家后,打破了他的存钱罐,道别了故乡,到哥本哈根去追寻他的梦想。他一直写作史诗、爱情小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虽然伤心,却仍然坚持。

1825年,安徒生随意写的几篇童话故事,出乎意料地引起了儿童的争相阅读。后来,《国王的新衣》、《丑小鸭》等许多安徒生所写的童话故事,陪伴了世界上许多儿童健康地成长。

正如林清玄所说,坚持走向完美,坚持做世间稀少的物种,就会带来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一种是环境与情境的无法融通,走上死灭之路;一种是终究被发现了珍贵的内涵,被视为珍宝。

能够从重重困难和约束中脱颖而出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是金字塔的塔基。但是那又如何呢?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在你入席后,若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美酒佳肴,尽情地欢笑也能让满座生辉。”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在人流湍急的马路上,很多人都在奋力拼搏,去追求远方的鲜花和美酒。也有很多人身负重担,脚步蹒跚,眼里流露出迷茫,只愿岁月太漫长。但还有一些人,既不匆匆忙忙,也不停滞不前,只努力做到欢欢喜喜地走向末日。

就像一滴露珠,它知道自己在阳光下无法存留很长时间,但是它依然愿意接受太阳的光辉,让自己闪闪发亮。

也许查塔卡的杜鹃也羡慕雄鹰在蓝天中展翅,欣赏海燕与汹涌的波涛搏斗,但是它更喜欢雨水的滋润,享受在雨中的狂欢。

祖孙三代微评舞剧《井冈·井冈》:舞蹈何需懂 但求情共鸣

“妈妈,那个崽为什么最后一直都没有出来,她到底在哪里呀?”8岁的女儿看完舞剧《井冈·井冈》,当周围的观众都起立离场时,她却不忙起身,还坐在剧场的椅子上回味,对我不依不饶地提问。

“只要听到崽的画外音就够了,并不需要看到崽这个人。整部剧通过红军母亲写给自己崽的信,通过母亲的回忆和崽的遥想,引导观众回到那段血雨腥风的战争年代。历史已经远去,但舞台上对历史的再现,却让人感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历史并没有走远,就在你我的身边,甚至还能感受到红军战士的体温和气息。再说,那个崽也可以理解成并不特指某一个人,崽可能是指你,也可能是指我,或者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我们都可以说是革命先驱的崽,革命后继有人了。”我摸摸女儿的头,答道。

女儿似懂非懂,却不再发问。

这是一次令人满意的祖孙三代观剧经历,孝敬老人、教育子女,并不囿于家庭聚餐、家庭出游这样传统的形式,一起观摩一场文艺演出也是一个值得推荐的选择。并非周末时间,下班后我带着50后的母亲、10后的女儿一起前往有着“舞蹈家摇篮”之称的北京舞蹈学院观看民族舞剧《井冈·井冈》。事先我不无担心,正值晚高峰,可能会堵车;女儿或许会因为观看演出,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而挨批评;要观看的是一部红色革命题材的舞剧,母亲应该倒还好,女儿接受起来估计会有代沟。尽管有这种种担心,下意识里我却似乎偏偏想要挑战一下,我有些好奇,隔代的母亲和女儿再加上我自己,一个家庭的老、中、少三代女性会对同一部反映革命战争年代的主旋律舞剧抱持什么样的不同看法。

没想到结果还算令人欣慰。三个“女生”一台戏,台上的戏演完了,台下的戏开始了。开车回家的路上,我问母亲和女儿看完演出有什么感受,要求她们每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处说好、坏处说坏。担心自己会成为意见领袖,所以我把先发言的机会让给女儿和母亲。

首先发言的是女儿。“我觉得还挺好看的,最好看的是母亲生下小宝宝以后那段,我看她的动作,看出来她对宝宝充满了爱,表达了一种特别舍不得的感觉。”女儿煞有介事地说。事实上,演出开场不久,我就发现自己的事先担心是多余的,女儿很快被舞台和演员的表演吸引住了,瞪大眼睛,目不斜视,安静欣赏,偶尔有些小疑惑,她会凑近我的耳旁耳语发问。剧场里也有些年纪与女儿相仿的小孩,这些小孩的家长大概也是怀揣与我同样的初衷携带小孩而来,不仅是让孩子接受红色教育,了解她们不曾经历过的历史,也是让孩子接受艺术美育,让她们懂得欣赏什么是艺术、什么是美。看来,永远不要低估孩子的审美品位和鉴赏力,艺术的语言很容易跨越时空的界限,让过往与今朝对话,让人与人心灵相通、惺惺相惜。其实,不谙世事的孩子完全能够感知艺术之美,家长要做的是早一点让孩子接触到艺术,接触到能感染人、打动人的好艺术。

“哦,说得挺好!”我鼓励道。“那么,演出有没有什么不足的地方呢?”我提出疑问。

“如果能让演员开口说几句话就好了,有一些动作我还是看不太懂。”女儿童言无忌。

接着开口的是母亲。66岁的母亲说,剧中的红军母亲尤其感人,演员演了多久,她就忍不住哭了多久。母亲不忘叮嘱外孙女,今天的幸福生活都是革命先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理当好好珍惜。母亲曾经去井冈山旅游,舞台上的井冈翠竹、满山遍野的红杜鹃活像真的井冈山,完全符合她对井冈山的印象,让她有故地重游、身临其境之感。舞剧采用的配乐《映山红》《十送红军》等都是她爱听爱唱的音乐,尤其是《斑鸠调》,口语化的方言俚语让人格外亲切。

舞剧具有综合文学、戏剧、美术、音乐等姊妹艺术参与其中的特点,看来母亲不仅看懂了剧情,还享受到了舞美、音乐带来的艺术审美的愉悦感。其实,不仅是母亲,我又何尝不是深受感动呢?

井冈山的斗争,从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为止,共计两年零四个月,时间虽不长,但为中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尤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从此鲜为人知的井冈山被载入中国革命历史的光荣史册,被誉为“中国革命的摇篮”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但由于种种原因,井冈山斗争留下的文献不多,亲历者们撰写的回忆文章也不多,这就使得有关井冈山的记载,显得比较单薄,尤其缺少生动质感、有血有肉的情节。舞剧《井冈·井冈》选取了井冈山红军母亲小丹、牺牲的红军父亲秋山与崽这三口之家的故事,撷取星火凌云、井冈儿女、青谷长歌、十送红军这四幕,以小见大,较好地驾驭了缅怀致敬革命先烈、理想信仰薪火相传这一主题,再现了红军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在井冈山根据地殊死斗争、离开井冈山开辟新天地的峥嵘岁月和历史。一段时间以来,许多革命历史胜地均打造了融声光电效果于一体的情景再现景观,但舞剧的真人出演,其血肉丰满的真实程度与艺术的感染力远非模型化的情景再现可以相提并论、同日而语。

同母亲一样,我也去过井冈山,感同身受舞剧《井冈·井冈》舞美营造的意境和氛围,对《斑鸠调》亦是情有独钟。《斑鸠调》是赣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歌之一,节奏灵动跳跃,旋律优美动听,客家方言衬腔和衬词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赣南地区人民独有的生活气息,而且还能表现出多彩的地方风格特征。记得我还在上初中的时候,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汇演,曾经以《斑鸠调》为配乐跳过扇子舞。所以当舞剧《井冈·井冈》耳熟能详的乐曲声响起时,我也有一种欢欣鼓舞的冲动,想要与舞台上的演员一起翩翩起舞。舞剧《井冈·井冈》从2016年7月开始策划创作,总编导、北京舞蹈学院院长郭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带领主创团队前往井冈山实地采风,采风之余,主创还查阅了大量文本档案和影像资料,力争细节上精益求精。作为江西之子,郭磊把对江西家乡的赤子情怀都化作创作语汇融入舞剧当中了。

但母亲还是坦言,如果是用歌剧的形式来表现,会比舞蹈艺术形式更加直白易懂。

“妈妈,该轮到你发言了。”女儿道。

不论是女儿稚气地想要舞剧演员开口“说”、抑或是母亲想要舞蹈家们开口“唱”,都是源于对舞蹈动作看不懂的不无焦虑和担心,尽管舞剧已经引起了女儿、母亲情感的强烈共鸣。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周海宏在《音乐何需“懂”——面对审美困惑的思辨历程》一书中写道:“音乐审美的根本方式是听觉的感受与心灵体验,而不是视觉形象的捕捉与思想概念的把握。只有首先放弃用文学化、美术化的方式去捕捉音乐中视觉性、概念性的内容,才能最终走进音乐艺术的大门,才能最终使得更多的人喜欢音乐。”同样,欣赏舞剧,又何必拘泥于某个或某段具体动作是否能看懂,这些舞蹈肢体语言要表达的具象是什么?舞蹈的本质是表现思想、表达情感,正如古人云:“歌以叙志,舞以宣情”,在众多的艺术门类中,舞蹈在情感变现方面尤为显著。观众在感知舞蹈审美意象时,真正受感动的不是高难的技巧、炫目的舞美或者完整的故事情节,而是这些外部形态所负载的情感的意象境界。情感的差异,形成了舞蹈的千姿百态、意象的千差万别。舞剧《井冈·井冈》中的各段舞蹈传递出鲜明的情感:村姑们肩挑扁担、欢欣劳作,表现军民鱼水情深;战地医院,医护女兵一边清洗床单,一边打趣逗乐,片刻的轻松宁静反衬接踵而来的血腥屠杀的悲痛之情;小丹给丈夫秋山打草鞋,表现年轻姑娘的羞涩与爱慕之情;身怀六甲、大腹便便的小丹与秋山起舞,表现夫妻二人孕育生命的喜悦之情;孩子呱呱坠地,小丹怀抱襁褓中的婴儿,一段母与子的舞蹈表现母亲对孩子的万般不舍;而小丹幻想已经牺牲的丈夫见到新生儿,三口之家幸福团聚的三人舞表现英雄母亲的舍小家全大爱。真正的舞蹈应该是灵魂的律动,比绘画、雕塑更真切,比音乐更直接,比诗文更强烈,比戏剧更感人。正如总编导郭磊说:“我相信,当这部艺术作品呈现在舞台上的时候,一定会打动观众。不仅仅是我们艺术作品本身,更重要的还是井冈山的这种精神永远在激励着我们!”

我想象不出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形式比舞蹈更适合表达《井冈·井冈》的主题了,尽管舞剧除了起承转合的几段画外音外,再没有台词、没有对白,但是舞蹈本身是生命的直接体现,人之拥有生命是舞蹈赖以产生的基础,舞蹈是用心灵舞动身体,感知生命、体验生命、表现生命的艺术。年轻的红军夫妻小丹与秋山孕育出爱的结晶,秋山不幸牺牲,小丹为继续革命不得不将崽托孤于井冈山当地村民老大娘手中,这本身就是一部与生命、青春、信仰主题息息相关、诠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作品。在井冈山战役中牺牲的红军战士,最小的只有14岁。那些怀揣崇高理想信念的革命先烈相当多的人都很年轻,只有舞蹈演员充满青春活力的刚劲矫健、婀娜轻盈的体态语言才能恰如其分地表现这些鲜活、青春的生命,当正值青春年华的生命猝然凋谢时更加令人扼腕叹息、更加深切地缅怀追思。

正值冬天,车窗外寒气袭人,车窗内却是话题热烈,不知不觉间,车已到家门口。母亲带女儿走下车,居然小声哼唱起来:“春天马格叫呀哟合咳,春天斑鸠叫呀哟合咳,斑鸠那个叫来起,实在那个真好听呀依呀依子哟……”一旁的女儿则更加嘚瑟,模仿着《井冈·井冈》中村姑肩挑扁担、欢欣劳作的舞蹈动作,边跳边唱:“杜鹃那个花儿开,实在那个真漂亮呀依呀依子哟……”

(作者:王庭戡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