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格策美文网

推荐《艺术家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更新日期:2025-05-19 11:56

推荐《艺术家读后感》相关写作范文范例(精选5篇)"/

写作核心提示:

写一篇关于艺术家读后感的作文,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 明确读后感主题:在写作之前,首先要明确你的读后感要表达的主题。这个主题可以是艺术家作品的整体印象、作品中的某个具体元素、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或艺术理念等。
2. 仔细阅读作品:在动笔之前,务必认真阅读艺术家的作品,以便在写作时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3. 梳理阅读心得:在阅读过程中,及时记录下自己的心得体会,包括作品中的亮点、不足之处以及个人情感反应等。
4. 确保结构清晰: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应当有明确的结构,通常包括引言、主体和结尾三个部分。
5. 引言部分: - 简要介绍艺术家及其作品,让读者对背景有大致了解。 - 概述自己的读后感主题,为下文展开做铺垫。
6. 主体部分: - 结合作品内容,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分点论述,确保论述条理清晰。 - 分析作品中的亮点、不足之处,并举例说明。 - 探讨艺术家的创作手法或艺术理念,结合作品进行论证。
7. 结尾部分: - 总结全文,重申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 可以对艺术家及其作品进行评价,提出建议或展望。
8. 注意语言表达: - 使用

艺术家对世界的读后感

作品《穿天一良品的人》吸引了很多观众(方迎忠/图)

与其说是展览馆,另一个美术馆更像是一栋海边别墅,白灰色的建筑外墙像浮动的波浪,倒映着椰林树影,砂砾堆旁立着几顶白色的遮阳伞。从顶层天台往四处看,周围不是大海,而是一片楼房密集的广州城中村,原来美术馆的前身是一间废弃的制药厂。

市井中的美术馆天然地接近生活,郭承辉的展览《想的象》于2024年10月底在另一个美术馆开幕,现场布置成客厅、展厅、工坊、居室等四个主题区域,模拟艺术家在不同状态下的工作与生活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艺术家的私人空间,亲身体验艺术创作的真实脉动。

郭承辉(中)在给观众导览(方迎忠/图)

穿越雕刻着月亮树的推拉门进入客厅,许多“客人”已经立在这里,太阳人、原儿号、洋葱头……那是郭承辉想象中的角色,它们点缀着破碎镜片、戴着口罩、布满浓丽的颜料,是对各种事物进行的拟人化演绎,是艺术家给出的一种解读。“艺术不是要追求一张完美的画,而是要通过艺术通往连接宇宙万物的密道。”

装置肖像作品系列(方迎忠/图)

郭承辉眼里的小王子是孤独的,面对种满五千朵玫瑰的花园,依然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所以它周身环绕着漂浮的幽灵,但它最终会得到由内心化作的独属于它的玫瑰;国王的新衣是虚构的事物,也许国王本就喜欢没穿衣服的自己,借谎言来回归真实;音乐家的身体里奔涌着激流,需要将它传达出去的介质。艺术家放弃用语言去描述世界不可描述的部分,直接用具象的角色来表达欲望和情感。

郭承辉的艺术家威士忌系列(方迎忠/图)

居室里的陈列是更私人化的场景,服装、饰品、镜子、酒瓶,展览联合不同领域的品牌和艺术家,进行一场“新视觉产业”的探索实验。服装以客厅的角色为主题,是他者对角色的再一次演绎,饰品超越其原本的用途,成为了装饰画的一部分,酒瓶的标签上,直观显示出了瓶中物的风味。

在广州番禺甘棠村的另一个美术馆(方迎忠/图)

作为成长于1980年代的艺术家,郭承辉的设计与商业共存,他是中国首位集邮票、钱币、彩票、税票等四种有价证券设计项目于一身的设计师,他相信在未来,工具的革命将使视觉呈现前所未有的强大,我们将进入“艺术地生活”的时代。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

光明日报记者 张哲浩 杨永林 光明日报通讯员 王语晗

清晨,延安杨家岭,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周围青松挺立,薄霭氤氲,仿佛依然在酝酿着79年前的那场盛会。1942年5月2日,延安各路文化精英汇集于此,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历时20余天,座谈会厘清思想,统一认识,聚齐人心,形成合力,高高竖起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旗帜。

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振聋发聩,不仅成为推动延安革命文艺建设的纲领性文献,而且奠定了新中国文艺发展的基本方向。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信念从此贯穿于党的文艺创作观之中,发展形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吴印咸摄

“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

革命圣地延安,堪称是一座红色博物馆之城。隆冬时节,记者来到位于城东北5公里处的桥儿沟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寻访。那一排排整齐划一的窑洞,那一个个融合中西的院落,虽然历经近百年岁月冲刷洗礼,仍傲然矗立,精气神犹存。在风雨如晦、极度困难的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陕北的山窝窝里,能够有这么一组华美的建筑,足见当时中共中央对鲁艺及革命文艺人才的重视。

其时的延安,大量文化人和爱国青年聚集于此,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成立了众多文艺社团组织。据不完全统计,自1936年11月至1942年5月,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相继成立的各种文艺社团组织,就超过了100个。

延安文艺纪念馆张哲浩摄

然而,当时的延安文艺界,在思想上小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宗派主义突出;在行动上严重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相当多的作家、艺术家只把注意力放在研究与描写知识分子上面,而不愿意接触工农兵。就连“成为实现中共文艺政策的堡垒与核心”的鲁艺,在1940年后,有将近两年时间在进行脱离群众的所谓“关门提高”。鲁艺师生在桥儿沟礼堂里排戏,自己观摩演技,老百姓在外面拍窗子,讽刺道:“戏剧系的装疯卖傻,音乐系的哭爹喊娘,美术系的不知画啥,文学系写得一满害(解)不下!(方言,即根本不明白之意——引注)”

“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心还没有真正扑到工农兵那里,没有形成有效的文化合力,没有真正为工农兵服务。这样,召开延安文艺座谈会就具有历史必然性。”陕西省作协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说。

五月的延安,阳光灿烂。1942年5月2日下午,延安文艺座谈会正式召开。一百多位文艺工作者参加了座谈会,其中鲁艺的师生就占到了一半左右。“座谈会先后开了三次大会和多次分组会议,直到5月23日晚上结束。会上有几十位党内外作家发言,毛泽东参加了这三次大会。”西北大学文学院院长谷鹏飞介绍。

召开首日,毛泽东讲“引言”。他说,我们有两支军队,即“手里拿枪的军队”和“文化的军队”。而文化的军队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他指出:“我们今天开会,就是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

5月16日,举行了第二次大会。据出席会议的温济泽回忆:当时会场很活跃,争论得很激烈,最让毛泽东满意的,是民众剧团负责人柯仲平的发言。他讲民众剧团在农村演出《小放牛》受欢迎的盛况,说他们离开村子的时候,老百姓送他们很多吃的东西,只要顺着鸡蛋壳、花生壳、红枣核多的那条路走,就可以找到他们。

5月23日,举行最后一次大会,气氛更加热烈。朱德在最后发言时说:“八路军、新四军为了国家民族流血牺牲,既有功又有德,为什么不该歌,为什么不该颂?”“有人引用李白‘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的诗句,现在的‘韩荆州’是谁呢?就是工农兵。”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旧址张哲浩摄

“朱德发言后,趁着落日的余晖,由摄影家吴印咸拍摄了与会者合影留念的照片。这就是著名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合影’照片。”谷鹏飞介绍说,晚饭后,由毛泽东作结论,由于人数增加,会址只好改在中央办公厅小楼外的院子里。

在汽灯下,毛泽东手里拿着讲话提纲,侃侃而谈。他把问题归结为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即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他指出:“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说这是个原则问题,根本问题。

“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毛泽东的铿锵话语掷地有声,如同吹响冲锋陷阵的号角。

“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延安文艺座谈会后,以鲁艺师生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率先把身子扑下去,深入到火热的工农兵生活中,专心致志地开展“文艺下乡”。

陕北人每年春节都要“闹红火”、扭秧歌,1943年春节鲁艺秧歌队扭出“新秧歌”(老百姓叫“斗争秧歌”),演出“新秧歌剧”,这种“旧瓶装新酒”的新秧歌,形式灵活、短小精悍,群众喜闻乐见,令人耳目一新。老百姓奔走相告:“鲁艺家的来了!”“鲁艺家”是老百姓对鲁艺宣传队的一种亲切称呼。王大化和李波是鲁艺宣传队的明星,他俩演出的《兄妹开荒》第一次展现翻身农民的形象,是最受欢迎的新秧歌剧。毛泽东看后很高兴:“像个为工农兵服务的样子!”

在鲁艺的带动下,当年春节延安就出现了二十多支有名的秧歌队。“鲁艺家”秧歌队回到学校后,鲁艺院长周扬高兴地说:“‘鲁艺家’,多亲昵的称呼!过去,你们关门提高,自封为‘专家’,可是群众不承认这个‘家’。如今你们放下架子,虚心向群众学习,他们就称呼你们是‘家’了,可见专家不专家,还是要看他与群众结合不结合;这头衔,还是要群众来封的。”

同时,延安诞生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新的人民的文艺”,如《高干大》《种谷记》《李家庄的变迁》《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王贵与李香香》《白毛女》等“红色经典”,成为那个时代文艺成就的标志。

任时光流逝,延安革命文艺精神一直闪耀在三秦大地。“陕西是延安革命文艺的发祥地,历来传承和发扬着革命文艺的优良传统。近年来,陕西的文艺家赴基层深入生活已蔚然成风,相沿成习。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已经成为陕西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持续繁荣的厚重根基。”陕西省委宣传部一位负责人说。

“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2020年5月23日,为纪念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78周年,在延安鲁艺旧址附近,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展线长1099米的延安文艺纪念馆正式开馆。展馆内,图片、文字、多媒体、场景、雕塑、油画、微缩景观、互动体验以及声光电等手段,共同全景再现了延安革命文艺蓬勃发展的光辉历程。

第二届中央音乐学院·延安“5·23”艺术节同期在鲁艺旧址开幕。贺敬之、郭淑珍、郭兰英、瞿弦和、叶小钢、范迪安、李心草、廖昌永、郎朗、吕思清等老中青艺术家相约网络云端,联袂奉献40多场精彩演出,观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线领略艺术大师风范,感受艺术经典的独特魅力。

时间如白驹过隙。历史的峰回路转中,总有一些东西贯穿岁月,一脉相承。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确立了文艺工作的基本原则:“我们的问题基本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文艺必须是“为人民大众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和新的群众相结合,不能有任何迟疑”。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定位文艺发展的人民坐标:“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源自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最根本的立场和最鲜明的特征。文艺舞台的聚光灯,一旦对准了人民,时代和历史的画卷就格外生动逼真。

《光明日报》( 2021年02月05日05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门标签

相关文档

文章说明

本站部分资源搜集整理于互联网或者网友提供,仅供学习与交流使用,如果不小心侵犯到你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该资源。

一键复制全文
下载